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兵工·导弹·大三线——徐兰如口述自传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兵工·导弹·大三线——徐兰如口述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兰如口述 著,徐兰如 口述
图书标签:
  • 徐兰如
  • 导弹
  • 兵工
  • 大三线
  • 口述史
  • 中国科学史
  • 20世纪中国
  • 回忆录
  • 科技史
  • 人物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39251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96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字数:21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徐兰如先生的人生轨迹,也是千千万万献身国防,献身“两弹一星”事业的科技人员的人生道路,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无怨无悔,甘愿奉献,不求索取,这大概就是“两弹一星”精神的精髓。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只选定了23位,但在这23位背后站着的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发掘、整理、传载这一英雄群体的史实,是我们这一代应尽的的责任。徐兰如即是这一英雄群体的一员。


内容简介

  本书系“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之一,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记录了我国兵工和导弹专家徐兰如一生的生活与工作经历。

全书以时间为轴,从年少求学到赴美学习到进入兵工导弹领域,以及后期坚守大三线,讲述了徐兰如先生波澜起伏的一生。他主持设计的427火箭弹,被誉为“中国喀秋莎”,在朝鲜战场上,曾痛击美军“开国元勋师”,还在越南奠边府大显神威,让侵越法军饱尝了苦头。他领衔研制的反坦克火箭弹,独树一帜,是真正的“中国创造”,成为朝鲜战场上专敲美军“乌龟壳”的神器。他负责中国地对地导弹“东风一号”总设计师兼总工程师的工作。他主持过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设计,并且领导了中程导弹“东风三号”的预研。为建设三线,他和战友们曾远离妻子儿女,在大巴山中艰辛奋战了十几年,终于在山沟里造出了中国的新型远程战略导弹。

本书通过徐兰如的科学人生回顾,呈现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光辉历程,展现了一位献身国防、献身“两弹一星”事业的科学家的人生道路,体现了无怨无悔、甘愿奉献、不求索取的

老一辈科学家的高尚道德情操。


作者简介

   徐兰如,兵工和导弹专家,中国导弹事业的先驱者之一。曾负责对Р-1导弹的拆解和反设计,参与领导“1059”(东风一号)导弹的仿制和“东风二号”导弹的设计,并担任中程导弹总设计师。1964年参加三线基地建设,历任062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四川省七机局副局长、总工程师。1983年任航天部一院科技委委员,直至1989年离休。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评为“有突出贡献专家”。


好的,为您构思一份不涉及《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兵工·导弹·大三线——徐兰如口述自传》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名:江河浩荡:近代中国的工业变迁与知识群像 一部关于国家命运与个体抉择的宏大叙事 内容简介: 《江河浩荡:近代中国的工业变迁与知识群像》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领域或某一位专家的个人传记,而是以一个更广阔的时代纵深,审视了自晚清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工业化曲折道路与知识分子群体的复杂命运。全书通过对一系列罕见史料、私人信札、档案记录的梳理与爬梳,勾勒出中国近现代工业体系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的艰难历程,以及在政治风云变幻中,知识精英们如何定位自我、贡献力量的深刻图景。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变迁”与“群像”。我们试图剥离单一的英雄叙事,转而描绘一个立体、多元的近代工业图景。 第一部:开端与萌芽:洋务遗响与“实业救国”的先行者 本部分追溯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在列强环伺与内忧外患中,零星工业化尝试的起点。重点描绘了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实业家、技术人员和官僚士大夫,他们在资金匮乏、技术断层、政治动荡的夹缝中,如何筹建了早期的纺织、冶金、电力等基础工业。 书中详细分析了清末“新政”对工业人才培养的初步尝试,以及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军阀割据背景下,如何艰难地维持和发展有限的工业基础。不同于传统史书对宏大政治事件的叙述,本卷侧重于记录那些在工厂车间、设计绘图室里发生的微观历史:原材料的采购困境、引进设备的维护难题,以及早期工人阶级队伍的形成与技能传承。例如,对江浙地区特定家族企业在保护民族资本过程中的策略分析,以及早期技术工人阶层如何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寻求身份认同的挣扎。 第二部:战火中的工业重塑:内迁、坚守与技术的本土化 抗日战争的爆发,对中国本就脆弱的工业体系构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这一特殊时期工业资源的抢救性西迁与大后方的工业重建工作。这不仅仅是物资的搬运,更是一场关于人才和知识的艰难跋涉。 我们通过档案中对“工业内迁路线图”的复原,展现了政府、商界、技术人员乃至普通劳工,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将机器设备拆解、运输至西南腹地。在重庆、昆明、成都等地形成的“工业孤岛”,如何在战时需要下,迅速适应并发展出满足军需民用的生产能力。本部分特别关注了那些在资源匮乏地区,被迫进行技术“逆向工程”和本土化创新的工程师群体。他们如何在没有图纸、没有备件的情况下,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创造性地解决了生产中的关键瓶颈,体现了中国工业界在极端压力下的韧性与智慧。 第三部:体系的构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布局与人才培养战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将工业化提升至核心战略地位。本书第三部分详细考察了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中国如何借鉴国际经验(尤其强调了早期对苏联模式的吸收与本土化调整),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工业体系规划。 本卷的叙事核心不再是个别工厂的兴衰,而是宏观的“布局”——交通网络的规划、能源基地的选址、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协调。同时,本书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在这一时期的角色转变。新成立的工科院校如何从零开始,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以及第一代本土培养的产业工程师和科学家群体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被推向领导岗位,承担起国家关键工业项目的重任。这部分也触及了早期计划经济对科研创新所带来的双重影响——既提供了稳定的资源投入,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灵活性。 第四部:探索与阵痛:体制转轨期的工业思维碰撞 随着中国工业体系的初步建成,随之而来的是对既有模式的反思和调整。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特定历史时期,工业管理思维、技术路线选择所经历的复杂演变。这部分内容旨在呈现那个年代技术决策的复杂性——决策者需要在“快”与“稳”、继承与创新之间做出权衡。 通过对不同技术领域(如基础材料科学、自动化控制的早期尝试)在特定年份的政策文件和内部报告的交叉分析,本书展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激烈争论与最终的妥协。它描绘了技术路线的“波浪式前进”:一些被寄予厚望的科研方向,因外部环境变化或认识偏差而受挫;而另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土法上马”的创新,却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发挥了关键作用。 结语: 《江河浩荡》试图提供一个多层次的观察视角:它既是对国家工业发展历程的梳理,也是对那些默默耕耘于技术、管理岗位上的知识群像的致敬。它揭示了中国工业化的每一步前行,都伴随着巨大的资源投入、艰难的政治平衡,以及无数人对“使国家富强”这一朴素理想的执着追求。本书的结论是:近代中国的工业成就,是无数“江河”汇聚的产物,每一条河流都有其独特的流向和底色。 ---

