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两张椅子之间(北京歌德学院前院长阿克曼口述)(精)/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

坐在两张椅子之间(北京歌德学院前院长阿克曼口述)(精)/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晶晶 著
图书标签:
  • 阿克曼
  • 北京歌德学院
  • 留华学生
  • 口述历史
  • 德国
  • 中国
  • 教育交流
  • 文化交流
  • 回忆录
  • 访谈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42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48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64
字数:23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坐在两张椅子之间:北京歌德学院前院长阿克曼口述》有助于读者了解外国留学生眼中的新中国发展历程。

内容简介

  阿克曼先生是德国汉学家、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建院院长、歌德学院大中华区总院长、墨卡托基金会中国地区代表、孔子学院顾问专家,1975年作为建国后比较早的德国留学生之一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后长期工作生活在中国,参与了中德两国间一系列重要的外交、文化事件。1988年,阿克曼参与创建歌德学院驻华分支机构,并担任歌德学院北京分院首任院长(1988-1994);2006年,他再度返回中国,任歌德学院大中华区总院长(2006-2011),其间由其策划的“德中同行”活动历时数年,成为了中德两国经济文化交往中的重大事件;2011年从歌德学院卸任后,阿克曼被德国比较大的私人基金会之一墨卡托基金会聘为该基金会在中国地区的代表,同时以顾问专家的身份受聘于孔子学院,协助孔子学院深化拓展其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活动。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柏林与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座谈中阿克曼受邀就对外文化交流问题作专题报告。作为一名德国汉学家,他还将张洁、莫言、刘震云、王朔等人的作品译介至德国,与刘震云、阿城、张洁等很多中国作家都是好友。此外,阿克曼与中国艺术圈也有着长期密切的交往,从圆明园画家村的达园展览到近年对中国当代水墨的推介,他不仅长期关注着中国当代艺术,也为其发展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

  梁晶晶,女,现为北京大学德语系讲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德语系,常年从事德语教学及研究工作,有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重要刊物。

