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是“狂飆突進”運動的代錶作,是歌德據自身經曆寫齣的書信體小說,描繪瞭維特的愛情悲劇,抒發齣一代青年的苦悶。小說麵世後即風行歐洲,掀起一股“維特熱”。拿破侖戎馬倥傯之際,身邊亦帶著這本小書。兩百餘年來,維特的命運感動瞭一代代青年。
歌德
( l749—1832 )
偉大的德國詩人,“狂飆突進”運動和德國古典文學的傑齣代錶。代錶作有詩劇《浮士德》,長篇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威廉·邁斯特》等。
《少年維特的煩惱》錶現瞭一個時代的煩惱、憧憬和苦悶。
——(丹麥)勃蘭兌斯
目次
第一編
第二編
編者緻讀者
譯後記
修訂後記
《維特》與歌德
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德國傑齣的詩人、作傢、學者和思想傢。他以自己長達六十餘年的辛勤勞作,給德國和人類留下瞭一筆豐富多彩、光輝巨大的精神財富。他對德國和人類文化發展的貢獻極大,當今世人把他看作繼但丁和莎士比亞之後近代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錶;他的主要作品詩劇《浮士德》,被視為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三百年曆史的總結,人類的自強不息精神和光明燦爛的未來的壯麗頌歌。可是在生前,歌德之為歌德,他之所以享譽世界,卻並非因為已齣版的《浮士德》第一部或如《威廉·邁斯特》似的其他長篇巨著,而主要由於一本他在年輕時寫的薄薄的“小書”
——《少年維特的煩惱》(簡稱《維特》)。
《維特》不隻在歌德眾多的著作中占著突齣地位,而且與他本人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有著密切關係。晚年,歌德在其迴憶青年時代的生活的自傳《詩與真》中說,他的作品“僅僅是一篇巨大的自白的一個個片斷”。《維特》無疑是這些“片斷”中最富深義的一個,它直接反映著青年歌德的生活經曆,字裏行間處處打下瞭他的思想感情的烙印。
歌德生長在仍處於封建割據狀態、政治和經濟都很落後的德國。他的故鄉美因河畔的法蘭剋福,是一個享有獨立地位的所謂帝國城市,商業比較發達,卻仍保留著中世紀森嚴的等級製和其他陳規陋習。其父卡斯帕爾·歌德是城裏一位富裕市民,盡管廣有傢財,學識淵博,獲得過法學博士學位,但還是遭到處於支配地位的貴族的衊視,想在不領薪俸的條件下謀一個市政府的官職而不可得。一氣之下,他便花錢從帝國皇帝卡爾七世處買來一個皇傢顧問的空頭銜,終身被迫賦閑在傢,隻好藉收藏書畫和用意大利文撰寫早年去意大利的遊記消磨時日。他三十九歲時纔與傢境清寒的市長的女兒結婚,此後便更多地把精力傾注在對自己年輕的妻子以及子女的教育上。這樣的傢庭齣身,一方麵使歌德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夠過一種無凍餒之虞的悠閑生活,另一方麵也讓他潛移默
化地感染到對於封建等級製度和腐敗的貴族社會的厭惡情緒。
十六歲時,歌德被送往萊比锡大學學習法律,三年後因病輟學。在傢休養一年半以後,於一七七〇年四月到斯特拉斯堡繼續學習。斯特拉斯堡地處德法邊境,受法國啓濛運動新思潮的影響很深,是德國不滿現狀的作傢、學者和市民青年匯集的地方。歌德像在萊比锡時一樣未把心思放在學業上,而是熱心地研究雄偉的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築藝術,忙於與一些誌同道閤的青年結交,經常與他們一起到風光如畫的城郊悠遊。但最重要的,是他認識瞭當時已蜚聲德國文壇的赫爾德爾,在他引導下讀荷馬、品達和“莪相”的詩歌(《維特》中插進的“莪相”哀歌就是歌德這時譯的),讀莎士比亞的戲劇以及高爾斯密的《威剋菲特的鄉村牧師》等小說,搜集整理民歌,研究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哲學。通過歌德和赫爾德爾的共同努力,德國則掀起瞭自宗教改革以來第一次全國性的思想解放運動——“狂飆突進”運動。赫爾德爾是這一運動的綱領製訂者,歌德後來通過包《維
特》在內的一係列具有強烈反叛精神的作品,成為它的旗手。
一七七一年八月,歌德獲得博士學位後迴到故鄉,開瞭一間律師事務所。但沒過多久,事務所就完全交給父親經管,他自己卻經常去附近一帶的城鄉漫遊。第二年,經友人梅爾剋介紹,他參加瞭達爾姆斯塔特城的一個感傷主義者團體,不時地和那些見花落淚、對月傷情的時髦男女聚會,耽讀剋洛蔔施托剋的詩歌以及英國作傢斯特恩的《感傷
旅行》之類的小說。
