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今昔:藏經洞百年祭

敦煌今昔:藏經洞百年祭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裴健 著
圖書標籤:
  • 敦煌
  • 藏經洞
  • 絲綢之路
  • 曆史
  • 文化
  • 佛教
  • 考古
  • 藝術
  • 文獻
  • 中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甘肅文化齣版社
ISBN:9787549014897
版次:1
商品編碼:1235661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3
字數:24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敦煌藝術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華和突齣代錶,是世界人類的共同財富。一切藝術都首先是民族的,同時也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東西,越具有世界性。敦煌藝術也不例外。自有敦煌藝術以來,敦煌這顆鑲嵌在絲綢之路上的璀璨的明珠,這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宏偉瑰麗、舉世無雙的佛教藝術聖地,一直為世界人類所注目和神往。本世紀初,敦煌發現瞭震驚世界學術界的藏經洞,並由此産生瞭一門新興的、方興未艾的學科——敦煌學。敦煌的地位和國際影響進一步提高。它不再僅僅以佛事活動的聖地吸引善男信女,而且以科學研究的陣地齣現在世界人類麵前。它既是研究我國美術史、建築史、文學史、書法史以及音樂、舞蹈史的形象博物館,又是研究我國古代政治、軍事、經濟、哲學、宗教、民族、語言、科技、東西文化交流等廣泛學科領域的資料庫。它還以神奇的魅力成為我國負盛名的旅遊勝地之一。因此,每年從世界各地來敦煌進行科學考察、學術研究、旅遊觀光的人絡繹不絕。他們中間有專傢學者,旅遊觀光者,也有政府首腦和高級官員。當然也混進瞭一些不光彩的“盜寶者”。僅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十餘年間,敦煌就接待瞭八十多個國傢和地區的賓客,中外觀眾纍計達兩百多萬人次。與此同時,敦煌藝術也走齣國門,肩負起“文化大使”的神聖使命,先後赴印度、緬甸、波蘭、前捷剋斯洛伐剋、日本、德國等國傢,以及香港、颱灣地區訪問展齣,對促進國傢與國傢,大陸與港颱之間的文化交流,友好往來,起瞭積極的推動作用。

目錄

方興未艾的敦煌熱
為國爭光的敦煌研究院,
敦煌與政要人物
彭德懷總司令下令保護乾佛洞
周恩來總理始終關懷著敦煌藝術
鄧副主席指示解決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睏難
萬裏副總理關心敦煌基本建設
鬍喬木視察敦煌莫高窟
敦煌就是我的傢
15000多個日日夜夜
——記敦煌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段文傑先生
莫高窟的“活檔案”
——記敦煌研究院研究員史葦湘先生
敦煌女傑
——記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副研究員樊錦詩女士
莫高窟的“保護神”
——記敦煌研究院研究員孫儒侗先生
機遇使他的生命閃光
——記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李正宇先生
獻身敦煌一巾幗
——記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李其瓊女士
敦煌來瞭個“琵琶王”
——記敦煌研究院音樂舞蹈研究室副研究員鄭汝中先生
畢生奉獻無他求
——記敦煌研究院老工人竇占彪先生
敦煌傷心史
附錄

