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
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颠覆了人类看待自我思想的方式
那些当时看来大胆而饱受争议的理论
已然成为世人的心理指南
但是
作为一位大师的同时
弗洛伊德也是一个凡人
……
弗洛伊德被誉为过去两百年来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重新定义了神经病学和精神疗法领域,极大地颠覆了人类看待自我思想的方式,而他*大的成就是将生僻的概念引入了主流文化。弗洛伊德在自己的学说中提出的如精神分析、俄狄浦斯情结、移情、无意识、压抑、弗洛伊德口误等概念更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了人们的认知和意识之中。为前人所未曾为,言前人所不敢言,将模棱两可的研究变成一门真正的科学,弗洛伊德在此过程中的动机和人生哲学值得我们一探究竟。这本轻传记将带你走近这位大师,了解“精神分析之父”光环下的弗洛伊德,是什么造就了他不畏挑战的信念,令他获得才思泉涌的灵感,做出****的研究?你将读到一个更加完整的弗洛伊德,既是天才弗洛伊德,又是凡人弗洛伊德。
丹尼尔?史密斯(Daniel Smith)是一位作家、出版编辑和非虚构类作品研究员,他的作品涉猎广泛,从政治、经济到社会和历史。除了这本《天才的另一面:弗洛伊德》,丹尼尔还出版了《天才的另一面:爱因斯坦》《天才的另一面:达?芬奇》《天才的另一面:霍金》等著作。丹尼尔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图书馆中,现居伦敦。
丹尼尔?史密斯(Daniel Smith)是一位作家、出版编辑和非虚构类作品研究员,他的作品涉猎广泛,从政治、经济到社会和历史。除了这本《天才的另一面:弗洛伊德》,丹尼尔还出版了《天才的另一面:爱因斯坦》《天才的另一面:达?芬奇》《天才的另一面:霍金》等著作。丹尼尔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图书馆中,现居伦敦。
引言 / 001
01 为追求卓越早做打算 / 009
02 弗洛伊德心中的英雄 / 019
03 发现兴趣所在 / 027
04 扬名立万 / 037
05 头撞南墙 / 041
06 一切尽在头脑中 / 047
07 发现无意识 / 059
08 最爱你的人是你自己 / 071
09 不必感到拘束 / 075
10 医生,先治好你自己 / 085
11 敢于做梦 / 089
12 得偿所愿 / 099
13 雪茄可不只是雪茄 / 103
14 性,无处不在 / 109
15 俄狄浦斯情结 / 121
16 科学之人? / 135
17 影响弗洛伊德的那些书 / 145
18 事关生死 / 153
19 女性的奥秘 / 163
20 注意你的言辞 / 173
21 当玩笑不再是玩笑 / 179
22 与本性相违的社会 / 185
23 弗洛伊德与战争 / 191
24 掀起一场运动 / 199
25 是敌是友 / 213
26 劳逸结合:消遣和娱乐 / 223
27 弗洛伊德与宗教 / 233
28 凭自己的意愿离去 / 241
29 留下的遗产 / 247
30 非凡历程 / 253
参 考 书 目 / 260
最爱你的人是你自己
“坠入爱河的人都会变得卑微。换言之,陷入爱情的人会放弃一部分自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自恋》(1914)
在开头引用的这篇论文中,弗洛伊德为他的人类意识模型引入了一个新概念——自恋,即对自己的爱。自恋也成了他解释人类行为(及最终构建本我—自我—超我模型)的一项关键要素,但是与他提出的许多理论一样,这一概念在当时和后世都引起了许多争议。
早在20世纪之初,弗洛伊德可能就已经开始思考有关自恋的问题。与俄狄浦斯情结一样,他同样在神话传说中找到了对应的故事,作为心理学概念的称谓。根据希腊神话,纳西索斯是一位俊美的青年男子,他爱上了池塘中自己的倒影不愿与其分开,而倒影却又无法回应他的爱恋,最终纳西索斯变得忧郁,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弗洛伊德描绘了自恋的两种状态。第一种被称为“本源性自恋”,可以被看作自然而正常的状态。他认为,由于我们在出生的时候并不能区分自己和他人,幼儿期的本源性自恋是对追求快乐的力比多冲动和与生俱来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一种表达。弗洛伊德写道,“爱自己”是“从力比多出发对自我保护本能的利己主义进行补足”。随着儿童接触到外部世界,逐渐形成自我,本源性自恋逐渐消退。
与之相反,继发性自恋是将投注在外部客体上的力比多转而投向自身。弗洛伊德主张继发性自恋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自然阶段,但他同时也认为,摒弃继发性自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会提高成年后罹患心理疾病(如狂妄自大、精神分裂)的概率。如果接受个体感情投注的外界客体(童年时期往往是个体的母亲)未能以爱、关怀和关心予以回报,对个体的自爱(此时自爱投注的对象仍然是客体)进行补充,那么就有可能诱发继发性自恋。
弗洛伊德随后对自恋如何影响人际关系和我们如何选择投注感情的对象进行了研究。在《文明与缺憾》一书中,他写道:
“如果我爱上了某人,那么他必然在某个方面值得我去爱……如果他在某个重要方面与我很相似,通过爱他,我可以向自己倾注爱意,那么他就值得我爱。如果他比我更完美,通过爱他,我可以爱上一个理想中的自己,那么他自然也就更值得我去爱。”
“古往今来,愚人、空想家、妄想症患者、精神病人和疯子在人类历史上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倘若他们托生于帝王之家,他们往往会造成灾难浩劫,但偶尔也有例外。这样的人会为他们的时代和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推动酝酿重大的文化变迁,促成伟大的发现和变革。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得益于他们个性中健全的部分,即与常人无异的品性 ;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们人格中疯狂病态的特质——成长造成个性的偏颇、对某类事物的恣意渴望及对某个目标心无旁骛的偏执追求,使他们能够带领其他人冲破整个世界的重重阻挠。”
引 言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一位有着科学背景的小说家。但他对此并不自知。而在他之后所有‘该死的’精神病学家也都没弄明白这一点。”——约翰?欧文,《巴黎评论》,“作家访谈录”栏目结集(1988)
