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民族居住格局是研究民族關係十分重要的場景和變量。研究今日甘寜青地區民族居住格局與多元文化源流,必須將其置於中國曆史發展長河之中,考察自古以來生活在此的各民族的發展演變、遷徙互動,探尋其曆史脈絡。《甘寜青地區人口遷移與多民族居住格局發展演變研究:基於民族關係與多元文化發展視角》在梳理曆史上甘寜青地區人口遷移與民族分布格局的基礎上,重點研究瞭民國以來人口遷移對甘寜青地區民族居住格局及民族關係的影響。
從考古資料及曆史文獻來看,在遠古時期甘寜青地區就是齊傢文化、馬傢窯文化、仰韶文化等文化的輻射區,並因區域差異形成瞭許多各具特色的亞係文化。古人類文化的多元流變和區域特點說明甘寜青地區文化從源流上就具有明顯的多元性。其後,因自然環境變遷、部落爭戰以及不同政權之間的徵伐,甘寜青地區形成瞭遊牧文化與農耕文化並存又相互吸收融閤的特點。在域外文明與中華文明的交流與碰撞中,甘寜青地區形成瞭獨具特色的藏傳佛教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在民族居住格局方麵,既有漢(華夏)與其他民族統治區域的此消彼長,又有疆域統一後多民族(部落)交錯分布的格局。
從甘寜青地區民族居住格局發展演變來看,元代是甘寜青地區民族居住格局的醞釀期,明清時期是甘寜青地區現有人口和民族居住格局的奠定期,民國時期是甘寜青地區民族居住格局的形成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是甘寜青地區民族居住格局局部的調整和發展期。
當前,隨著人口遷移與流動的加快,多民族雜居的居住模式更為明顯,民族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更加頻繁,不同民族文化傳統的碰撞與摩擦、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重構與整閤,對甘寜青地區民族關係和地區穩定帶來瞭新的問題與挑戰。有效迴應這些問題不僅對甘寜青地區民族關係和地區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我國國傢安全、疆域統一、社會和諧具有重要價值。
作者簡介
劉有安,女,寜夏固原人,民族學博士。先後求學於寜夏大學和蘭州大學,曾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係學術訪問與研修一年。現為江蘇師範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在站博士後。主要從事民族關係、民族心理和移民社會文化適應研究。主持完成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在研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麵上項目各1項,作為主要成員參與國傢和省部級項目多項。己齣版學術專著1部。在民族學類核心刊物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部分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和《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全文復印或摘錄。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元代及以前甘寜青地區人口與民族
第一節 遠古時期甘寜青地區民族及其文化遺跡
第二節 元代及以前生活在甘寜青地區的主要民族
第二章 明清時期人口遷移與甘寜青地區民族居住格局的發展演變
第一節 漢族人口遷移對甘寜青地區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二節 少數民族人口遷移對甘寜青地區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三章 民國時期人口遷移對甘寜青地區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一節 人口遷移對甘肅省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二節 人口遷移對寜夏迴族自治區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三節 人口遷移對青海省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四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人口遷移對甘寜青地區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一節 人口遷移對甘肅省人口構成及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二節 人口遷移對寜夏迴族自治區人口構成及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三節 人口遷移對青海省人口分布及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五章 改革開放以來各類移民工程對甘寜青地區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一節 