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是歌德据自身经历写出的书信体小说,描绘了维特的爱情悲剧,抒发出一代青年的苦闷。小说面世后即风行欧洲,掀起一股“维特热”。拿破仑戎马倥偬之际,身边亦带着这本小书。两百余年来,维特的命运感动了一代代青年。
歌德
( l749—1832 )
伟大的德国诗人,“狂飙突进”运动和德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代表作有诗剧《浮士德》,长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威廉·迈斯特》等。
《少年维特的烦恼》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
——(丹麦)勃兰兑斯
目次
第一编
第二编
编者致读者
译后记
修订后记
《维特》与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他以自己长达六十余年的辛勤劳作,给德国和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富多彩、光辉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对德国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极大,当今世人把他看作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近代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他的主要作品诗剧《浮士德》,被视为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三百年历史的总结,人类的自强不息精神和光明灿烂的未来的壮丽颂歌。可是在生前,歌德之为歌德,他之所以享誉世界,却并非因为已出版的《浮士德》第一部或如《威廉·迈斯特》似的其他长篇巨著,而主要由于一本他在年轻时写的薄薄的“小书”
——《少年维特的烦恼》(简称《维特》)。
《维特》不只在歌德众多的著作中占着突出地位,而且与他本人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有着密切关系。晚年,歌德在其回忆青年时代的生活的自传《诗与真》中说,他的作品“仅仅是一篇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断”。《维特》无疑是这些“片断”中最富深义的一个,它直接反映着青年歌德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处处打下了他的思想感情的烙印。
歌德生长在仍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政治和经济都很落后的德国。他的故乡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是一个享有独立地位的所谓帝国城市,商业比较发达,却仍保留着中世纪森严的等级制和其他陈规陋习。其父卡斯帕尔·歌德是城里一位富裕市民,尽管广有家财,学识渊博,获得过法学博士学位,但还是遭到处于支配地位的贵族的蔑视,想在不领薪俸的条件下谋一个市政府的官职而不可得。一气之下,他便花钱从帝国皇帝卡尔七世处买来一个皇家顾问的空头衔,终身被迫赋闲在家,只好借收藏书画和用意大利文撰写早年去意大利的游记消磨时日。他三十九岁时才与家境清寒的市长的女儿结婚,此后便更多地把精力倾注在对自己年轻的妻子以及子女的教育上。这样的家庭出身,一方面使歌德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够过一种无冻馁之虞的悠闲生活,另一方面也让他潜移默
化地感染到对于封建等级制度和腐败的贵族社会的厌恶情绪。
十六岁时,歌德被送往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三年后因病辍学。在家休养一年半以后,于一七七〇年四月到斯特拉斯堡继续学习。斯特拉斯堡地处德法边境,受法国启蒙运动新思潮的影响很深,是德国不满现状的作家、学者和市民青年汇集的地方。歌德像在莱比锡时一样未把心思放在学业上,而是热心地研究雄伟的哥特式大教堂的建筑艺术,忙于与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结交,经常与他们一起到风光如画的城郊悠游。但最重要的,是他认识了当时已蜚声德国文坛的赫尔德尔,在他引导下读荷马、品达和“莪相”的诗歌(《维特》中插进的“莪相”哀歌就是歌德这时译的),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高尔斯密的《威克菲特的乡村牧师》等小说,搜集整理民歌,研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哲学。通过歌德和赫尔德尔的共同努力,德国则掀起了自宗教改革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狂飙突进”运动。赫尔德尔是这一运动的纲领制订者,歌德后来通过包《维
特》在内的一系列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作品,成为它的旗手。