精彩書摘

  《敦煌今昔:藏經洞百年祭》:
  1950年鼕,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常書鴻先生接到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的指示,要他將敦煌藝術研究所曆年來完成的壁畫摹本帶往北京展齣。常書鴻所長接到指示後,非常高興。因為這是中國共産黨和人民政府對敦煌藝術研究所工作人員成績的第一次檢閱。他和大傢一起,都勁頭十足地積極進行準備。經過4個多月的不懈努力,到1951年3月底,基本準備就緒。
  1951年4月初,常書鴻所長根據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的指示,帶著敦煌藝術研究所美術工作人員7年來臨摹的敦煌壁畫和塑像,在北京中央曆史博物館展齣。當時的中央曆史博物館,還隻是臨時設在北京故宮午門的城樓上。
  4月8日下午,常書鴻所長忽然接到一個從中南海打來的電話,說有一位中央首長要來會場參觀,要他準備接待。過不多時,從天安門開進來一輛小轎車,停在午門下邊。一位首長,在一位隨行人員的陪同下,健步登上午門城樓。常書鴻所長這時看清瞭,啊!原來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他急忙迎上前去,緊緊地握住總理的手,久久說不齣一句話來。
  周總理邊看展覽,邊同常書鴻所長交談。
  當總理看到展齣中有關近50年來帝國主義分子在敦煌劫掠和破壞我國文物的罪證時,說:“這很好。這些鐵一般的證據,雄辯地說明瞭帝國主義者如何用各式各樣巧取豪奪的方法,來破壞我國的文化,剝奪我們的財富,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工作‘古為今用’,為革命的政治服務的一個重要方麵。”
  在詳細地瞭解瞭長年在敦煌石窟工作的人員的工作和生活後,總理說:“我們無論有多少睏難也不要泄氣,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去保護好敦煌。”鼓勵在敦煌藝術研究所工作的人員,決心做好敦煌文物的保護和研究工作。
  為瞭防止莫高窟崖體崩塌,敦煌文物研究所於50年代後期,經過調查研究,提齣瞭對崖體和洞窟進行加固維修的具體方案,報國傢文化部審批。
  加固維修莫高窟的報告,輾轉到瞭周總理手中。總理進行瞭詳細審核後,又請專傢們對其可行性進行論證。我國著名建築學傢梁思成先生對“敦煌莫高窟危崖加固工程”提齣瞭自己的看法。
  在科學證論的基礎上,總理很快做齣瞭“將莫高窟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100萬,對莫高窟進行全麵加固”的決定。整個工程,交由鐵道部第一工程隊施工。
  1963年鐵道部工程隊進駐莫高窟,到1966年基本竣工。施工總長度為875米,對莫高窟長達576米的崖麵進行瞭加固,使354個洞窟得到瞭保護。經過維修加固的洞窟,可以經受7級地震。同時對1409.56米的壁畫和215身塑像,進行加固維修,使其達到瞭修舊如舊、重放異彩的良好狀態。
  呂正操同誌,在60年代任鐵道部長時,遵照周總理、陳毅副總理的指示,具體安排瞭對莫高窟的大規模維修加固工程。他在1984年再次參觀莫高窟時,風趣地說:“看來,我們也是供養人,而且是最大的供養人。”說得同行的人都朗朗地笑瞭起來。
  ……

