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今昔:藏经洞百年祭

敦煌今昔:藏经洞百年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裴健 著
图书标签:
  • 敦煌
  • 藏经洞
  • 丝绸之路
  • 历史
  • 文化
  • 佛教
  • 考古
  • 艺术
  • 文献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ISBN:97875490148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66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3
字数:2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敦煌艺术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和突出代表,是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一切艺术都首先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敦煌艺术也不例外。自有敦煌艺术以来,敦煌这颗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的明珠,这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宏伟瑰丽、举世无双的佛教艺术圣地,一直为世界人类所注目和神往。本世纪初,敦煌发现了震惊世界学术界的藏经洞,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兴的、方兴未艾的学科——敦煌学。敦煌的地位和国际影响进一步提高。它不再仅仅以佛事活动的圣地吸引善男信女,而且以科学研究的阵地出现在世界人类面前。它既是研究我国美术史、建筑史、文学史、书法史以及音乐、舞蹈史的形象博物馆,又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宗教、民族、语言、科技、东西文化交流等广泛学科领域的资料库。它还以神奇的魅力成为我国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因此,每年从世界各地来敦煌进行科学考察、学术研究、旅游观光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中间有专家学者,旅游观光者,也有政府首脑和高级官员。当然也混进了一些不光彩的“盗宝者”。仅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十余年间,敦煌就接待了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中外观众累计达两百多万人次。与此同时,敦煌艺术也走出国门,肩负起“文化大使”的神圣使命,先后赴印度、缅甸、波兰、前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德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访问展出,对促进国家与国家,大陆与港台之间的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录

方兴未艾的敦煌热
为国争光的敦煌研究院,
敦煌与政要人物
彭德怀总司令下令保护干佛洞
周恩来总理始终关怀着敦煌艺术
邓副主席指示解决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困难
万里副总理关心敦煌基本建设
胡乔木视察敦煌莫高窟
敦煌就是我的家
15000多个日日夜夜
——记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段文杰先生
莫高窟的“活档案”
——记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史苇湘先生
敦煌女杰
——记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樊锦诗女士
莫高窟的“保护神”
——记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孙儒侗先生
机遇使他的生命闪光
——记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正宇先生
献身敦煌一巾帼
——记敦煌研究院研究员李其琼女士
敦煌来了个“琵琶王”
——记敦煌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副研究员郑汝中先生
毕生奉献无他求
——记敦煌研究院老工人窦占彪先生
敦煌伤心史
附录

精彩书摘

  《敦煌今昔:藏经洞百年祭》:
  1950年冬,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先生接到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郑振铎的指示,要他将敦煌艺术研究所历年来完成的壁画摹本带往北京展出。常书鸿所长接到指示后,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成绩的第一次检阅。他和大家一起,都劲头十足地积极进行准备。经过4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到1951年3月底,基本准备就绪。
  1951年4月初,常书鸿所长根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的指示,带着敦煌艺术研究所美术工作人员7年来临摹的敦煌壁画和塑像,在北京中央历史博物馆展出。当时的中央历史博物馆,还只是临时设在北京故宫午门的城楼上。
  4月8日下午,常书鸿所长忽然接到一个从中南海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位中央首长要来会场参观,要他准备接待。过不多时,从天安门开进来一辆小轿车,停在午门下边。一位首长,在一位随行人员的陪同下,健步登上午门城楼。常书鸿所长这时看清了,啊!原来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急忙迎上前去,紧紧地握住总理的手,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周总理边看展览,边同常书鸿所长交谈。
  当总理看到展出中有关近50年来帝国主义分子在敦煌劫掠和破坏我国文物的罪证时,说:“这很好。这些铁一般的证据,雄辩地说明了帝国主义者如何用各式各样巧取豪夺的方法,来破坏我国的文化,剥夺我们的财富,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工作‘古为今用’,为革命的政治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详细地了解了长年在敦煌石窟工作的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后,总理说:“我们无论有多少困难也不要泄气,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保护好敦煌。”鼓励在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的人员,决心做好敦煌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为了防止莫高窟崖体崩塌,敦煌文物研究所于50年代后期,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对崖体和洞窟进行加固维修的具体方案,报国家文化部审批。
  加固维修莫高窟的报告,辗转到了周总理手中。总理进行了详细审核后,又请专家们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对“敦煌莫高窟危崖加固工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科学证论的基础上,总理很快做出了“将莫高窟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100万,对莫高窟进行全面加固”的决定。整个工程,交由铁道部第一工程队施工。
  1963年铁道部工程队进驻莫高窟,到1966年基本竣工。施工总长度为875米,对莫高窟长达576米的崖面进行了加固,使354个洞窟得到了保护。经过维修加固的洞窟,可以经受7级地震。同时对1409.56米的壁画和215身塑像,进行加固维修,使其达到了修旧如旧、重放异彩的良好状态。
  吕正操同志,在60年代任铁道部长时,遵照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的指示,具体安排了对莫高窟的大规模维修加固工程。他在1984年再次参观莫高窟时,风趣地说:“看来,我们也是供养人,而且是最大的供养人。”说得同行的人都朗朗地笑了起来。
  ……

