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为告别的仪式有很多,喝一场大酒,来一次旅行,站在路口大哭一场。
后来才知道,人生的很多告别,都悄无声息。
坐上一班地铁,走过某个街角,就消失不见。
多年过去,心里不放的,其实是你还欠我的那个告别。
《练习告别》里有十一个相逢又离别的故事。
一个光头大叔,在八月飞雪的滇藏公路抽烟,我们一起去唐古拉山脉。他孤身一人上路,想念他的女儿,也念念不忘他的情人。
一个爱笑的女孩,跟我并肩走在北京十一月的夜晚,只聊日月星辰,不聊悲欢离合,陪我喝醉,醒来告别。
我们一生,会遇见很多人,爱上一些人,最后离开。
不知道哪一天,我们就会形同陌路。
所以,每一次告别,都要用力挥手。
沫沫
非著名摄影师
非专业钢琴手
曾混迹时尚圈若干年
常年旅居世界各地
喜欢把斑斓盛大的梦记录下来,生活中却是理科生思维
用文字,路过世间温暖的风景
等待戈多咖啡馆
“你是不能不飘荡的风,我是芒草走不动,春里来时倾倒你怀中,秋去仰首望长空。”
《秋之芒草》响起,擦干眼泪只剩一声叹息。都说彼岸有花开,有时候,花可能就开在现世。
我有一位美如花、命如草的女朋友。
十年前的平安夜离开了我。割腕自杀。
至今忘不了。
这是我每年去北京的理由。
口袋里塞一包爱喜,不抽;
总会买一束花,并不送给谁;
我站在车水马龙边上,听着城市的号角,再到地坛里坐坐,花开,叶落,融在各个季节的脚步声中;
抬头看京城的天空,没有一颗星星,穿过空气感受一丝沉默如谜的呼吸;
后海的风,愚公移山酒吧的鼓声,四合院里的鸟叫,天安门广场降旗的画面……
北京,是个心念着,却永远不愿留下来的地方。
我曾有一位美如花、命如草的好朋友。她弹着《加州旅馆》渐行渐远,会吐好看的烟圈。
那年我二十岁,她二十三岁。
至今忘不了。
2009年,我背着官司,过上海,到河南,最后上北京。
一个人在湖广会馆的大戏台前发呆,琉璃厂的路风情万种,循着笔墨之香,误入小胡同,冬天很快就要来,我给自己买了一碗温热的茶汤。
北京城写满了悲凉。
我没有去看那位好朋友。过了三年,我的小小心念突然没有了勇气去冰冰凉的墓园。
秋天,我喜欢去交道口一家名叫等待戈多的咖啡馆。咖啡馆的墙壁上贴满了老旧的电影海报,金属硬朗的设计风格,留
声机还播放着黑胶唱片。
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个叫L的姑娘。
4375px+的高个子。穿一件单薄的风衣。她端着满满啤酒来和我拼桌,烛光下的脸上有淡淡的雀斑。
她和我说话,故事很悲惨,男欢女爱,携手进围城,一年后男人出轨,留下她,连个借口都懒得编。L 姑娘不甘心,把双眼皮哭成了单眼皮,去学她男人喜欢的架子鼓,去看她男人喜欢的英超意甲,去听她男人喜欢的金属摇滚……
一个理工科技术宅女孩儿,不算漂亮,边说边哭,然后她醉了。我打车送她回去什刹海鸦儿胡同的家,她是地道北京人,家里特好。这故事帮我度过了一夜。
第一次在北京城, 终于可以暂时忘记那位美如花、命如草的女朋友的一夜。
后来,我成了L 姑娘的垃圾桶,整夜整夜陪她哭泣陪她聊天,之后我离开了北京,她又继续通过网络和我倾诉。我听一次,躲一次;听两次,消失一周;听三次,忙一个月。
就这样,她开始有了欢乐,少了抱怨,而我们,也成了那一段时间彼此的好友。
再去北京,L姑娘来机场接我。还是秋末,冬天快要来了。
她穿着风衣,笑眼迎接我。我们去夜晚的大排档吃烧烤喝啤酒,在望京的小社区散步吹风,看一场接一场的汽车电影,下雪的早晨还跑到院子里玩耍。
她陪我去今日美术馆看画展,载我看南北池子两旁的树,我们到地坛看银杏黄了一天一地,迎着朝露披着余晖,北京变得快乐了,像一座充满生命力的城,写着好多新奇华丽的梦想。
回到深圳以后。
L姑娘又开启了倒垃圾模式,原因是前夫又来忏悔,希望复合,她内心矛盾。我没有问她诸如“你还爱他吗”的问题。静观其变吧。
不多久,L姑娘飞到我的城市,她要逃避前夫的问题。我说,好,我陪你玩。
然后我带着她去海边看浪花,去码头看集装箱,去听小型室内音乐会,到动物园听海豚唱歌……可惜她不领情。终日倒垃圾
我知道她难,她痛,她烦心。
深夜送她去机场,晚机离去。
从此我删掉了她的QQ、微博、微信。偶尔,还会在堆满了广告单子的信箱里翻出她旅行时写给我的明信片,我都收好放起来。
我们这一生,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机遇结识或丢掉一些朋友。
我丢掉了L姑娘。
上小学的第一天,我的父亲曾认真严肃地要求我:
每天上学都要和爸爸妈妈说再见。
于是,“我去上学啦,拜拜——”
就是我最早的关于告别的记忆。
十岁那年,我的外公去世了。
追悼会上长辈们把我拉到棺木前,说:“去,和你外公道个别。”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这一别,原来叫“永别”。
成长的过程中,我开始慢慢经历离家、远行、失恋。
1997年,我的父亲去美国工作,一走便是五年。
2006年,我的好友因抑郁症在北京离世,一晃十多年。
2013年,离开家去澳洲。
2014年,在拉萨做“拉漂”。
2016年,旅居泰国教书……
我一直在努力地去学习如何告别。在高原,我们每送走一个伙伴都会前往布达拉宫走一圈;在北京,我总会去自己喜欢的咖啡馆喝一杯;在路上,我们会看一场日落,再聊一宿悲喜。可有的时候,生命里走过的那些人,坐上一班地铁,走过某个街角,就消失不见了。
在火车过道里,对着车外的天空,有一个孩子教过我怎样看天上的星星;在西贡的海边,有一个姑娘和我说过希腊斯皮纳龙格岛那些关于麻风病的故事。记忆被时间改头换面,我不再记得当时那些人的模样,留下来的只有星辰、灿烂,还有故事。
这是一本关于离别的书,十一个故事,都发生在我旅行、旅居的时光里。
南半球,北半球,春夏秋冬,贯穿在行走的每一步中。
书里你会遇见一个嫌疑犯模样的光头大叔,他在八月飞雪的滇藏公路抽烟,他爱鲁朗林海,我们一起去唐古拉山脉找牦牛。他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他却孤身一人上路,他想念他的女儿,却也念念不忘他的情人。他什么也没有,我把他留在了丽江的庭院里。
然后你会遇见一个背负着奇怪宿命的韩国女孩,她在济州岛的樱花大道上开了一家只向女性开放的客栈,她嗜花如命,却不愿多情。
你还会遇见一对有趣的夫妻,女生是被锂元素吸引而从埃及来到泰北的童星歌手,在小镇和她的丈夫相识相爱,并一起盖房子开酒店种田耕地养狗,他们是农夫也是商人。有情,亦无情。
还有澳洲小镇的老太太,和丈夫漂洋过海从非洲来到本迪戈,过着童话故事里的生活。
漫步巴黎中心的地下墓穴,长达两公里的缺氧世界里,无数的头骨脚骨被整齐排放的地方,有一个女孩邀约共赴寻找法国歌姬的墓碑。
一个世纪以来,让人闻风丧胆的亚瑟港监狱,在它的背景下,铺开令人心痛的少年的故事……
我们的一生,会遇见很多人,爱上一些人,最后离开。
有的人一直在身边,有的人终究要告别。
它们或许和你的故事相似,或许在读完后,你会念及你记忆中的回忆。
