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风雨百年:陈学溶口述自传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风雨百年:陈学溶口述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学溶 口述,樊洪业 整理
图书标签:
  • 口述历史
  • 中国科学史
  • 陈学溶
  • 自传
  • 20世纪中国
  • 科学
  • 人物传记
  • 回忆录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9602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59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轻型纸
字数:4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934年10月,在竺可桢举办的第三届气象练习班中,走进来一位高个子的18岁青年。1935年4月,他登上东岳泰山的测候所,开始了他的气象生涯。2016年,年近百岁的他,住在南京的蜗居里,还在案头潜心梳理有关“竺可桢年表”的资料。
  他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陈学溶。
  从气象研究所、中国航空公司,到华东气象处、中央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南京气象学院等机构;从天气预报的测候员、预报员,到航空气象服务管理、农业气候区划,再到暴雨天气研究,平生历经各种岗位的经历,使他晚年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向气象学史领域的华丽转身。
  与诸多著名的气象学家相比,陈学溶是“非著名的气象学家”。但他从18岁步入气象学界起,从一而终,是在世老气象学家中长寿者,因其博闻强记,堪称中国现代气象学史的“活字典”。他的个人经历和所见所闻,堪称中国现代气象科学事业的宝贵史料。

内容简介

  陈学溶先生是竺可桢先生弟子,是被誉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史活字典”的新中国首代气象老人。他博闻强记,对中国气象学史掌故了如指掌,本书为陈先生的口述自传,全景式呈现了他不平凡的科学人生,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这位从事气象事业80年的老科学家在平凡岗位上锲而不舍、执着一事的崇高品德。
  本书以陈学溶的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广泛涉及中国气象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提供了许多有历史意义的细节,书中呈现的内容对中国气象学学科研究和中国气象学史研究意义重大。
  访谈时,陈老虽年近百岁,但头脑清楚,记忆力惊人,加上他有收藏东西的习惯,使得本书叙述的史实准确性很高。陈老对许多历史事件要点的记忆在访谈后陆续获得的实物资料中不断得到印证,非常难能可贵。

作者简介

陈学溶(1916—2016),

江苏南京人,1935年毕业于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三届气象练习班。南京气象学院研究员,南京竺可桢研究会副理事长,《竺可桢全集》特邀校审。曾在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及其所属的泰山日观峰气象台、西安头等测候所等从事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业务;后在中国航空公司重庆珊瑚坝机场、印度加尔各答达姆达姆机场和上海龙华机场的航空气象台从事航空天气观测、国际航线天气预报和服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华东气象处、中央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南京气象学院工作。著有《中国梅雨图集》《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

樊洪业(1942—),

辽宁抚顺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史专家。1965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兼职博士生指导教师,曾任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主任等职。著有《科学业绩的辨伪》《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科学旧踪》等,主编《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竺可桢全集》(24卷)和《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等。



