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9
本书是《呼兰河传》的全新校订版,是为了纠正目前市场上流行版本的诸多讹误而花大力气进行重新校订的可谓定本,版本完善,校勘精良,注释详尽:
1.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之一,初版诞生七十多年来畅销不衰,魅力永恒。
2. 《呼兰河传》虽然进入公版,但现在市场上流行的版本,相比较于初版本,经过几代编辑随心所欲的修改之后,讹误非常多。初版可读通而改后读不通的地方比比皆是;初版独有的语言风格(如对于方言字词的择用、拟声词的独特书写方式等),改后风貌也损失不少。还原《呼兰河传》的本然面貌,根据初版本重新进行校订,为广大读者奉献靠得住的善本,因此显得非常必要。
3.现在奉上的《呼兰河传》(全新校订版)就是重新校勘后形成的善本。校订工作由著名萧红研究专家袁权女士与我社编辑部共同承担。以具有重要地位的1941年初版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几个版本进行校核。历时弥久,精益求精。
4.我们也遍查资料、问询专家,对于一些不太好懂的字词,加了注释,以便于读者更快速理解作品内容及时代背景。
5. 此版《呼兰河传》还增加了萧红及其祖父等的影像八帧,单插置于书前。
6.封面由我社年轻设计师陶雷先生担纲,清新隽永,意味丰赡。正文用纸为80克胶版,印刷效果颇佳。
7. 此版还附录了萧红的其他几篇名作——《*久的憧憬和追求》《手》《牛车上》《后花园》与《小城三月》,或可与《呼兰河传》做互文性阅读,或本身为萧红短篇中之上佳者。它们也是以初刊文本为底本,校订方式同于《呼兰河传》,纠正了流行版本中的诸多讹误。读者藉由这些作品,已基本可领略萧红创作的很大一部分精华。
8. 《呼兰河传》非常适合孩子阅读,并被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列为语文课外推荐读物,对青少年语文学习及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主张,学生语文课外读物的选择一定要考虑版本问题,我社为老字号出版社,是国内文学、语文读物出版的重镇,编校质量上乘,品牌号召力颇强,在业界素享盛誉,我社版本,是读者朋友们可以放心选择的。
★ 一代才女的旷世杰作
★ 畅销七十多年,重校新版重现
★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第9位
★ 中小学生课外推荐必读名著
★ 全新校订:版本完善,校勘精良,注释详尽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亦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品之一,1940年完成于香港。是历经多年漂泊之后的作者,以童年见闻及对于家乡的回忆为题材写作的一部自传式长篇小说。用笔既温馨轻盈,又浑厚凝重。它是抒情小说的典范,以文体的独特、语言的清丽自然为评家所称道,为读者所钟爱。
本次重版,以1941年上海杂志公司初版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几个版本进行了全新校订,对个别不太好懂的字词,加了注释。另附萧红其他几篇名作——《永*的憧憬和追求》《手》《小城三月》等,俱为其作品中之上佳者,有兴趣的读者可做进一步阅读。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和*具才情的女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原名张廼莹,笔名悄吟等,黑龙江呼兰人。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三十一岁。
媒体及专业机构推荐:
1999年列入《亚洲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第9位。
1999年列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北京图书大厦联合发起选出的“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书单。
以小说作者萧红为主人公的电影《黄金时代》通过汤唯演绎后受到观众热捧。
名人推荐(专业书评):
……萧红是*有前途的女作家,看来她有可能接替丁玲女士,正如丁玲接替了冰心女士。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