前言/序言

  由裴健同志写的《敦煌今昔——藏经洞百年祭》一书,现在即将正式出版了,我谨以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喜悦心情,表示敬意和祝贺。
  在这本书撰写的过程中,裴健同志早就打过招呼,要我为该书写个序言。我不是敦煌学家,不能从历史的、学术的角度把该书的精妙之处,或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加以提炼总结,再介绍给读者。让我写序,实在有些“赶着鸭子上架”的感觉。不过,裴健同志以一个老同志的身份,加上与我共事多年,诚心所至,金石为开,既然说了,我实难以推托。于是便有了下面硬着头皮挤出来的文字,权且为序吧。
  敦煌艺术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和突出代表,是世界人类的共同财富。一切艺术都首先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敦煌艺术也不例外。自有敦煌艺术以来,敦煌这颗镶嵌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的明珠,这块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宏伟瑰丽、举世无双的佛教艺术圣地,一直为世界人类所注目和神往。本世纪初,敦煌发现了震惊世界学术界的藏经洞,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兴的、方兴未艾的学科——敦煌学。敦煌的地位和国际影响进一步提高。它不再仅仅以佛事活动的圣地吸引善男信女,而且以科学研究的阵地出现在世界人类面前。它既是研究我国美术史、建筑史、文学史、书法史以及音乐、舞蹈史的形象博物馆,又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宗教、民族、语言、科技、东西文化交流等广泛学科领域的资料库。它还以神奇的魅力成为我国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因此,每年从世界各地来敦煌进行科学考察、学术研究、旅游观光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中间有专家学者,旅游观光者,也有政府首脑和高级官员。当然也混进了一些不光彩的“盗宝者”。仅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十余年间,敦煌就接待了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中外观众累计达两百多万人次。与此同时,敦煌艺术也走出国门,肩负起“文化大使”的神圣使命,先后赴印度、缅甸、波兰、前捷克斯洛伐克、日本、德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访问展出,对促进国家与国家,大陆与港台之间的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敦煌今昔:藏经洞百年祭 一部穿越时空的史诗,一次文明的深情回望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的考古发现或文献解读,而是一次对“敦煌精神”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回响的深度探索。它以宏大叙事和细腻笔触,构建了一幅跨越千年、横亘东西的文化图景,旨在探讨敦煌——这个地理上的偏远之地,如何成为了人类文明记忆中一块永恒的坐标。 第一部分:大漠深处的呼吸——历史的幻影与物质的重量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抽离于传统敦煌学对洞窟壁画、写经文本的具体考证,转而关注支撑这一切的“场所精神”。 一、 丝路的脉动与文明的熔炉: 我们首先描绘的是一个动态的敦煌,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场域。这部分将侧重于对丝绸之路黄金时代社会生态的重构。它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对敦煌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点时所产生的文化张力与融合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我们将探讨: 流动的人口与固定的信仰: 粟特商人、西域使者、中原士人、信仰虔诚的僧侣,他们带来了不同的语言、服饰、宗教观念和生活习惯。本书将尝试捕捉这种“多语境”社会中,个体在面对信仰选择时的内心挣扎与融合。 物质文明的侧影: 探讨在极度干旱环境下,水利技术、农耕模式如何维系了绿洲上的生命线。这些支撑生命的物质基础,如何反过来滋养了精神文明的繁荣。我们关注的不是具体的器物,而是支撑这些器物的技术哲学与生存智慧。 军事与政治的棱镜: 敦煌作为边陲重镇,其兴衰往往与中原王朝的强弱紧密相关。我们侧重于分析在不同政权更迭中,敦煌的文化身份是如何被塑造、被利用,以及当地居民如何在这宏大叙事下保持其文化韧性。 二、 洞窟的沉默与时间的凝固: 我们将目光投向藏经洞被封存的那个瞬间。