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泰史學萃編》共九捲,約300萬字,包括:(一)《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二)《史學與民族精神》;(三)《清代春鞦公羊學通論》;(四)《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五)《梁啓超評傳》;(六)《範文瀾學術思想評傳》;(七)《中國近代史學的曆程》;(八)《曆史編纂與民族精神》;(九)《學術史沉思錄》。匯集瞭陳其泰教授三十餘年來的研究成果,對中國史學和文化作瞭深入發掘和闡釋,在多個學科領域作齣開拓性貢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理論價值。
《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是《陳其泰史學萃編》的第一捲。此書1992年由書目文獻齣版社初版,1999年由學苑齣版社再版。與書目文獻版相比,學苑版增補瞭三篇內容:《司馬遷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錢大昕治史的特色》《黃遵憲與儒學》。本次收入《萃編》,即以學苑版的增訂本為準,並由作者重新撰寫自序和跋語。該書是對史學與文化雙嚮考察的嘗試,作者所注重的是中國史學演進過程中史學思想活躍、史學風格變化明顯的兩頭;采用瞭個案研究與總括論述相結閤的方法,最後寫在書中的是總論在前,而按實際研究過程說,自然隻能是先作個案研究,最後作歸納概括。作者寫齣瞭對我們偉大民族的優良傳統和文化珍品的熱愛,寫齣瞭對實現振興中華文化宏偉目標的渴求。
陳其泰,廣東豐順人,1939年齣生。196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曆史係。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兼職教授,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學科組成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主要著作有:《陳其泰史學萃編》(九捲)、《中國史學史?近代捲》、《從文化視角研究史學》、《曆史學新視野——展現民族文化非凡創造力》。主編《20世紀中國曆史考證學研究》及《中國馬剋思主義史學的理論成就》,分獲北京市第九屆、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一等奬。發錶論文、文章約三百篇。
敘篇 文化視角·比較研究
從文化視角研究史學……………………………………………… 3
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 13
傳統史學確立期和轉變期比較………………………………… 25
上篇 傳統史學的確立與文化問題
孔子與中國史學傳統…………………………………………… 39
《左傳》的史學成就和民本思想………………………………… 52
“過秦” 和“宣漢”: 兩漢時代精神之體現…………………… 63
司馬遷和孔子: 兩位文化巨人的學術關聯…………………… 81
《史記》久遠生命力的奧蘊…………………………………… 100
司馬遷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129
《春鞦》與西漢社會生活……………………………………… 144
《漢書》曆史地位再評價……………………………………… 159
公羊曆史哲學的形成和發展…………………………………… 181
下篇 傳統史學嚮近代史學轉變與文化問題
傳統史學嚮近代史學的轉變…………………………………… 197
全祖望對清代學術的貢獻……………………………………… 211
王鳴盛史學: 樸學傢的理性探求……………………………… 225
錢大昕治史的特色……………………………………………… 253
《文史通義》: 傳統史學後期的理論探索…………………… 267
崔述古史新說及其價值觀……………………………………… 287
龔自珍與傳統文化的轉摺……………………………………… 304
近代史開端時期史壇的新風氣………………………………… 319
《日本國誌》的時代價值……………………………………… 345
黃遵憲與儒學…………………………………………………… 364
進化論傳播與近代史學的産生………………………………… 374
1992 年初版後記………………………………………… 395
1999 年增訂本跋………………………………………… 397
跋語……………………………………………………………… 402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相當樸實,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塵封已久的手抄本。我最初翻開它,是被它的標題所吸引——“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這個組閤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宏大的敘事野心。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纔發現它並非那種輕鬆易讀的曆史普及讀物,更像是一篇篇精心搭建的學術迷宮。作者的筆觸非常剋製,他似乎更熱衷於梳理概念的源流和範疇的界定,而不是像某些通俗曆史讀物那樣,用生動的細節去描摹帝王將相的悲歡離閤。例如,在探討“史學”作為一種知識體係的構建時,他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辨析不同朝代對“史官”角色的定義變遷,以及這種定義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曆史的記載方式。這種嚴謹性固然保證瞭論述的深度,但也無形中提高瞭讀者的理解門檻。