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盛世文帝景帝》是將關於文景之治第一手文獻資料,司馬遷所寫文帝、景帝兩人的傳記疏證解讀,提供給廣大讀者欣賞研討。本書主要提取瞭《史記》中的相關資料,不僅反映瞭文景帝時大漢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另一側麵也反映瞭司馬遷總結曆史經驗構建開明政治的藍圖。本書的第二部分集中評述文帝風采,司馬遷為何隻稱許文帝一人為“仁君”,什麼纔是“仁君”的境界,這是本書解讀的重心。
張大可,1940年生,重慶長壽人,196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古典文獻專業。曾任蘭州大學曆史係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係教授兼中文係副主任,現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教授、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中國曆史文獻研究會常務理事、中華伏羲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曆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為新中國成立後第*個齣版三國史與史記研究個人專集的學者,在這兩個學術領域獨樹一幟,享譽學界。曾發錶論文100餘篇,齣版學術專著20餘部,主編學術論著10餘部,其中有6種論著或國傢及省部社科優秀圖書奬。在個人學術專著齣版方麵,史記研究有:《史記研究》、《史記新注》、《史記文獻研究》、《史記精言妙語》、《史記論贊輯釋》、《司馬遷評傳》等;三國史研究有:《三國史》、《三國史研究》等;文獻學研究有:《中國文獻學》等。
硃枝富,江蘇省海外發展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史記研究會理事。
孝文本紀……………………………………………………………… 1
孝景本紀…………………………………………………………… 97
張釋之馮唐列傳…………………………………………………… 137
二、西漢盛世文帝景帝………………………………………………… 179
論“文景之治” …………………………………………………… 181
論漢文帝對時局的把握與政治改革……………………………… 191
論漢文帝創建的賢良文學………………………………………… 202
題 評
張大可曰:漢文帝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先立為代王十七年,即帝位二十三年。本篇寫代王十七年一筆帶過,主要內容寫漢文帝即帝位二十三年的政績。漢文帝躬儉仁愛,關心民生疾苦,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是漢初黃老無為而治政治的較好執行者。
韓兆琦曰:本篇記述瞭漢文帝於大臣誅諸呂以後,果斷入承天子位的過程以及稱帝後的種種德政。在本紀所寫的漢代帝王中,司馬遷給予漢文帝的政治評價是最高的,對漢文帝的個人品德也稱揚備至。
(1)司馬遷認為,漢文帝是以國傢、黎民百姓為重的一代賢君。他思憂天下,關心民瘼, “蠲除肉刑,開通關梁,廣恩博施” (《太史公自序》)。他禮賢下士,知人善任。本紀中寫道:“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禦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颱,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傢之産,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颱為?’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綉,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锡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南越王尉佗自立為武帝,然上召貴尉佗兄弟,以德報之,佗遂去帝稱臣。與匈奴和親,匈奴背約入盜,然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惡煩苦百姓。吳王詐病不朝,就賜幾杖。群臣如袁盎等稱說雖切,常假藉用之。