一七七一年八月,歌德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故乡,开了一间律师事务所。但没过多久,事务所就完全交给父亲经管,他自己却经常去附近一带的城乡漫游。第二年,经友人梅尔克介绍,他参加了达尔姆斯塔特城的一个感伤主义者团体,不时地和那些见花落泪、对月伤情的时髦男女聚会,耽读克洛卜施托克的诗歌以及英国作家斯特恩的《感伤
旅行》之类的小说。
一七七二年五月,歌德遵照父亲的意愿到威茨拉尔的帝国高等法院实习,在一次乡村舞会上认识了天真美丽的少女夏绿蒂·布甫,对她产生了炽烈的爱情。但夏绿蒂已与他的朋友克斯特纳尔订婚在先,歌德因此绝望而痛苦,脑子里不时也出现自杀的念头,四个月后才毅然不辞而别,回到法兰克福。一个多月后,又突然传来一个叫耶鲁撒冷的青年在威茨拉尔自杀的噩耗。此人是歌德在莱比锡大学的同学,到威茨拉尔后也曾有过接触。歌德从克斯特纳尔的来信中了解到,他自杀的原因是恋慕同事的妻子遭到拒斥,在工作中常受上司的挑剔,在社交场中又被贵族男女所轻侮。这件事大大震动了歌德,
使他对自己的不幸更是久久不能忘怀。
一七七四年初,女作家索菲·德·拉·罗歇的女儿玛克西米琳娜来到法兰克福,嫁给一个名叫勃伦塔诺的富商。她年方十八,活泼伶俐,歌德从前认识她,对她很有好感,重逢之后两人都很高兴,因此过从甚密。她丈夫比她大二十岁,与她结婚前是个有五个儿女的鳏夫,为人粗俗,不久对两个年轻人的关系便产生嫉妒,最后与歌德激烈冲突。这新的刺激令歌德心灵中的旧创伤又流出血来,使他愤而提笔,最后下决心抒写出两年来自己在爱情生活中所经历和感受的全部痛苦,由此便产生了《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
世界名著。
关于《维特》的写作情况,《诗与真》第十三卷作了如下描述:“……没过多久,这种情况我便觉得忍无可忍,一切从类似尴尬处境中惯于产生的不快,似乎都两倍三倍地
压迫着我,我需要重新痛下决心,才能得到解脱。
“因苦恋朋友的妻子而自杀的耶鲁撒冷之死,从梦中撼醒了我。我不仅对他和我过去的遭遇进行思索,也分析眼下刚碰到的使我激动不安的类似事件,这一来,我正在写的作品便饱含着火热的情感,以致无从分辨艺术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我把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离起来,杜门谢客,集中心思,排除一切与此无直接关系的杂念。另一方面,我又搜索枯肠,重温我最近那段还不曾写出来的生活,不放过任何有一点点关系的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了那么久和那么多的暗中准备,我奋笔疾书,四个礼拜便完成了《维
特》,而事先并不曾写下全书的提纲或者内容的一部分。
“……我像个梦游者似的,在差不多是不自觉的情况下写成了这本小册子。所以,
当我最后通读它,对它进行修改润饰的时候,自己也感觉十分吃惊……”
了解了歌德青年时代的经历再读一读他这段自述,我们不难明白《维特》这部小说何以如此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它的主人公一个个为什么能栩栩如生,血肉丰满。尽管仅仅读作品本身已“无从分辨艺术的虚构与生活的真实”,真实的成分经过了艺术的改造加工;我们仍大致可以说,小说的第一编主要反映着歌德本人的经历,以后的两部分则写了耶鲁撒冷的恋爱和社会悲剧。以人物论,维特身上既有歌德热爱生活、乐观坚毅的特征,也有耶鲁撒冷耽于幻想、悲观软弱的特点;绿蒂的原型主要是夏绿蒂·布甫;豁达大度的阿尔伯特在第二编中变成了一个庸庸碌碌、感情冰冷的人,原因是克斯特纳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为勃伦塔诺所取代。至于整个作品的思想倾向和气氛情调,也或多或少地为歌德在斯特拉斯堡、达尔姆斯塔特以及从家庭中受的影响所决定。一句话,《维特》与歌德本人的关系太密切了,无怪他晚年对他的秘书爱克曼讲,《维特》乃是他“用自己的心血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出自我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
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久违的、阅读经典文学的满足感。它的语言是如此的考究和富有表现力,每一个词语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准确地击中了情感的靶心。我不是一个容易被煽动情绪的读者,但这本书中的情感张力处理得非常成熟,它让你流泪,但不是廉价的泪水,而是因为洞悉了人性深处的无奈与挣扎后流下的理解之泪。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故事的结局虽然是悲剧性的,但它并没有给人留下完全绝望的感受,反而留下了一丝希望的余温,仿佛在暗示,生命的循环会继续,新的生命依然会带着新的热忱去面对那些古老的问题。这种复杂的、多层次的情感回馈,是很多现代快餐式阅读无法给予的,它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品味,但回报绝对是丰厚的。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爱不释手,完全沉浸在了那个时代的氛围里。作者对人物内心的描摹简直是入木三分,那种青春期的敏感、对世界的好奇与迷茫,让人看了忍不住去回想自己年少时的种种心绪。尤其是那种对情感的执着和不顾一切的冲动,虽然后来发现可能有些不成熟,但正是这种真实感,才让故事拥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书中的对话设计得极其巧妙,表面上看似平淡的交流,实则暗流涌动,充满了未言明的深意,需要读者自己去细细品味。