用户评价

评分

“徐兰如口述自传”——这几个字眼,让我想象着一位老人,坐在温暖的炉火旁,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娓娓道来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渴望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一位普通科研工作者是如何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未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兵工”、“导弹”这些关键词中,我预感到其中一定包含了许多令人震撼的技术细节和决策过程,但更吸引我的,是徐老先生作为“人”的经历。他如何面对压力?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在做出艰难抉择时,他内心的挣扎与思考是什么?“大三线”的背景,更是为他的故事增添了一层传奇色彩。在那个偏僻的山区,在那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下,他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如何激励团队,如何将个人的才智融入到国家整体的战略布局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技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奉献、关于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书。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评分

“兵工·导弹·大三线”——这几个词汇本身就自带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神秘色彩,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的门,里面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奋斗与牺牲。当得知这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史料汇编,而是一段亲历者的口述自传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徐兰如老先生的名字,或许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略显陌生,但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他的经历定然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我想象着,在那个物质条件极端匮乏,但精神力量无比强大的年代,无数像徐老先生一样的人,是如何以非凡的毅力,在荒凉的大山深处,铸就了共和国的钢铁脊梁。他们的双手,或许曾沾满油污,他们的面庞,或许曾饱经风霜,但他们的心中,一定跳动着火热的赤诚。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兵工、导弹这些具体的科技成就,更是一曲关于勇气、智慧与奉献的宏大史诗。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些简报和报告之外,那些鲜活的个体生命是如何在历史洪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这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更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渴望,尤其是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能够读到如此详尽的亲历者口述,无疑是极其珍贵的。

评分

读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这个副标题,我immediately联想到那些充满智慧火花的瞬间,那些在寂静实验室里、在图纸堆中、在无数次失败与重来的痛苦与坚持中孕育出的科学成果。而“兵工·导弹·大三线”的聚焦,更是将这种科学探索置于了一个极具时代特征的宏大背景下。大三线建设,本身就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它承载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国防战略考量,也展现了无数建设者们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徐兰如先生的口述自传,我想,绝不仅仅是对技术细节的简单罗列,而更可能是一幅鲜活的时代画卷。它会描绘出大山深处那些简陋的厂房,那些挑灯夜战的身影,那些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与激情的对话。我期待从他的叙述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使命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理解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国之重器”是如何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传承,是对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默默奉献的致敬。

评分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这个宏大的系列名称,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历史价值。而当它聚焦到“兵工”、“导弹”和“大三线”这些具体而关键的领域时,其意义更加不言而喻。徐兰如先生的口述自传,无疑是这个系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并非专业的军事或科技爱好者,但对于中国近代史,尤其是科技发展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无数科研人员怀揣着报国热情,在大山深处默默耕耘,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共和国的强大基石。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还原历史。我期待从徐老先生的口述中,窥见那个时代独特的科研氛围,感受那份纯粹的家国情怀,理解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国之重器”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技术难题、艰难的决策过程,以及无数感人至深的个人故事。这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追寻,更是一种对前辈精神的致敬。

评分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兵工·导弹·大三线——徐兰如口述自传》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就充满了吸引力。尤其是“兵工”和“导弹”这两个词,让我立刻联想到中国近代国防力量的崛起,以及背后无数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付出。“大三线”的背景,更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一丝神秘的色彩,它代表着那个特殊时期国家战略的重大布局,也承载了无数人艰苦卓绝的奋斗。当我看到这是徐兰如先生的口述自传时,我的期待感更是达到了顶点。我想象着,这位经历过那个时代风云变幻的老前辈,会用他最真实、最朴素的语言,为我们讲述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故事。这本书,不应该仅仅是对技术成就的记录,更应该是一段鲜活的人生体验,它会告诉我们,在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图纸背后,有着怎样炽热的情感,有着怎样不屈的精神。我期待从中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智慧、勇气和牺牲,感受到他们为了国家富强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