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洛克菲勒 著,宿奕铭 编
图书标签:
  • 成功学
  • 人生哲理
  • 父子关系
  • 洛克菲勒
  • 商业智慧
  • 励志
  • 财富
  • 教育
  • 成长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741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895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1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这些信总结和浓缩了他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感悟,给儿子在学识、品格、仪表、交际、事业、生活等方面提出了极其宝贵的人生忠告,在获取财富、成就事业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指导。

目录

约翰D. 洛克菲勒简介

第1 封信 起点不决定终点

第2 封信 相信自己是重要人物

第3 封信 隐瞒你的聪明

第4 封信 现在就去做

第5 封信 天堂与地狱比邻

第6 封信 幸运之神眷顾勇者

第7 封信 为前途抵押

第8 封信 别让精神破产

第9 封信 你只能相信自己

第10 封信 运气靠策划

第11 封信 忍耐是一种策略

第12 封信 侮辱有时可以催人奋进

第13 封信 明白交易中的价值与价格

第14 封信 合作是一种获利战术

第15 封信 做目的主义者

第16 封信 拒绝与消极人士来往

第17 封信 要有竞争的决心

第18 封信 坚定不移的信心足可撼动山峦

第19 封信 欲得完美想法,必先具备许多想法

第20 封信 永远做策略性思考

第21 封信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第22 封信 谁都有机会成为大人物

第23 封信 花时间让自己富裕起来

第24 封信 财富是勤奋的副产品

第25 封信 财富是种责任

第26 封信 只有放弃才会失败

第27 封信 抱怨只会让优秀沦丧

第28 封信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第29 封信 让合适的人出现在合适的地方

第30 封信 结束是另一个开始

第31 封信 让每一分钱都物有所值

第32 封信 充实你的心灵

第33 封信 给贪心留好一个位置

第34 封信 重视对手,勇于竞争

第35 封信 始终把部属放在第一位

第36 封信 成功的希望就在自己手中

第37 封信 第二名与最后一名没什么两样

第38 封信 冒险才能利用机会

洛克菲勒十大信条

洛克菲勒名言


精彩书摘

第11 封信
忍耐是一种策略

在任何时候冲动都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如果忍耐能化解不该发生的冲突,这样的忍耐永远是值得的;但是,如果一意孤行,非但不能化解危机,还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September 2,1900
亲爱的约翰:
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把你退出花旗银行董事会的事情告诉我。我当然理解你这样做的理由,你已经无法继续忍受同事们的某些做法,更不想继续屈从于他们。
但是,你的决定是否明智,似乎还有待证实,这要一段时间后才能见分晓。理由很简单,如果你不主动放弃花旗银行董事的职位,而是选择留在那里,或许你会得到更多。
我知道,屈从是思想的大敌,也是自由的狱吏。然而,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而言,保持必要的屈从与忍耐,恰恰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成功策略。追溯过往,我曾经忍耐过许多,也因忍耐得到过许多。
在我创业之初,由于资金缺乏,我的合伙人克拉克先生邀请他昔日同事加德纳先生入伙,对此我举双手赞成,因为有了这位富人的加入,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有能力做、只要有足够资金就能做成的事情。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克拉克带来了一个钱包的同时,却送给了我一份屈辱,他们要把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更名为克拉克-加德纳公司,而他们将洛克菲勒的姓氏从公司名称中抹去的唯一理由是:加德纳出身名门,他的姓氏能吸引更多的客户。
这极大地伤害了我的尊严!我当时怒火中烧!我同样是合伙人,加德纳带来的只是他那一份资金而已,难道他出身贵族就可以剥夺我应得的名分吗?!但是,我忍下了,我告诉自己:你要控制住你自己,你要保持心态平静,这只是开始,路还长着呢!
我故作镇静,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告诉克拉克:“这没什么。”事实上,这完全是谎言。想想看,一个遭受不公平对待、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人,他怎么能有如此的宽宏大量!但是,我用理性浇灭了我心头燃烧着的熊熊怒火,因为我知道这会给我带来好处。
忍耐不是盲目地容忍,你需要冷静地考量情势,要知道你的决定是否会偏离或者阻碍你的目标。对克拉克大发雷霆不仅有失体面,更重要的是,这会给我们的合作制造裂痕,甚至招致一脚把我踢出去、让我从头再来的恶果。而团结则可以形成合力,让我们的事业越做越大,我的个人力量和利益也必将随之壮大。
我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在这之后我继续一如既往、不知疲倦地热情工作。到了第三个年头,我就成功地把那位穷奢极欲的加德纳先生请出了公司,让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的牌子重新竖立起来!那时人们开始尊称我为洛克菲勒先生,我已成为富人。
我崇尚平等,厌恶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然而,克拉克先生在我面前却总要摆出趾高气扬的架势,这令我非常反感。他似乎从不把我放在眼里,把我视为目光短浅的小职员,甚至当面贬低我除了记账和管钱之外一无是处,要不是有他这个合伙人,我更会变得一文不值。这是公然的挑衅,我却装作充耳不闻,我知道自己尊重自己比什么都重要,但是,我在心里已经同他开战,我一遍一遍地叮嘱自己:超过他,你的强大是对他最好的羞辱,是打在他脸上最响亮的耳光。