目录

Contents | 目录
001 | 第一章 我的青少年时代
027 | 第二章 北大生活
070 | 第三章 歌德学院
108 | 第四章 墨卡托基金会
138 | 第五章 孔子学院
161 | 第六章 当代艺术
193 | 附录一 误解之益/阿克曼
206 | 附录二 混杂文化
——从外部审视中国当代文化/阿克曼
228 | 附录三 老外看当代水墨画/阿克曼
238 | 附录四 在习近平主席与德国汉学家座谈会上的
发言/阿克曼
243 | 附录五 我反对的,我爱的
——看见阿克曼/靳卫红
《时光的脚步:见证历史的口述实录》 编者按: 本书是“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中的重要一卷。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个人经历,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口述材料,勾勒出一段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历史图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归国人员群体在中国教育、科研、文化和外交领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旨在抢救性地保存这些鲜活的历史记忆,并将其置于国家发展的时代脉络中进行审视。 --- 第一部分:时代洪流中的知识分子群像 本书收录的口述材料,时间跨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直延伸至新世纪之初,涵盖了数代在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学者、专家和管理者。他们的叙述,如同多棱镜一般,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艰辛,到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复杂境遇,再到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学术复兴的澎湃动力。 一、建设初期的抉择与奉献(1950s – 1970s): 早期归国人员的口述,充满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务实精神。他们多数是怀揣着“科学救国”的理想,放弃了海外优渥的生活和发展机遇,毅然决然地踏上归途。这些口述细致地描绘了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从零开始建立现代学科体系的过程。例如,有讲述者回忆了在简陋的实验室中,如何与国际前沿研究保持同步的“笨办法”;有讲述者记录了在初创的大学院系中,如何克服教学材料短缺、专业书籍稀缺的困境,通过翻译和内部资料流转来培养第一代本土专业人才的历程。这些叙述不仅是个人奋斗史,更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奠基史的生动注脚。他们所描述的“艰苦奋斗”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到每一个实验项目、每一次课程准备中的真实处境。 二、拨乱反正与学术重建(1970s 末 – 1980s): 随着时代的转折,口述的重心转向了对“文革”后学术生态恢复的记录。这一部分材料尤为珍贵,因为它捕捉到了知识分子群体“重返历史舞台”的激动与迷茫。许多口述者坦陈,在重新启动科研工作伊始,面对知识的断层和技术的滞后,他们感到强烈的紧迫感。书中收录了关于如何引进第一批国外先进设备、如何重新组织学科梯队、以及如何恢复和建立国内第一个现代化的研究生培养制度的亲历。特别是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复兴”,多位学者详细描述了他们作为导师,如何在政治语境相对宽松的环境下,努力将教学重心拉回到纯粹的学术标准上来所做的努力。这些口述揭示了知识分子群体在思想解放过程中,如何重新确立学术自主权的过程。 三、融入全球化浪潮(1990s 至今): 进入九十年代,留华校友的口述开始聚焦于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的实践。这批口述者许多是曾在海外深造后回国,或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与国际学术界建立联系的中坚力量。他们叙述的重点转向了:如何推动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如何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管理模式本土化、以及如何平衡中国特色与全球学术规范之间的关系。这些回忆录坦诚地记录了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性阻力、在争取科研经费时的策略运用,以及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下一代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反思。其中不乏关于大学治理结构改革、学术评价体系重塑等议题的深刻见解。 --- 第二部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与视野 丛书的另一核心主题是这些校友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定位。本书特别选取了那些在国际文化机构、学术组织中担任过关键职务的校友的口述。 一、外交与文化传播的侧影: 有口述者详尽记录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作为文化使者参与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经历。他们不仅是本专业的专家,更是中西方文化理解的载体。这些叙述揭示了在官方交往之外,民间和学术层面的沟通是如何润滑国家关系,增进相互理解的。例如,有口述关于引进国外经典著作的筛选过程,如何通过翻译作品向国内介绍西方思想流派,同时也介绍了中国当代学术成果如何走出国门、获得国际认可的艰辛历程。 二、大学治理与国际合作的实践: 部分口述集中于中外大学间的合作办学、师资互访、联合研究等具体项目。这些记录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展示了在跨国合作中,如何处理知识产权、学术规范差异、以及文化习惯冲突等实际问题。这些经验积累,对于理解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战略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 第三部分:口述背后的精神气质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在于对口述者精神世界的挖掘。 口述者们共同展现出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与坚韧的乐观精神。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超越了个人得失,对国家发展的关切融入了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通过他们的声音,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学术的进步,更是知识分子群体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适应时代要求、如何坚守学术良知、如何服务于民族复兴的集体精神侧写。 本书为研究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知识分子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者提供了极其宝贵且鲜活的原始材料。它以一种非宏大叙事的方式,展现了“人”在塑造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能动性。 本书收录的口述内容主要围绕以下领域展开(但不限于): 新中国初期大学科系(如物理、化学、生物、工程技术)的重建工作。 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学术坚持。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探索。 国际学术交流机制的建立与发展。 老一辈学者对青年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 (注:本书不包含对特定外国文化机构前任负责人个人生平或其个人回忆录的直接引用或详细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坐在两张椅子之间》的标题,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进退两难、左右摇摆的意象。但结合“北京歌德学院前院长阿克曼口述”的背景,我设想这“两张椅子”可能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张力,抑或是不同政治意识形态下的学术立场。阿克曼院长作为一名身处中国多年的德国文化界代表人物,其经历想必充满了复杂性。我对此书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好奇。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在积极建立与世界的联系,其中文化交流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北京歌德学院作为德国文化在中国的窗口,其前院长的口述,无疑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我希望通过他的叙述,能够深入了解彼时北京的文化氛围,德国学者和艺术家在中国的生活点滴,以及他们在面对中国社会变迁时的心态和思考。 更深层次地,我想知道阿克曼院长是如何在中德两国之间,在德国文化推广和中国本土文化理解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的。他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文化隔阂与误解?他的“两张椅子”是象征着一种挣扎,还是一种巧妙的周旋,甚至是一种融合的智慧?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感受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心脏地带进行文化桥梁搭建的独特历程。