在这套《走近大师》系列丛书所涉及的人物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可能是最神秘的一位。被誉为“精神分析之父”的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无意识”这一科学概念,通过分析梦境和思想,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挖掘和探索人类心灵黑暗角落的大门。他凭借自己的工作颠覆了人们对精神疾病的看法。罹患精神疾病曾经被看成生理缺陷、道德败坏,乃至行事恶劣。他的工作成果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心理问题不但能被发现,而且也许能被治愈。
同时,弗洛伊德还颠覆了前人的学说,推翻了当时流行的信条,称得上是一位打破陈旧思想的先锋。出身犹太家庭的他无畏地挑战了社会的上流阶层和自诩在智力上高人一等的精英。如今,他的思想和理念已经渗透当代文化的各个层面。他的研究成果在电影、电视、音乐和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在课堂和讲座上可以听到,甚至在我们的语言中也可以寻到蛛丝马迹。正是因为有了弗洛伊德,我们才有可能在日常对话中使用“无意识”、“自我”、“力比多”、“俄狄浦斯情结”、“阴茎嫉妒”、“弗洛伊德式口误”、“心理医生的沙发”、“肛门便秘型性格”等词汇。他的名字甚至成为一个形容词,纵观历史,能获得这种殊荣的人物寥寥无几。
毫不夸张地说,他原创的一些概念改变了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他将我们的关注点从周遭的宏观世界及其运行规律——宇宙、社会、宗教,转移到了人类自身——我们的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弗洛伊德在书桌前的窗子上挂了一面镜子,这样他即便是在眺望窗外世界的时候也能够观察自己。心理学家约翰?凯尔斯特罗姆曾经说过 :“相比爱因斯坦、沃森和克里克1 ;相比希特勒、列宁 ;相比罗斯福、肯尼迪 ;相比毕加索、艾略特、斯特拉文斯基 ;相比披头士、鲍勃?迪伦,弗洛伊德对于当代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刻和长远。”
然而在今天人们的眼中,弗洛伊德却是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1939年他去世以后,科学的发展毫无疑问已经将他的成就远远地抛在了身后。许多当时他认为是真理的研究成果在今天看来只能被称为推测、假说或者猜想。他的学说中许多基础性原理,比如“本我、自我和超我”、性心理发展模型、对梦境进行解析的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经被推翻。爱因斯坦这样评价他 :“他的眼光非常敏锐,没有什么能让他误入歧途,唯一的例外是他对自己的理论过度自信。”因此,如今在临床治疗中已经很少直接应用弗洛伊德的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探索人类心灵所做的科学贡献不值一提。尽管他的研究成果中还有许多不完整的地方,有些内容甚至已经被证明是谬误,但他开创的研究方法为后人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同时孕育了新的科学发现。用弗洛伊德最近一本传记的作者亚当?菲利普斯的话来说,“他证明了人类在对自身缺乏了解这件事上是个‘天才’”。
因此,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将弗洛伊德视为一位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而应当把他看作一个文化标签。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2006年曾经说过: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影响依然深远,但这样的影响并非来自他科学家或医生的身份。已故的弗朗西斯?克里克把弗洛伊德称为写得一手好文章的维也纳医师。这个说法虽然幽默,但未免有失偏颇。弗洛伊德之所以影响深远,是因为他与普鲁斯特和乔伊斯有着相同之处:深刻的洞察认知能力、华丽壮美的行文风格及卓绝的智慧。”
弗洛伊德的个人生活不但复杂,而且有趣。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深受犹太血统的影响,却是个无神论者;对友情非常忠诚,最终却与挚友反目成仇;渴望财富和名望,但却不能忍受随之而来的束缚。弗洛伊德与妻子的婚姻维持了五十多年,但却有证据表明他有过出轨的行为(出轨对象很可能是家族内部的成员)。从另一方面来看,他的职业生涯迫使他深入地剖析自己。1905年,他写道:
“像我这样的人,不断探究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的恶魔,与之殊死搏斗,无法奢望在这场战斗中全身而退。”研究工作的性质使弗洛伊德不得不向外界公布一些有关自己的信息——他所著的大量论文都以自己为研究对象——但是他对别人记录自己的生活深恶痛绝,并竭尽全力捍卫自己的隐私。因此,还原真实的弗洛伊德成了一项极具挑战性、同时又能带来巨大成就感的工作。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书不可避免地回顾了弗洛伊德许多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是撰写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重新诠释他的理论。实际上,弗洛伊德的许多论文都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他因为“清晰明了、无可挑剔的写作风格”于1930年被授予歌德文学奖。但他本人对这次获奖却非常不满,原因是只有写作风格得到了认可,而自己的科研成果却未被提及。总而言之,本书的主旨在于探索弗洛伊德这个人物形象——他的个性、灵感、动机、理念和方法。
1932年,弗洛伊德把他对美国第二十八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编纂成书,请允许我摘录其中的引言作为本书的开始。也许这段话正是对他自己的写照:
