内容简介
为什么中国文化会产生这样的园林?中国的园林何以成为读书人性格的写照?在《汉宝德作品系列·物象与心境:中国的园林》中,作者从古代绘画、赋文、器物以及现存名园中,寻找园林精神的蛛丝马迹,勾勒出中国园林思想的发展脉络,也映射出中国文化内在的矛盾与张力。
作者简介
汉宝德,1934年生于山东日照。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曾任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汉光建筑事务所主持人、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台南艺术学院创校校长。是二十世纪后半,引领台湾现代建筑思潮的重要学者,在推动台湾建筑教育、文化资产保存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自《上林赋》看秦汉的宫苑
第二章 神仙与中国园林
第三章 道家对中国园林之影响
第四章 中国园林的洛阳时代
附录:唐人的“盆池”
第五章 中国园林的江南时代
第六章 《园冶》:园林理论之产生
第七章 清代皇家园林
附录:《红楼梦》中的园林
第八章 沿海商贾文化的园林——台湾板桥林家花园
索引
精彩书摘
我国的园林,在秦汉之后,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深透到后代园林的思想与精神之中,至今不衰。本章试分析庄子思想以何种形式影响园林之发展,及其影响的正面与负面,并讨论之。
一般地说来,我国读书人的思想一直受儒道两家的相互激荡,因此产生我国独特的精神文化。道家的思想基本上是出世的,以无为与自然为主旨,与园林之关系较为直接;而儒家重人世,以伦理与为人之道为主旨,与建筑之关系较为直接。所以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之产生,及其思想理论的形成,可说乃以道家的思想为基础的。在思想形成期的两汉与南北朝时代,有一定的背景可以探讨,对道家思想进入园林观念的源起有所了解,有助于对中国园林整体观念的了解与评估。
秦汉帝国是我国帝制之开端,在思想开放自由,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的知识分子经历过一个黄金时代。秦建帝国,实施残酷的独裁政治,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这是黑暗时期的来临。中国忽然自一个文明的社会,堕落到黑暗的深渊。国家是统一了,武力是强大了,但智慧与知识却被封锁了。历史上说始皇帝焚书坑儒,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坑杀的不一定全是儒家的信徒,是一切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吧!
汉朝兴,似乎这种强压的残酷减轻了一些,但在基本上,中国开始为一个独夫所统治,他的意志就是一切,他的喜怒哀乐会形成对国家社会的重大影响。对于传统上协助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知识分子,或给他们出主意的读书人,形成相当可怕的心理压力。他们在不被统治者接受的时候,已没有机会周游列国,劝说另一个统治者接受他的政治哲学;他们不为统治者所喜,要威胁他们生命的时候,也没有另一个国家可以逃避,当然更谈不上借外力来报复了。这个独夫一旦发怒,你是无所遁形的。他可以要你的命,可以割掉你的生殖器,砍掉你的脚,在你脸上刺字以永久侮辱,他蛮不讲理。你如同陷入土匪群中,并没有丝毫抵抗的能力。甚至事后记录冤情的自由也被剥夺。
在这种政治情势下的知识分子,实乃陷入极端的矛盾与痛苦之中。有机会接近统治者宫廷的读书人,必然要想尽办法,以文化的力量来约束帝王的兽性,以免其发作。孔孟与老庄的道理,都是他们可以利用的工具。经过一段试验,他们就会发现,孔孟的道理比较合乎统治者的胃口,可以为他们无限的权力做装点。用儒家的伦理观念,加上一些天道的迷信,勉强使专制帝王们对这种野蛮的行为再思而后行。然而这一股无理性的可怕的力量,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知识分子的矛盾尤其在于统一帝国之中,帝力是唯一的权力来源。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要求温饱,完全脱离这个力量却是很困难的。若要对国家、社会有所贡献,更必须要在权力中心附近,并想尽办法,得到帝王的信任。成功的知识分子,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不多,得到世俗所赞羡的“荣华富贵”倒是事实,然而他必须冒着一种潜在的危险:不小心触动帝王的愤怒,甚焉者就死无葬身之地,妻孥家族受到连累。今天翻阅正史,如《汉书》,可以在简单的记载之中,看到执笔者审慎戒惧的心情,也可以看到简单的文字背后隐藏的知识分子的血泪。
在这种情形下,必有一些品性高洁的知识分子,完全放弃经世济民的初衷,把自己放逐于田野之间。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并非出自民间,他们都是有贵族的背景的,否则就没有机会读书了。基于他们的背景,要进入朝廷并非难事,如愿阿谀谄媚,做高官、享厚禄是唾手可得的。但是少数的知识分子宁愿留在田园,甚至逃往山林之中。
……
前言/序言