那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痛苦,那种对纯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最终的幻灭,都写得那么细腻,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会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那种略带忧郁的笔触,非但没有让人感到压抑,反而有一种净化心灵的奇妙效果,让人在感同身受之余,也学会了如何更温柔地对待那些年少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前半部分的娓娓道来,铺陈了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和情感酝酿的过程,让人心甘情愿地被缓慢而细腻的情感流动所吸引。而进入中后段后,情节开始加速,那种山雨欲来的紧迫感让人手心冒汗,恨不得能提前干预角色的命运。我特别喜欢那些充满哲理性的独白,它们像是主角内心深处最隐秘的呐喊,虽然有些晦涩,但一旦理解,便如醍醐灌顶。它迫使读者停下来,去思考那些宏大而永恒的命题:自由、责任、爱与宿命。装帧设计上的用心也值得称赞,内页的排版和字体的选择,都营造出一种典雅且略带伤感的阅读体验,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书,而是在翻阅一份尘封已久的私人信件。这种代入感极强,使人难以抽离。
评分与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社会环境的关注,虽然主要篇幅聚焦于个人情感,但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阶层、礼教束缚是如何无形中塑造并最终碾碎了那些热烈而真挚的感情。作者的笔触是冷峻的,他没有过度渲染苦难,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姿态,记录下个体在时代洪流面前的脆弱。我尤其被其中对友谊和理解的描绘所触动,那种超越爱情的、建立在灵魂共鸣基础上的情谊,显得愈发珍贵和难得。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暂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发现它们不仅是文学性的表达,更像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理的精准快照。它提供了一种审视过去的方式,让我们明白,有些痛苦是永恒的,但我们对抗痛苦的方式却可以不断进化。
评分读完这部作品,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美”的追求与毁灭的深刻探讨。文字的韵律感非常强,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特有的音乐和旋律。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更像是一首献给逝去纯真年代的挽歌。结构上的处理非常高明,通过几条看似平行的叙事线索,最终汇聚成一个必然的悲剧结局,使得整个故事的张力层层递进,令人窒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所用的那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每一片落叶、每一声鸟鸣,似乎都预示着人物命运的转折。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只有在特定环境下被推向极端的情感载体,他们的选择,无论对错,都充满了宿命的无奈感。这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远超出了普通言情小说的范畴,达到了某种哲学思辨的高度。
评分物流快,价格实惠,省了不少钱,书没有折皱,赞!
评分《一生》,这部小说试图通过一个女子平凡而辛酸的身世来剖析和探索人生。故事平铺直叙,丝毫没有剪裁的痕迹,却充分发挥了作者在“白描”技巧上的特长,使小说达到了“以单纯的真实来感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评分好书!向往已久!!!!!!!!!!!.
评分很经典的书,趁活动优惠价收入,划算!
评分卡夫卡中短篇小说的全集,虽然是多人合译,而且叶廷芳先生只译了两篇,但好歹也是一个不错的译本了,又有插图。
评分真的很好,装订,排版,纸张质量,快递包装,尤其是快递小哥,都很好,目前还没有看,但是都是大家翻译,质量应该有保障!赞一个!虽然不是精装,不过很不错,如果不考虑是否精装的话,这本很推荐。
评分书本身的质量很不错!但我先看着,等孩子上高年级时再给他看,书上字太多,插图少,他恐怕没耐心看下去?‍♀?
评分这套书字体清晰、大小适中,看着舒服。又是名家名译,经得起时间考验,是优秀的外国文学入门读物。
评分从纸张质量,字体样式,感觉不错,封面设计能接受。插图是新的,没见过,只是封面上的一封插图用的以前的老插图。里边插图没见过,和名著名译插图本中的不一样,也不知道出处是哪里。有一点,插图为什么那么小,为什么不放大,放大到一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