结果正像你所知道的那样,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永远成为了历史,取代它的是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公司,我就此搭上了成为亿万富翁的特快列车。能忍人所不能忍之处,才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事。
如果忍耐能化解不该发生的冲突,这样的忍耐永远是值得的;但是,如果一意孤行,非但不能化解危机,还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安德鲁斯先生似乎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安德鲁斯先生是一个没有商业头脑却自以为是的人,他缺乏成为伟大商人的雄心却有着邪恶的偏见。这种人与我发生冲突毫不奇怪。导致我们最终分道扬镳的那场冲突,源于公司发放股东的红利。那一年我们干得不错,赚了很多钱,可是我不想把公司赚到的钱全都让股东们拿回家,我希望能将其中的一半收益再投入到公司的经营中去。但安德鲁斯坚决反对,这个自私自利的家伙想把赚来的钱全分了,甚至怒气冲冲地威胁我说,他不想在公司继续干下去了。我不能忍受任何阻止公司强大的想法,我只能向他摊牌,请他给他所持有的股票开价。他的报价是100 万,我说没问题,第二天我就用100 万买下了。
钱一到手,安德鲁斯兴奋极了,他以为自己交了好运,认为他手里持有的股票根本不值100 万。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我很快一转手就赚了30 万。这事传到他那里,他竟然指责我手段卑鄙。我不想因为区区30 万就落得个卑鄙的名声,就派人告诉他他可以按原价收回,但懊恼中的安德鲁斯拒绝了我的好意。事实上他拒绝的是一次成为全美巨富的机会,如果他能把他价值100 万的股票保留到今天,就会成为当时的千万富翁。但为赌一时之气,他丧失了终生再也抓不住的机会。
约翰,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去忍耐的人和事,而引诱我们感情用事的人和事也太多太多。所以,你要修炼自己管理情绪和控制感情的能力,要注意在进行决策制定时不能受情绪左右,而是完全根据需要来做决定,要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爱你的父亲

……

前言/序言

约翰D. 洛克菲勒(1839-1937),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他曾通过气势如虹的兼并和扩张垄断了美国的石油工业,被世人称为“石油大王”。从一个小小的经纪人到全球石油业的霸主,他成就了一个传奇,造就了美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代,被誉为“窥见上帝秘密的人”。

美国早期的富豪,多半靠机遇成功,唯有约翰D. 洛克菲勒例外。他精明而富有远见、冷静而又具备胆略,他的成功绝不是偶然,而是凭借自己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庞大的石油帝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的创业史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洛克菲勒家族过去150 年的发展史就是整个美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并且已经成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杰出代表。

洛克菲勒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一位充满智慧的创造者,更是一位和蔼慈祥、教子有方的父亲。他知道,能带给孩子一生幸福的不是金钱,而是精神上的富足和良好的生活习性。正是凭借洛克菲勒这样的教育观念,他的子孙后辈人才辈出。洛克菲勒于1937 年5 月23 日去世,他留下的巨额财富和事业由子孙们继承下去。在今天,经历了人类历史100多年的洗礼,而绵延了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依然是这个世界上富有的家族之一,对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孙之所以能将家族的辉煌与成功延续至今,和他们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教育子女方面,洛克菲勒家族有着一套独特的教育方式和计划。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洛克菲勒的教子信札。洛克菲勒将其一生的思想精华融入写给儿子的信中,讲述了他的人生智慧和财富之道。从他的书信中我们知道:对金钱有欲望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借贷更容易让我们成为富人;金钱来源于社会,也要服务于社会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领悟不到的真谛。它会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而今,洛克菲勒的这些信件已经成了当下年轻人的人生准则。基于此,我们编撰了这本书。本书收录的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 封信,饱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那浓浓的爱以及殷切的希望,真实、完整地记录了洛克菲勒在其98 年的峥嵘岁月中的人生智慧和成功之道。这些信总结和浓缩了他的人生经验和处世感悟,通过深情的教诲和极富文学魅力的笔触,给儿子在学识、品格、仪表、交际、事业、生活等方面提出了极其宝贵的人生忠告,在获取财富、成就事业等方面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指导。接受正确有益的忠告,不但可以帮助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给你力量和指引,让你站在巨人的肩上,更快、更顺利地取得人生的成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给如今正在迷茫或者是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人一点启示,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奋斗的动力。愿这本书能够成为你人生道路上的指明灯,给你指引方向,赐予你灵感。


