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很好的教科書;
12節點,濃縮新中國國史精萃;
1997年之裏程碑意義——迎香港迴歸,展世紀藍圖;
一日輕鬆讀國史:感名傢學術精粹,品樸實暢達文字
曆史是很好的教科書。本叢書分彆選取在共和國曆史上産生過重大轉摺或引起過社會加速發展的12個年份為切入點,以生動的文筆和翔實的資料記述這些年份發生的重要曆史事件。本書以生動的文筆和翔實的資料記述瞭1997年前後中國發展的曆史:作者敘述瞭“非常重要而又極不平凡”的1997年中國發生的大事:在這一年,隨著香港迴歸祖國,中華民族一掃百年恥辱;在這一年,我國經濟建設齣現瞭良好態勢,實現瞭“高增長,低通脹”的軟著陸,這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尤其是在這一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更是一篇麵嚮新世紀的中國共産黨宣言。在世紀之交,中國開始瞭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讀點國史:輝煌年代國史叢書”選擇在共和國曆史上産生過重大轉摺或引起過社會加速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的12個年份為切入點,一年一本,以生動的文筆和翔實的資料記述瞭這一年份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描述其經濟政治發展狀況和社會風貌,論述其在新中國65年發展曆程中的重要地位。
叢書共12捲,分彆為:
《新元初始——1950年的中國》
《大業宏圖——1954年的中國》
《意氣風發——1956年的中國》
《關山飛渡——1962年的中國》
《激蕩歲月——1976年的中國》
《偉大轉摺——1978年的中國》
《春潮湧動——1984年的中國》
《迎風破浪——1992年的中國》
《繼往開來——1997年的中國》
《眾誌成城——2003年的中國》
《奧運騰飛——2008年的中國》
《築夢輝煌——2013年的中國》
硃地,畢業於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原理論部),獲法學博士學位。曾擔任中共中央黨校研究所毛澤東思想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百年潮雜誌社社長。
主要著作有《1957:大轉彎之謎》 《1957年的中國》 《毛澤東在重大曆史關頭》(閤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編年史》(閤著)等。
張誌明,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主任。
引 言 /
第一章 百年迴歸
一、香港問題的由來
◎中英《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
◎中英《北京條約》,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藉新界及離島
二、新中國誕生前後中央關於香港問題的決策
◎香港總督承認:共産黨人願意奪取香港的話,英國將無力保衛它
◎中共中央決定,利用港澳原有的地位
◎毛澤東說:英國現在安心,將來會不安心的
三、鄧小平關於“一國兩製”的戰略構想
◎毛澤東強調,颱灣隻要同美國斷絕關係歸還祖國,其他一切都好辦
◎鄧小平宣布:“我們不再用‘解放颱灣’這個提法瞭。隻要颱灣迴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裏的現實和現行製度。”
四、鄧小平的“天纔傑作”
◎麥理浩提齣香港土地契約問題
◎“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一國兩製,香港實行資本主義50年不變”
◎“我活到1997年,就是要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
五、第三代領導集體的重擔
◎江澤民說:不僅我要遵守基本法,我希望香港同胞和全國人民也要遵守
◎彭定康拋齣“三違反”的政改方案
◎中國政府決定“以我為主”“另起爐竈”
六、中華民族的盛大節日
◎一位香港記者寫下:“大英王氣黯然收”
◎江澤民:香港的發展從此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董建華:“一國兩製”的事業,完全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裏
第二章 實現“軟著陸”
一、共和國經濟建設曆史的一個重要總結
◎經濟形勢最好的一年
◎頭一輪加速發展
◎價格闖關的經驗教訓
◎鄧小平的“颱階式”發展思路
二、宏觀調控措施齣颱
◎第二輪加速發展
◎再次齣現的經濟過熱現象
◎中央發布6號文件
◎硃鎔基“約法三章”
三、實現“軟著陸”
◎在宏觀調控上曆史性的進步
◎具有關鍵作用的“時間差”
第三章 中共十五大:麵嚮新世紀的中國共産黨宣言
一、世紀盛會的前前後後
◎從十四屆六中全會到中央黨校“5·29”講話
◎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世紀盛會
二、旗幟就是方嚮,旗幟就是形象
◎我們為什麼需要一麵旗幟?
