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溶(1916—2016),
江苏南京人,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三届气象练习班。南京气象学院研究员,南京竺可桢研究会副理事长,《竺可桢全集》特邀校审。曾在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及其所属的泰山日观峰气象台、西安头等测候所等从事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业务;后在中国航空公司重庆珊瑚坝机场、印度加尔各答达姆达姆机场和上海龙华机场的航空气象台从事航空天气观测、国际航线天气预报和服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华东气象处、中央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南京气象学院工作。著有《中国梅雨图集》《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
樊洪业(1942—),
辽宁抚顺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史专家。1965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曾任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主任等职。著有《科学业绩的辨伪》《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科学旧踪》等,主编《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竺可桢全集》(24卷)和《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等。
这本书的书名,立刻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风雨百年:陈学溶口述自传》——这不只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张通往过去峥嵘岁月的邀请函。“风雨百年”,足以说明那个时代的不易,而“陈学溶口述自传”,则将这宏大的叙事拉回到一个具体的个体生命,一个见证者、参与者的视角。口述史,我一直认为是最具温度和力量的历史形式之一,因为它承载着最真实的个人记忆和情感。我期待着,在陈学溶先生的娓娓道来中,不仅能了解到20世纪中国科学的发展轨迹,更能感受到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背后,一位科学工作者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他的奋斗,他的思考,他的坚持。这本书,或许会揭示一些我们未曾知道的细节,让我们看到那些闪烁着智慧和勇气的瞬间,感受到一代科学家为国家发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渴望从中汲取力量,理解那个时代,也更好地认识我们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
评分仅仅是书名《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风雨百年:陈学溶口述自传》,就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风雨百年”,这两个字就充满了故事感,预示着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所经历的曲折和磨难,也暗示着在那段岁月中,科学工作者们所要承受的压力和挑战。而“陈学溶口述自传”,则将这宏大的历史叙事,落脚到了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上。口述史的魅力在于它能带来最直接、最真切的第一手资料,它不是冰冷的文字记录,而是带着体温的回忆,充满了个人化的视角、情感和判断。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听到陈学溶先生用他自己的声音,讲述他在那个时代里,与科学结缘的故事,他的学术探索,他的科研经历,以及他在时代变迁中的个人命运。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中国科学发展史的生动写照,更是一部关于一位知识分子在风雨飘摇年代里的坚守与奋斗的精神史诗。我渴望从中领略到那份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以及那一代科学家们为国家进步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
评分我总觉得,历史的书写,尤其是在某个特定领域的发展史,如果能有亲历者的声音,那将是多么宝贵的存在。《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风雨百年:陈学溶口述自传》,这个书名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期待。陈学溶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一员,他的经历必然是那个时代大背景下,科学发展脉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口述自传,意味着这不仅仅是冰冷的年代数据和学术成就的堆砌,更包含了个人真实的情感、思考和感受。我设想,这本书会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到科学家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工作,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又怀揣着怎样的梦想。或许会有艰难的科研条件,会有政治动荡的干扰,会有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但同时,也一定会有对科学探索的炽热爱恋,对国家富强的深切期盼,以及那些在困境中绽放出的智慧和勇气。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中国科学史的了解,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光是听着就足够引人入胜了。《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风雨百年:陈学溶口述自传》,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20世纪,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世纪,科学,一个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而“口述史”,则意味着我们即将听到一个亲历者的声音,听到那些书本上难以寻觅的细节和情感。陈学溶,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他的自传,以口述的方式呈现,想必会更加生动、鲜活,充满了个人化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走进陈学溶先生的人生,也走进那个风雨兼程的中国科学发展史。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讲述他在那个动荡年代里,如何与科学结缘,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又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光明。那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的缩影,是国家发展轨迹中不可或缺的一笔。我期待着,在陈学溶先生的回忆中,看到一个更真实、更有血有肉的20世纪中国科学。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科学史领域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风雨百年”四个字,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沧桑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20世纪,这个充满剧变与挑战的时代,对于中国的科学发展而言,无疑是一场史诗般的搏斗。而“陈学溶口述自传”,则意味着我们将有机会通过一位具体、真实的人物,去触摸那段历史的脉搏。口述史的最大魅力在于其独特性和鲜活性,它能够突破官方史料的刻板,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属于个体生命的悲欢离合,以及那些在历史大潮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陈学溶先生那一代科学工作者所经历的艰辛与不易,他们的执着与坚守,他们的贡献与牺牲。这本书,或许不只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一部关于理想、关于信仰、关于如何在艰难环境中寻找出路的生命赞歌。我渴望通过他的声音,去理解那个时代科学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播撒科学的种子,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