《汉宝德作品系列:物象与心境 中国的园林》 一、 意境的营造:物象的凝练与心境的流淌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园林图鉴,更非泛泛而谈的园林史论。它是一场关于“物象”与“心境”的深度对话,是一次对中国古典园林精神内核的精妙捕捉。作者汉宝德先生,以其深邃的学养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将那些承载着千载文化与哲学意蕴的园林景物,转化为一种能够触动人心的“心境”。 书中的“物象”,是构成中国园林最基本的元素:山石、水体、植物、建筑、以及点缀其间的各种小品。然而,汉宝德先生笔下的物象,早已超越了其物质本身的形态。每一块叠石,都仿佛凝聚了山川的鬼斧神工,蕴含着哲人对自然之道的体悟;每一汪池水,都映照着天空的云卷云舒,流淌着文人的闲适与洒脱;每一棵翠竹,都象征着君子的坚韧与高洁;每一座亭台,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诗意的栖居。它们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是彼此呼应,共同编织出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卷。 而“心境”,则是这些物象所要传达的内在精神。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境”是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审美体验。园林的设计者,并非仅仅追求视觉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配置,唤起观赏者内心的某种情感共鸣,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汉宝德先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他通过对园林中“曲径通幽”、“步移景异”、“远近虚实”等手法进行的细腻解读,揭示了园林如何巧妙地引导人们的视线,如何通过层层递进的景观,带领观者从尘世的喧嚣进入一个宁静致远的精神空间。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孤立地呈现物象,而是将物象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进行审视。汉宝德先生从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了园林意境的生成逻辑。他会引用诗词歌赋,阐释景物与情感的关联;他会提及山水画的构图法则,说明园林与绘画在审美上的共通之处;他会探讨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揭示园林所蕴含的对自然的敬畏与效仿。这种跨学科的视角,使得本书的解读更加立体而深刻,让读者不仅看到园林的“形”,更能体会到其“神”。 二、 园林的哲学:山水的情怀与人生的寓意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最直观的物质载体之一。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将“天人合一”的理念、“道法自然”的智慧、以及“隐逸闲适”的生活态度,融入到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汉宝德先生的作品系列,正是对这种深层哲学内涵的挖掘与阐释。 在书中,汉宝德先生将中国园林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他认为,中国园林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特的审美风格,与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密不可分。中国人崇尚自然,认为自然是万物之源,也是人生之道。园林的设计,正是对这种崇尚的体现。它通过模仿自然山水,营造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使人能够摆脱俗世的烦扰,获得心灵的宁静。 书中对“山”的解读尤为精彩。中国园林中的假山,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精心设计,模仿自然山川的形态,蕴含着“寿、透、漏、皱”等审美要素。汉宝德先生会详细分析这些山石的纹理、形态,并将其与中国文人对“山”的象征意义相结合,如山的稳重、坚毅,如山间隐士的超脱。他会引用古代诗词中描绘山的意象,来阐释园林中假山所能引发的联想。 同样,“水”在中国园林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清澈的池塘、蜿蜒的溪流,还是飞溅的瀑布,都为园林增添了灵动与生机。汉宝德先生会探讨水在园林中的多种功能,既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调节气候、增添意境的元素。他会分析不同形式的水景所能引发的情感体验,例如,平静的湖面可以带来宁静与沉思,流动的溪水则能增添活力与生趣。 书中对植物的论述,也同样充满了哲学意味。竹子的挺拔与空心,象征着君子的气节与谦逊;松柏的四季常青,寓意着坚韧与不屈;梅花的傲雪凌霜,寄托着高洁的品格。