评分

这本《坐在两张椅子之间》,光是这个名字就充满了哲学意味。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在两种文化、两种价值观、甚至两种生活方式之间,如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阿克曼院长,一个在德国文化界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又曾是北京歌德学院的院长,这本身就意味着他必然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深刻的跨文化体验。 我非常好奇,他所说的“两张椅子”具体是指什么?是德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是作为一名学者在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之间的选择?还是他个人在故国与中国这两个对他而言都意义非凡的土地之间的情感和精神归属?这本书让我期待的,正是这种在身份认同、文化归属和学术追求上的深度探讨。 作为北京歌德学院的前院长,他在中国工作的这段经历,一定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后的一系列重要历史变迁。我希望能通过他的眼睛,看到当时北京的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与外国学者交流的,歌德学院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以及他个人是如何在这种宏大叙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声音的。这本书,我预感它会是一次关于文化、身份与历史的深刻对话。

评分

《坐在两张椅子之间》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于跨文化体验的好奇心。我把它理解为一种在两个不同世界之间游走、体验和思考的状态。北京歌德学院前院长阿克曼口述,这本身就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 我一直对西方学者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经历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来到中国并为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们。阿克曼院长作为歌德学院的代表,他的经历必然充满了挑战与机遇。我期待着他能够分享他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他对当时中国社会、文化和人民的观察与感受。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从他的叙述中,了解他如何理解和处理德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鸣。他如何在他所处的“两张椅子”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一种对话,甚至是一种融合?这本书,我相信它不仅仅是一份个人的回忆,更可能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时代,一个群体,以及一种独特的跨文化生命体验。

评分

《坐在两张椅子之间》这个书名,第一时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题,更像是一个隐喻,一个充满张力的象征。我立刻联想到的是,在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甚至不同价值观之间,如何做出选择,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独立思考和行动。 阿克曼院长,作为北京歌德学院的前院长,他的经历无疑是这场“坐在两张椅子之间”的生动写照。他既是德国文化的传播者,又是中国社会的观察者和融入者。我非常期待在他口述的文字中,能够看到他是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身份上的复杂性的。 我尤其好奇的是,他会如何描述他与中国学术界、文化界人士的互动?在新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德国文化机构的负责人,是如何在维护自身文化独立性的同时,又能够与中国方面建立起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他在这“两张椅子”之间,是如何平衡的?是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距离,还是积极地寻求对话与融合?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部关于文化交流、身份认同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保持自我判断的深刻记录。

评分

《坐在两张椅子之间》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北京歌德学院前院长阿克曼口述,这本身就带着一股浓厚的历史和学术气息。我一直对德国在中国的文化交流史,以及那些在中德之间穿梭的学者和艺术家们的故事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副标题“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更是让我确信,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个人经历的回忆录,更是一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西方知识分子如何看待和融入中国社会,以及他们与中国知识界互动的重要窗口。 我尤其期待的是,通过阿克曼院长的视角,能够了解到在上世纪中国经历巨变的时代,一位身处文化交流前沿的外国人,是如何观察、理解和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他作为歌德学院的院长,必然与中国的文化、教育部门有着深入的接触,也一定见证了不少重要的历史事件。我希望他能在书中分享他所经历的那些不易为外人所知的细节,比如在中德关系微妙时期,歌德学院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并发挥作用的?他在与中国同行交流时,有哪些有趣的文化碰撞和思想火花?他对北京这座城市,以及在京的德国学者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和回忆?这些个人化的、带有时代印记的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触动人心,也能帮助我们更立体地理解那个年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