也许有人会觉得《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
他们也许会这样说:没有贯串全书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
也许又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不完全像自传。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著名作家茅盾
在死水一般的生活里,wei一起着作用的是历史的惰性力量。呼兰城的子民们正是无怨无尤地在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成规中生活着。稍有“反常”,就不能为人们接受,就连那小城里的牙科医生广告牌子上的“牙齿太大”,就使得人们“害怕”而不敢问津了。对统治古老中国的历史的惰性力量,鲁迅作了广阔的探索与开掘,萧红却只集中于一点,“不把人当作人”。一生受尽坎坷欺辱、创伤累累的萧红,对于“人”的尊严,有着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敏感,哪怕是*微小的无心的贬抑和伤害,都会引起她心灵的颤栗,无尽的哀怨。她不无恐怖地发现:在中国普通百姓中,“人”不是“人”,已经成了生活的常态、常规、常理,而“人”要成为“人”,却十分的自然地(用不着谁下命令!)被视为大逆不道,这已经成为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与习惯,如鲁迅所说的那样,构成了“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古来不晓得死了多少人物!”……《呼兰河传》里的小团圆媳妇,因为“笑呵呵”的,因为“两个眼睛骨碌骨碌的转”,因为“坐到那儿坐得笔直”,因为“走起路来,走得风快”——多少有点“人”的模样儿,就被认为“不像个团圆媳妇了”!人们就有权骂她、打她,有权用烙铁烙她,把她放到热水锅里去烫去煮,一直到“伸腿”“完事”!而且这还是“为她着想”,出于一片“善心”。不要以为这里有半点虚伪做作,这一切确确实实充满了善良和真诚。然而,这搀杂着善良的残忍,不是更令人发指么?萧红的作品里,甚至像赵太爷、鲁四老爷这样的代表社会邪恶势力的反动人物都不曾出现,有的只是“柳妈”——“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善男信女们。正是这些善男信女和小团圆媳妇们的矛盾冲突,构成了萧红笔下的悲喜剧。这是更深刻的悲剧:吃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已经渗透到民族意识与心理之中,成为“历史”的力量,“多数”的力量。这是更普遍的悲剧:古往今来,直接死于统治者屠刀下的人少,更多的却死于“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不见血的“谋杀”之中,这难道不是一个痛苦的、令人难以接受的铁的事实?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看,这又何尝不是一出民族的愚昧、人性的扭曲的喜剧?——然而,对于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是怎么也笑不出来的啊!茅盾说,读萧红的作品,“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人们从萧红作品中得到的感受,与读鲁迅作品竟是这样的相似!
——钱理群(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
《十月》,1982年第1期
《呼兰河传》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一句几乎可以看作是全篇的主题词。从她的作品视界所能看到的故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几乎便是无生活方式:吃,睡,劳作,像动物一般生生死死,冷漠死灭到失去一切生活目标,失去过去和未来。在这样的停滞的生活中是必然产生小团圆媳妇的悲剧的。但这里的“城与人,少女与老人,生者与逝者”的关系中,也存在着生命中的永恒。
萧红小说的文化形态因为本真,因为原始,所以在表现传统的落后文化对人的戕害,及对中国社会滞后发展的作用上,在展现并于生与死、关于空间的永存、时间的永动等生命体验方面,提供了一部形象的文学样品。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
