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王蒙、李敬泽、贾平凹、莫言、麦家、张炜等中国当代文学书写者们的回忆文章70篇。这些文章不仅梳理了雷达敏锐沉稳、见解独到的评论风格,还记录了与雷达亦师亦友的情谊,为我们展示了雷达的不同棱面,让我们重新审视雷达为当代中国文学存留的这一份真切的精神档案,再次感受他作为新时期文学批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发展的yin领者的大家风范和人格魅力。
2018年3月31日下午,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先生因病在京离世。雷达先生的离去,是文学界的重大损失。近期,作家、评论家以不同方式表达哀悼、缅怀。书稿收录了王蒙、李敬泽、贾平凹、莫言、麦家、张炜、白烨等中国当代文著名文学家、评论家的回忆文章70篇,情深意切地追忆与雷达的交往、交情,彼此之间亦师亦友的情谊,给喜爱雷达先生的读者展现他们视野中的鲜活的雷达,以表达哀悼、怀念之情。这七十篇文章不仅反映雷达先生的智慧、天真、幽默、率真的个性,还梳理了他那敏锐沉稳、见解独到的评论风格,他的文学视野、文学理念和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及判断,代表了一个时代批评家的高度和水准。本书为我们展示了雷达先生的不同棱面,让我们感知文学的丰富与多样,重新审视了雷达先生为当代中国文学存留的这一份真切的精神档案,再次感受了雷达先生作为新时期文学批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发展yin领者的大师风范和人格魅力。
靳莉,读者出版集团敦煌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副编审。
高凯,现任甘肃省文学院院长、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一级作家。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甘肃省文艺突出贡献奖、第六届敦煌文艺奖、首届闻一多诗歌大奖等奖项。
序:致敬与告慰/白烨
引子
雷达生平
悼雷达/莫言
哭雷达先生/贾平凹
衡文玉尺 不老雷达 /高洪波
立高冈之上,尽览风行草偃/李敬泽
痛悼亦师亦友的雷达/白烨
评坛“ 这一个”/白烨
悼学弟雷达/谢永旺
文坛巨星的陨落/胡平
雷达,他有真的灵魂/丁帆
懂我的雷达/刘醒龙
痛悼雷达/张炜
写给雷达/麦家
斯人已去,恰逢清明时节雨/王童
怀念雷达: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周百义
他托起一个文学时代,他带走一个文学时代/陈彦瑾
告别天水骄傲—雷达/李晓东
纪念《文艺报》的前辈与挚友雷达先生/刘颋
近身学长/李炳银
他的成就深植于对人民和文学的热爱/何向阳
文学兄长/陈世旭
永存的“电磁波”/潘凯雄
敏锐的侦察兵/吴秉杰
以童真为底色的批评大师/张燕玲
永别雷达/贺享雍
悼雷达/孟繁华
批评的象征和标高/汪政
缅怀雷达/张清华
雷达不朽 /王久辛
与中国当代文学同步/张莉
我与雷达先生/里快
巨星陨落悼雷达 /秦岭
雷达在新世纪的散文创作/陈霖 齐红
送别雷达/扬扬
人间四月,长歌当哭/刘俐俐
我的恩师走了/杨显惠
极具正义感和使命感的批评家/赵学勇
哀念雷达先生/邵宁宁
君子当如是/汪泉
悼雷达/高平
悼念雷达先生/彭金山
斯人已逝,精神犹存/程金城
师长,朋友,评论家/王登渤
文坛同悲,我悲无极!/马步升
几个镜头/叶舟
雷达的身影、温情将永留我们心中/马青山
雷达的背影/张存学
忆雷达/周奉真
最后的道别—哭雷达/王若冰
文学场域中的雷达/彭岚嘉
山高水长,我们继续漫游于辽阔的大西北/徐兆寿
怀念雷达老师/杨光祖
他从来胸有“中国”/弋舟
恩师雷达/张晓琴
文学上的“贵人”/雪漠
智者与良师—悼雷达/李学辉
率真、快乐、清醒、自由的雷达/尔雅
怀念雷达老师/李利芳
怀念雷达/王新军
黄河远上“夜语”凝/赵武明
愿先生在天堂一切安好/史生荣
悼雷达先生/朱卫国
雷达般敏锐的雷达,雷达般深刻的雷达/李晓灵
晨曦里的一棵树—悼雷达先生/刚杰·索木东
悼恩师雷达先生/任志明
此时如何长语—悼雷达老师/王元忠
追寻雷达先生在山丹的足迹/段猷远
悼雷达老师/杨永康
雷达,中国文学精神的守护者/李清霞
诗祭雷达(三首)/高凯
《文艺报》悼念雷达/《文艺报》
“昨夜文坛坠大星”—文学界缅怀雷达/饶翔
雷达,留下了永远的精神档案/《当代》杂志
最后的访谈/舒晋瑜
编后琐记/高凯
编后琐记
这一部《挥别大师—当代中国文学视野中的雷达》是我们必须要编的。