◎鄧小平理論的曆史超越
◎以理性推動中國
三、民族復興進程中的時代定位
◎深謀遠慮的決策:再論初級階段
◎中國步入社會主義的特殊曆史背景
◎迴到現實的大地
四、走齣迷榖的所有製理論
◎公有製采取多種實現形式的必然性
◎私營經濟終登中國“大雅之堂”
五、知識經濟時代的興國方略
◎把握人類文明發展的脈搏
◎實施科教興國方略的現實思考
◎“科教興國是本屆政府最大的任務”
六、依法治國: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安全通衢
◎從憲政民主到依法治國的百年夢想
◎法治路上仍需風雨兼程
七、麵嚮新世紀的中國共産黨
◎中國共産黨的前途就是中華民族的前途
◎必須把黨建設
◎要強化黨的權威
後 記 /
第一章 百年迴歸
一、香港問題的由來
◎中英《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
◎中英《北京條約》,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藉新界及離島
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以及沿海262個大小島嶼(離島),陸地總麵積約1104��32平方公裏,水域麵積約1650��64平方公裏。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半個多世紀裏,英國政府強迫清王朝簽訂瞭三個有關香港的不平等條約,迫使清王朝將香港地區或割讓,或租藉給英國。這三個不平等條約,成為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王朝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悲慘曆史的見證。
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江寜條約》,即後來所說的中英《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
1840年6月28日,英國軍艦封鎖珠江海口,英國軍隊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英軍先後攻陷舟山、虎門、廈門、寜波、吳淞、鎮江等地,並於1841年1月26日,強占香港島。1842年8月4日,英國軍艦駛抵南京下關江麵,把炮口對準南京城(當時稱江寜),索要贖城費300萬元。在英軍船堅炮利的威懾下,清廷被迫以欽差大臣耆英、兩江總督牛鑒、署乍浦副都統伊裏布為代錶,在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在談判過程中,所有中英文文本條款,均為英方獨自起草,且不許清廷代錶做任何修改和增刪。8月29日,清廷代錶耆英、伊裏布與英國代錶璞鼎查在英軍旗艦“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中英《江寜條約》,即《南京條約》。該條約共13款,主要內容是:
(一)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寜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準許英國派駐領事,準許英商及其傢屬自由居住。
(二)清政府嚮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其中600萬銀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萬銀元賠償英國軍費,300萬銀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4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5銀元。
(三)割香港島給英國。其中寫道:“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
(四)廢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貿易製度,準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五)英商進齣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需與英國商定;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開始喪失。
(六)以口頭協議決定中英民間“訴訟之事”,“英商歸英國自理”;中國的司法主權開始受到侵害。參見《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一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齣版社1957年版,第30~33頁。
《南京條約》既是中國近代曆史上清政府被迫簽署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也是中英雙方關於香港問題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與英國代錶議約的靜海寺,也就見證瞭中國近代屈辱曆史的開始。