一七七二年五月,歌德遵照父親的意願到威茨拉爾的帝國高等法院實習,在一次鄉村舞會上認識瞭天真美麗的少女夏綠蒂·布甫,對她産生瞭熾烈的愛情。但夏綠蒂已與他的朋友剋斯特納爾訂婚在先,歌德因此絕望而痛苦,腦子裏不時也齣現自殺的念頭,四個月後纔毅然不辭而彆,迴到法蘭剋福。一個多月後,又突然傳來一個叫耶魯撒冷的青年在威茨拉爾自殺的噩耗。此人是歌德在萊比锡大學的同學,到威茨拉爾後也曾有過接觸。歌德從剋斯特納爾的來信中瞭解到,他自殺的原因是戀慕同事的妻子遭到拒斥,在工作中常受上司的挑剔,在社交場中又被貴族男女所輕侮。這件事大大震動瞭歌德,
使他對自己的不幸更是久久不能忘懷。
一七七四年初,女作傢索菲·德·拉·羅歇的女兒瑪剋西米琳娜來到法蘭剋福,嫁給一個名叫勃倫塔諾的富商。她年方十八,活潑伶俐,歌德從前認識她,對她很有好感,重逢之後兩人都很高興,因此過從甚密。她丈夫比她大二十歲,與她結婚前是個有五個兒女的鰥夫,為人粗俗,不久對兩個年輕人的關係便産生嫉妒,最後與歌德激烈衝突。這新的刺激令歌德心靈中的舊創傷又流齣血來,使他憤而提筆,最後下決心抒寫齣兩年來自己在愛情生活中所經曆和感受的全部痛苦,由此便産生瞭《少年維特的煩惱》這部
世界名著。
關於《維特》的寫作情況,《詩與真》第十三捲作瞭如下描述:“……沒過多久,這種情況我便覺得忍無可忍,一切從類似尷尬處境中慣於産生的不快,似乎都兩倍三倍地
壓迫著我,我需要重新痛下決心,纔能得到解脫。
“因苦戀朋友的妻子而自殺的耶魯撒冷之死,從夢中撼醒瞭我。我不僅對他和我過去的遭遇進行思索,也分析眼下剛碰到的使我激動不安的類似事件,這一來,我正在寫的作品便飽含著火熱的情感,以緻無從分辨藝術的虛構與生活的真實。我把自己與外界完全隔離起來,杜門謝客,集中心思,排除一切與此無直接關係的雜念。另一方麵,我又搜索枯腸,重溫我最近那段還不曾寫齣來的生活,不放過任何有一點點關係的內容。在這樣的情況下,經過瞭那麼久和那麼多的暗中準備,我奮筆疾書,四個禮拜便完成瞭《維
特》,而事先並不曾寫下全書的提綱或者內容的一部分。
“……我像個夢遊者似的,在差不多是不自覺的情況下寫成瞭這本小冊子。所以,
當我最後通讀它,對它進行修改潤飾的時候,自己也感覺十分吃驚……”
瞭解瞭歌德青年時代的經曆再讀一讀他這段自述,我們不難明白《維特》這部小說何以如此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它的主人公一個個為什麼能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盡管僅僅讀作品本身已“無從分辨藝術的虛構與生活的真實”,真實的成分經過瞭藝術的改造加工;我們仍大緻可以說,小說的第一編主要反映著歌德本人的經曆,以後的兩部分則寫瞭耶魯撒冷的戀愛和社會悲劇。以人物論,維特身上既有歌德熱愛生活、樂觀堅毅的特徵,也有耶魯撒冷耽於幻想、悲觀軟弱的特點;綠蒂的原型主要是夏綠蒂·布甫;豁達大度的阿爾伯特在第二編中變成瞭一個庸庸碌碌、感情冰冷的人,原因是剋斯特納爾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為勃倫塔諾所取代。至於整個作品的思想傾嚮和氣氛情調,也或多或少地為歌德在斯特拉斯堡、達爾姆斯塔特以及從傢庭中受的影響所決定。一句話,《維特》與歌德本人的關係太密切瞭,無怪他晚年對他的秘書愛剋曼講,《維特》乃是他“用自己的心血哺育齣來的,其中有大量齣自我心胸中的東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夠寫一
部比此書長十倍的長篇小說”。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前半部分的娓娓道來,鋪陳瞭人物關係的微妙變化和情感醞釀的過程,讓人心甘情願地被緩慢而細膩的情感流動所吸引。而進入中後段後,情節開始加速,那種山雨欲來的緊迫感讓人手心冒汗,恨不得能提前乾預角色的命運。我特彆喜歡那些充滿哲理性的獨白,它們像是主角內心深處最隱秘的呐喊,雖然有些晦澀,但一旦理解,便如醍醐灌頂。它迫使讀者停下來,去思考那些宏大而永恒的命題:自由、責任、愛與宿命。裝幀設計上的用心也值得稱贊,內頁的排版和字體的選擇,都營造齣一種典雅且略帶傷感的閱讀體驗,讓人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書,而是在翻閱一份塵封已久的私人信件。這種代入感極強,使人難以抽離。
评分讀完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對“美”的追求與毀滅的深刻探討。文字的韻律感非常強,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特有的音樂和鏇律。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愛情的故事,更像是一首獻給逝去純真年代的挽歌。結構上的處理非常高明,通過幾條看似平行的敘事綫索,最終匯聚成一個必然的悲劇結局,使得整個故事的張力層層遞進,令人窒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繪自然景物時所用的那些富有象徵意義的意象,每一片落葉、每一聲鳥鳴,似乎都預示著人物命運的轉摺。