“古往今来,愚人、空想家、妄想症患者、精神病人和疯子在人类历史上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倘若他们托生于帝王之家,他们往往会造成灾难浩劫,但偶尔也有例外。这样的人会为他们的时代和后世带来深远的影响,推动酝酿重大的文化变迁,促成伟大的发现和变革。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一方面得益于他们个性中健全的部分,即与常人无异的品性 ;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他们人格中疯狂病态的特质——成长造成个性的偏颇、对某类事物的恣意渴望及对某个目标心无旁骛的偏执追求,使他们能够带领其他人冲破整个世界的重重阻挠。”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认知自我的局限性。我们总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动机和选择,但现实往往是,很多决定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某种强大的内在力量推着走的。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这种内在探索的渴望。我希望它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那些隐藏在日常言行之下的结构。我不太喜欢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我更偏爱那种能够将深奥的理论,通过巧妙的比喻或者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展现出来的作品。想象一下,如果作者能将那些关于人类本能的论述,与我们每天面对的社会压力、人际关系中的困境巧妙地编织在一起,那阅读体验将会是何等的酣畅淋漓。我期待的是一种既能满足我求知欲,又能提供实际生活指导的深度文本,让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与周遭世界的互动模式。
评分从我个人的阅读偏好来看,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引发持续思考的作品,而不是读完就忘的流水账。这本书的篇幅似乎不短,这给了我足够的信心,相信它在内容上会有足够的厚度和广度。我希望作者在构建论述体系时,能够保持一种严谨的逻辑性,每一步推理都有据可依,避免空泛的猜测。同时,我也期待看到一些跨学科的借鉴,比如心理学如何与社会学、人类学甚至艺术史产生有趣的对话。这种融合往往能擦出不一样的火花,让原本严肃的主题变得鲜活起来。如果能读到一些对当代文化现象进行犀利剖析的章节,那就更完美了。毕竟,理论的价值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上,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提供一个更清晰的“透视镜”,来看待这个日益复杂的时代。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源于对人类心智复杂性的一种本能的好奇心。我一直相信,我们表面上的行为和思想,背后一定隐藏着更为复杂和微妙的驱动力。这本书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那种暗示的力量是强大的,它指向的仿佛是那些我们不愿正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潜意识领域。我期待在这里面找到一些关于“为什么我会是现在的我”的答案,哪怕只是零星的碎片也行。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既专业又不失文学性的语言,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阐释得清晰明了,最好是能结合一些生动的案例或者哲学思辨,让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那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我渴望那种智识上的开拓感,那种挑战固有观念的快感。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特意查阅了一些相关领域学者的评价,得到的反馈大多是谨慎的赞扬,这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烈的阅读欲望。我深知,任何对人类心智的探索都必然伴随着争议和修正,我并不奢求它能提供一个终极真理,而是希望它能引导我走向更深层次的提问。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坦诚的态度,去面对人类精神世界中那些光怪陆离、甚至令人不安的角落。我希望阅读的过程,是一场与自我内心进行诚实对话的旅程。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写作姿态,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还是一个同样在摸索中的同行者?我更欣赏后者,那种带着谦卑和探索精神的文字,更能打动人心。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人性”二字产生更丰富、更立体的理解,那么它将成为我书架上的一颗常青树,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色彩搭配和略带神秘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这绝对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散发着一种知识的重量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物有所值。我特别喜欢那种封面上的留白处理,既突出了主题,又不会显得过于拥挤,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在里面。我想,这本书的内容应该也和它的外表一样,是经过精心打磨和深思熟虑的。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都觉得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文化气息。总而言之,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都给人一种高品质的阅读期待,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翻开第一页,去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那些深层次的思想了。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全新的视角和知识的冲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