第二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北京條約》,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門戶洞開,西方列強相繼侵入中國,迫使清政府簽訂瞭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繼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又被迫簽下中美《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即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7月3日);中法《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即中法《黃埔條約》(1844年10月24日);中英《上海租地章程》(1845年11月29日);與瑞典、挪威之《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1847年3月20日),等等。但是,貪得無厭的西方列強並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妄圖進一步剝奪中國的主權,攫取更大的利益。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12年。英國藉口中美《望廈條約》中之一款:“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麵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的規定,以滿十二年可以修訂為由,嚮清政府提齣全麵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英國提齣瞭以下要求: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閤法化,進齣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藉此分彆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沒有同意列強的無理要求。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12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也提齣全麵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在這個背景下,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以達到擴大對中國經濟掠奪的目的。由此可見,雖然這次新的侵略戰爭是以“亞羅號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為藉口發動的,甚至英國人把它稱為“亞羅號戰爭”,但實質上發動這次戰爭的目的是西方列強企圖進一步擴大10多年前的那次戰爭的成果,所以把它稱之為第二次鴉片戰爭,還是很準確的。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火燒圓明園,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而告結束。中英《北京條約》第六款即將九龍司地方一區割讓給英國。其中寫道:
前據當年二月二十八日大清兩廣總督勞崇光,將粵東九龍司地方一區,交與大英駐紮粵省暫充英法總局正使功賜三等寶星巴夏禮代國立批永租在案,茲大清大皇帝定即將該地界付與大英大君主並曆後嗣,並歸英屬香港界內,以期該港埠麵管轄所及庶保無事。《中外舊約章匯編》第一冊,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145頁。
這段話錶明,在《北京條約》簽訂之前,英方就以維持地方治安為口實,派軍隊強行占領九龍半島南部地區,並迫使清政府地方官員勞崇光簽訂一紙協議,將九龍司地方一區永久租讓給英國,租金每年500兩白銀;隻要英國政府按時交納租金,清政府就不能要求歸還這塊土地。但是,永久租用九龍並不是英國政府的最終目的。1860年7月,英國外交大臣羅素在發給全權大臣額爾金的信中指示說:
女王陛下政府獲悉,巴夏禮先生已為她從中國當局獲得九龍半島的永租權。盡管知道租藉會帶來眼前的利益,在全麵考慮之後,女王陛下政府認為,他們應該取得九龍半島的完全割讓,這是非常稱心如意的事情。為此我訓令閣下,要竭力實現這一目標。
實現九龍半島的“完全割讓”,就成為英國發動這次侵略戰爭的主要目標之一。
第三個不平等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藉新界及離島。
英國霸占香港島和九龍司地方一區之後,對於中國領土的貪欲並沒有得到滿足,新界地區成為英國的下一個目標。英國侵略者對於新界地區的覬覦,由來已久。1863年,港英當局官員即提齣,應在扼守海港東部入口的鯉魚門設立炮颱。英國內閣戰爭大臣認為,占據新界、九龍,對鞏固軍事立足點很有價值。1884年,駐港英軍少將薩特金提齣,英國戰爭部應當攫取整個九龍半島,擴展到北麵山嶺和一些海島。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大敗,港英當局認為有機可乘,正式提齣展拓界址的主張。香港總督威廉·羅便臣認為,中國皇室和政府已經腐敗,各國爭先恐後嚮中國撲來,劃分勢力範圍,這種形勢對英國擴大占領中國領土是大好時機。羅便臣宣稱:“我不得不鄭重指齣,調整和擴展本殖民地是十分必要的。‘東方直布羅陀’香港,並不像人們想象中那麼安全。”11月9日,羅便臣嚮英國殖民部遞交瞭拓展界址的信件,信中寫道:
雖然難以置信,但我請閣下注意下列事實:加普礁和橫瀾及其上麵的兩個有價值的燈塔屬於中國。港口的東、西進口鯉魚門海峽和青洲水道屬於中國。鯉魚門要塞是中國領土。海港北岸方圓二英裏之外屬於中國。九龍城屬於中國。距離維多利亞港隻一英裏左右的鯉魚門水域屬於中國。
中國本身,或是同中國或英國開戰的另一個國傢可能登陸珠江北岸或鯉魚門海峽外的大鵬灣,南下九龍半島,這不僅對我守軍不利,而且很容易從中國領土炮轟維多利亞港,截斷糧食供應。
竊以為,香港邊界應該推至大鵬灣,從那裏伸延到後海灣,至少也得像威斯特利走嚮那樣,以東北麵鯉魚門海峽伸展到九龍背後的山頂,包括珠江口汲水門在內,以確保女皇這塊有價值的領土的安全。再者,加普礁、橫瀾、大嶼山和所有香港三英裏以內的海島均應割讓給英國。否則,一旦爆發戰爭,本殖民地將難以防守。
如果女皇陛下政府有意在適當時候介入中日戰爭,我冒昧祈求上述建議受到仔細考慮。這算不上大計,但在中國從失敗中恢復過來之前,應當施加壓力。
對於拓展香港界址,羅便臣急不可耐,幾天後,又發齣瞭第二封信,信中又列舉瞭更“充分”的理由:
如果說割取對岸大陸的一角並完全控製鄰近水域,對本殖民地安全和應付歐洲敵人是非常必要的話,更不用說對付中國瞭。
中國的國力現正處於最低點,但考慮到日本的進步,50年之後,也許20年,中國可能成為一個軍事強國,具備足夠的技術知識開發它的自然資源。到那時候,如果香港邊界仍像現在一樣,中國的艦隊停泊在九龍灣,周圍的山頂和島嶼為中國所有,我們往哪裏躲。靠人傢發慈悲?……
目前的大好時機一縱即逝。不管日本的成功有多大,不管中國的屈辱有多深,中華帝國資源豐富,潛力巨大,她不會長期安於現狀。日本對華戰爭將激發起全麵起義,20年後的中國再不是吳下阿濛。想做就立刻去做,時不與我。
信中說的“吳下阿濛”,語齣《資治通鑒》捲六十六,原文為:“初,權謂呂濛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濛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濛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濛論議,大驚曰:‘卿今者纔略,非復吳下阿濛!’濛曰:‘士彆三日,即更颳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濛母,結友而彆。”
呂濛是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手下的名將,小時候沒有機會學習,所以學識淺薄,見識不廣,是謂“吳下阿濛”。後來,在孫權的勸導下發奮學習,學識大有長進,甚至為孫權重要的謀臣魯肅所摺服。可以想見,如果中國強大瞭,“非復吳下阿濛”,英國再想拓展香港界址,也就難以實現瞭。應該承認,這位港督還是很有遠見的。需要指齣的是,羅便臣所列舉的拓展界址的理由,並不完全是他個人的見解。在此之前,英國商人遮打就給羅便臣寫信,從幾個方麵說明瞭拓展香港界址的必要性。羅便臣顯然吸納瞭英商的意見。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任何侵略行動,不論理由多麼冠冕堂皇,背後都有巨大的經濟利益作為支撐。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的慘敗和《馬關條約》的簽署,對於腐朽的清王朝是一次緻命的沉重打擊,它使任何關於“中興”的幻想都歸於破滅。英國顯然看到瞭清王朝搖搖欲墜的曆史命運,這是趁火打劫、進一步攫取更大利益的最佳時機。一個月後,英國海陸軍聯閤委員會發錶《關於香港殖民地邊界的報告》,再次提齣拓展界址的要求。這一要求得到瞭陸海軍大臣贊同。
此後,列強瓜分中國的步伐明顯加快。1897年11月14日,德國軍隊強行登陸膠州灣。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瞭《膠澳租藉條約》,又稱《德租膠澳專條》,租期99年;3月27日與俄國簽訂《旅大租地條約》,租期25年,“然限滿後,由兩國相商展限亦可”;同時,英國嚮清政府提齣瞭租藉威海衛的要求;法國嚮清政府提齣瞭租藉廣州灣的要求。據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嚮英國首相索爾茲伯裏報告說:法國已要求總理衙門保證將雲南、貴州、廣西、廣東作為法國的勢力範圍。這位公使認為,如果法國此項要求得逞,未來展拓香港界址將不可能實現。聽到這一消息,英國政府決定以法國租藉廣州灣為藉口,嚮清政府提齣展拓香港界址的要求。3月28日,英國內閣嚮竇納樂發齣指示:要求清總理衙門作齣保證,如果法國租藉廣州灣,英國隨時可以要求展拓香港界址。
1898年4月2日,中英雙方就香港擴界問題在總理衙門開始談判。竇納樂一開始即對清朝總理衙門大臣奕��宣稱:“香港殖民地不滿足於它目前的界限,希望展拓界址”,“以為保衛香港之計”。剛開始,清政府以為英國的展拓界址的要求很有限,不難滿足,所以,第二天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會見竇納樂時,很爽快地嚮他錶示:“如果展拓範圍不大”,可以“同意”。4月24日,竇納樂嚮李鴻章等齣示瞭根據英國外交部的指示而繪製的展拓界址範圍的地圖。在這張地圖上,將大鵬灣到深圳灣一綫以南、包括九龍城及許多島嶼在內的大片土地及水域,皆劃入拓界的範圍之內。英國胃口如此之大,完全齣乎李鴻章等人意料,李鴻章等遂堅決予以拒絕。竇納樂強詞奪理,說與德國租藉的膠州灣和俄國租藉的旅大相比較,他們提齣的展拓範圍並不大。當李鴻章提齣,中國已經同意將威海衛租給英國,意思是與德、俄相比較,英國已經獲得更多的利益。而竇納樂則狡辯說,英國訂租威海衛對中國也有利。當年,與西方列強談判,清政府代錶往往處於劣勢地位,從來不敢據理力爭。這次也是如此,李鴻章等屈從於壓力,沒有再爭辯下去,但提齣,堅決反對英國占領九龍城,理由是該處設有中國衙門。
與以往談判一樣,這次的談判條款《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仍然是由英方代錶竇納樂單方擬就。5月19日,竇納樂攜帶這份文本前來談判。李鴻章等閱後錶示同意,僅提齣加上“九龍到新安陸路,中國官民照常行走”,“遇有兩國交犯之事,仍照中英原約香港章程辦理”兩句話。至此,雙方就拓界問題已達成協議。但因英國政府對談判結果還是感到不滿足,《專條》並未馬上簽訂。5月25日,竇納樂根據英國政府指示再次與總理衙門會談,要求修改前議展拓香港界址的範圍。其中最重要的是將東麵界限由東經114°26′擴大至東經114°30′,使整個大鵬灣劃歸英國控製。這一無理要求,李鴻章等被迫同意。
在談判過程中,有一個插麯,清楚地暴露齣英方的蠻橫無理和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在條約正式簽訂前,6月5日,李鴻章提齣,在租藉地內,英方不得修建炮颱。竇納樂聽後勃然大怒,拍桌咆哮,堅決反對這一提議。李鴻章等無可奈何,再不敢言......
總前言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七十周年之際,將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付梓,是從事國史研究的專業人士理應做到的分內之事。
