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荣获日本读卖文学奖、岛清恋爱文学奖。
在日本林芙美子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女作家,直到现在她的经历仍会勾起无数创作者的兴趣。本书虽以林芙美子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却是桐野夏生在研究林芙美子的生平后,以推理小说手法创作的长篇小说。情节复杂深刻,又充满悬念。
一切都从林芙美子的丈夫绿敏藏在油画背后的一份文稿开始……
在战争期间,许多作家被日本政府征用,被迫为日本的侵略战争写歌功颂德的文章,林芙美子也在其中,她被派往遥远的爪哇。在这样危险而残酷的旅途中,林芙美子渐渐发现政府的谎言和战争的真面目,她和情人谦太郎之间也爆发了始料不及的危机。
这份藏匿的文稿记录了这段经历,然而随着林芙美子和绿敏的先后离世,它究竟是小说还是真实的回忆录,就成了一个永远的秘密。
桐野夏生
1951年生于日本石川县金泽市。日本小说界受推崇的女性推理作家,有“日本写实小说女王”之称。
1993年凭《濡湿面颊的雨》获江户川乱步奖。1998年以OUT获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1999年以《柔嫩的脸颊》获直木奖。2003年以《异常》获泉镜花文学奖。2004年以《残虐记》获柴田炼三郎奖。同年英译本OUT成为日本历史上首部获得美国爱伦?坡奖提名的作品。2005年以《燃烧的灵魂》获妇人公论文艺奖。2008年以《东京岛》获谷崎润一郎奖。2009年以《女神记》获紫式部文学奖。
黑川久至先生:
见信佳。我家庭院的石榴花快要开了。这是芙美子和姨父都很喜欢的花,让它在此地绽放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而且,紫阳花已经盛放了。现在我每天都如释重负地想,当初没有在这块地方建公寓实属万幸。
感谢您前几天来访问修建中的纪念馆。您在漫天灰尘的环境里坐了那么长时间,姐姐很担心会不会影响到您的健康。而且,您母亲又住院了,想必您相当担心她吧。可是您却不远千里地来看我们,实在太不好意思 了。
其实,今天写这封信的原因,主要是想和您商量前几天我提到的那件事。由于我们几个无法作出决定,所以想听听黑川先生的意见。
姨父生前经常说:“我的画不值钱,全都给我烧了。”黑川先生应该也知道,姨父对自己的画,一直评价过低。
姨父曾经画过一幅小时候的我,还入选了二科展,但是从那以后就不太画画了。整天辅助芙美子经营管理、拾掇庭院,假装自己活得很随心所欲一般。其实,为了不伤害到芙美子,也为了保护我们免遭训责,他一直行事谨慎顾虑颇多。
那幅画我的画,不知是什么缘由,给了某地方文学馆。画芙美子的画好像在姨父老家信州的朋友那里。还有一幅是家里附近堤坝的画,由于姨父非常喜欢,所以我打算保留下来,挂在纪念馆的画室里。
其他的画都被姨父藏在二楼的储藏室里。用“藏”也许有点夸张,不怕黑川先生笑话,其实二楼有姨父专用的储藏室,谁都没有进去过。
在姨父奄奄一息之时,又向我强调了一次,“一定要烧毁所有的画”。姨父好像对黑川先生也多次提到过吧。姨父曾苦笑道:“黑川先生阻止我说,烧了太可惜。”但是我认为,这是姨父的遗愿,所以我只能将画烧毁。
姨父把筛选、编辑芙美子写的文字作为自己的存在价值。同时也坚信这么做是为了保护家人。在姨父身边生活了这么多年,我也认为姨父这么想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个社会,会把很小的事情过分地夸大,说得玄乎其玄。
人们对芙美子这样,对我们遗族也是。很多人不懂得体谅,他们认为我们一定是为了大赚一笔才把土地卖给新宿区。这次为了建纪念馆,被污蔑了太多莫须有的事,我伤心得简直难以言喻。因此,我认为姨父一直以来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对芙美子和家人会产生负面影响的材料,无论是什么都不得见天日。
对于画家“手冢绿敏”来说,是不希望自己留下的画,遭世人议论的。尤其因为,芙美子是一位自负于绘画才能的作家。芙美子在世时,有人把他们俩的画作比较,好像还发生过不愉快的事。
所以我谨遵姨父的遗言,把二楼储藏室内的画全部搬出来,一幅幅地烧毁。一共有三十来幅画。早苗觉得太可惜,所以带回去几幅。剩下的全被我痛痛快快地烧毁在焚烧炉里了。这是丈夫的遗愿,作为妻子的我必须听从。
我以为油画很容易烧着,其实不然。像在显示着画家的激情般,先有一层蓝色的火焰包裹着表面,然后静静地、静静地烧着。真意外,我本来以为一下子就会燃起熊熊火焰。
过了这么多年早已干透的颜料,像是被火焰唤醒般,一瞬间变得黏黏的。油画似乎在哀叹没料到自己会被烧掉。当时我感觉很害怕,但还是拼命地把它们烧毁。
早苗把画一幅幅地从二楼搬来,堆在焚烧炉前。我不知道画框尺寸是多少,但都不是很大。姨父特有的上色方法是,把灰色、茶色、土黄色和黑色,尽是暗沉的颜色一层叠一层地涂在油画布上,画出来的周边景色大多单调枯燥。
“姨妈,这是什么?”