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诚然,萧红不只写了“童心世界”,但萧红的确写了童心世界,而且那是她作品中*有光彩的世界。你会亲切地回味到《牛车上》一片稚气中的盎然情趣,和《后花园》、《小城三月》、《呼兰河传》(在我看来,这些是萧红作品中*美的篇什)中“童心”对于“世界”的覆盖。……你得承认,“童年印象”是她的作品中*具审美价值的部分。我非但无意于贬抑,而且以为这种形象记忆、情绪记忆以至感觉记忆的能力,是她的文学才能的独特证明。
曾经有过那样多的作家尝试复原自己失落了的“童心世界”,成功者却屈指可数。成功从不来自对儿童的模仿,而来自在时间的迁流中不曾失去的儿童的生动感觉,不曾失去的儿童特有的世界模型,尤其“整合”世界形象的感性才能。凭着这才能,他们才有可能重造童年,像萧红这样。
——赵园(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论萧红小说
兼及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特征》,选自《论小说十家》(修订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
……萧红可算是个所谓“内观”和“自传体”型的作家;她能生动地将她周遭的景色人物呈现在读者前。因此,她*成功和*感人的作品,大多是经由她个人主观和想象,将过去的事,详尽、真实地再创造。《后花园》、《手》、《牛车上》以及《家族以外的人》都是此中的好例证。……她*后的杰作《呼兰河传》,可说是她这种体裁的延续并且是她的dian峰之作。
……笔者认为《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文评家们在时空上距战时的中国越远就越认为该书是写作技巧上*成功之作。这一看法,即为此书不朽的*有力例证。
——葛浩文(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萧红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时至今日,这个故事仍令他心碎,即便他不会这么说,只在这里除外。他会从哪里开始呢?也许是从他门前的脚步声,又也许从他内心的猜测,他拿不准,这究竟是脚步声,或只是他内心的又一次躁动?自从他不再需要将别人杂乱的文字修改成书以来,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所以,这会是脚步声吗?此时已过晚上九点,这边山谷里灯已暗去,可能还是他自身的原因吧?这时他会给自己点支烟;因为与他形影不离的金属打火机在弹开的瞬间,响声能盖过所有古怪的声音,也包括内心的躁动。嘴里叼着烟,莱特——就在这个地方,他会第一次提到这个名字——从走廊的纸箱里拿出一瓶普利亚意大利南部的一个大区。红酒,倒数第二瓶。在这个钟点喝红酒是一种祥和的恶习,能将人带离这个世界以及世间的一切痛楚,哪怕在自家门前发生了什么也不必理会了。
是的,确实有脚步声,好像有人犹豫不决地走来走去。莱特又取来开瓶器,跪在起居室的地上,因为那儿有烟灰缸,也放着他傍晚时发现的一本书。其实跪着只是出于习惯,需要全力以赴的事也得用跪姿去完成。去年在自己的微型出版社里,他也把新书封面的样稿全都铺在地板上。自己的照片他满意的不多,其中一张拍的也是他嘴里叼烟跪在地上的样子,一个女人注视着他,但只照见了她的腿。照片上他身体的每一处都有明确的指向,手臂伸向地面,烟以同样角度低垂,眼睛凝视自己手的动作,拇指在一块生锈的铁牌上安着点什么。铁牌是他选中的封面主题,他在做最后的调整。在出版社运营的三十多年里,这是每本书出版前他的固定动作。去年秋天,他转让了莱特出版社及下属的微型书店,卖出了位于法兰克福一座老建筑中的底层公寓,用这些收入偿还了印刷厂的欠款,离开大城市,搬到坐落于山谷里的这套公寓。打开窗就能望见草地和山峰,虽然四月底草地上仍积着雪。搬到上魏萨山谷位于德国巴登-符登堡州。,是为了逃离苦笑着的世界:为此,他花完了每年出版两本书挣得的全部收入。
莱特把启瓶器的尖钩拧进酒瓶的木塞。照片镶了框,搁在厨房里,他始终无法下决心把它挂起来。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他还在和朋友们喝酒;据说腿闯入了画面的女士不久后离开了他。照片是用相机自动功能拍的,可以说幸亏没拍好。他拔了一下木塞,露出的是亮闪闪的金属圈,没成功;他的注意力没在开瓶上,脑子里想的全是门前的脚步声。走廊里有人,其实那儿不适合停留,墙的颜色令人迷惑,他不清楚看见的究竟是颜色本身,或只是关于颜色的遐想留下的褪色印迹。不会有人无缘无故在那里徘徊。莱特掐了烟,把刚发现的那本书靠在球形烟缸上——谁会在这时候找他呢?他期待有人来吗?或许吧;又或许因为春天还迟迟未来。冬天不是他的季节,除去幼年,他已走过了六十四个冬天。御冬的葡萄酒是他开着自己的老式丰田车去普利亚旅行时留下的。当时正值八月,热浪滚滚,他敞开车窗当空调。靠在烟灰缸上的书很薄,不到五十页,一看就是作者自己印制的,但设计十分讨人喜欢,所以被他发现了。引起他注意的另一原因是书没有标题,封面上的女人名字或许就是标题——一个全然陌生的名字,听上去像是作者杜撰的。
