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百年影像

鼓浪嶼百年影像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周旻 編
圖書標籤:
  • 鼓浪嶼
  • 廈門
  • 曆史
  • 影像
  • 百年
  • 老照片
  • 文化
  • 旅遊
  • 福建
  • 懷舊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廈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56606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705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0
字數:32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鼓浪嶼百年影像》以鼓浪嶼具有的音樂文化、建築文化、體育文化、名人文化等獨特元素為主要內容,全麵反映近代百年來鼓浪嶼中西文化交融的曆史。
  《鼓浪嶼百年影像》文字部分為一篇約7萬字的導言,題為“百年鼓浪嶼的曆史坐標”。
  《鼓浪嶼百年影像》圖片部分,主要以部分收藏傢、文史專傢等收藏的鼓浪嶼老照片等為主,精選齣600餘幅老照片組成。

內頁插圖

目錄

百年鼓浪嶼的厲史坐標
鼓浪嶼:形象與圖像

壹 農耕小島鼓浪嶼
鼓浪嶼島上的四個村莊
中國人的傳統信仰
休閑旅遊之島鼓浪嶼
曾是墳基遍池的鼓浪嶼

貳 金發碧眼的鼓浪嶼
洋人來瞭
領事館遍地開花
父子兩代領事
法國領事館影像
洋人的安樂窩
鼓浪嶼上的外國孩子
洋人基地

叁 華洋交雜的鼓浪嶼
公共租界時期的鼓浪嶼
《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和《鼓浪嶼公共池界規例》的簽訂
鼓浪嶼公共池界會審公堂
鼓浪嶼工部局
以洋人為榜樣:華人成功人士在鼓浪嶼上的生活
鼓浪嶼上的文化人士
林爾嘉與菽左花園
林祖密與宮保第
黃實位與中南銀行
鼓浪嶼卓傢
鼓浪嶼上的其他富商
幾次重大事件
1917年9月12日,可怕的颱風和
火災記憶
升旗山上的海關信號所
20世紀20-30年代的鼓浪嶼

肆 萬花筒般的鼓浪嶼
教會、教堂、傳教士
教育與體育
懷德幼稚園和懷德幼師
從女塾列毓德女中
從烏埭女學列懷仁女中
英華中學與英華校友小學
鼓浪嶼上的其他學校
醫療與防疫
鼓浪嶼救世醫院
鼓浪嶼救世醫院附屬護士學校
鼓浪嶼醫院
其他醫院
中國醫生
藥旁
衛生防疫
中醫與中藥
音樂與藝術
音樂
英術
詩歌
戲劇
社會救肋事業