前言/序言

  由裴健同誌寫的《敦煌今昔——藏經洞百年祭》一書,現在即將正式齣版瞭,我謹以一個文物工作者的喜悅心情,錶示敬意和祝賀。
  在這本書撰寫的過程中,裴健同誌早就打過招呼,要我為該書寫個序言。我不是敦煌學傢,不能從曆史的、學術的角度把該書的精妙之處,或者最有價值的東西加以提煉總結,再介紹給讀者。讓我寫序,實在有些“趕著鴨子上架”的感覺。不過,裴健同誌以一個老同誌的身份,加上與我共事多年,誠心所至,金石為開,既然說瞭,我實難以推托。於是便有瞭下麵硬著頭皮擠齣來的文字,權且為序吧。
  敦煌藝術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華和突齣代錶,是世界人類的共同財富。一切藝術都首先是民族的,同時也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東西,越具有世界性。敦煌藝術也不例外。自有敦煌藝術以來,敦煌這顆鑲嵌在絲綢之路上的璀璨的明珠,這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宏偉瑰麗、舉世無雙的佛教藝術聖地,一直為世界人類所注目和神往。本世紀初,敦煌發現瞭震驚世界學術界的藏經洞,並由此産生瞭一門新興的、方興未艾的學科——敦煌學。敦煌的地位和國際影響進一步提高。它不再僅僅以佛事活動的聖地吸引善男信女,而且以科學研究的陣地齣現在世界人類麵前。它既是研究我國美術史、建築史、文學史、書法史以及音樂、舞蹈史的形象博物館,又是研究我國古代政治、軍事、經濟、哲學、宗教、民族、語言、科技、東西文化交流等廣泛學科領域的資料庫。它還以神奇的魅力成為我國最負盛名的旅遊勝地之一。因此,每年從世界各地來敦煌進行科學考察、學術研究、旅遊觀光的人絡繹不絕。他們中間有專傢學者,旅遊觀光者,也有政府首腦和高級官員。當然也混進瞭一些不光彩的“盜寶者”。僅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十餘年間,敦煌就接待瞭八十多個國傢和地區的賓客,中外觀眾纍計達兩百多萬人次。與此同時,敦煌藝術也走齣國門,肩負起“文化大使”的神聖使命,先後赴印度、緬甸、波蘭、前捷剋斯洛伐剋、日本、德國等國傢,以及香港、颱灣地區訪問展齣,對促進國傢與國傢,大陸與港颱之間的文化交流,友好往來,起瞭積極的推動作用。
敦煌今昔:藏經洞百年祭 一部穿越時空的史詩,一次文明的深情迴望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的考古發現或文獻解讀,而是一次對“敦煌精神”及其在當代社會的迴響的深度探索。它以宏大敘事和細膩筆觸,構建瞭一幅跨越韆年、橫亙東西的文化圖景,旨在探討敦煌——這個地理上的偏遠之地,如何成為瞭人類文明記憶中一塊永恒的坐標。 第一部分:大漠深處的呼吸——曆史的幻影與物質的重量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抽離於傳統敦煌學對洞窟壁畫、寫經文本的具體考證,轉而關注支撐這一切的“場所精神”。 一、 絲路的脈動與文明的熔爐: 我們首先描繪的是一個動態的敦煌,一個活生生的曆史場域。這部分將側重於對絲綢之路黃金時代社會生態的重構。它不是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對敦煌作為東西方文明交匯點時所産生的文化張力與融閤進行細緻入微的描摹。我們將探討: 流動的人口與固定的信仰: 粟特商人、西域使者、中原士人、信仰虔誠的僧侶,他們帶來瞭不同的語言、服飾、宗教觀念和生活習慣。本書將嘗試捕捉這種“多語境”社會中,個體在麵對信仰選擇時的內心掙紮與融閤。 物質文明的側影: 探討在極度乾旱環境下,水利技術、農耕模式如何維係瞭綠洲上的生命綫。這些支撐生命的物質基礎,如何反過來滋養瞭精神文明的繁榮。我們關注的不是具體的器物,而是支撐這些器物的技術哲學與生存智慧。 軍事與政治的棱鏡: 敦煌作為邊陲重鎮,其興衰往往與中原王朝的強弱緊密相關。我們側重於分析在不同政權更迭中,敦煌的文化身份是如何被塑造、被利用,以及當地居民如何在這宏大敘事下保持其文化韌性。 二、 洞窟的沉默與時間的凝固: 我們將目光投嚮藏經洞被封存的那個瞬間。然而,我們的重點並非“發現”本身,而是對“被封存狀態”的哲學反思。 “未完成”的意義: 藏經洞中的大量手稿和遺物,很多都是未完成的,或者是被視為“過時”而棄置的。本書探討這種“不完整性”或“廢棄狀態”,在後世的解讀中如何被賦予瞭新的意義。它們是曆史的殘片,更是我們理解時間流逝的獨特媒介。 光影的儀式: 描繪在洞窟內,燭光或油燈下,匠人和寫經者麵對佛像與經文時的專注狀態。這是一種極端的精神內耗與自我超越的儀式。我們將通過想象性的場景重現,感受那種“韆年不動”的專注力,它與當代社會碎片化的注意力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空間與精神的對應: 探討洞窟的形製、壁畫的布局如何體現瞭當時信徒對宇宙、輪迴和解脫的認知結構。這是一種關於“在有限空間內構建無限世界”的建築哲學。 第二部分:百年風雲——記憶的重塑與身份的焦慮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時間綫拉至近現代,關注“記憶如何被重塑”以及“敦煌如何被賦予新的國傢與民族意義”。 一、 現代性的衝擊與“發現”的代價: 藏經洞的開啓,標誌著敦煌從一個遺忘之地,驟然迴歸到全球視野的中心。這一部分探討的是全球化早期對一個地方文化身份的劇烈衝擊。 知識的搶奪與倫理睏境: 不迴避對早期探險傢行為的審視,但立足於更深層次的文化權力轉移。重要的不是批判誰拿走瞭多少,而是探討:當一個地方的文化遺産被遠方的機構收藏和研究時,其“原生地”的意義是如何被削弱或異化的?這種“異化”對當地文化自信心産生瞭何種長期的影響? 圖像的復製與原真的消逝: 壁畫的摹本、拓片、照片的齣現,使得敦煌的形象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傳播。本書關注這種“超載”的傳播如何使得“原件”本身變得陌生化。人們熟知敦煌的圖案,卻可能從未真正感受過洞窟內空氣的溫度和顔料的質感。 二、 民族復興的敘事與敦煌的定格: 探討二十世紀以來,敦煌如何在建構現代中國文化身份的過程中,扮演瞭關鍵角色。 “美的標準”的形成: 分析不同時期學者如何從敦煌中提煉齣符閤時代需要的審美範式——從早期的異域風情,到後來的民族藝術的源頭活水。這種提煉過程,往往伴隨著對復雜曆史的簡化和選擇性遺忘。 藝術教育的“敦煌範式”: 考察以敦煌為代錶的“本土性”藝術如何被引入學院教育,成為對抗西方現代主義的本土力量。這是一種自覺的文化防衛機製,其成功與局限性何在? 地方到國傢的轉化: 敦煌從一個甘肅邊界的佛教聖地,如何被提升為中華文明的象徵符號。這種符號化的過程,如何影響瞭當地社區對自身遺産的認知與保護策略? 第三部分:今昔交匯——數字時代下的永恒與當下 最後一部分,我們將探討當代科技與全球互聯背景下,敦煌作為文化遺産所麵臨的全新挑戰與機遇。 一、 虛擬的重構與沉浸的體驗: 我們深入探討高精度數字化技術對文化遺産保護的顛覆性影響。 “永恒的洞窟”的悖論: 數字化是否真的能夠“拯救”脆弱的壁畫?本書側重於分析,當觀眾可以在屏幕上以任意角度、任意細節觀察壁畫時,這種完全控製的觀看體驗,與過去那種需要忍受黑暗、塵土和時間纔能獲得的“朝聖式”觀看,在精神層麵上孰輕孰重。 數據的本體論: 探討敦煌的“數據化”身份。當經文、圖像、三維模型成為數據庫中的條目時,它們是否依然承載著曆史的重量?我們關注“信息熵”與“文化熵”的關係,即信息爆炸是否意味著文化意義的稀釋? 二、 當代藝術的“敦煌迴響”: 本書將甄選數個當代藝術傢或設計師的創作案例,他們並未直接臨摹壁畫,而是從敦煌的曆史哲學或空間結構中汲取靈感,進行跨媒介的再創造。 “留白”的繼承: 考察當代藝術如何藉鑒敦煌壁畫中的敘事留白或虛空概念,來錶達當代人的精神睏境與空曠感。 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關注那些仍在用傳統材料和工藝嘗試復原或轉化敦煌藝術手法的匠人。他們是曆史與當下的連接點,其工作的意義超越瞭簡單的技藝展示,而在於對“慢工齣細活”這一時間觀的堅守。 結語:我們與敦煌的契約 全書的收尾,不作對敦煌曆史的總結,而是麵嚮未來,提齣一個開放性的議題:在信息洪流和身份焦慮的時代,敦煌所代錶的“跨越時間與地域的包容性精神”,對當下社會有何實際的指導意義?這本書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從“研究者”的視角,退後一步,以一個“精神漫遊者”的身份,重新審視這片大漠深處留給我們的,關於人類如何安頓自己靈魂的永恒叩問。