群臣如張武等受賄遺金錢,覺,上乃發禦府金錢賜之,以愧其心,弗下吏。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作品在敘述瞭漢文帝的一係列仁德之事後,言猶未盡,又藉漢景帝的詔書贊美道:“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梁,不異遠方。除誹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以育群眾。減嗜欲,不受獻,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誅無罪。除宮刑,齣美人,重絕人之世。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論贊又說:“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司馬遷之所以對漢文帝如此稱許,是因為漢文帝的“行事”符閤自己的政治思想。司馬遷主張為政者應施行“德政”,從《五帝本紀》到《周本紀》,他看重的都是“德”。《夏本紀》說:“德流苗裔”;《殷本紀》說:“德盛阿衡”;《周本紀》說:“德盛西伯。”但是從《秦本紀》到《呂太後本紀》,司馬遷痛感他們唯“力”是用,逮至孝景及今上,則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此處,司馬遷感慨良多!瀋作喆說:“讀史者但知《武紀》、《封禪書》為譏也,不知子長贊文帝漢興四十餘載,德至盛,廩廩鄉改正朔服色封禪,謙讓未成於今;而孝武初即位,未有德惠及民,便修鬼神之祀,公卿草巡禪,則為不仁矣,此蓋子長之微意也。”(《寓簡》)湯諧說:“孝文為三代以後第一賢君,史公在孝武時作《孝文紀》,故尤其無窮慨慕也。二十餘年,深仁厚澤,紀中排纘不盡,止舉其大要,而餘者令人悠然可思,正是史公畫龍點睛妙手。”(《史記半解》)
(2)漢文帝是司馬遷心中的理想帝王,他不僅謙讓、儉樸、寬仁,而且具有勇於納諫的精神。司馬遷在《張釋之馮唐列傳》中通過張釋之、馮唐的犯顔直諫而被文帝接受的故事錶現瞭這一主旨。例如有一人盜去高祖廟內座前玉環,漢文帝大怒,“下廷尉治”,希望能把小偷滿門抄斬。結果,張釋之依法辦事, “奏當棄市”,並且犯顔直諫:“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順逆為差,今盜宗廟器而族之,有如萬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盡管漢文帝以為張釋之未能體現自己的“承宗廟意也”,但最後還是同意瞭張釋之的判決。在理解瞭漢文帝勇於納諫這一層麵的意義後,我們也許會看齣漢文帝身上還是有不少陰暗麵的,他“從善”但並不“如流”,假若張釋之是按皇上主意判案的張湯,漢文帝的“仁德”就沒有本篇所敘說的那麼多瞭。另外,漢文帝還有猜忌功臣的缺點,緻使周勃恐懼而死。這方麵需參照《絳侯周勃世傢》等。
(3)贊揚瞭上書感動天子的少女緹縈,錶明司馬遷對待婦女的觀點是進步的。緹縈是太倉公的小女兒,太倉公會醫術,後受人誣告被解往長安受肉刑。臨行時,五個女兒隨而泣,倉公罵道:“生子不生男,緩急無可使者。”這時,少女緹縈挺身上書,不僅使父刑得免,而且感動文帝,除去瞭“斷支體,刻肌膚”的肉刑。在司馬遷筆下,一位少女的個彆行為,與朝廷的政治措施連在瞭一起,遂使緹縈這一女性形象在中國曆史上得以不朽。班固在《詠史》詩中稱賞道:“百男何憒憒,不如一緹縈。”曹植在《精微篇》中也贊曰:“多男亦何為!一女足成居。”
(4)司馬遷《史記》對帝王詔策多不濫載,唯本篇載錄文帝詔書特詳。李景星說:“太史公於他帝詔令多不載錄,獨於《孝文本紀》錄詔令最詳,蓋以孝文各詔質古溫醇,實屬三代之遺。且所行政事,又足以副之,非托諸空言者比也。通篇敘事,純以文勝,寫得秩秩楚楚,優柔不迫。既無《高紀》中疏蕩之氣,亦無《呂紀》中刻摯之筆,又處處與《武紀》中做反麵對照。寫仁厚守成之重,不得不另用此一副筆墨也。後幅收束,尤為嚴密。從代來即位一段,總敘帝生平於未崩之前;‘後七年六月’一段,詳敘帝之遺詔於既崩之後。下又繼以景帝之詔,群臣之議,將帝所行之大事再括敘一番,而以‘功莫大於高帝,德莫大於孝文皇帝’一語作為斷定,精確正大,穆然高古,此史公真實筆力。”(《史記評議》)
作者在本文中歌頌漢文帝的廢除肉刑,很把它當作一件盛德之事來說,但事實究竟如何還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漢書·刑法誌》載張蒼、馮敬上書稱文帝之廢肉刑為“外有輕刑之名,內實殺人。斬右趾者又當死;斬左趾者笞五百,當劓者笞三百,率多死”,不夠死刑的為廢肉刑而升為死刑,已經是不閤適瞭;將稍輕之肉刑改為鞭笞,由於打得太重,也等不到打滿數目就被打死瞭。為此,景帝時曾兩次減少鞭笞的數目,至武帝時重又恢復瞭肉刑。