2013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提齣:“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傢各項事業繼續推嚮前進的必修課。”把黨史、國史的學習提到各項事業前進的必修課的高度,這還是第一次。《讀點國史:輝煌年代國史叢書》正是落實習近平這個號召的具體行動。它以正史的姿態普及國史知識,用它的品位在“讀點國史”中盡一份社會責任。
這套《讀點國史:輝煌年代國史叢書》選擇在共和國曆史上産生過重大影響或者引起社會加速發展並充實著重大事件的12個年份為時間節點,一年一本,各自成捲,構成瞭共和國曆史的基本框架。
如果從完整的紀年看,1950年無疑是新中國的第一年。中國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被人們稱為“國之瑰寶”的宋慶齡,當年是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她將1950年稱作“第一年的新中國”。這一年,我們的共和國到處洋溢著欣欣嚮榮的新氣象。新社會、新政府、新生活、新天地……大到國傢關係,小到百姓的日常起居,人們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新舊社會兩重天,感受到中國的曆史巨變。當然,這僅僅是開始,更為波瀾壯闊的變遷還在後麵。在共和國曆史中,1950年之所以具有裏程碑意義,就在於它是“一元初始,萬象更新”。
1954年之所以是“大業宏圖”,皆因這一年召開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毛澤東主持製定瞭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中國第一次以大國身份齣席重要的國際會議,提齣劃時代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建立國際關係新秩序奠定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令人信服的實踐基礎。這一年又是過渡時期總路綫公布後的第一年,公私閤營和農業閤作化運動,邁齣瞭決定性的一步。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全麵完成。接下來召開的中共八大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無産階級和資産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為此,黨和國傢的工作重點就是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建設成為先進的工業國。這一年,“雙百”方針的提齣,“嚮科學進軍”的號召,使整個科學文化事業呈現齣勃勃生機。1956年的的確確是“意氣風發”的一年。
從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是共和國開始全麵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這其中既充滿艱辛的探索,也不可避免地在探索中麯摺發展。這十年間,有代錶性的是1962年。年初召開的七韆人大會,初步總結瞭“大躍進”以來的經驗教訓,對推動國民經濟全麵調整起到瞭積極作用。9月召開的黨的八屆十中全會未使“左”傾錯誤在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上得到徹底糾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麵還有發展。國內形勢睏難麯摺,國際局勢錯綜復雜。印度不斷在中印邊界製造事端,中國軍隊被迫自衛反擊。中蘇兩黨分歧加劇,國際共運的爭論和分歧達到新階段。用“關山飛渡”來概括這一年,較為貼切。
1976年可謂大悲大喜。“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錯誤至此已進入第十個年頭,三位偉人相繼離世,“四人幫”倒行逆施,唐山大地震損失慘重,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中國人民在關乎國傢與民族命運的大搏鬥中終於再次贏得勝利。噩夢醒來,艷陽高照。所謂“激蕩歲月”,暗含這一年各種矛盾膠著、較量,經曆著動蕩和激變,代錶著正義的力量終於取得瞭勝利的那樣一種狀態。
1978年是共和國曆史上經曆偉大轉摺的一年。粉碎“四人幫”後,我黨為肅清“左”的影響,為發展國民經濟進行瞭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遇到阻力。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在全黨再次確立瞭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在政治、思想、組織等領域全麵開始瞭撥亂反正,揭開瞭改革開放的序幕,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偉大轉摺”成為新的起點。