伍 目常生活中的鼓浪嶼
現代文明之風吹進鼓浪嶼
從風帆時代到蒸汽時代
西式彰響下的中圓傢庭生活
鼓浪嶼情定一生
鼓浪嶼底層百姓的生活

陸 淪陷期間的鼓浪嶼
廈門淪陷。難民湧嚮鼓浪嶼
1939年“鼓浪嶼事件”
1941年12月8日,鼓浪嶼淪陷
淪陷時期的鼓浪嶼
收迴公共租界鼓浪嶼
抗戰勝利

柒 鼓浪嶼的革命與新生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鼓浪嶼百年影像》的圖書的簡介,內容經過精心組織,力求詳實自然,避免任何工具化痕跡。 --- 《時光深處的島嶼迴響:一份關於近代中國城市記憶的深度影像誌》 本書核心聚焦: 1880年代至1950年代,中國沿海重要通商口岸的城市變遷、社會生活圖景以及中西文化交融的復雜曆史側麵。 體例與結構: 本書並非簡單的圖冊匯編,而是一部以視覺資料為驅動力的深度曆史考察。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大闆塊,輔以詳細的考證性文字說明和專傢點評。 第一部分:門戶洞開——近代口岸的誕生與初步麵貌 (約 1880s – 1910s) 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第一批被迫或主動開放的海港城市,如何從傳統漁村或邊陲要地,迅速轉型為國際化的貿易節點。 重點關注的城市群(示例性說明,不限於鼓浪嶼): 上海、天津、廣州、福州、寜波等。 影像內容側重: 1. 基礎設施的初建: 記錄瞭洋行、領事館、海關、棧房、碼頭等外來建築的早期形態。這些影像往往帶有強烈的殖民地/租界色彩,反映瞭權力空間的重塑。 2. 交通網絡的雛形: 展示瞭早期蒸汽輪船、有軌電車(或馬車)、鐵路的引入,以及它們如何改變瞭城市的人流和物流模式。 3. 社會階層的初次分化: 通過街頭場景,可以清晰辨識齣早期買辦階層、洋行職員、傳統手工業者以及碼頭工人的形象對比。例如,對舊式長衫與西裝的並置記錄,是研究當時身份認同變化的重要綫索。 4. 生活方式的萌芽: 聚焦於早期照相館的設立,以及市民對攝影這項新事物的反應。早期肖像照中的服飾、發型,細緻地勾勒齣嚮“摩登”轉型的早期嘗試。 學術價值點: 本部分影像資料的辨識度極高,許多照片的底片保存狀況堪憂,本書通過數字化修復技術,首次將這些模糊的影像以清晰的麵貌呈現,並結閤海關記錄、外交文書,重建瞭口岸建立初期的地理空間概念。 第二部分:風雲際會——中西閤璧的城市景觀與文化張力 (約 1910s – 1930s) 進入民國時期,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新文化運動的推進,沿海城市呈現齣更為復雜的文化麵貌。本部分著重探討瞭本土精英如何吸收外來元素,並試圖在新的社會結構中定義“中國性”。 影像內容側重: 1. 建築風格的融閤與衝突: 細緻對比瞭不同城市中,既有模仿西方的“大陽房”式建築,也有融入瞭傳統歇山、飛簷的“摺衷主義”建築。重點分析瞭這些建築背後的功能轉換(如從洋行到銀行,從彆墅到學校)。 2. 教育與醫療的現代化: 選取瞭大量關於教會學校、私立大學以及新式醫院的影像。這些場景不僅記錄瞭硬件設施,更捕捉瞭學生群體(特彆是女學生)接受新式教育時的精神風貌。 3. 商業活動的繁榮與轉型: 深入研究瞭新式百貨公司的齣現,以及傳統商鋪如何適應電力、廣告牌等新生事物的衝擊。如,早期霓虹燈廣告在特定區域的密集分布,成為現代商業力量的標誌。 4. 市民娛樂與社會風尚: 收錄瞭早期電影院(影戲院)、公園、咖啡館的場景,以及市民在公共空間中的行為規範變化。特彆關注瞭服飾的快速更迭——旗袍的演變、西裝的普及,及其所代錶的性彆角色的微妙鬆動。 曆史研究的深度: 這一部分的影像往往涉及敏感的政治時期。本書的考證工作著重於剝離宣傳色彩,還原事件發生時的真實環境。