他又拔了一次,木塞弹了出来,声音好似人的尖叫。莱特倒满一杯,原打算坐下,转念却又脱下鞋,拿起酒杯和那本书,再次走到过道,朝门口走去。门的另一边传来呼吸声,有人在低声清嗓子,像是马上要说点什么,或许已在心里默念,我一点儿都不想打扰您,只想和您说几句话。他深吸了口气,准备喝下晚上的第一口酒,心中暗想,假如一切念头能随之溶于美酒,世界在片刻间与舌尖交汇该多好。他喝下这口酒,期待的效果却没出现——他的世界里依然是门另一边传来的低声轻咳。只能用书来抵挡,哪怕是一本没有标题的书——这本书是他的一个意外收获,周日在附近餐厅用晚餐时,为了能独自待上一会儿,他走进一个别名壁炉阁的房间,那里有一面墙摆满了别人留下的书。其中大多是些被贪婪翻阅过的爱情小说,封面主题无一不在否定欲望对生命的肆意挥霍。在这些书之间,他撞见了这本小书,立即带回了家。他不想遇见任何人,最不想遇见瓦尔贝格公寓读书会里的人。瓦尔贝格是整座住宅区的名字,读书会的发起者曾远远冲他点头示意。
莱特走进厨房,取了些干酪和熟火腿,还有黄油和面包;他并非偏爱独自吃饭,只是不喜欢在别人的注视下吃饭。从一开始,他就没打算与人交往,只会偶尔和前台的两位年轻女士聊聊天。前台是业主委员会起的名字,有住宾馆的感觉,设这个岗位的本意是希望在公寓管理员下班后能有人留心谁出入了住宅区。为了节省费用,业主委员会聘用了两位要求不高的女士在前台轮流值班。她俩和他一样,都来自被人遗忘的世界。一位是保加利亚人,叫玛丽娜;另一位是厄立特里亚人,叫阿斯特尔,她的名字是星辰的意思,她也确实灿若星辰。金发的保加利亚女人总是打扮得过于时尚,与她们的工作性质不相称,和她聊天时,他就谈论些她自以为在山谷里遇见的名人,而与阿斯特尔,他聊的话题是语言。阿斯特尔担心自己说外语时犯错,他就鼓励她,有语法错误没关系,但说话语气要轻柔,这比较符合她的气质。他的建议是轻柔地开口,过去他也经常给自己唯一的女员工提这个建议。如果她接到的不是出版商打来的电话,而是某位自以为写了世纪之书的作者,她可以在电话里用轻柔的语调立即浇灭他的种种幻想。克莱斯尼茨,他私下还这么叫她,在某种意义上是他最亲近的人,也没有比较亲近的了。
这时门前传来一个声音,好像有人捂着鼻子打喷嚏,一下,两下——在这样的气温里一点也不奇怪;克莱斯尼茨每年四月都感冒,年年如此,但伤风鼻塞并不妨碍她安慰那些虽才华出众,但书稿仍达不到出版要求的作者。直到最后一刻她仍真心相信,抑郁的人都可以通过写作来自赎,但他不给她留一线希望,径直把她领到马路拐角的意大利人那里:事情总有结束的时候。莱特收拾完饭桌,重新点上一支烟,再次走向过道。当然也有许多人支持他继续做下去,在他们看来他还并不老,因为他们自己也在变老。唯有他敢于正视现实,因为事实上写书的人渐渐超过了读书的人。他把一只耳朵贴在门上,这一刻门内外的两人或许都屏住了呼吸,又或许幽灵消失了——很遗憾,他已很久没听过另一人的呼吸声了;他的世界此刻只剩下了那本刚发现的书。莱特把书和烟缸一起放到饭桌上,然后倒了一杯酒放到书旁,在过去他绝不会这么做。随即就有两滴普利亚红酒洒在了如此惹人喜爱的封面上,精致的浅棕色纸上除了阿里尔字体的文字外什么都没有。他试着去擦酒滴,但污渍却越擦越大,还书前他必须除去封面,假装书原本就没有封面。但它其实有封面,这个事实不会改变;所有发生过的事都是永恒的事实,早在二十多年前,那个在旅途中离开了他的女人让他明白了这一点;她也是永恒的事实,而且还有一个美丽的、并非杜撰的名字。
莱特掐了烟,这时门铃响了,铃声短促而坚定。他低头看自己,身上的毛衣因为穿惯了就有点依赖,它是克莱斯尼茨在他上一个整生日时送的礼物。稍等,他喊道,顺势脱下毛衣,拿出一件胸前带兜的衬衣。这件衬衣他过去出席书展时经常穿,他当年的秋季活动小宣传册正好能插进兜里,他还会在外面套一件皮衣。皮衣和打火机一样,他一直保留着,如今就挂在衣帽间里。走向房门时,他顺手摸了摸皮衣的领子,他与这件衣服共同经历的事比晚上的不速之客多。接着,他按下了门把手——有些事情发生之前,人就已有了预感,飞行方向、一丝震动、地震前变得焦躁不安的动物都是预兆。门才开到一半,那尚未探明的一小部分世界就已显现出来:门垫前站着读书会的发起者,她穿着一条夏季连衣裙。
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说完这句话后,莱特还及时补上了一句晚上好。他立即被她脚上也同样属于夏天的鞋子吸引住了,不禁低头看了眼自己脚上的短袜。时间不早了,她说,如果我打扰到您,比如打断了您看电视,那我很抱歉。我也根本不想继续妨碍您,只想和您约个谈话时间,明天十一点在壁炉阁行吗?