用戶評價

评分

我通常對這類涉及考古或文化遺産的書籍抱持著謹慎的態度,擔心內容過於枯燥或過於學術化,但這本書完全齣乎我的意料。它成功地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既有足夠紮實的史料支撐,確保瞭內容的權威性,又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闡釋,完全沒有讓人望而生畏的感覺。比如,書中對某些壁畫內容的解讀,它沒有用晦澀的術語堆砌,而是將復雜的宗教寓意巧妙地融入到生動的故事敘述中,讓即便是初次接觸敦煌藝術的人也能迅速領會其精髓。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正是衡量一本優秀科普讀物的重要標準,這本書無疑做到瞭極緻。

评分

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來越被書中那種對“時間”的獨特處理方式所吸引。它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瞬間將讀者帶迴到韆年前的繁華鼎盛,又能在下一秒將我們拉迴當下,審視現代社會對這份遺産的保護與傳承。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在許多曆史題材的作品中是難以達到的深度。我特彆留意到其中關於文化交流與融閤的探討部分,作者非常敏銳地捕捉到瞭敦煌作為絲路樞紐的獨特地位,那種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氣度,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下閱讀,更添一層特殊的意義。它不僅僅是在講述過去,更是在啓發我們思考如何以更開放的心態麵對未來。

评分

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是位對敦煌文化有著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的行傢。從文字的行文風格來看,他/她不滿足於簡單的曆史羅列,而是用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去觸摸那些沉睡在沙土之下的靈魂。敘事節奏張弛有度,時而磅礴大氣,描繪宏大的曆史背景,時而又細膩入微,聚焦於個體命運的起伏。特彆是其中對於某些曆史事件的分析,角度新穎,讓人耳目一新,顛覆瞭我過去的一些固有認知。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穿梭於曆史的長河之中,既能領略到那些輝煌的瞬間,也能體會到歲月的滄桑與無常。這種兼具學術深度和閱讀樂趣的寫作方式,實在難能可貴,讓人讀罷三思,迴味無窮。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所激發的一種情感共鳴。它讓我對“文化記憶”這個抽象的概念有瞭具象的理解。那些被小心翼翼保存下來的文字、圖像和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承載著無數人生命軌跡的活化石。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那種對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敬畏之情所打動,甚至産生瞭一種強烈的衝動,希望能親自去敦煌看一看,去感受那種曆史的呼吸。這或許就是一本優秀作品的最終目的:它不僅填補瞭你的知識空白,更重要的是,它點燃瞭你對世界更深層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我對接下來的旅程充滿瞭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抓人眼球,那種古樸與現代交織的視覺衝擊力,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蘊。裝幀的質感也非常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仿佛握住瞭曆史的厚重。我尤其喜歡它內頁的排版,字體清晰易讀,圖文並茂,看得齣在製作上是下瞭大功夫的。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僅僅是翻閱那些精美的插圖和詳實的資料,就已經是種享受瞭。那些關於敦煌藝術的細節描摹,簡直如同親臨現場,色彩的還原度非常高,讓人不禁感嘆韆年前工匠們的鬼斧神工。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無論是作為案頭擺設還是深入閱讀的載體,都讓人感到物超所值。我期待著能有更完整的時間去細細品味它所承載的每一個故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