然而,我们的重点并非“发现”本身,而是对“被封存状态”的哲学反思。 “未完成”的意义: 藏经洞中的大量手稿和遗物,很多都是未完成的,或者是被视为“过时”而弃置的。本书探讨这种“不完整性”或“废弃状态”,在后世的解读中如何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残片,更是我们理解时间流逝的独特媒介。 光影的仪式: 描绘在洞窟内,烛光或油灯下,匠人和写经者面对佛像与经文时的专注状态。这是一种极端的精神内耗与自我超越的仪式。我们将通过想象性的场景重现,感受那种“千年不动”的专注力,它与当代社会碎片化的注意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空间与精神的对应: 探讨洞窟的形制、壁画的布局如何体现了当时信徒对宇宙、轮回和解脱的认知结构。这是一种关于“在有限空间内构建无限世界”的建筑哲学。 第二部分:百年风云——记忆的重塑与身份的焦虑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时间线拉至近现代,关注“记忆如何被重塑”以及“敦煌如何被赋予新的国家与民族意义”。 一、 现代性的冲击与“发现”的代价: 藏经洞的开启,标志着敦煌从一个遗忘之地,骤然回归到全球视野的中心。这一部分探讨的是全球化早期对一个地方文化身份的剧烈冲击。 知识的抢夺与伦理困境: 不回避对早期探险家行为的审视,但立足于更深层次的文化权力转移。重要的不是批判谁拿走了多少,而是探讨:当一个地方的文化遗产被远方的机构收藏和研究时,其“原生地”的意义是如何被削弱或异化的?这种“异化”对当地文化自信心产生了何种长期的影响? 图像的复制与原真的消逝: 壁画的摹本、拓片、照片的出现,使得敦煌的形象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传播。本书关注这种“超载”的传播如何使得“原件”本身变得陌生化。人们熟知敦煌的图案,却可能从未真正感受过洞窟内空气的温度和颜料的质感。 二、 民族复兴的叙事与敦煌的定格: 探讨二十世纪以来,敦煌如何在建构现代中国文化身份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美的标准”的形成: 分析不同时期学者如何从敦煌中提炼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审美范式——从早期的异域风情,到后来的民族艺术的源头活水。这种提炼过程,往往伴随着对复杂历史的简化和选择性遗忘。 艺术教育的“敦煌范式”: 考察以敦煌为代表的“本土性”艺术如何被引入学院教育,成为对抗西方现代主义的本土力量。这是一种自觉的文化防卫机制,其成功与局限性何在? 地方到国家的转化: 敦煌从一个甘肃边界的佛教圣地,如何被提升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这种符号化的过程,如何影响了当地社区对自身遗产的认知与保护策略? 第三部分:今昔交汇——数字时代下的永恒与当下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当代科技与全球互联背景下,敦煌作为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全新挑战与机遇。 一、 虚拟的重构与沉浸的体验: 我们深入探讨高精度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颠覆性影响。 “永恒的洞窟”的悖论: 数字化是否真的能够“拯救”脆弱的壁画?本书侧重于分析,当观众可以在屏幕上以任意角度、任意细节观察壁画时,这种完全控制的观看体验,与过去那种需要忍受黑暗、尘土和时间才能获得的“朝圣式”观看,在精神层面上孰轻孰重。 数据的本体论: 探讨敦煌的“数据化”身份。当经文、图像、三维模型成为数据库中的条目时,它们是否依然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我们关注“信息熵”与“文化熵”的关系,即信息爆炸是否意味着文化意义的稀释? 二、 当代艺术的“敦煌回响”: 本书将甄选数个当代艺术家或设计师的创作案例,他们并未直接临摹壁画,而是从敦煌的历史哲学或空间结构中汲取灵感,进行跨媒介的再创造。 “留白”的继承: 考察当代艺术如何借鉴敦煌壁画中的叙事留白或虚空概念,来表达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与空旷感。 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关注那些仍在用传统材料和工艺尝试复原或转化敦煌艺术手法的匠人。他们是历史与当下的连接点,其工作的意义超越了简单的技艺展示,而在于对“慢工出细活”这一时间观的坚守。 结语:我们与敦煌的契约 全书的收尾,不作对敦煌历史的总结,而是面向未来,提出一个开放性的议题:在信息洪流和身份焦虑的时代,敦煌所代表的“跨越时间与地域的包容性精神”,对当下社会有何实际的指导意义?这本书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从“研究者”的视角,退后一步,以一个“精神漫游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这片大漠深处留给我们的,关于人类如何安顿自己灵魂的永恒叩问。