之所以如此坚决,原因是雷达是甘肃省文学院名誉院长和甘肃省八骏文艺人才研究会会长,而担任这两个名誉头衔以来,其给甘肃文学,尤其是对“小说八骏”品牌的推介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一直没有得到过我们一分钱的报酬,让我这个当初积极倡议促成邀请他的院长和常务副会长愧疚不已,我觉得自己亏欠他一份巨大的文学情义。
3月31日下午,身在北京的雷达天水老乡王若冰打电话告诉我雷达溘逝的噩耗之后,我立即向省文联党组书记李燕青汇报雷达病逝的消息,她当即嘱托我全权代表甘肃省文联、甘肃省作家协会和甘肃省文学院马上出发赴京送雷达先生最后一程。
订好第二天的机票后,当天深夜,我悲从心来,无法入睡,连夜创作了长诗《愧悼雷达》,并在4月1日大清早去机场的路上发到了朋友圈。到达北京之后,看到各大报刊及新媒体已经出现大量悼念雷达的诗文,我突然觉得应该为雷达做点什么了,于是就有了编这样一本纪念集的想法。我首先将这个创意告诉了雷达的儿子雷容,然后又告诉了当时与我同在雷达家里守候的王若冰,得到了两位的赞同后,我立即给敦煌文艺出版社的靳莉打了一个电话,请她马上注意收集所有悼念雷达的诗文,我们一起为雷达做一件事。与此同时,我又把这个想法电话告诉了雷达的挚友白烨,并邀请他拨冗为这本书撰序,其未有任何推辞当即欣然应诺。
雷达的走太突然了,不但突然得让人措手不及,因为措手不及而又让人悲伤不已。所以,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又在宾馆写出了第二首悼念雷达的长诗《雷达突然走了》发到了朋友圈;4日雷达追悼会结束后的中午,我又在有白烨夫妇、秦岭、马步升、姚海涛和姚文建等人参加的聚会中写出了第三首悼念雷达的短诗《送雷达》,当场给大家吟诵了一遍,然后才发到了朋友圈。
雷达追悼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我没有回兰州而是因事到西安停留小住。6日,靳莉电话告诉我,她已经收集并整理了60余篇悼念诗文,而到7日已经达到70余篇。考虑到可以成书,我们首先商量确定了书名,然后我与重庆出版社的编辑周北川取得了联系,希望他所在的重庆出版社承接这个堪称文化热点事件的重大选题;看了我们编定的目录和内容介绍后,周北川发来微信表示非常愿意出版,而此时已经是8日的晚上,而我也从雷达在西安的另一位挚友—贾平凹的书房带回了其题写的书名。平凹对此书的出版十分重视,我早晨给他发短信求字,不到半个小时他就唤我下午去取!多么顺利,这无疑是雷达的人缘。
4日在八宝山雷达的追悼会的间隙,和白烨第二次谈起这个选题时,白烨说,中国作家协会肯定也会编这么一本书的,但你们的书可能走在了前面。毫不隐瞒,这让我非常的欣慰和自豪,我们要的就是这种“笨鸟先飞”的效果。
当然,编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一直以来我们对雷达的敬重。早在1995年,我在《陇东报》当编辑记者时就为雷达写过一篇文章《检测文坛的雷达》。我在文章一开始就说到雷达给我的第一印象:雷达是一位能引起人长久凝视的学者。
20多年来,我一直凝视着雷达,而雷达也一直注视着我,特别是我所热爱的甘肃省文学院的事业。所以,我在写给雷达的诗中称雷达之殁为“甘肃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一根支柱倒了”。文学是迷人的,文学中的雷达也是迷人的,当初如此,后来如此,现在还是如此,而且永远都是如此。
给当代中国文学留下雷达心灵的回声是我们编辑此书的另外一个目的。再回到4月1日那天,中午一到雷达家里,我先按照陇东南乡下的习俗在雷达灵堂行了大礼,又代表甘肃省文联、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省文学院、《飞天》杂志、叶舟和弋舟等文友献上花圈,然后与王若冰沉浸在了空寂而又肃穆的雷达书房之中。让我惊喜的是,在书柜的一隅,我还看到了2004年颁发给雷达的那个木质的名誉院长证书,雷达将它放在一个显著位置,可见其在雷达心中的分量。我当然很在乎雷达对这个证书的态度,我正是在雷达文学荣誉的照耀下当了一个问心无愧的甘肃省文学院的“看门人”。
雷达毕生“监测”了当代中国文学,那么文学会怎么去看猝然谢幕离去的雷达呢?这无疑是此书的核心思想。我们希望通过汇集大家的声音来回答这个问题。雷达是大师吗,这个问题,雷达追悼会其实已经回答了,铁凝、钱小芊、李敬泽、张健、高洪波、何建明、阎晶明和陈建功等中国作家协会在职和退休的领导悉数参加就是证明,甘肃、陕西和广东那么多京外雷达的追随者纷纷赶到八宝山就是证明。最重要的是,雷达离去的消息刚一传出,媒体上持续不断的悼诗悼文都表达着一个一致而又高度的追认。正如“甘肃小说八骏”作家弋舟所说:他从来胸有“中国”。说得多好,心中有中国的评论家当然就是中国的大师。大师是公众命名的,书中的这些人有这个命名权。
随后,李燕青书记还发来了一个简短的悼词:“中国有影响的伟大作家、评论家雷达走了,但他的作品和文学精神永存。我们向雷达先生致以深切的哀悼!”
