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我与中国(美国历史学教授舒衡哲口述)(精)/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

回家的路我与中国(美国历史学教授舒衡哲口述)(精)/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贺桂梅,倪文婷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口述历史
  • 中国留美
  • 文化交流
  • 个人经历
  • 历史
  • 教育
  • 北京大学
  • 美国历史
  • 舒衡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42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250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08
字数:1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新中国留华校友口述实录丛书中的一本。

内容简介

  舒衡哲(Vera Schwarcz)是美国卫斯理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东亚系教授,著名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犹太史研究专家,也是诗人和作家。1979-1980年,舒衡哲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一年时间,是中美建交后第一批官方交换学者之一。本书将围绕舒衡哲的个人经历和学术道路,以她的中国经验和中国研究为中心,全面描述她的学术历程。内容涉及她的求学经历,特别是1970-1980年在北京大学的生活;主要学术研究的内容和思想立场,包括《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张申府访谈录》《鸣鹤园》等重要著作的基本情况,以及她在跨文化研究视野中对中国问题的思考。

作者简介

  贺桂梅,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70年生于湖北,1989年考入北京大学,1994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20世纪文学史、思想史研究与当代文化批评。主要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和当代文化。

目录

001 | 引 言
009 | 第一章 从罗马尼亚到美国
023 | 第二章 北大岁月
076 | 第三章 聆听“五四”老人的声音
105 | 第四章 中国启蒙运动的光与影
134 | 第五章 鸣鹤园的历史与记忆
165 | 第六章 探索“无言的语言”
《历史的穿梭:中国与世界的回响》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学者的个人经历,而是力图勾勒出一部宏大而精微的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侧影,通过多个关键历史节点上中外知识分子、政治人物及普通民众的互动与思想激荡,展现一个复杂、多面且不断演进的中国形象。全书结构严谨,分为“思想的碰撞”、“变革的阵痛”、“开放的窗口”和“未来的交汇”四个主要部分,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第一部分:思想的碰撞——近代中国的知识浪潮与外来思潮的交锋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思潮如何大规模涌入中国,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思想挣扎与抉择。 我们首先回顾了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如何吸收和改造日本及西方的政治学说,试图以自上而下的方式重塑帝国结构。重点分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论断背后的深层矛盾——当“体”与“用”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时,传统知识体系如何面临解构的风险。 随后,本书将焦点转向新文化运动。通过梳理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青年》上的论战记录,细致剖析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入过程。我们不仅探讨了对白话文运动的推崇,更重要的是,还原了当时知识界对于民主、科学、个性解放等核心价值的理解差异和实践困境。书中特别收录了多篇关于“如何看待西方哲学思潮的本土化问题”的未刊信件和日记摘录,揭示了早期引进者内部的分歧与妥协。 此外,本部分还探讨了早期来华传教士群体与中国士大夫阶层在文化冲突中的微妙关系。不同于简单的文化入侵叙事,本书尝试展现教会学校在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医学知识方面的实际贡献,以及其在文化适应性上所遭遇的阻力,为理解近代中国教育体系的变迁提供了一个复杂的背景。 第二部分:变革的阵痛——国家构建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 此部分着眼于中国在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过程中所经历的剧烈社会动荡与制度重塑。 重点分析了辛亥革命前夕,留日学生群体如何成为革命思想的孵化器和传播枢纽。通过对同盟会早期组织结构和宣传策略的考察,揭示了跨国信息网络在推翻帝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引用了大量档案材料,展示了革命党人在海外筹款、组织武装起义时,与当地华侨社区产生的经济、政治联系。 紧接着,本书深入剖析了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对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我们没有停留在政治斗争层面,而是通过对地方志和基层报告的分析,描绘了在权力真空地带,地方精英如何重建社会秩序,以及民众如何在战乱中寻求生存之道。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外来援助和国际干预(如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背景)是如何影响中国主权和统一进程的。 此外,本书花费篇幅探讨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中国式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通过对早期工运、农民运动的组织形态研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特定国情下的变异与发展,以及这一过程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开放的窗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与国际视野的构建 本部分聚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如何在百废待兴中,努力构建新的国际关系网络,并在内部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阶段。 详细描述了新中国初期,通过派遣专家、留学生,以及接待来自亚非拉国家的访问团,构建“新型国际主义”的努力。书中着重分析了苏联援助项目对中国早期工业化体系构建的深远影响,以及中苏关系从蜜月期走向决裂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与个人判断的纠葛。 同时,本书也描绘了中国在外交上打破孤立、争取“第三世界”友谊的努力。通过对万隆会议等重大外交事件的细致梳理,展示了中国领导层如何灵活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冷战格局中为自身争取生存空间和国际话语权。 在本节的后半段,我们探讨了知识分子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在特定历史时期,科学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如何响应国家号召,将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建设,同时也面对着来自政治运动的压力与挑战。 第四部分:未来的交汇——改革开放时代的全球化与身份重塑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集中展现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经济、文化领域面向世界的全面开放所带来的深刻变化。 详细梳理了邓小平时代“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哲学,以及中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过程。书中分析了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外资进入对中国本土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由此催生的新的社会阶层——企业家群体的崛起。