早苗发现了藏在油画背面的文件袋。我吃了一惊,拆开袋口看。
没有云朵的秋日正午的山峦
为绚烂青春而发烫的树木间
神仙都打了哈欠
盖满大地的寂寥落叶
闭着眼什么都不用想
在我额头捧起悲伤时
慢慢地来到无尽的远方
向远方释怀了秋愁
收割的金黄麦穗
田野里的红色花朵
疲劳与成熟
又怎样
我现在活着
粗粗看了一下,芙美子的笔迹映入眼帘。对我而言,是十分熟悉的笔迹。我立刻告诉早苗,绝对不能让新宿区的负责人看到。
早苗觉得很不可思议,问我原因。纪念馆的负责人最怕遗漏资料。虽说是姨父的遗言,但关于烧毁油画一事,一定让他们痛惜不已。
我突然意识到,与其说这是“资料”,不如说是姨父不想让别人看到而藏起来的东西。但是又不忍心丢弃,毕竟它是芙美子在这个世上活过的证据。
黑川先生,如果您愿意给我出出主意的话,我将立刻别函寄上芙美子的手稿。本来打算附入此信寄给您,转念一想还是应该先征得您的同意。毕竟,烧毁还是保留,是一个很难的决定。现在我才深切体会到,姨父所承担的职责是多么沉 重。
内容是芙美子亲笔写的游记。与其说游记,不如说是回忆录。写的是她在昭和十七年受陆军委托,长期出访印度尼西亚时候的事情。战后,根据当时的经历,写了《浮云》一书。这份手稿就是印度尼西亚的回忆录。
刚才的诗其实是《北岸部队》a开头的一首原创诗。早苗正好在读《北岸部队》,便告诉了我。
我装作无意中向纪念馆的负责人问起战争时期的事。原来被军队召集去的作家,是不允许以任何形式做文字记录的。如果被发现,一定会被销毁。所以芙美子或许是在队伍里偷偷地写,或许回来之后边回忆边写的。
前几天我读了这份手稿。读完之后,全身被恐惧侵袭,手脚不停地颤抖。之所以会感到恐惧,是因为如果手稿内所记录的都是事实,那么姨父到底是以怎样的心情读完的呢?姨父没有将它烧毁,一定是担心这份手稿乍看之下很真实,但也不能排除其实是小说的可能。所以他踌躇不决,担心自己万一把文学作品处理掉怎么办。但是,如果这份手稿都是事实的话,也许就等于在否决我们一直以来的生活信念。并且对芙美子的研究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承蒙黑川先生的厚情,我一直都把信写得这么长,真抱歉。说实话,现在姨父不在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请您读完信后,务必给我一些建议。
时值换季,请保重身体。
平成三年 六月十五日
林房江
这本《又怎样》的包装设计,说实话,初看之下,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封面那种大片的留白和简约到近乎冷淡的字体选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晦涩难懂的先锋文学,甚至会怀疑是不是哪个艺术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我带着这种略微的警惕心翻开了第一页,没想到,里面的文字却是以一种极其流畅、近乎口语化的叙事方式展开的。作者似乎完全没有刻意去雕琢那些华丽的辞藻,而是像一个老友坐在你对面,娓娓道来那些生活中的琐碎与不公。他笔下的人物,那种在时代的洪流里挣扎却又故作洒脱的样子,让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身边那些明明内心波澜壮阔,却总要用一句“又怎样”来为自己的人生做注脚的人。尤其是其中对个体在宏大叙事面前的无力感描绘,那种近乎自嘲的幽默感,使得原本可能沉重的议题变得可以被消化,甚至带着一丝苦涩的甜味。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如说是在搭建一个供人驻足、喘息的角落,让人在喧嚣中,找到片刻与自我对话的契机,那种“无所谓”背后的“其实很在意”的情绪张力,处理得非常微妙和高级。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这本书构建的那个微妙的心理空间里,才算勉强理清了作者的叙事脉络。它的结构并非传统的线性推进,更像是一系列碎片化的记忆闪回,时间线在不同角色的生命交叉点上跳跃。这种跳跃感,起初让人有些抓狂,感觉像在拼凑一幅被故意打乱的拼图,每个部分似乎都有其独立的美感,但要将它们完美契合,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二次解读的意愿。不过,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就会发现它精妙之处——作者通过这种非线性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宿命感和因果循环的意味。你看到一个角色在青年时期做出的某个微不足道的决定,在数十年后,以一种你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反噬了另一个角色的命运。书中对环境和气氛的烘托,也值得称道,那种特有的“南方小镇的潮湿与压抑”,通过细致入微的感官描写(比如老旧木头发霉的味道,午后蝉鸣的尖锐),被成功地移植到了读者的脑海里,让人觉得呼吸都变得沉重起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的解谜游戏,每一个场景的切换,都可能隐藏着通往更深层主题的线索。