本文在揭示統治集團內部的深刻矛盾方麵,可謂隱微細緻,發人深思,諸如周勃、陳平等當初為什麼要選漢文帝以及漢文帝入朝後又對周勃、陳平等做瞭些什麼;在平諸呂中立有最大功勞的是硃虛侯劉章,而文帝即位後又是怎麼對待劉章兄弟的;文帝即位前,曾反復推讓,文帝即位後,又一連對各個方麵以及對全國的百姓普加奬賞,這些是為什麼?作者的確歌頌漢文帝,但對漢文帝的某些故弄玄虛之舉,也並非視而未見。摒除錶麵的一片頌聲,仔細推敲,這裏邊似乎還大有奧妙,很能讓人長見識。關於本文的作者,賴長揚、趙生群等認為本篇作品的作者應是司馬談,而不是司馬遷。趙生群在《司馬遷研究》中說:“司馬談作史之時,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三件大事都未能舉行,所以《孝文帝本紀》贊語中說‘謙讓未遑至今’;司馬遷作史時,此三事都已大功告成,如果他作《孝文本紀》就不可能再齣現‘謙讓未遑至今’這樣的話。這是《孝文本紀》為司馬談所做的鐵證。”其說似乎可以成立。
精彩內文選讀
北方強敵匈奴在漢初冒頓單於當政時達於鼎盛,長期為患於邊。漢傢創業皇帝漢高祖劉邦受睏平城之辱籠罩漢朝君臣幾代人。高後屈辱求和,忍受冒頓單於戲弄的狂悖書信,更是國恥。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臣服大宛,威震西域,漢武帝下詔書布告天下,說:“高皇帝遺聯平城之憂,高後時單於書絕悖逆。昔齊襄公復九世之仇,《春鞦》大之。”這時漢武帝徹底擊敗匈奴,徵大宛斷匈奴右臂,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漢朝揚眉吐氣。但漢文帝時,黎民切盼休養生息,反擊匈奴的條件尚未成熟。戰爭是綜閤國力的較量。綜閤國力的要素有三:政治力、經濟力、軍事實力。優越的政治力與經濟力,可以持續作戰,是取勝之根本。但陣前交鋒,優越的軍事實力是綜閤國力的核心要素。匈奴是馬背民族,漢朝要製勝匈奴,要有足夠的騎兵,邊境要有足夠的糧食儲備。這些條件,漢文帝時尚不具備。《孫子兵法》說:“倍者守之,三者攻之,五者圍之。”又說:“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雙方決戰,實力相當,兩敗俱傷,一方實力三倍於敵,乃至五倍、十倍於敵,占有絕對優勢,纔可以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漢文帝時,綜閤國力強於匈奴,軍事實力大體相當,漢朝防禦有餘而齣擊不足。漢文帝尊重實力,對匈奴高掛免戰牌,在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漢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漢文帝後元三年(公元前161年),三次與匈奴和親,先後與冒頓單於、老上單於、軍臣單於等三代單於訂立和親條約,漢朝饋贈匈奴大量財物,漢宗室公主齣嫁單於。但匈奴百約百叛,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入寇上郡,丞相灌嬰率領車騎八萬五韆擊走匈奴。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十四萬騎入寇朝那,殺北地郡尉孫卬,漢文帝派張相如等三將軍擊走匈奴,也曾一度要禦駕親徵。漢文帝後元六年(公元前158年)鼕,匈奴騎兵六萬大入上郡、雲中。
……
這套書的行文風格,初看之下可能並不算多麼華麗,但細品之下,卻有一種大音希聲的韻味。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在描述重大曆史事件時,筆觸凝練有力,氣勢磅礴,讓人仿佛置身於曆史的洪流之中;而在描繪人物的日常生活或私下交流時,文字又變得舒緩、細膩,充滿瞭生活氣息和人情味。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使得閱讀過程絲毫沒有冗長之感。它避免瞭那種過度煽情或刻意拔高的寫作腔調,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讓事實本身的力量說話。讀完後,我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不是因為內容沒寫完,而是因為文字的簡潔和準確,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間給讀者自己去填補,這種“留白”的藝術處理,是很多當代曆史寫作難以企及的境界,真正體現瞭功力深厚。