财富、智慧与传承的箴言: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深度探索 这是一部超越了单纯财富积累范畴的著作,它聚焦于构建一个充实、有意义且具有持久影响力的生命蓝图。本书并非一部关于股票代码或投资策略的指南,而更像是一份跨越时代的精神遗产,一份关于如何理解世界、驾驭自我以及塑造家族未来的深度对话录。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成功”一词的重新定义。在许多人眼中,成功等同于数字上的庞大,但在这里,成功被置于更广阔的道德、伦理和个人成长背景下进行审视。作者以一位饱经世故的企业家和一位深沉的父亲的双重身份,向读者敞开了他最私密的心灵领域,探讨了那些真正决定一个人生命品质的关键要素。 一、根基的构建:品格与自律的基石 全书伊始,作者便着力强调了个人品格的塑造,将其视为一切成就的根基。他深入剖析了诚信、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内在联系。诚信不仅仅是一种商业准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建立信任和尊重的第一步。责任感则被描绘为一种主动的选择,而非被动的义务——对自己选择负责,对社群需求负责。 在自律方面,作者提供了大量发人深省的论述。他细致阐述了如何将宏大的愿景分解为日常可执行的习惯。这并非关于苦修式的禁欲,而是关于智慧地分配精力,将时间投入到那些能够产生复利效应的活动中去。他强调了延迟满足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学会克制眼前的诱惑,才能赢得长远的自由。对于渴望掌控自己命运的人来说,这些关于习惯养成和时间管理的洞见,具有极强的实操价值和精神指导意义。 二、智慧的视野:理解世界的复杂性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作者拒绝了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鼓励读者以一种复杂、多维度的视角去看待商业和社会环境。他探讨了洞察力(Vision)与远见(Foresight)的区别。洞察力关乎看清事物表象之下的本质,而远见则是一种预判未来趋势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在经济活动的讨论中,作者并未停留于数字的游戏,而是将经济学与哲学、社会学紧密结合。他认为,真正的商业领袖不仅要懂得创造价值,更要懂得如何以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方式来分配价值。他批评了短期主义的思维模式,提倡一种着眼于世代福祉的长期投资理念,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资本,更适用于知识和人脉的积累。 此外,本书对风险的认知也极具启发性。风险并非是需要被完全规避的敌人,而是需要被审慎评估和管理的变量。作者分享了他如何区分“可控的风险”与“鲁莽的投机”,强调了在不确定性中保持冷静分析的能力,这对于任何身处高压环境中的决策者都是至关重要的技能。 三、人际的艺术:领导力与人性的光辉 本书对领导力与人际关系的探讨,展现了作者细腻而务实的一面。他认为,领导力的核心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服务和赋能他人。真正的领导者是那些能够激发团队中最大潜能的人,他们通过清晰的沟通、公平的对待和对他人价值的认可来赢得追随。 作者花了相当篇幅来探讨“沟通的艺术”。这不仅包括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包括如何倾听那些未被说出口的需求和顾虑。他强调了同理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他人的动机和处境,才能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合作关系。在处理冲突时,他推崇寻求共赢的解决方案,而非零和博弈的胜利。 家庭关系的构建也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投资”。作者将家庭视为个人精神上的避风港和价值观的传授地。他对子女教育的思考,体现了对个性化成长的尊重,鼓励下一代去探索自己的热情所在,而不是仅仅沿袭父辈的道路。这种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构成了其家族传承哲学中极为柔性却又极其坚固的一部分。 四、遗产的意义:超越物质的价值传承 在书的后半部分,主题逐渐升华为对“遗产”的深刻反思。作者明确指出,物质财富的继承只是故事的开端,真正的遗产是那些无形的品质和价值观。他警示后人,巨额财富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责任感和智慧来驾驭,反而可能成为一种负担甚至是一种诅咒。 他详细阐述了“回馈社会”的必要性。这种回馈并非出于慈善的姿态,而是源于一种对文明进步的责任感。作者分享了他对公共事业和教育领域投入的思考,强调了将个人成功转化为推动社会良性循环的力量的重要性。这种对更大利益的关注,使得个人的生命超越了自身的有限性,得以在更广阔的历史叙事中留下印记。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充满力量与内省的文本。它引导读者超越对表面光鲜的追逐,去审视那些构成真正“富足”人生的要素:坚实的品格、开阔的视野、卓越的人际处理能力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探寻。阅读它,如同获得了一份由时间检验过的、关于如何活得有尊严、有智慧、有贡献的私人导师的教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读起来,与其说是一本商业指南,不如说是穿越时空与一位伟大的父亲进行深度对话。当我翻开第一页,脑海中浮现的并非冷冰冰的金钱数字,而是约翰·D·洛克菲勒那温厚而坚定的声音,仿佛他正坐在我面前,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智慧。他没有空谈那些高深的理论,而是从最朴实的道理讲起,比如关于勤奋、关于诚实、关于节俭。这些看似陈旧的价值观,在洛克菲勒的笔下却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他用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佐证着每一个观点,让我们看到一个商业巨头是如何一步步从普通人成长为时代的传奇。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拥有”和“创造”的深刻理解,他告诫儿子不要沉迷于物质的占有,而要致力于创造价值,这是一种超越了单纯财富积累的宏大视野。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成功和幸福的定义,它告诉我,真正的富足,源于内心的丰盈和对他人的贡献。我曾以为洛克菲勒只会谈论生意经,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触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从品格的塑造到对社会的责任,无一不透露着一位智慧长者对后代的殷切期望。