评分坦白说,我不太习惯这种将哲学思辨和日常生活缠绕在一起的写作风格。它不像那些故事性极强的作品,读完后能让人拍案叫绝或痛哭流涕。相反,《又怎样》更像是一剂慢性的“清醒剂”。它不提供廉价的答案或及时的慰藉,而是不断地抛出问题,并且在你准备好回答之前,又迅速将话题带向了另一个方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道德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残酷的客观性——他没有将任何人塑造成绝对的英雄或小丑,每个人都有其不可原谅的软弱,也有其难以言说的光辉。比如书中描绘的那位曾经意气风发的知识分子,如何一步步被现实的重压磨平成一个对生活失去热情的庸人,那种“慢慢地熄灭”的过程,比突如其来的崩溃更让人心寒。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能改变你的世界观,而在于它能让你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你所认为坚不可摧的信念,在真正的生活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和可笑。读完后,心里留下的不是激昂的斗志,而是一种对生命复杂性的深深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运用,简直像一把精细的手术刀,切割着现代人内心最敏感的神经。它最让人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沉默”的描绘。很多重要的冲突和转折,都不是通过激烈的对话完成的,而是通过人物之间微妙的肢体语言、一个停顿、一个眼神的躲闪来实现的。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处理,要求读者必须具备极高的文本解读能力。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场景时,对色彩的运用非常考究,很多时候,一种特定的颜色(比如褪色的靛蓝或者泛黄的米白)会成为某种特定情绪的代名词,反复出现,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这种视觉化的写作手法,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在观看一部光影绝佳的独立电影。美学上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极致的风格化,使得部分情节的推进略显拖沓,对于期待快速情节发展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克服一些耐心上的障碍。但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去品味这些精心布置的“留白”,你会发现,那些未被言说之处,往往比被详尽描述的内容更具力量。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忙乱的时期开始读《又怎样》的,当时我的个人生活正处于一个低谷,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抵触和怀疑。这本书的出现,说来也怪,没有给我任何积极的“振作起来”的信号,它反而坦然地接受了这种“烂透了”的状态。它没有试图去粉饰太平,也没有刻意渲染绝望,它只是平静地将生活中的荒谬和人性的局限性摆在了你面前,然后轻描淡写地问一句:“你看,就是这样了,你打算怎么办?” 这种毫不设防的坦诚,反而具有一种奇特的治愈效果——当所有的“应该如何”的外部压力都被剥离后,你才能真正面对自己内心的“就是如此”。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充满希望的书,而是让你在接受“不完美才是常态”之后,找到继续前行的微小动力的源泉。它的力量是内敛的,是通过不断地自我拉扯和怀疑中,最终达成一种脆弱的、却无比真实的平衡感。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对灵魂的深度体检报告,虽然诊断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清晰的认知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评分书籍两边有压皱。。。。。。。人文出版社的书定价越来越坑
评分不错的书。满减加优惠券,实在是很便宜,虽然书越来越多,但还会买买买。
评分书籍两边有压皱。。。。。。。人文出版社的书定价越来越坑
评分又到每年618,疯狂屯书没解释。
评分又到每年618,疯狂屯书没解释。
评分内容不错,周末休息时读一读。
评分在这样危险而残酷的旅途中,林芙美子渐渐发现政府的谎言和战争的真面目,她和情人谦太郎之间也爆发了始料不及的危机。
评分又到每年618,疯狂屯书没解释。
评分可怜热可可热裤通途诺克热了热可恶久久热饿了色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