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王”陈渠珍西藏回忆录
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一本蒙尘已久的历险奇书
一百年前真实的藏地记录 足以比肩沈从文《边城》的传世美文
但觉其人奇,事奇,文奇,既奇且实,实而复娓娓动人,一切为康藏诸游记zui。
——藏学专家、历史学家 任乃强
若要祭拜西原和陈渠珍,只应带一本《艽野尘梦》,豁出一条命来,亲身横穿羌塘。
——大 冰
1.一部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湘西王”陈渠珍进出西藏生死经历的文言笔记体纪实作品。
2.蕴含民族、风俗、地里、社会等各种鲜为人知的详细描述。
3.完整诠释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历险故事与爱情传奇,残酷环境的与战争场面。
这不可多得的奇书讲述了清末民初“湘西王”陈渠珍奉命进藏,一路上历尽艰险、九死一生的故事,以及他与藏族姑娘西原可歌可泣的生死爱情。文中既有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缠绵悱恻之柔情也有古老淳朴的民俗风情;既有荡气回肠之壮美,这还是一部出色的游记文学作品,记载了辛亥革命前后川藏地区的真实情况,描述了藏区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书中描述藏区险峻优美的自然风景,古老淳朴的民俗风情,复杂险恶的官场环境,身陷绝境的人性异化,绝地逃生的生存智慧,藏汉人民的深厚情谊,感人至深的爱情绝唱,堪称奇绝。
陈渠珍(1882—1952);人称“湘西王”;是亲历清朝;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时代的“振奇之杰”;与熊希龄;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1906年参加湖南新军;后投靠清川边大臣赵尔丰;入藏平叛。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跋涉万里回到湘西。其后统一湘西;经营湘西数十年。期间;沈从文曾在其帐下担任文书;贺龙亦是其旧交。1949年10月赴乾城同解放军和人民政府进行政权交接。1950年6月赴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受到毛泽东的接见。1952年病逝于长沙。
任乃强,字筱庄,四川南充人。著名民族史学家,我国近代藏学研究的先驱之一。历任重庆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和中国民族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四川民族学会顾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任乃强一生涉及诸多领域,他是四川zui早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zui早将《格萨尔王传》翻译成汉语,他撰写了一部农业史,绘成了第一部康藏地图。著历史小说《张献忠》一百回。
余一夜读之竟,寝已鸡鸣,不觉其晏,但觉其人奇,事奇,文奇,既奇且实,实而复娓娓动人,一切为康藏诸游记zui。
——藏学家 任乃强
此书四十年前曾从陈氏后人借阅一次,为民国年间自印本,因其内容有趣,读时即深深为之吸引,读后又久久不能忘记,还不止一次在茶余饭后当故事讲过。
——出版人 钟叔河
一部奇书,记述了上个世纪初发生在西藏的一个真实故事,非常的时代,非常的场景,非常的人物,非常的经历,一部爱情经典。曾以手抄本、复印件和内部出版资料形式广为传布。谁读过它,谁将终身铭记。
——作 家 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 马丽华
在我国的群籍中,死里逃生于绝地者的追记,又足以惊心动魂的,以此书为第yi。
——专栏作家 三七
弁 言 / 001
总 叙 / 003
第一章 成都至察木多 / 009
第二章 腊左探险 / 021
第三章 昌都至江达 / 031
第四章 收复工布 / 050
第五章 进击波密 / 065
第六章 退兵鲁朗及反攻 / 077
第七章 波密兵变退江达 / 097
第八章 入青海 / 109
第九章 过通天河 / 124
第十章 遇蒙古喇嘛 / 132
第十一章 至柴达木 / 142
第十二章 丹噶尔厅至兰州 / 155
编者后记 / 170
第一章
成都至察木多
援藏军出师计划,经长时期之筹备,颇极周密。讵一经开拔,障碍横生。尤以夫役逃亡一事,最为骚扰。军行所至,四出拉夫,人民逃避一空。三营殿后,夫役逃亡尤多,行李沿途遗弃,虽出重资,不能雇一夫。纪律废弛,非复从前节制之师矣。读唐人应役出塞诸诗,苍凉悲壮,非身历其境者,不知其言之酸而词之切也。
自成都四日而至雅州,风景与内地同,自是以后,气象迥殊,山岭陡峻,鸟道羊肠,险同剑阁,而荒过之。沿途居民寥寥。师行于七月,时方盛暑,身着单服,犹汗流不止。过雅州,则凉似深秋,均着夹衣。愈西愈冷,须着西藏毪子衣矣。过大相、飞越诸岭,皆重峰叠嶂,高峻极天,俯视白云,盘旋足下。大相岭,相传为诸葛武侯所开凿,故名。经虎耳崖,陡壁悬崖,危坡一线;俯视河水如带,清碧异常,波涛汹涌,骇目惊心。道宽不及三尺,壁如刀削。余所乘马,购自成都,良骥也,至是遍身汗流,鞭策不进。盖内地之马,至此亦不堪矣。
行六日至泸定桥,为入藏必经之道,即大渡河下流也。夹岸居民六七百户,河宽七十余丈,下临洪流,其深百丈,奔腾澎湃,声震山谷。以指粗铁链七根,凌空架设,上覆薄板,人行其上,咸惴惴焉有戒心。又行二日至打箭炉。登大相岭,相传不能交言,否则神降冰雹。予过大相岭时,竭蹶至山顶,见清果亲王摩崖题碑诗,上部为雪所掩,以马挝拨之,有句曰:“奉旨抚西戎,冬登丞相岭。古人名不朽,千载如此永。”盖景仰先贤,亦自诩也。同辈回顾,予犹未至,大声呼唤,有应声而呼者,众声交作,天陡变,阴云四起,雹落如拳粗。予急奔下山,后来者多为雹伤。盖雾罩山头,阴寒凝聚,一经热气冲动,雹即随之降落,亦物理使然也。
打箭炉,为川藏交通枢纽地。相传为诸葛武侯南征时,遣郭达于此设炉造箭,故名。其地三面皆山,终日阴云浓雾,狂风怒号,气候冷冽异常。山巅积雪,终年不化。三伏日,亦往往着棉衿焉。驻打箭炉数日,官兵内着皮袄,外着毪子大衣,犹不胜其寒矣。予尝戏谓内地冬寒,寒由外入;病疟发寒,寒由内出;塞外之寒,寒生肌肤。亦事实也。一入炉城,即见异言异服之喇嘛,填街塞巷,闻是地有喇嘛寺十二所,喇嘛二千余人。居民种族尤杂,有川人,滇人,陕人,土人,回人;又有英法各国传教士甚多。土人迷信喇嘛教,家有三男必以二人为喇嘛,甚或全为喇嘛者。盖喇嘛据有最大势力,能支配一切,一为喇嘛,身价即等于内地之科第,故人人以得为喇嘛为荣也。
[ 校注四] 打箭炉三字,系藏语“打折多”之译音。明初即有此译称。清乾隆时,始有人捏造武侯遣将军郭达造箭于此之说。世多仍之,荒谬之甚矣。余另有辨。其地才高于海面三千六百米。较巴塘、雅江、甘孜、道孚等处为低。但以四围雪山环抱,阴湿多风之故,反较巴塘、雅江、甘孜、道孚等处为寒。打箭炉号称八大喇嘛寺。当时尚存七所:安雀寺、南摩寺,皆黄教;夺吉村寺,红教,三寺最大;夷龚寺、撒迦寺、俄巴寺、杜渣寺,皆小寺,寺僧亦各只十余人。撒迦教或红教,旧曾有白教寺,在白土坎,后毁,改为关帝庙,今康师校址是也。康熙时,跑马山有大白教寺,因作乱被毁,今为南摩寺分院,不在八大寺之列。兹云“十二寺”,盖追忆,未确也。