可以说,本书收录了雷达去世一周之内见诸各类媒体而且必然值得文学和历史永远珍藏的那些悼诗悼文。当然,因为我们视野的局限性,遗珠之憾在所难免,希望作者和读者海涵。
凝视雷达的当然还有一直热心文学出版并和雷达有着数面之缘的靳莉女士,否则她不会答应在百忙中和我一起完成这次家务之外的图书编纂工作。熟悉我们的人知道,不熟悉我们的人可能还不知道,我和靳莉是夫妻关系,我们是一对为挥别雷达而忙碌的夫妻义工。
为了尽快成书,不仅是我们昼夜兼行,书的序言白烨是12日清晨完成的,雷达的画像李川李不川是15日清晨完成的,责编周北川最后的收尾工作更是夜以继日,辛苦至极。在此,请受我们夫妻叩谢!
是为跋。
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翻开这本书,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炫目的色彩,而是沉静中带着一丝思考的意境,让我还没翻开就对它产生了好奇。当我读进去之后,更是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他/她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梳理和解读,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带着一种温和而深刻的洞察力,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分享他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熟悉的或者陌生的作家和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意涵。尤其是对“大师”这个概念的探讨,非常有启发性,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奉为经典的文学符号,思考它们的时代意义和局限性。书中对一些当下文学现象的分析也相当到位,尖锐却不失客观,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忍不住跟着思考,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又该走向何方?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漫步,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有力,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共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处理,比如对某个词语的考究,对某个场景的描绘,都显得格外用心,充满了文学的光辉。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好书,它不仅能增长我的文学知识,更能启发我的思考,让我对中国当代文学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巨大的文学宝库,里面陈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璀璨群星。作者以一种极为审慎的态度,对那些曾经辉煌过的文学巨匠们进行了深入的审视,既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又毫不避讳地指出了他们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在时代变迁中所面临的挑战。这种“告别”的姿态,并非是对经典的否定,而是一种更为成熟和理性的对话,一种对文学传承和发展的深刻反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读作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同情之理解,赞美之批评”的姿态,他/她既能捕捉到作品中最动人的情感和思想,又能冷静地分析其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核。书中的论证过程,严谨而不失逻辑,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作者总是能巧妙地运用文学性的语言,将复杂的学术观点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述。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文学批评的视角和方法,让我意识到,评价一部作品,需要多方面的考量,既要关注其艺术价值,也要审视其思想深度和社会意义。这本书让我对“大师”这个词有了更辩证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真正能够引领时代、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一开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时期文学史的梳理,或者是某个流派的专著。但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且充满思辨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并将“大师”这个概念置于一个动态的、不断被挑战和重塑的语境中进行探讨。他/她并没有回避当下文学创作中存在的困境和争议,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对文学本质和未来方向的思考中来。书中的一些章节,对某些被广泛认可的“大师”进行了非常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解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这些作家和作品的理解。这种“告别”并非是轻率的否定,而是一种理性的超越,是对文学传统的回顾与创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作家、不同作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他/她能够将宏观的文学理论与微观的文本分析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多重体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文学评论集,更像是一次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框架,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去理解和欣赏那些涌现出来的优秀作品。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次文学的奇幻漂流,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带领我穿越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广阔海洋。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充满了理论术语和复杂的分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书中的语言流畅且富有感染力,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和生动的叙述,将那些复杂的文学思潮和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惊喜于作者对于一些被忽视的文学现象的关注,他/她并没有止步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家”,而是挖掘出了许多同样具有价值但可能尚未被充分认识的作品和作家。这种“挖掘”的过程,让我看到了中国当代文学更加丰富多元的面貌,也拓宽了我对文学的认知边界。书中的某些章节,读来让人热血沸腾,比如他对当下文学市场和创作生态的犀利点评,直指痛处,却又充满了建设性的思考。让我深刻感受到,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时代精神的载体。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阅读的趣味性,成功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那些曾经被我简单理解的作品,有了更立体、更饱满的认知。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中国当代文学进行一场深度的对话。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力量,他/她对文学现象的剖析,总能触及问题的核心,让人拍案叫绝。书中对“大师”概念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并非一味地追溯过往的辉煌,而是更关注当下文学的现实语境,以及新一代作家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她对一些新兴文学流派和创作手法的解读,既有前瞻性,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看到了中国当代文学生生不息的活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作品的分析,作者总是能从独到的角度切入,挖掘出作品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并将其升华为更宏观的文学意义。这种“细节之处见真章”的解读方式,让我对那些熟悉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作者的语言非常有特色,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不乏诗意的表达,读来令人心旷神怡。这本书不只是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对于每一个热爱文学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盛宴。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