1984年,農村改革使糧食産量第一次突破4億噸,基層政權建設完成瞭政社分離,建立瞭鄉政府和村民委員會,人民公社體製不復存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突破瞭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為經濟體製改革提供瞭新的理論指導,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嚮城市。對外開放邁齣新的步伐,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根據“一國兩製”的構想,中英兩國政府簽訂瞭聯閤聲明,香港問題圓滿解決。這一年,可謂“春潮湧動”。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錶重要談話,從理論上深刻迴答瞭長期睏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同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作齣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確立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明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強調抓住機遇,加快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推進改革開放躍上新颱階,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船“迎風破浪”,駛上新的航程。
1997年,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進一步闡述鄧小平理論的曆史地位和指導意義,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綫和基本綱領,並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作齣全麵部署,確定瞭跨世紀發展的宏偉藍圖,明確迴答瞭國際國內普遍關注的鄧小平逝世後中國怎樣“繼往開來”的重大問題。
2003年,是中國發展進程中重要而非同尋常的一年,也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就的一年。以鬍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從改革開放25年的實踐中、從抗擊“非典”疫情的鬥爭中獲得重要啓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到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這是中國發展觀的重大進步,適應瞭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
2008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推進“十一五”規劃順利實施的關鍵一年,也是我們應對國際經濟形勢復雜變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一年。中國人民同心同德、頑強拼搏,成功抗擊南方部分地區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完成“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舉辦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閤國力進一步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加強友好交流和務實閤作,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嚴峻挑戰,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齣瞭新的貢獻。這一年恰逢改革開放30周年,中國人民隆重紀念這一重要曆史時刻,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作齣瞭部署。
2013年在新中國曆史上值得書寫,不僅因為這一年是新一屆政府産生之年,而且因為執政的中國共産黨的作風和紀律切實需要加以整頓,黨內腐敗蔓延正在侵蝕黨的肌體,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改革開放到瞭深水區和攻堅期,如何讓多年的改革開放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而不僅僅是一句漂亮的口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付齣瞭太多的資源和環境成本的代價,必須下大決心轉變。這一年,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共中央在治黨治國治軍、改革發展穩定的徵程上都邁齣瞭堅定的步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人民永續輝煌的不竭動力。
盡管有人把國史看作是中國曆史“自然的延伸”,但我覺得國史與曆代中國斷代史還是有所區彆的。中國是曆史積澱異常深厚的國度,不僅曆史悠久,而且史官文化高度發達,史籍經典延綿不絕,史誌資料浩如煙海。按照中國史學的一般傳統,是後人記前人事,蓋因後人看前人更客觀,檔案文獻的查找也更便利。但也不盡然。被魯迅稱為“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其作者司馬遷就生活在漢武帝時代,書中就曾記錄瞭不少當時的人和事,無怪乎有人乾脆稱《史記》為“實錄”(《漢書·司馬遷》)。今天人講今天事,當代人修當代史繼承的就是中國史學的這一特殊傳統,盡管在秉筆直書、正視曆史真相方麵多多少少還是有距離和難度的。但本套叢書還是做到瞭“存史”的目的。把過去發生的事情娓娓道來,寫清楚它們的來龍去脈,應瞭孔子所說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和劉知幾強調的“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的要求。
這套國史叢書由一批國史研究領域的專傢擔綱撰寫,他們有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學術功力,不會輕易受乾擾和動搖。筆者相信這些著作會給讀者以不同的感受。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