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手邊的其他參考資料,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邏輯鏈條。它的價值在於,它強迫你慢下來,去思考“我們是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這個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接受既定的曆史結論。這種學術性的挖掘,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是如何看待自身曆史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提供的是一種“看曆史的工具箱”,而非直接的“曆史答案”。
评分這本書的視角是高度內化的,它幾乎完全聚焦於中國文化體係內部的自我循環、自我修正與自我延續的機製,很少將其置於更宏大的全球或區域曆史背景下進行比較審視。作者似乎堅信,要理解中國文化傳統,必須首先徹底理解其內部的精妙結構和運作規律。這種專注於“內部邏輯”的論述方式,使得全書在闡釋中國史學精神的獨立性和內在一緻性方麵做得非常齣色。例如,書中對中國“傢國同構”觀念的起源和演變脈絡的梳理,就展現瞭一種深刻的係統性思維,它將政治、倫理、教育等多個層麵編織在一起,形成一個相互支撐的文化共同體。然而,也正因為這種高度的內部聚焦,使得一些外部的參照係被有意地淡化瞭。對於希望看到不同文明在互動中如何激發或限製中國文化發展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略顯不足。它是一麵清晰的鏡子,映照齣傳統文化的內在紋理,但要瞭解這麵鏡子是如何被其他文明的光綫所摺射和改變的,可能還需要藉助其他書籍的視角。總而言之,它是一部緻力於深入理解“是什麼”的傑齣著作,而非著眼於“為什麼會這樣”的比較性研究。
评分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內斂和學術化的,幾乎沒有矯飾的辭藻,更像是精心打磨的法律文書或哲學論證,以邏輯的精確性取勝,而非敘事的感染力。我注意到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作者似乎對某些特定時期的文獻有著特彆的偏愛,大量引用瞭早期檔案和官方記錄,這些材料的運用使得他的論點具有極強的實證基礎。這種基於一手資料的深挖,使得他對傳統文化的闡釋顯得異常紮實可靠。不過,這也帶來瞭一個潛在的挑戰,那就是對於缺乏相關背景知識的普通讀者來說,麵對這些密集的引文和腳注,很容易産生畏難情緒。書中對於某些文化現象的追溯,往往要橫跨數百年甚至上韆年,讀者需要時刻在時間綫上保持清醒的定位。這更像是一本供研究者使用的工具書或深入研究的參考資料,而不是一本適閤在午後咖啡時光輕鬆閱讀的休閑讀物。它要求讀者主動投入精力去解碼,但對於那些願意投入時間去鑽研的讀者,它所提供的學術深度和細緻入微的考證,是極其寶貴的。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如同長江的某個深水河段,錶麵平靜,實則暗流洶湧,讀起來需要極大的專注力和耐心。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傳統”的解讀部分,那不是一個靜止的、一成不變的文化符號,而是一個在曆史長河中不斷被重塑和挪用的動態過程。作者似乎在小心翼翼地剝開那些被後世標簽化的文化元素,試圖還原它們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原初意義。比如,書中對“天人閤一”思想在不同哲學流派間的細微差異的剖析,就展現齣一種令人驚嘆的細緻。他沒有用一概而論的筆調去概括這種宏大的哲學觀,而是將其拆解為無數個微小的論點,考察它們在魏晉玄學、宋明理學乃至晚清變法思潮中是如何被重新激活和援引的。這種對思想史的梳理,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密的考古發掘,你需要忍受大量的引文和艱澀的術語。但一旦理解瞭作者的意圖,便會發現,那些看似遙遠的古人觀念,其實是深深嵌在現代文化肌理之中的。它不是在講述故事,而是在繪製一張思想的復雜地圖,告訴你每一個文化節點是如何互相連接、互相影響的,這對於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一些深層文化基因,有著重要的啓發性。
评分這是一本需要反復翻閱、細細品味的著作,初讀時,我感覺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峭壁,眼前的視野被局限在作者劃定的專業領域內,有些地方感到呼吸睏難。這本書的論證結構非常嚴密,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個獨立而又緊密相連的榫卯結構,少瞭一個環節,整體的支撐力就會減弱。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的曆史議題時的審慎態度。他極少使用絕對化的詞匯,而是傾嚮於呈現多重證據和對立觀點,然後引導讀者進行審慎的權衡。例如,在討論儒傢學說在不同曆史時期的閤法性危機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歸咎於外在的政治壓力,而是深入挖掘瞭其內部邏輯在麵對新的社會形態時所産生的內在張力。這種“求同存異、尊重復雜性”的治學態度,在我看來,是衡量一部嚴肅學術著作的重要標準。它教會我,曆史研究的魅力不在於給齣簡明的答案,而在於擁抱曆史的復雜性和多義性。雖然閱讀過程不乏艱澀,但每一次攻剋一個難點,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成就感,這遠非閱讀一般的曆史普及讀物所能比擬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