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百年影像

鼓浪屿百年影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旻 编
图书标签:
  • 鼓浪屿
  • 厦门
  • 历史
  • 影像
  • 百年
  • 老照片
  • 文化
  • 旅游
  • 福建
  • 怀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5660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70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0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鼓浪屿百年影像》以鼓浪屿具有的音乐文化、建筑文化、体育文化、名人文化等独特元素为主要内容,全面反映近代百年来鼓浪屿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
  《鼓浪屿百年影像》文字部分为一篇约7万字的导言,题为“百年鼓浪屿的历史坐标”。
  《鼓浪屿百年影像》图片部分,主要以部分收藏家、文史专家等收藏的鼓浪屿老照片等为主,精选出600余幅老照片组成。

内页插图

目录

百年鼓浪屿的厉史坐标
鼓浪屿:形象与图像

壹 农耕小岛鼓浪屿
鼓浪屿岛上的四个村庄
中国人的传统信仰
休闲旅游之岛鼓浪屿
曾是坟基遍池的鼓浪屿

贰 金发碧眼的鼓浪屿
洋人来了
领事馆遍地开花
父子两代领事
法国领事馆影像
洋人的安乐窝
鼓浪屿上的外国孩子
洋人基地

叁 华洋交杂的鼓浪屿
公共租界时期的鼓浪屿
《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章程》和《鼓浪屿公共池界规例》的签订
鼓浪屿公共池界会审公堂
鼓浪屿工部局
以洋人为榜样:华人成功人士在鼓浪屿上的生活
鼓浪屿上的文化人士
林尔嘉与菽左花园
林祖密与宫保第
黄实位与中南银行
鼓浪屿卓家
鼓浪屿上的其他富商
几次重大事件
1917年9月12日,可怕的台风和
火灾记忆
升旗山上的海关信号所
20世纪20-30年代的鼓浪屿

肆 万花筒般的鼓浪屿
教会、教堂、传教士
教育与体育
怀德幼稚园和怀德幼师
从女塾列毓德女中
从乌埭女学列怀仁女中
英华中学与英华校友小学
鼓浪屿上的其他学校
医疗与防疫
鼓浪屿救世医院
鼓浪屿救世医院附属护士学校
鼓浪屿医院
其他医院
中国医生
药旁
卫生防疫
中医与中药
音乐与艺术
音乐
英术
诗歌
戏剧
社会救肋事业