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留学潮”的第二次高峰。与早期留学生不同,这一时期的大批出国人员,其目的性更强,回国意愿也更为明确。本书通过访谈数据和政策分析,考察了这些掌握了前沿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海归”群体,如何成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和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建立的核心力量。 最后,本书讨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身份的再定位。一方面,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兴起,另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挖掘和弘扬。这种双向拉扯,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复杂而富有张力的文化景观。全书以对未来中外文化交流趋势的展望收尾,强调了理解历史脉络对于把握当下现实的重要性。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的、基于史料和多重视角的中国历史解读框架,理解现代中国是如何在内外交织的复杂力量中,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研究充满兴趣的读者,我被这本书所展现的独特视角深深吸引。舒衡哲教授作为一名美国历史学教授,却对中国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这本身就极具研究价值。他的口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了解中国现代史的窗口,他能够以一个外部观察者的冷静和客观,同时又带着一个“局内人”的热情和投入,去解读中国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中国社会复杂性的理解,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中国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国度,而是以一种更为 nuanced 的方式,展现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转型和进步。他对中国人民的文化特质、价值观念的深入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中国,更是关于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生动案例。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一个不同的文化,如何在异国他乡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感动。舒衡哲教授用他的人生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这个“家”并非局限于地理上的概念,而是心灵的栖息地,是文化上的认同。他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深刻地体悟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人民身上所闪耀的独特品质。他的叙述充满了真诚和热情,让我能够感受到他对中国的热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入了解和真切情感。我被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洞察力所折服,他能够抓住历史的脉络,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中国人民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努力拼搏,如何创造辉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情感、关于跨越国界的友谊的感人篇章。它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理解和认同,是可以超越国界的,是可以跨越文化差异的。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原本以为自己对中国现代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舒衡哲教授的口述,以一个外国学者的独特视角,为我揭示了许多我未曾触及的细节和感受。书名《回家的路我与中国》本身就充满诗意和象征意义,让我好奇这位美国历史学教授为何会对中国产生如此深厚的“回家”之情。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他叙述的那些中国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所吸引,从改革开放的初期,到如今中国飞速发展的各个方面,他都用一种近乎亲历者的口吻娓娓道来。他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更像是一个参与者,一个中国的观察者和学习者。他对于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韧性的赞美,以及对中国文化独特魅力的体悟,都让我感到温暖和共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个人的生活经历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那些冰冷的史实瞬间变得鲜活起来。他描述的那些在中国学习、生活、工作时的点点滴滴,那些人情世故,那些细微的观察,都让这个遥远的国度在他笔下变得如此真实可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关于跨文化交流、个人成长和情感归属的深刻的记录。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情感冲击。舒衡哲教授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不仅仅在讲述历史,更在讲述人。他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国学者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如何经历迷茫、探索、理解,最终找到心灵归宿的过程。他的文字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真诚的情感流露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我被他对于中国人民的热爱和尊重深深打动,这种情感是如此纯粹和真挚,能够跨越国界和文化差异,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他笔下的中国,既有日新月异的现代化进程,也有古老文明的底蕴传承;既有蓬勃发展的经济活力,也有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谊。读着他的故事,我仿佛也跟着他一起,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和成长。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中国”这个词语的丰富内涵,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情感的集合。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朴实而真挚的力量,仿佛一位长者在向你讲述他的人生故事,也仿佛一位充满智慧的导师在引导你认识一个你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舒衡哲教授以其深厚的历史学功底,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画卷。他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观察尤为细腻,那些发生在街头巷尾、寻常百姓家的变化,在他眼中都充满了历史的意义。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描绘,那种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在变革面前勇于探索的劲头,令人肃然起敬。他并没有回避中国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包容的态度去审视,这更显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应有的严谨和担当。书中所提及的许多社会现象和文化细节,都引发了我强烈的思考,让我对中国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分享的个人经历,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外国人如何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与之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这种跨越国界的理解和认同,是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