例如,通過對比不同角度拍攝的集會遊行照片,來分析當時人群的組織形態和情緒層次。 第三部分:危機與堅守——戰亂陰影下的日常生存 (約 1930s – 1940s) 抗日戰爭及其前後的曆史時期,對沿海城市的發展造成瞭劇烈的衝擊。本部分影像的基調轉為沉重,展現瞭戰爭如何滲透進日常生活的肌理。 影像內容側重: 1. 戰備與疏散: 記錄瞭城市為應對轟炸所做的努力,如修建防空洞、物資的緊急調運。大量關於難民潮和流離失所人群的影像,是研究戰爭對社會結構衝擊的第一手資料。 2. 工業的轉移與堅守: 部分影像聚焦於內遷的工廠和學府,記錄瞭知識分子和技術工人在極其簡陋條件下維持生産和教學的場景。這展現瞭中國現代工業體係在極端壓力下的韌性。 3. 淪陷區的特殊生活: 對於被占領城市,本書謹慎地選取瞭反映城市管理者和普通民眾在夾縫中求生的照片,避免過度渲染衝突,而更側重於“如何活下去”這一人類基本訴求的影像錶達。 4. 勝利後的短暫喘息: 搜集瞭抗戰勝利後,城市短暫的狂歡場麵,以及隨之而來的通貨膨脹、政治動蕩對市容市貌造成的新的混亂跡象。 影像鑒賞與修復: 這一時期的許多照片多為記者用小型相機快速抓拍,畫質粗糙。本書團隊投入瞭大量精力進行顆粒降噪和層次恢復,力求還原記錄者當時試圖捕捉到的瞬間張力。 第四部分:時代的轉摺點——新舊交替的尾聲 (約 1940s 末 – 1950s 初) 本書的收尾部分,聚焦於國民政府遷徙前後,沿海城市的最後圖景,以及新政權建立初期對城市進行重塑的初步嘗試。 影像內容側重: 1. 人員的去留與告彆: 記錄瞭碼頭上人潮湧動、告彆的場景,這些畫麵充滿瞭強烈的個人命運與宏大曆史交織的悲劇色彩。 2. 公共空間與標識的更迭: 對比瞭國民政府時期(如“黨國”標識)與新政權初期(如宣傳標語、群眾集會)的城市宣傳符號的快速替換過程。 3. 最後的海港麵貌: 提供瞭若乾張在曆史轉摺點上,保持瞭相對穩定形態的港口、街道的俯瞰圖,作為研究近代城市曆史的一個時間錨點。 總結性評論: 本書通過對數韆份曆史影像的梳理、交叉印證與專業修復,力圖為讀者構建一個多維、立體的近代中國沿海城市群的視覺檔案。它不僅是關於建築和街道的故事,更是關於人如何在劇烈變動的世界中,努力定義自己身份的百年迴響。 --- 本書特點總結: 詳實的圖注與考證: 每張照片均附有詳細的拍攝時間、地點、主題解析,以及至少兩處可靠的第三方曆史文獻佐證。 主題的普適性: 盡管聚焦於沿海城市,但其所反映的現代化、國際化、社會結構重組等主題,具有普遍的曆史研究價值。 高質量的視覺呈現: 采用高分辨率印刷技術,最大程度還原老照片的細膩層次感。 目標讀者: 曆史研究者、城市規劃與建築史愛好者、對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某個北方古鎮興衰史的文獻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它詳盡地描繪瞭河流改道對一個依水而建的聚落帶來的毀滅性打擊,那種曆史的無力和人類在自然麵前的渺小感,被文字和一些手繪地圖展現得淋灕盡緻。書裏有一章專門講瞭當地傳統手工藝——一種精妙的竹編技術——是如何因為原材料枯竭和年輕人外齣打工而逐漸失傳的。作者引述瞭最後一位老匠人的訪談,那老人的聲音裏充滿瞭無奈和對技藝消亡的痛惜,讀到他描述自己編織的手藝如何像流水一樣從指尖溜走,我甚至能想象齣那種失落感。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嚴謹,從地理變遷到經濟結構調整,再到文化認同的危機,層層遞進,邏輯清晰。它提供瞭一種審視“發展”與“傳承”之間矛盾的獨特視角。不同於那些歌頌進步的論調,它更關注那些被進步洪流衝刷掉的、微小而珍貴的片段。這讓我聯想到,每一個快速發展的角落背後,必然都有一些被悄悄遺忘和犧牲的部分,值得我們駐足深思,而不是盲目樂觀地往前衝。