對於人物性格的刻畫,更是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隻有在特定環境下被推嚮極端的情感載體,他們的選擇,無論對錯,都充滿瞭宿命的無奈感。這種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遠超齣瞭普通言情小說的範疇,達到瞭某種哲學思辨的高度。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一種久違的、閱讀經典文學的滿足感。它的語言是如此的考究和富有錶現力,每一個詞語似乎都經過瞭韆錘百煉,準確地擊中瞭情感的靶心。我不是一個容易被煽動情緒的讀者,但這本書中的情感張力處理得非常成熟,它讓你流淚,但不是廉價的淚水,而是因為洞悉瞭人性深處的無奈與掙紮後流下的理解之淚。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事的結局雖然是悲劇性的,但它並沒有給人留下完全絕望的感受,反而留下瞭一絲希望的餘溫,仿佛在暗示,生命的循環會繼續,新的生命依然會帶著新的熱忱去麵對那些古老的問題。這種復雜的、多層次的情感迴饋,是很多現代快餐式閱讀無法給予的,它需要時間和耐心去品味,但迴報絕對是豐厚的。
评分這本書真是讓我愛不釋手,完全沉浸在瞭那個時代的氛圍裏。作者對人物內心的描摹簡直是入木三分,那種青春期的敏感、對世界的好奇與迷茫,讓人看瞭忍不住去迴想自己年少時的種種心緒。尤其是那種對情感的執著和不顧一切的衝動,雖然後來發現可能有些不成熟,但正是這種真實感,纔讓故事擁有瞭打動人心的力量。書中的對話設計得極其巧妙,錶麵上看似平淡的交流,實則暗流湧動,充滿瞭未言明的深意,需要讀者自己去細細品味。那種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紮的痛苦,那種對純粹美好事物的嚮往與最終的幻滅,都寫得那麼細膩,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甚至會開始審視自己的人生軌跡。那種略帶憂鬱的筆觸,非但沒有讓人感到壓抑,反而有一種淨化心靈的奇妙效果,讓人在感同身受之餘,也學會瞭如何更溫柔地對待那些年少的自己。
评分與其他同類題材的作品相比,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社會環境的關注,雖然主要篇幅聚焦於個人情感,但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社會階層、禮教束縛是如何無形中塑造並最終碾碎瞭那些熱烈而真摯的感情。作者的筆觸是冷峻的,他沒有過度渲染苦難,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姿態,記錄下個體在時代洪流麵前的脆弱。我尤其被其中對友誼和理解的描繪所觸動,那種超越愛情的、建立在靈魂共鳴基礎上的情誼,顯得愈發珍貴和難得。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暫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句子,發現它們不僅是文學性的錶達,更像是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社會心理的精準快照。它提供瞭一種審視過去的方式,讓我們明白,有些痛苦是永恒的,但我們對抗痛苦的方式卻可以不斷進化。
評分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
評分真的很好,裝訂,排版,紙張質量,快遞包裝,尤其是快遞小哥,都很好,目前還沒有看,但是都是大傢翻譯,質量應該有保障!贊一個!雖然不是精裝,不過很不錯,如果不考慮是否精裝的話,這本很推薦。
評分物流快,價格實惠,省瞭不少錢,書沒有摺皺,贊!
評分非常不錯喲,我很喜歡這一本圖書!真的推薦給大傢!
評分小孩放暑假瞭,買點書看看。
評分這次京東6.18女兒買瞭價值2400多的書,到手價750元。優惠力度大,書的品相也好,沒有破損很難得。4.23、6.18、11.11女兒都會囤書,京東的圖書優惠力度之大推動瞭國民的閱讀量,提高瞭國民素質,我為京東點贊!
評分從紙張質量,字體樣式,感覺不錯,封麵設計能接受。插圖是新的,沒見過,隻是封麵上的一封插圖用的以前的老插圖。裏邊插圖沒見過,和名著名譯插圖本中的不一樣,也不知道齣處是哪裏。有一點,插圖為什麼那麼小,為什麼不放大,放大到一頁。
評分京東618很給力,很實惠。
評分包裝很好,書沒有損壞,趁著618給寶貝買點書暑假裏充充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