不管怎样,我们终究温暖地活着,并且都会活得很好。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是意想不到的,它以一种极其写实的方式,描绘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联系。我被书中人物的真实所震撼,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脆弱、迷茫、以及偶尔闪现的坚韧,都让我感同身受。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塑造理想化的角色,而是将他们置于现实的生活场景中,让他们经历真实的情感波动。我发现自己能够轻易地代入其中,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去体会他们的痛苦。书中的一些情节,尤其是那些关于失去与挽留的描写,让我几度哽咽。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曾经拥有过的温暖。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对人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这本书并非轻松的读物,它需要你付出情感,也需要你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有力量,简洁却不失韵味。作者的文字仿佛带着一种魔力,能够瞬间将我拉入书中营造的氛围。我注意到,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考究,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精心挑选,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想要表达的情感。有时候,一句看似平淡的话语,却能引发我内心深处的共鸣,让我反复咀嚼。我喜欢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风格,它不像那些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以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方式打动人心。读这本书,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知己对话,他理解我的感受,也能够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来表达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书中的情感描写非常内敛,却又饱含深情,我能够感受到那些压抑在心底的痛苦、思念和遗憾。它让我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告别,又该如何去面对那些生命中不得不面对的分离。这本书的文字,给我带来了一种洗涤心灵的平静。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书。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卷入了一个细腻的情感漩涡,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部分。作者笔下的情感描绘极其真实,那种淡淡的忧伤,那些难以言说的思念,都在字里行间流淌。我反复推敲那些隐喻和象征,试图去理解人物内心的纠结与成长。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会停下来,望向窗外,任由思绪随着书中的情节一同翻涌。书中的人物并非完美,他们的挣扎、他们的脆弱,反而让他们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那种告别,不是轰轰烈烈的断裂,而是潜移默化的疏离,是一种带着伤痛却又不得不接受的成长。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刻画,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这些细节构成了情绪的基石,让整个故事的张力十足。读完后,那种挥之不去的怅然若失感,让我明白,有些告别,或许才是真正开始的序曲。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它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印记,让你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重新回味起那些关于告别与释然的片段。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能引发深度思考的书。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关于人生哲学的探讨。作者在故事的框架下,巧妙地融入了对人际关系、成长与遗忘、以及时间流逝的深刻洞察。我常常在阅读时陷入沉思,反思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曾经的告别,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是否也像书中的情节一样,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书中的人物并非完美的英雄,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困境,都带着现实的印记。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我喜欢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它让我能够在读完后,继续与书中的主题进行对话。这本书让我明白,告别并非终点,而是新的开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地蜕变与成长。它教会我以一种更平和、更成熟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变化。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真的非常独特。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轻松的故事,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隐藏着更深沉的东西。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抛出所有信息,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层层的悬念,引导读者主动去探索。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反而激发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喜欢在字里行间寻找线索,去拼凑那些被省略的细节。书中对于人物心理的挖掘也相当深入,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成长,仿佛他们就是我身边某个鲜活的个体。每一次的转折都出乎我的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我曾一度猜想故事的走向,但每一次都被作者打破。这种阅读体验非常新颖,它挑战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也让我看到了叙事艺术的更多可能性。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通俗读物,而是需要细细品味,反复琢磨的书。我享受这种被引导、被启发的过程,它让我的阅读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
评分很不错
评分非常满意
评分非常满意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不错
评分很不错
评分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