伍 目常生活中的鼓浪屿
现代文明之风吹进鼓浪屿
从风帆时代到蒸汽时代
西式彰响下的中圆家庭生活
鼓浪屿情定一生
鼓浪屿底层百姓的生活

陆 沦陷期间的鼓浪屿
厦门沦陷。难民涌向鼓浪屿
1939年“鼓浪屿事件”
1941年12月8日,鼓浪屿沦陷
沦陷时期的鼓浪屿
收回公共租界鼓浪屿
抗战胜利

柒 鼓浪屿的革命与新生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鼓浪屿百年影像》的图书的简介,内容经过精心组织,力求详实自然,避免任何工具化痕迹。 --- 《时光深处的岛屿回响:一份关于近代中国城市记忆的深度影像志》 本书核心聚焦: 1880年代至1950年代,中国沿海重要通商口岸的城市变迁、社会生活图景以及中西文化交融的复杂历史侧面。 体例与结构: 本书并非简单的图册汇编,而是一部以视觉资料为驱动力的深度历史考察。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四大板块,辅以详细的考证性文字说明和专家点评。 第一部分:门户洞开——近代口岸的诞生与初步面貌 (约 1880s – 1910s)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第一批被迫或主动开放的海港城市,如何从传统渔村或边陲要地,迅速转型为国际化的贸易节点。 重点关注的城市群(示例性说明,不限于鼓浪屿): 上海、天津、广州、福州、宁波等。 影像内容侧重: 1. 基础设施的初建: 记录了洋行、领事馆、海关、栈房、码头等外来建筑的早期形态。这些影像往往带有强烈的殖民地/租界色彩,反映了权力空间的重塑。 2. 交通网络的雏形: 展示了早期蒸汽轮船、有轨电车(或马车)、铁路的引入,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城市的人流和物流模式。 3. 社会阶层的初次分化: 通过街头场景,可以清晰辨识出早期买办阶层、洋行职员、传统手工业者以及码头工人的形象对比。例如,对旧式长衫与西装的并置记录,是研究当时身份认同变化的重要线索。 4. 生活方式的萌芽: 聚焦于早期照相馆的设立,以及市民对摄影这项新事物的反应。早期肖像照中的服饰、发型,细致地勾勒出向“摩登”转型的早期尝试。 学术价值点: 本部分影像资料的辨识度极高,许多照片的底片保存状况堪忧,本书通过数字化修复技术,首次将这些模糊的影像以清晰的面貌呈现,并结合海关记录、外交文书,重建了口岸建立初期的地理空间概念。 第二部分:风云际会——中西合璧的城市景观与文化张力 (约 1910s – 1930s) 进入民国时期,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新文化运动的推进,沿海城市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文化面貌。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本土精英如何吸收外来元素,并试图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定义“中国性”。 影像内容侧重: 1. 建筑风格的融合与冲突: 细致对比了不同城市中,既有模仿西方的“大阳房”式建筑,也有融入了传统歇山、飞檐的“折衷主义”建筑。重点分析了这些建筑背后的功能转换(如从洋行到银行,从别墅到学校)。 2. 教育与医疗的现代化: 选取了大量关于教会学校、私立大学以及新式医院的影像。这些场景不仅记录了硬件设施,更捕捉了学生群体(特别是女学生)接受新式教育时的精神风貌。 3. 商业活动的繁荣与转型: 深入研究了新式百货公司的出现,以及传统商铺如何适应电力、广告牌等新生事物的冲击。如,早期霓虹灯广告在特定区域的密集分布,成为现代商业力量的标志。 4. 市民娱乐与社会风尚: 收录了早期电影院(影戏院)、公园、咖啡馆的场景,以及市民在公共空间中的行为规范变化。特别关注了服饰的快速更迭——旗袍的演变、西装的普及,及其所代表的性别角色的微妙松动。 历史研究的深度: 这一部分的影像往往涉及敏感的政治时期。本书的考证工作着重于剥离宣传色彩,还原事件发生时的真实环境。例如,通过对比不同角度拍摄的集会游行照片,来分析当时人群的组织形态和情绪层次。 第三部分:危机与坚守——战乱阴影下的日常生存 (约 1930s – 1940s) 抗日战争及其前后的历史时期,对沿海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剧烈的冲击。本部分影像的基调转为沉重,展现了战争如何渗透进日常生活的肌理。 影像内容侧重: 1. 战备与疏散: 记录了城市为应对轰炸所做的努力,如修建防空洞、物资的紧急调运。大量关于难民潮和流离失所人群的影像,是研究战争对社会结构冲击的第一手资料。 2. 工业的转移与坚守: 部分影像聚焦于内迁的工厂和学府,记录了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极其简陋条件下维持生产和教学的场景。这展现了中国现代工业体系在极端压力下的韧性。 3. 沦陷区的特殊生活: 对于被占领城市,本书谨慎地选取了反映城市管理者和普通民众在夹缝中求生的照片,避免过度渲染冲突,而更侧重于“如何活下去”这一人类基本诉求的影像表达。 4. 胜利后的短暂喘息: 搜集了抗战胜利后,城市短暂的狂欢场面,以及随之而来的通货膨胀、政治动荡对市容市貌造成的新的混乱迹象。 影像鉴赏与修复: 这一时期的许多照片多为记者用小型相机快速抓拍,画质粗糙。本书团队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颗粒降噪和层次恢复,力求还原记录者当时试图捕捉到的瞬间张力。 第四部分:时代的转折点——新旧交替的尾声 (约 1940s 末 – 1950s 初)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国民政府迁徙前后,沿海城市的最后图景,以及新政权建立初期对城市进行重塑的初步尝试。 影像内容侧重: 1. 人员的去留与告别: 记录了码头上人潮涌动、告别的场景,这些画面充满了强烈的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交织的悲剧色彩。 2. 公共空间与标识的更迭: 对比了国民政府时期(如“党国”标识)与新政权初期(如宣传标语、群众集会)的城市宣传符号的快速替换过程。 3. 最后的海港面貌: 提供了若干张在历史转折点上,保持了相对稳定形态的港口、街道的俯瞰图,作为研究近代城市历史的一个时间锚点。 总结性评论: 本书通过对数千份历史影像的梳理、交叉印证与专业修复,力图为读者构建一个多维、立体的近代中国沿海城市群的视觉档案。它不仅是关于建筑和街道的故事,更是关于人如何在剧烈变动的世界中,努力定义自己身份的百年回响。 --- 本书特点总结: 详实的图注与考证: 每张照片均附有详细的拍摄时间、地点、主题解析,以及至少两处可靠的第三方历史文献佐证。 主题的普适性: 尽管聚焦于沿海城市,但其所反映的现代化、国际化、社会结构重组等主题,具有普遍的历史研究价值。 高质量的视觉呈现: 采用高分辨率印刷技术,最大程度还原老照片的细腻层次感。 目标读者: 历史研究者、城市规划与建筑史爱好者、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厦门这座城市,总带着一股潮湿而温暖的气息,尤其提到鼓浪屿,脑海里浮现的便是那错落有致的异国建筑和弥漫在空气中的悠扬琴声。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城市历史变迁的摄影集,虽然它记录的不是鼓浪屿的往事,但那种通过光影定格时代瞬间的魅力,却让人深深着迷。这本书聚焦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南方港口城市的生活切片,那些黑白照片里的景象,是那么的鲜活又遥远。你可以清晰地看到码头上忙碌搬运货物的工人身影,他们的汗水仿佛要穿透纸张,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热浪;也能看到街角茶楼里,老人们围坐一桌,慢悠悠地品茗闲谈的场景,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是如今快节奏生活中难得一见的。摄影师的镜头语言非常克制,他没有刻意去美化或丑化任何事物,只是忠实地记录下生活的原貌。比如,有一组关于旧式电车运行的照片,电车造型古朴,车厢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有穿着讲究的绅士,也有朴素的家庭主妇,他们都在为着各自的生活奔波。这种对寻常日子里蕴含的宏大叙事的捕捉能力,让人不禁思考,时间究竟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影像资料,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声音、气味和触感的大门。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某个北方古镇兴衰史的文献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详尽地描绘了河流改道对一个依水而建的聚落带来的毁灭性打击,那种历史的无力和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感,被文字和一些手绘地图展现得淋漓尽致。书里有一章专门讲了当地传统手工艺——一种精妙的竹编技术——是如何因为原材料枯竭和年轻人外出打工而逐渐失传的。作者引述了最后一位老匠人的访谈,那老人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奈和对技艺消亡的痛惜,读到他描述自己编织的手艺如何像流水一样从指尖溜走,我甚至能想象出那种失落感。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严谨,从地理变迁到经济结构调整,再到文化认同的危机,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发展”与“传承”之间矛盾的独特视角。不同于那些歌颂进步的论调,它更关注那些被进步洪流冲刷掉的、微小而珍贵的片段。这让我联想到,每一个快速发展的角落背后,必然都有一些被悄悄遗忘和牺牲的部分,值得我们驻足深思,而不是盲目乐观地往前冲。