汉宝德先生会深入探讨这些植物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在园林中的配置,来烘托主人的品味与情操。 建筑在园林中,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整体。亭、台、楼、阁、榭、廊,它们的功能性与审美性并存。汉宝德先生会细致地分析这些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它们在园林空间中的作用。他会强调建筑如何成为观赏景物、休憩交流的场所,如何通过其造型、色彩,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统一。例如,一座掩映在绿树丛荫中的亭子,便能营造出一种隐逸的氛围,成为远离尘嚣的休憩之地。 更深层次的,本书揭示了园林所承载的“人生哲学”。中国园林并非帝王将相的奢华展示,更多的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它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生存空间,让人们可以在其中寄情山水,颐养性情,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汉宝德先生会通过对园林中“静”与“动”、“聚”与“散”、“藏”与“露”等对比手法的分析,来阐释园林如何巧妙地引导人们的心灵,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抽离,进入一个内省的境界。 三、 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步移景异的奥秘与永恒的东方美学 中国古典园林,是空间与时间的艺术。它以其独特的造园手法,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平面格局,创造出多层次、立体化的视觉体验。汉宝德先生在本书中,对园林的空间塑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步移景异”的奥秘,以及这种空间处理方式如何与中国人的时间感知相契合,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 “步移景异”,是中国园林最核心的空间艺术之一。它意味着在园林中行走,每一步都会有不同的景致呈现,每一个转角都会有新的发现。汉宝德先生会详细阐述园林设计者如何通过曲折的路径、巧妙的借景、虚实的结合,来打破空间的限制,延长观赏者的游览时间,并不断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索欲。他会分析园林中“漏景”、“框景”等手法,如何将园外的景致引入园内,拓展了空间的深度与广度。 本书还会探讨园林在时间维度上的表现。园林并非静止不变的画面,而是随着四季的更替、昼夜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春天花开,夏天绿荫,秋天红叶,冬天雪景,每一种景象都承载着不同的意境。汉宝德先生会强调,园林的设计者正是考虑到了这种时间的变化,通过对植物的选择、景物的配置,来创造出四季皆有景,每日有不同的变化。他还会分析园林中的建筑,如亭、台、楼、阁,它们在不同时间段的功能与观赏效果,例如,清晨的薄雾中,一座古朴的亭子可能显得更加宁静致远。 通过对“步移景异”和时间变化的细致解读,汉宝德先生将中国园林塑造成了一部“流动的诗篇”。它不是静态的展示,而是邀请观者参与其中,在游览的过程中,体验空间与时间的交织。这种体验,与西方园林强调的秩序感、对称性有着显著的区别。中国园林更注重自然的野趣、生命的流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将中国古典园林置于更宏观的“东方美学”框架下进行审视。汉宝德先生认为,中国园林所体现的审美原则,如“写意”、“含蓄”、“留白”,是东方美学的重要特征。园林并非事无巨细地描绘,而是通过点睛之笔,引发观者的想象。例如,在一片留白的墙壁上,可以想象出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在空旷的池塘边,可以感受一种悠远的静谧。这种“留白”的艺术,是中国文化独有的智慧,它给了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也使得园林更具生命力。 汉宝德先生的论述,并非枯燥的理论分析,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感染力。他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将抽象的哲学理念、空间艺术,转化为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的体验。本书如同一个精美的指南,带领读者穿梭于一座座中国古典园林之中,去感受那份超越物质的、独属于东方的、永恒的美学魅力。它不仅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入研究,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次深情回溯与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