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书,应该能够引领你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而《艽野尘梦(任乃强注释本,精装)》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沉醉其中的书。任乃强先生的注释,并非是枯燥乏味的学术条文,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解读。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史料,将那些深奥的古代文化和思想,化为触手可及的知识。我常常会在阅读中,因为一个精彩的注释而发出会心一笑,那种感觉就像是解开了一个长久以来心中的谜团。这本书的精装设计,也为我的阅读增添了不少仪式感。厚实的纸张,清晰的排版,以及典雅的封面,都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我细细品读,反复研摩的书。我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杯茶,然后翻开这本书,让思绪随着任乃强先生的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灵魂的作品。《艽野尘梦》本身就有着独特的魅力,而任乃强先生的注释本,无疑是锦上添花。我尤其欣赏他注释中那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风格。在那些繁复的考证背后,我能感受到他对文字的敬畏,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读者求知欲望的理解。有时候,一个精辟的注释,能让我豁然开朗,原来之前一直困惑不解的地方,竟然可以这样解读。他对于一些典故、俗语、甚至是一些被后人忽视的细节,都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这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欣赏文学作品,更是在进行一次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的传承。精装版的质感也让我爱不释手,它承载着沉甸甸的学术分量,也象征着对经典的态度,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着无声的交流,受益匪浅。
评分读《艽野尘梦(任乃强注释本,精装)》的时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是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任乃强先生的注释,简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你阅读过程中,随时为你点拨迷津,解开那些曾经让你望而却步的疑难之处。他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词语,更重要的是,他会结合大量的史料和文献,为我们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文化背景,甚至是一些细微的民俗习惯。这种注释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阅读视野,让我不再是被动地接收文字,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和体悟。我常常会因为一个注释而停下来,去思考作者为何如此下笔,任乃强先生又是如何考证出这个说法的,这种互动式的阅读过程,让我感觉自己也在参与一场智识的探险。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读懂了《艽野尘梦》本身,更是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感觉自己就像坐在一个博学渊博的老师身边,聆听他的谆谆教诲。
评分这次入手的《艽野尘梦(任乃强注释本,精装)》,可以说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注释本可能会比较枯燥,但任乃强先生的解读却让我耳目一新。他不仅仅是翻译或解释原文,更像是带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入的文化溯源之旅。他对于一些词语的来源、一些习俗的演变,都做了详尽而又引人入胜的考证。我尤其喜欢他注释中那种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有质感,每一页都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又典雅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珍藏。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与先贤的交流,我从中汲取的知识和感悟,是无法用言语来完全表达的,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令人满意和深刻的阅读体验。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那本《艽野尘梦(任乃强注释本,精装)》,拿到手就被它的质感惊艳到了。厚重的封面,泛着淡淡古意的纸张,翻开时那种微不可闻的沙沙声,都像是在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我一直对任乃强先生的学术造诣和对古典文献的钻研精神深感敬佩,所以听说他亲自为《艽野尘梦》做了注释,我第一时间就预订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典雅,那种沉甸甸的分量,让人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温润的手感,每次触摸封面,都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古老匠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书页的边缘处理得也恰到好处,既有古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印刷的精致。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想 dive into 其中的世界,去感受任乃强先生笔下的那些深刻的见解和考究的注解,相信这绝对是一次与经典深度对话的难得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