评分

手边这本聚焦于上世纪中叶某省份教育改革历程的学术专著,内容深邃,引人入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政策文件,而是通过对多所不同类型学校(包括乡村小学、教会学校和城市重点中学)的个案分析,立体地展现了教育理念冲突与融合的复杂过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时的冷静与客观。例如,在讨论某一阶段“扫盲运动”的成效与副作用时,作者引用了大量一手调研资料,既肯定了其在提升基础识字率上的巨大贡献,也坦诚地指出了其在艺术教育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上的不足。书中的图表制作精良,数据详实,那些展示不同教育阶段升学率和学科偏好转变的曲线图,直观地揭示了社会思潮对个体选择的微妙影响。读这本书,就像是置身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思想交锋现场,各种理念的碰撞,最终塑造了当代人的思维底色。它要求读者必须集中注意力,因为它探讨的不是表面的现象,而是深层的结构性变化,非常适合对社会学和教育史感兴趣的人士进行深度研读。

评分

最近读的一本关于早期电影制作幕后的纪实文学,风格极其大胆和碎片化,完全打破了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它主要围绕着几位默片时代的传奇导演和演员展开,但重点不是他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他们为了镜头前那几秒钟的完美,付出了何等荒谬的代价。书中描述了搭建布景的工人如何需要在零下十几度的片场工作,只为追求那一束“恰到好处”的冬日光线;也描绘了那些女明星们,为了保持上镜的纤瘦,私下里采取了何等极端的节食方式。文字充满了戏剧性的对白和作者对那个光怪陆离的圈子的辛辣讽刺。这种非线性的叙事,反而更贴合电影本身那种跳跃、蒙太奇式的视觉感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被抛入一个新的场景,充满了意外和刺激。它没有给出任何道德评判,只是把那个时代所有华丽背后的辛酸、疯狂和创造力,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揭开,让人在惊叹之余,对“艺术”这个词有了更复杂、更具烟火气的理解。

评分

我最近在阅读一本关于古代宫廷园林艺术,特别是叠石造景理论的书籍。这本书从美学哲学的高度,探讨了中国传统园林如何通过人工手段模拟自然山川的意境。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不同朝代对于“假山”的理解差异——从唐代追求雄浑大气的开凿,到宋代偏爱精巧秀美的点缀,再到明清对“一山一世界”的极致追求。书中详细描述了不同石材(如太湖石、黄石)的纹理和质地如何影响最终的视觉效果,以及在不同光照角度下,石头上苔藓的生长如何被视为园林生命力的体现。书中配有大量详细的测绘图和拓本,让你仿佛能够亲自上手去触摸那些嶙峋的石块,感受古人“可游、可居、可赏”的造园哲学。它不仅仅是介绍园林,更像是在教授一种观察自然、理解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读完之后,我再看任何山水画或园林照片时,都会不自觉地去分析那些石块的“朝向”和“关系”,那种由内而外的审美提升,是阅读其他题材难以获得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