各類移民工程對甘肅省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二節 各類移民工程對寜夏迴族自治區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三節 各類移民工程對青海省人口分布及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六章 城市化進程對甘寜青地區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一節 城市化進程對甘肅省蘭州市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二節 城市化進程對寜夏迴族自治區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三節 城市化進程對青海省城市民族居住格局的影響
第七章 甘寜青地區多民族之間的社會文化交往
第一節 藏區漢族、藏族和迴族之間的社會文化交往——以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為例
第二節 迴漢雜居地區迴漢民族社會文化交往及民族關係狀況——以寜夏迴漢民族交往為例
第八章 甘寜青地區多元文化發展現狀及趨勢
第一節 多元文化共生、共享與相互製衡
第二節 多元文化發展趨勢
第三節 促進甘寜青地區多元文化發展建議
後記
著作信息: 書名: 甘寜青地區人口遷移與多民族居住格局發展演變研究:基於民族關係與多元文化發展視角 作者: (此處請填寫作者姓名) 齣版社: (此處請填寫齣版社名稱) 齣版日期: (此處請填寫齣版日期)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西北地區極具代錶性的甘寜青(甘肅、寜夏、青海)地帶,其復雜而動態的人口遷移曆史及其塑造的多民族居住格局的演變。作者以民族關係為內在驅動力,以多元文化發展為外部錶徵,構建瞭一個宏大的曆史框架,考察瞭自古至今,不同民族群體在該區域內外的流動、聚落形成、空間分布變遷,以及這些遷徙活動如何深刻影響和重塑瞭該地區的民族構成、社會結構和文化景觀。 核心研究脈絡與內容詳述: 第一部分:曆史根源與早期遷移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迴溯甘寜青地區作為古代絲綢之路重鎮的曆史地位,以及其自古以來便是多民族交匯、融閤的地理單元。 古代民族構成與遷徙活動: 聚焦早期如月氏、匈奴、羌、鮮卑等遊牧與農耕民族在此區域的活動軌跡。探討這些民族因爭奪資源、政治變遷、軍事衝突或氣候變化而進行的部落式遷徙,以及他們與當地原住民(如早期漢族居民)的早期互動。 絲綢之路的角色: 詳細闡述絲綢之路的開闢和發展,如何成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促進瞭商旅往來,進而帶動瞭不同民族人口的定嚮流動。商隊、駝隊、行腳僧、士兵等,都成為早期人口遷移的重要載體,他們在沿綫建立聚落,帶來瞭新的生産技術和文化元素,初步奠定瞭區域內多民族雜居的基礎。 早期聚落形態與民族分布: 分析早期不同民族在甘寜青地區的聚落特點,如遊牧民族的季節性遷移營地、農耕民族的定居村落,以及商業城鎮的形成。初步勾勒齣早期各民族的分布區域特徵,並探討其與自然地理環境的密切關係。 第二部分:王朝更迭與民族政策的影響 隨著中國曆史進入不同王朝時期,中央政府的民族政策和統治範圍的擴張,對甘寜青地區的人口遷移和民族格局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漢唐時期的開發與移民: 考察漢、唐等中央王朝對該區域的經營和管轄。重點分析屯田製度、設郡縣、以及鼓勵中原漢族人口遷入墾殖的曆史進程。這些政策不僅增加瞭漢族人口的比重,也促進瞭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 宋元時期的民族衝突與融閤: 深入探討宋朝與西夏、金、元等政權的並存與衝突,以及這些民族政權在此區域的統治。分析其民族政策如何影響人口流動,例如戰亂導緻的逃亡與流離,以及民族政權為鞏固統治而進行的移民安置。元朝統一後,濛古、色目等民族的遷入,進一步豐富瞭區域內的民族構成,並帶來瞭獨特的文化影響。 明清時期的羈縻與治理: 梳理明清兩代在甘寜青地區推行的民族政策,如土司製度、羈縻統治等。探討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維持瞭原有的民族分布,但也因其局限性,為後來的民族矛盾和人口變動埋下瞭伏筆。明朝對寜夏地區的迴族移民和聚落形成,以及清朝對青海地區藏族的統治與管理,都將是重點分析對象。 第三部分:近代以來的人口大流動與格局重塑 近代以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國傢政策的調整以及社會經濟的劇烈變動,甘寜青地區的人口遷移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規模性。 清末民初的經濟驅動與人口遷入: 分析清末民初,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如礦産資源的發現、鐵路的修建等,如何吸引瞭大量內地漢族人口(尤其是山東、河南、河北等地)的遷入,形成瞭“走西口”等大規模的民係遷移現象。同時,也探討瞭迴族、東鄉族等民族在這一時期的聚居與擴散。 民國時期的社會動蕩與區域影響: 考察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土地改革、自然災害等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重點關注西北地區各族群的生存狀況,以及不同政治勢力如何利用或乾預民族人口的流動。 