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兰如先生的人生轨迹,也是千千万万献身国防,献身“两弹一星”事业的科技人员的人生道路,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无怨无悔,甘愿奉献,不求索取,这大概就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精髓。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只选定了23位,但在这23位背后站着的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发掘、整理、传载这一英雄群体的史实,是我们这一代应尽的的责任。徐兰如即是这一英雄群体的一员。
本书系“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之一,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记录了我国兵工和导弹专家徐兰如一生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全书以时间为轴,从年少求学到赴美学习到进入兵工导弹领域,以及后期坚守大三线,讲述了徐兰如先生波澜起伏的一生。他主持设计的427火箭弹,被誉为“中国喀秋莎”,在朝鲜战场上,曾痛击美军“开国元勋师”,还在越南奠边府大显神威,让侵越法军饱尝了苦头。他领衔研制的反坦克火箭弹,独树一帜,是真正的“中国创造”,成为朝鲜战场上专敲美军“乌龟壳”的神器。他负责中国地对地导弹“东风一号”总设计师兼总工程师的工作。他主持过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设计,并且领导了中程导弹“东风三号”的预研。为建设三线,他和战友们曾远离妻子儿女,在大巴山中艰辛奋战了十几年,终于在山沟里造出了中国的新型远程战略导弹。
本书通过徐兰如的科学人生回顾,呈现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光辉历程,展现了一位献身国防、献身“两弹一星”事业的科学家的人生道路,体现了无怨无悔、甘愿奉献、不求索取的
老一辈科学家的高尚道德情操。
徐兰如,兵工和导弹专家,中国导弹事业的先驱者之一。曾负责对Р-1导弹的拆解和反设计,参与领导“1059”(东风一号)导弹的仿制和“东风二号”导弹的设计,并担任中程导弹总设计师。1964年参加三线基地建设,历任062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四川省七机局副局长、总工程师。1983年任航天部一院科技委委员,直至1989年离休。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
“兵工·导弹·大三线”——这几个词汇本身就自带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神秘色彩,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门,里面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奋斗与牺牲。当得知这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史料汇编,而是一段亲历者的口述自传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徐兰如老先生的名字,或许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略显陌生,但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的经历定然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我想象着,在那个物质条件极端匮乏,但精神力量无比强大的年代,无数像徐老先生一样的人,是如何以非凡的毅力,在荒凉的大山深处,铸就了共和国的钢铁脊梁。他们的双手,或许曾沾满油污,他们的面庞,或许曾饱经风霜,但他们的心中,一定跳动着火热的赤诚。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兵工、导弹这些具体的科技成就,更是一曲关于勇气、智慧与奉献的宏大史诗。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些简报和报告之外,那些鲜活的个体生命是如何在历史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这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更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渴望,尤其是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能够读到如此详尽的亲历者口述,无疑是极其珍贵的。
评分《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兵工·导弹·大三线——徐兰如口述自传》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是“兵工”和“导弹”这两个词,让我立刻联想到中国近代国防力量的崛起,以及背后无数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付出。“大三线”的背景,更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神秘的色彩,它代表着那个特殊时期国家战略的重大布局,也承载了无数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当我看到这是徐兰如先生的口述自传时,我的期待感更是达到了顶点。我想象着,这位经历过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老前辈,会用他最真实、最朴素的语言,为我们讲述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故事。这本书,不应该仅仅是对技术成就的记录,更应该是一段鲜活的人生体验,它会告诉我们,在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图纸背后,有着怎样炽热的情感,有着怎样不屈的精神。我期待从中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勇气和牺牲,感受到他们为了国家富强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评分“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这个宏大的系列名称,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历史价值。而当它聚焦到“兵工”、“导弹”和“大三线”这些具体而关键的领域时,其意义更加不言而喻。徐兰如先生的口述自传,无疑是这个系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并非专业的军事或科技爱好者,但对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科技发展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无数科研人员怀揣着报国热情,在大山深处默默耕耘,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共和国的强大基石。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还原历史。我期待从徐老先生的口述中,窥见那个时代独特的科研氛围,感受那份纯粹的家国情怀,理解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国之重器”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技术难题、艰难的决策过程,以及无数感人至深的个人故事。这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追寻,更是一种对前辈精神的致敬。
评分“徐兰如口述自传”——这几个字眼,让我想象着一位老人,坐在温暖的炉火旁,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娓娓道来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渴望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一位普通科研工作者是如何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兵工”、“导弹”这些关键词中,我预感到其中一定包含了许多令人震撼的技术细节和决策过程,但更吸引我的,是徐老先生作为“人”的经历。他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在做出艰难抉择时,他内心的挣扎与思考是什么?“大三线”的背景,更是为他的故事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在那个偏僻的山区,在那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下,他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激励团队,如何将个人的才智融入到国家整体的战略布局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技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奉献、关于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书。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评分读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这个副标题,我immediately联想到那些充满智慧火花的瞬间,那些在寂静实验室里、在图纸堆中、在无数次失败与重来的痛苦与坚持中孕育出的科学成果。而“兵工·导弹·大三线”的聚焦,更是将这种科学探索置于了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宏大背景下。大三线建设,本身就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它承载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国防战略考量,也展现了无数建设者们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徐兰如先生的口述自传,我想,绝不仅仅是对技术细节的简单罗列,而更可能是一幅鲜活的时代画卷。它会描绘出大山深处那些简陋的厂房,那些挑灯夜战的身影,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与激情的对话。我期待从他的叙述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使命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理解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国之重器”是如何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传承,是对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默默奉献的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