用户评价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被书中那种对“时间”的独特处理方式所吸引。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瞬间将读者带回到千年前的繁华鼎盛,又能在下一秒将我们拉回当下,审视现代社会对这份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在许多历史题材的作品中是难以达到的深度。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探讨部分,作者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敦煌作为丝路枢纽的独特地位,那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下阅读,更添一层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更是在启发我们思考如何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涉及考古或文化遗产的书籍抱持着谨慎的态度,担心内容过于枯燥或过于学术化,但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有足够扎实的史料支撑,确保了内容的权威性,又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完全没有让人望而生畏的感觉。比如,书中对某些壁画内容的解读,它没有用晦涩的术语堆砌,而是将复杂的宗教寓意巧妙地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叙述中,让即便是初次接触敦煌艺术的人也能迅速领会其精髓。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正是衡量一本优秀科普读物的重要标准,这本书无疑做到了极致。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所激发的一种情感共鸣。它让我对“文化记忆”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了具象的理解。那些被小心翼翼保存下来的文字、图像和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承载着无数人生命轨迹的活化石。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种对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敬畏之情所打动,甚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希望能亲自去敦煌看一看,去感受那种历史的呼吸。这或许就是一本优秀作品的最终目的:它不仅填补了你的知识空白,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你对世界更深层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我对接下来的旅程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位对敦煌文化有着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的行家。从文字的行文风格来看,他/她不满足于简单的历史罗列,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去触摸那些沉睡在沙土之下的灵魂。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磅礴大气,描绘宏大的历史背景,时而又细腻入微,聚焦于个体命运的起伏。特别是其中对于某些历史事件的分析,角度新颖,让人耳目一新,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既能领略到那些辉煌的瞬间,也能体会到岁月的沧桑与无常。这种兼具学术深度和阅读乐趣的写作方式,实在难能可贵,让人读罢三思,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古朴与现代交织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历史的厚重。我尤其喜欢它内页的排版,字体清晰易读,图文并茂,看得出在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仅是翻阅那些精美的插图和详实的资料,就已经是种享受了。那些关于敦煌艺术的细节描摹,简直如同亲临现场,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让人不禁感叹千年前工匠们的鬼斧神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无论是作为案头摆设还是深入阅读的载体,都让人感到物超所值。我期待着能有更完整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它所承载的每一个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