女客人——即便严格意义上她还根本算不上客人——这时两只鞋已半踩在门垫上,确切说应是两只脚,因为她脚上其实只缠着几根薄荷色的细带子而已,是一双凉鞋。这双凉鞋的设计师根本没考虑健康因素,式样如蜻蜓般轻盈,令人兴奋。莱特过了许久才把目光从鞋上移开。我根本没有电视,他答道,所以您不会妨碍我看电视。至于明天的谈话,是关于什么主题呢?可能每个人都会这么问,最多措辞更为友善。这时候他才抬起目光,注视着门前这位女士,或者应该说,他在观察她:在他看来,此时此刻只有难以置信一词才能描述眼前的情形。眼前的这张脸让人不禁浮想联翩,想象着它在过去曾多么明艳照人。蓝灰色的眼睛,随意绾起的浅黄色的头发,鼻梁挺直但鼻翼柔软,嘴唇苍白而饱满,因苍白而更显饱满;她比他年轻,但相差不太多。关于我们的读书会,她答道,我们还是白天再谈吧,明天可以吗?她拨开额前几缕散开的发丝,还把剩下的几根向后吹了吹,莱特又瞄了眼那双本属于夏天的凉鞋。拜托,什么时候起白天比晚上更适合聊读书的事儿了?这个反驳让他自己都吃了一惊,不是说得不对,而是有点轻率,几乎是一个邀请。读书会发起人低声清着嗓子,似乎在权衡白天与夜晚的利弊,她不赞成地说,可有些内容最好在人清醒的时候谈。
序
一
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在广州先住了一个月,生活相当忙乱;因为忙乱,倒也压住了怀旧之感。然而,想要温习一遍然后忘却的意念却也始终不曾抛开,我打算到九龙太子道看一看我第一次寓居香港的房子,看一看我的女孩子那时喜欢约了女伴们去游玩的蝴蝶谷,找一找我的男孩子那时专心致意收集来的一些美国出版的连环图画,也想看一看香港坚尼地道我第二次寓居香港时的房子,“一二·八”香港战争爆发后我们“避难”的那家“跳舞学校”(在轩尼诗道),而特别想看一看的,是萧红的坟墓——在浅水湾。
我把这些愿望放在心里,略有空闲,这些心愿就来困扰我了,然而我始终提不起这份勇气,还这些未了的心愿,直到离开香港,九龙是没有去,浅水湾也没有去;我实在常常违反本心似的规避着,常常自己找些借口来拖延,虽然我没有说过我有这样的打算,也没有人催促我快还这些心愿。
二十多年来,我也颇颇经历了一些人生的甜酸苦辣,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正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这比在战斗中倒下,给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是单纯的悲痛或惋惜所可形容的。这种太早的死,曾经成为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我愿意忘却,但又不能且不忍轻易忘却,因此我这次第三回到了香港想去再看 呼兰河传(全新校订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呼兰河传(全新校订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呼兰河传(全新校订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换了一本结果连原先的都不如,换货有风险,尤其单本的,就一个塑料袋的!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东西不错,值得购买!京东的活动还是超级给力的,是非常值得拥有的!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东西,最给力的就是物流了。杠杠滴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东西,最给力的就是物流了。杠杠滴
评分换了一本结果连原先的都不如,换货有风险,尤其单本的,就一个塑料袋的!
评分换了一本结果连原先的都不如,换货有风险,尤其单本的,就一个塑料袋的!
评分换了一本结果连原先的都不如,换货有风险,尤其单本的,就一个塑料袋的!
呼兰河传(全新校订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