评分

最近讀的一本關於早期電影製作幕後的紀實文學,風格極其大膽和碎片化,完全打破瞭傳統傳記的綫性敘事。它主要圍繞著幾位默片時代的傳奇導演和演員展開,但重點不是他們取得瞭多大的成就,而是他們為瞭鏡頭前那幾秒鍾的完美,付齣瞭何等荒謬的代價。書中描述瞭搭建布景的工人如何需要在零下十幾度的片場工作,隻為追求那一束“恰到好處”的鼕日光綫;也描繪瞭那些女明星們,為瞭保持上鏡的縴瘦,私下裏采取瞭何等極端的節食方式。文字充滿瞭戲劇性的對白和作者對那個光怪陸離的圈子的辛辣諷刺。這種非綫性的敘事,反而更貼閤電影本身那種跳躍、濛太奇式的視覺感受。每一次翻頁,都像是被拋入一個新的場景,充滿瞭意外和刺激。它沒有給齣任何道德評判,隻是把那個時代所有華麗背後的辛酸、瘋狂和創造力,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揭開,讓人在驚嘆之餘,對“藝術”這個詞有瞭更復雜、更具煙火氣的理解。

评分

廈門這座城市,總帶著一股潮濕而溫暖的氣息,尤其提到鼓浪嶼,腦海裏浮現的便是那錯落有緻的異國建築和彌漫在空氣中的悠揚琴聲。我最近翻閱瞭一本關於城市曆史變遷的攝影集,雖然它記錄的不是鼓浪嶼的往事,但那種通過光影定格時代瞬間的魅力,卻讓人深深著迷。這本書聚焦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個南方港口城市的生活切片,那些黑白照片裏的景象,是那麼的鮮活又遙遠。你可以清晰地看到碼頭上忙碌搬運貨物的工人身影,他們的汗水仿佛要穿透紙張,感受到撲麵而來的熱浪;也能看到街角茶樓裏,老人們圍坐一桌,慢悠悠地品茗閑談的場景,那種從容不迫的氣度,是如今快節奏生活中難得一見的。攝影師的鏡頭語言非常剋製,他沒有刻意去美化或醜化任何事物,隻是忠實地記錄下生活的原貌。比如,有一組關於舊式電車運行的照片,電車造型古樸,車廂裏擠滿瞭形形色色的人,有穿著講究的紳士,也有樸素的傢庭主婦,他們都在為著各自的生活奔波。這種對尋常日子裏蘊含的宏大敘事的捕捉能力,讓人不禁思考,時間究竟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麵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影像資料,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聲音、氣味和觸感的大門。

评分

我最近在閱讀一本關於古代宮廷園林藝術,特彆是疊石造景理論的書籍。這本書從美學哲學的高度,探討瞭中國傳統園林如何通過人工手段模擬自然山川的意境。作者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解析不同朝代對於“假山”的理解差異——從唐代追求雄渾大氣的開鑿,到宋代偏愛精巧秀美的點綴,再到明清對“一山一世界”的極緻追求。書中詳細描述瞭不同石材(如太湖石、黃石)的紋理和質地如何影響最終的視覺效果,以及在不同光照角度下,石頭上苔蘚的生長如何被視為園林生命力的體現。書中配有大量詳細的測繪圖和拓本,讓你仿佛能夠親自上手去觸摸那些嶙峋的石塊,感受古人“可遊、可居、可賞”的造園哲學。它不僅僅是介紹園林,更像是在教授一種觀察自然、理解天人閤一的東方智慧。讀完之後,我再看任何山水畫或園林照片時,都會不自覺地去分析那些石塊的“朝嚮”和“關係”,那種由內而外的審美提升,是閱讀其他題材難以獲得的。

评分

手邊這本聚焦於上世紀中葉某省份教育改革曆程的學術專著,內容深邃,引人入勝。它並非簡單地羅列政策文件,而是通過對多所不同類型學校(包括鄉村小學、教會學校和城市重點中學)的個案分析,立體地展現瞭教育理念衝突與融閤的復雜過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充滿爭議性的曆史事件時的冷靜與客觀。例如,在討論某一階段“掃盲運動”的成效與副作用時,作者引用瞭大量一手調研資料,既肯定瞭其在提升基礎識字率上的巨大貢獻,也坦誠地指齣瞭其在藝術教育和批判性思維培養上的不足。書中的圖錶製作精良,數據詳實,那些展示不同教育階段升學率和學科偏好轉變的麯綫圖,直觀地揭示瞭社會思潮對個體選擇的微妙影響。讀這本書,就像是置身於一場沒有硝煙的思想交鋒現場,各種理念的碰撞,最終塑造瞭當代人的思維底色。它要求讀者必須集中注意力,因為它探討的不是錶麵的現象,而是深層的結構性變化,非常適閤對社會學和教育史感興趣的人士進行深度研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