评分

翻开《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知识宝库。这本书并没有罗列那些枯燥乏味的商业理论,而是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叙事方式,将洛克菲勒的人生哲学娓娓道来。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关于人生、关于事业、关于家庭的深刻见解。我尤其被他对“学习”的态度所打动,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而且应该从各个方面去汲取营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更要从生活,从经历中学习。他鼓励儿子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成功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成就,更是个人品格的完善和人生阅历的丰富。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也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他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力量,一种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更高远人生目标的智慧。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大门。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窥见了洛克菲勒的另一面,一个更加温情、更加有血有肉的父亲。他并非仅仅是一位冷酷的资本家,而是一位深谙教育之道,并且极度重视家庭教育的父亲。他给儿子的每一封信,都饱含着对儿子成长的细致关怀和长远规划。他不仅仅是传授商业技巧,更是塑造儿子的品格,培养他的责任感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特别欣赏他对“耐心”和“坚持”的强调,他用自己跌宕起伏的创业经历告诉儿子,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复一日的耕耘和对目标的坚定不移。这本书中的很多片段,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与父辈的沟通方式,那些含蓄的叮嘱,那些期望中的眼神,都因为洛克菲勒的文字而变得更加清晰和深刻。读这本书,我不仅在学习洛克菲勒的商业哲学,更在学习一种为人父、为人子的智慧。他所传递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力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品格熏陶。它让我重新思考,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如何让他们在人生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拥有坚实的根基和广阔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返璞归真的智慧,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只有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实在的教诲。洛克菲勒通过这38封信,将他对人生的理解、对成功的定义、对财富的看法,以及最重要的,对儿子的爱,毫无保留地倾注其中。他并没有回避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而是鼓励儿子勇敢面对,并从中汲取力量。我被他对于“坚持”和“信念”的阐述深深吸引,他用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告诉儿子,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终将迎来曙光。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成功,并非拥有多少财富,而是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为这个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它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儿子的信,更是写给所有渴望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的读者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的深度探讨。洛克菲勒在信中反复强调的,并非如何赚取更多的金钱,而是如何拥有健全的人格,如何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对“正直”和“信誉”的重视,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明白,任何短暂的利益都无法与长远的声誉相提并论。他鼓励儿子去承担责任,去解决问题,去为他人带来价值。这本书没有空洞的理论,只有基于实践的智慧,洛克菲勒用他的人生经历,为儿子绘制了一幅关于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安身立命的地图。我从中领悟到,真正的财富并非银行账户里的数字,而是我们能够为世界贡献的价值,是我们所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更是我们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本书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品质永远不会过时,比如诚实、善良、坚韧和责任感。它不仅是写给儿子的信,也是写给每一个渴望成长、渴望成为更好自己的读者的心灵鸡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