好的,这是一本与《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风雨百年:陈学溶口述自传》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自然: --- 《尘封的航道:大航海时代早期欧洲与远东的隐秘贸易网络(1550-1700)》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伊莱亚斯·范德堡]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普罗米修斯历史文库] 字数: 约 480,000 字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挖掘了十六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初,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初期,欧洲与东亚之间那些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商业联系。它并非一部聚焦于宏大帝国叙事的通史,而是以细腻的笔触,重构了那些在海上颠簸、在异域港口讨价还价的商人、船长、翻译官乃至海盗们的真实生存图景。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发现者”视角,转而采用一种“网络节点”的分析方法,揭示了在葡萄牙的马六甲、西班牙的马尼拉、荷兰的巴达维亚以及日本的长崎等关键枢纽城市中,商业资本、文化冲突与信息流动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早期全球化的面貌。 第一部分:丝绸的变奏与白银的洪流 本书的首篇聚焦于白银贸易的底层逻辑。不同于以往强调西班牙大帆船贸易的文献,本书着重分析了日本白银(主要是石见银山出产的“石目银”)如何通过日本商人(豪商)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中介,间接地流入中国和东南亚市场。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荷兰东印度公司(VOC)的档案,特别是那些关于“黑市”交易和私下契约的记录,揭示了幕府严格的“锁国”政策下,贸易禁令是如何被精妙地规避。例如,对长崎出岛贸易中,日本的铜与荷兰的进口货物之间的价值评估体系,展现出彼时双方在经济学理解上的巨大鸿沟与灵活适应性。 此外,对于丝绸和瓷器而言,本书不再仅仅关注其艺术价值,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高度依赖信誉和区域性金融工具的商品。通过分析一些西班牙和葡萄牙商人的私人信件,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如何利用欧洲的黄金储备,在澳门或果阿预先支付定金,以锁定远东的货源,以及这种提前预支模式如何催生了早期形式的“远期合约”概念。 第二部分:航道上的文化摩擦与知识的交换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贸易过程中的“非商品”要素:文化、宗教与技术。作者通过对西班牙传教士的游记和荷兰商人的日记的交叉比对,构建了一个关于“知识商品化”的分析框架。当耶稣会士将天文学、数学知识带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印刷术和医学经验也以碎片化的形式被带回欧洲。 一个引人注目的章节专门探讨了“造船技术”的隐秘传播。欧洲人在东南亚与中国沿海的航行中,屡次遭遇季风与海盗的威胁,这促使他们不得不学习和采纳中国沿海渔民的船体结构优点,尤其是在船舵设计和抗风浪能力方面的改进。书中详细对比了爪哇海和南海海域中,不同国籍船只的维修记录和改装申请,展示了技术知识如何在竞争中被无形地吸纳和本土化。 第三部分:法律的灰色地带与海洋共同体 早期的大航海时代充斥着不确定性,法律的边界模糊不清。本书第三部分的核心论点是:在葡萄牙的《海权法典》和荷兰的特许状之间,存在一个由沿海的华人、马来人、印度教徒水手组成的庞大“海洋劳动者阶层”,他们构建了一种基于地方惯例而非官方法律的商业秩序。 作者细致梳理了十七世纪在马六甲海峡和吕宋岛附近发生的数起海难索赔案,这些案件的审理往往依赖于当地港口的领头人或商会仲裁,而非欧洲国家的法庭。通过对这些低级别司法记录的挖掘,本书揭示了国际贸易中,地方性、族裔性的信用体系是如何暂时填补了国家法律真空期的空白。特别是对于“契约奴隶”和“雇佣水手”的待遇差异,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劳动价值”的根本性理解冲突。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的资料来源极为丰富且独特,主要依赖于阿姆斯特丹国家档案馆中关于VOC的“秘密信函”档案、里斯本海外档案馆中关于“宗教裁判所对商人的审查记录”,以及东京大学和台湾中央研究院保存的关于十七世纪早期中日贸易的私人账簿。作者成功地将历史地理学、经济社会学以及档案学的方法融为一体,旨在描绘一幅去中心化、充满张力的全球贸易初态图景,而非仅仅是国家间的权力博弈。 适合读者: 本书适合对全球贸易史、早期殖民地经济、亚洲海域史,以及非主流商业史研究感兴趣的学者、专业人士和严肃的历史爱好者。它将挑战读者对大航海时代“规范化”叙事的既有认知。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总觉得,历史的书写,尤其是在某个特定领域的发展史,如果能有亲历者的声音,那将是多么宝贵的存在。《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风雨百年:陈学溶口述自传》,这个书名就给我带来了这样的期待。陈学溶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一员,他的经历必然是那个时代大背景下,科学发展脉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口述自传,意味着这不仅仅是冰冷的年代数据和学术成就的堆砌,更包含了个人真实的情感、思考和感受。我设想,这本书会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到科学家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工作,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又怀揣着怎样的梦想。或许会有艰难的科研条件,会有政治动荡的干扰,会有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但同时,也一定会有对科学探索的炽热爱恋,对国家富强的深切期盼,以及那些在困境中绽放出的智慧和勇气。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中国科学史的了解,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光是听着就足够引人入胜了。《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风雨百年:陈学溶口述自传》,这几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20世纪,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世纪,科学,一个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而“口述史”,则意味着我们即将听到一个亲历者的声音,听到那些书本上难以寻觅的细节和情感。陈学溶,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他的自传,以口述的方式呈现,想必会更加生动、鲜活,充满了个人化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走进陈学溶先生的人生,也走进那个风雨兼程的中国科学发展史。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讲述他在那个动荡年代里,如何与科学结缘,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守,又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光明。那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的缩影,是国家发展轨迹中不可或缺的一笔。我期待着,在陈学溶先生的回忆中,看到一个更真实、更有血有肉的20世纪中国科学。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科学史领域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风雨百年”四个字,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沧桑而又充满力量的氛围。20世纪,这个充满剧变与挑战的时代,对于中国的科学发展而言,无疑是一场史诗般的搏斗。而“陈学溶口述自传”,则意味着我们将有机会通过一位具体、真实的人物,去触摸那段历史的脉搏。口述史的最大魅力在于其独特性和鲜活性,它能够突破官方史料的刻板,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细节,那些属于个体生命的悲欢离合,以及那些在历史大潮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感受到陈学溶先生那一代科学工作者所经历的艰辛与不易,他们的执着与坚守,他们的贡献与牺牲。这本书,或许不只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一部关于理想、关于信仰、关于如何在艰难环境中寻找出路的生命赞歌。我渴望通过他的声音,去理解那个时代科学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播撒科学的种子,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立刻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风雨百年:陈学溶口述自传》——这不只是一本书名,更像是一张通往过去峥嵘岁月的邀请函。“风雨百年”,足以说明那个时代的不易,而“陈学溶口述自传”,则将这宏大的叙事拉回到一个具体的个体生命,一个见证者、参与者的视角。口述史,我一直认为是最具温度和力量的历史形式之一,因为它承载着最真实的个人记忆和情感。我期待着,在陈学溶先生的娓娓道来中,不仅能了解到20世纪中国科学的发展轨迹,更能感受到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背后,一位科学工作者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他的奋斗,他的思考,他的坚持。这本书,或许会揭示一些我们未曾知道的细节,让我们看到那些闪烁着智慧和勇气的瞬间,感受到一代科学家为国家发展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我渴望从中汲取力量,理解那个时代,也更好地认识我们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

评分

仅仅是书名《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风雨百年:陈学溶口述自传》,就足以让我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风雨百年”,这两个字就充满了故事感,预示着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所经历的曲折和磨难,也暗示着在那段岁月中,科学工作者们所要承受的压力和挑战。而“陈学溶口述自传”,则将这宏大的历史叙事,落脚到了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上。口述史的魅力在于它能带来最直接、最真切的第一手资料,它不是冰冷的文字记录,而是带着体温的回忆,充满了个人化的视角、情感和判断。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听到陈学溶先生用他自己的声音,讲述他在那个时代里,与科学结缘的故事,他的学术探索,他的科研经历,以及他在时代变迁中的个人命运。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关于中国科学发展史的生动写照,更是一部关于一位知识分子在风雨飘摇年代里的坚守与奋斗的精神史诗。我渴望从中领略到那份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以及那一代科学家们为国家进步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