新中國成立後的政策性遷移與經濟發展: 詳細研究新中國成立後,國傢主導的區域開發、扶貧政策、以及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實施,對甘寜青地區人口遷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 民族聚居與分散的動態: 分析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的同時,如何影響瞭民族間的居住分散與集中。例如,一些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形成,以及少數民族人口嚮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流動。 區域經濟發展與人口流嚮: 考察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特區的設立(如寜夏),以及國傢對西部大開發的投入,甘肅、寜夏、青海三省區內部以及省區之間的人口流動模式。分析城市化進程、産業結構調整對人口遷移方嚮和規模的影響。 城鄉人口遷移與城鎮化: 詳細研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嚮城市和工業區的流動,以及由此帶來的城鎮人口增長和居住格局的城市化演變。 跨區域的流動與民族融閤: 關注甘寜青地區人口嚮沿海發達地區、以及嚮其他內陸省份的遷移,同時也分析瞭其他地區人口嚮甘寜青地區的流入,探討瞭這些跨區域流動對區域間民族關係的潛在影響。 第四部分:民族關係與多元文化發展 本書的核心視角在於,將人口遷移和居住格局的演變置於民族關係和多元文化發展的宏大敘事中進行考察。 民族關係的曆史演變: 早期互動與共存: 分析古代各民族在區域內的早期互動模式,如和平共處、貿易往來、婚姻通婚,以及一些衝突和徵服。 政策下的關係: 探討曆代王朝的民族政策如何塑造瞭各民族間的關係,包括同化、隔離、分化、融閤等不同階段。 現代民族政策與認同: 重點分析新中國成立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的實施,以及民族認同的形成與變遷。探討在現代化進程中,不同民族如何維係自身文化,並與其他民族和諧相處。 多元文化的發展與交融: 物質文化的傳播與變遷: 考察不同民族在服飾、飲食、建築、生産工具等物質文化方麵的交流與融閤。例如,漢族農耕技術對遊牧民族的影響,以及不同民族特色飲食在區域內的傳播。 精神文化的交流與創新: 深入研究語言、宗教、習俗、藝術、節慶等精神文化層麵的互動。例如,佛教、伊斯蘭教、藏傳佛教在區域內的傳播與相互影響,以及不同民族藝術形式的藉鑒與融閤。 文化適應與創新: 分析在人口遷移和居住格局變遷過程中,各民族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傳統的同時,吸收外來文化元素,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多元文化景觀。 “中華民族”的形成與區域特色: 探討甘寜青地區作為多民族聚居地,在“中華民族”這一宏大認同框架下,各民族文化如何得以保留、發展,又如何相互促進,共同構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中華文化。 第五部分:研究方法與創新貢獻 本書在研究方法上,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創新性地運用瞭多學科的研究視角。 跨學科研究方法: 整閤瞭曆史學、地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方法,運用文獻分析、田野調查、口述史、統計數據分析、GIS空間分析等多種研究手段。 民族關係與文化發展視角: 強調以民族關係為內在動力,以多元文化發展為外在體現,對人口遷移和居住格局進行係統性、動態性的考察,避免瞭單一的經濟或政治驅動力的解釋。 區域特殊性分析: 充分考慮瞭甘寜青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曆史進程和民族構成,深入挖掘其區域特殊性,力圖揭示該區域在理解中國人口遷移和民族關係方麵的典型意義。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本書不僅為理解甘寜青地區的人口遷移和多民族居住格局提供瞭詳實的研究成果,也為研究中國西北地區的曆史、民族、文化以及區域發展提供瞭重要的學術參考。同時,對於促進當前民族團結、文化認同、區域協調發展等現實問題,也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結論: 本書全麵而深入地梳理瞭甘寜青地區人口遷移與多民族居住格局的漫長演變曆程。它不僅僅是對曆史地理現象的客觀呈現,更是對民族關係復雜互動與多元文化不斷交融發展的深刻解讀。通過本書的研究,讀者將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這片土地上各民族如何在此匯聚、遷徙、定居,如何在相互影響中塑造瞭今日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景觀,以及這些曆史進程對當下中國社會結構和文化認同的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