评分我對曆史書籍的偏好是偏嚮於那種能夠深入挖掘人物內心世界的作品,而不是那種隻羅列事件和年代的流水賬。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沒有停留在對宏大敘事的簡單復述,而是花費瞭大量的筆墨去剖析那些關鍵人物在麵臨重大抉擇時的心理博弈和情感掙紮。比如,書中對某位早期改革者的幾次關鍵性會議的描述,不僅僅記錄瞭他們說瞭什麼,更深入地探討瞭他們發言時的語氣、眼神中的微小變化,以及他們私下裏與幕僚的私語,這些細節的捕捉,極大地豐富瞭人物的立體感。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像是與那些曆史上的偉人進行瞭一次深入的麵對麵交流,理解瞭他們行為背後的復雜動因,而不是簡單地用“英明”或“昏庸”來標簽化他們。這種挖掘人性的深度,讓原本冰冷的史料變得鮮活而富有溫度,讓人在感嘆曆史風雲變幻的同時,也能對人性的共通之處産生深刻的共鳴。
评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拿在手裏仿佛就能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我尤其喜歡封麵采用的那種仿古宣紙的紋理,配上燙金的書名,既古典又不失大氣。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考究,字跡清晰,墨色濃鬱,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覺得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古代服飾、建築、器物的插圖描繪得極其精細,那些綫條的勾勒和色彩的搭配,仿佛能把人瞬間拉迴到那個遙遠的時代去親眼目睹。我特地翻閱瞭其中關於禮製的部分,發現作者在配圖時非常用心,不僅僅是簡單的示意,而是結閤瞭當時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隨便翻到哪一頁,都能發現一些令人會心一笑的細節,比如某個官員衣帶上佩戴的玉佩的紋路,或者是宮殿廊簷上雕刻的祥雲圖案,這些用心之處,讓閱讀體驗從單純的文字獲取,升華為一種視覺和觸覺上的享受。這絕對是一套值得收藏的書籍,無論是從閱讀價值還是從藝術價值上來說,都達到瞭很高的水準。
评分坦白說,我對許多曆史普及讀物都抱有一種警惕心,總擔心為瞭追求閱讀的流暢性,會犧牲掉曆史的準確性。然而,這套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在保持可讀性的同時,對史料的引用和考證下瞭大功夫。每當涉及到一個有爭議的曆史節點或人物評價時,作者都會非常審慎地列舉不同的曆史觀點,並清晰地闡明自己基於哪些文獻依據做齣瞭取捨或傾嚮性的判斷。我特地去查閱瞭其中引用的幾處較偏門的史料記載,發現作者的標注非常嚴謹,引文齣處清晰可循,這對於一個有一定曆史知識儲備的讀者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信任基礎。它不是那種“一言堂”式的灌輸,而是像一個嚴謹的學者在與你探討問題,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讓讀者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得到知識上的充實和思維上的啓發,讓人讀得踏實。
评分我最近幾年對古代的社會治理結構和基層管理模式非常感興趣,很多曆史書往往隻關注到朝堂上的鬥爭,對地方上的具體運作一帶而過,讓人感覺曆史像是懸浮在空中的。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非常細緻地描繪瞭地方官吏的選拔、考核機製,以及他們如何處理日常的民事糾紛、賑災、水利建設等具體事務。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其中一章,詳細描述瞭某個重要水利工程從立項到實施過程中,地方官僚係統內部的協調與摩擦,以及他們如何平衡中央的指令與地方的實際情況。這種對“螺絲釘”層麵的曆史還原,讓讀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治國”這個龐大體係是如何運轉的。它讓我明白,一個盛世的背後,絕不僅僅是君主的功績,更是無數中下層官員日復一日的辛勞和智慧的體現,視角非常新穎且接地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