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

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安平 著
图书标签:
  • 人际交往
  • 博弈心理学
  • 心理学
  • 社交技巧
  • 沟通技巧
  • 影响力
  • 说服力
  • 行为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450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90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博弈博弈论的精髓是策略性思考,学点博弈论,能教会我们理智地看待事物,教会我们预测他人反应,保护自身利益。为此,我们需要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巧妙地运用博弈策略。
《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 》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选取了大量有趣的故事,并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来诠释博弈论的定义和作用。向广大读者展示博弈中的智慧,告诉我们在社会和人生的大博弈中如何取得真正的成功。

作者简介

李安平
号苍生医者
身心灵专家
爸妈在线董事局副总裁
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
北大、清华客座教授、前沿讲座特邀嘉宾
北京苍生医者安平健康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安平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源自古老的易经智慧,能够同时整合人的身、心、智和灵的层面。
苍生医者李安平博士自儿时起便深受东西方文化的教养与熏陶,他在整个求学、研究与教学的过程中,累积了深厚渊博的古老传统易学知识,更融会贯通了新的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与发现,巧妙地将易学智慧与心理治疗相结合,能够靶向性地解决问题、疗愈疾患。

目录

第1章 走进博弈,博弈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游戏 1
什么是博弈 1
了解博弈的构成要素,把握博弈局势 3
博弈的结局:零和、负和与正和 6
第2章 如何避免两败俱伤:囚徒困境 9
谁才是凶手:“囚徒困境”的故事 9
到底是合作还是背叛 11
旅行者困境:小聪明使不得 13
胆大的南郭先生:机制漏洞下的便宜 16
两难中的第三条道路你找到了吗 18
知己知彼,先找到对方的软肋 20
优势互补,合作才能双赢 22
“哈丁公用地”悲剧:如何防止公共资源的过度开采 25
第3章 弱势时的借力策略:智猪博弈 27
智猪博弈的故事:“小猪”是如何吃上免费的午餐的 27
要做“小猪”,就要学会等待和把握时机 29
为什么有些人只能当冤大头:“大猪”的无奈 31
当投机取巧的“小猪”亦非易事 33
巧借强者之势,达成目标 35
当“大猪”,还是当“小猪” 37
如何防止“小猪”“搭便车” 40
以静制动,走好“等待”这步棋 42
第4章 最完美的博弈结局:纳什均衡 45
纳什对博弈论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45
灾难性的价格大战如何解决 47
利益妥协,才能达到均衡 49
狭路相逢,谁是胜者 51
“二桃”为什么能杀“三士” 53
“剩女”到底是怎么剩下的 55
第5章 实力强未必会胜出:枪手博弈 58
三个枪手的博弈:谁是枪战后的幸存者 58
强者要学会放低姿态 61
蓝契斯特法则:如何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63
别忽视职场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 65
弱者的生存之道——弱弱联合策略 68
第6章 谁是真正的勇者:斗鸡博弈 70
针尖对麦芒时胜者谁 70
以退为进的策略:聪明的胆小鬼 72
修炼强大气场,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74
别把面子看得太重要 77
把握全局,成为最后的赢家 78
把对手变为朋友,实现共赢 81
当机立断,别在犹豫不决中丧失先机 83
第7章 囚徒困境的破解之道:重复博弈 86
重复博弈能破解囚徒困境 86
眼光长远,舍小利赚大利 88
道德的制约作用 91
带剑的契约才更安全——让法律来改善囚徒困境 93
信誉是立世之本 96
第8章 过去的经验未必可靠:酒吧博弈 99
去还是不去:酒吧博弈 99
过犹不及,把握事情的临界点 101
成功需要一定的过程 104
过去的经验不一定可靠 106
敢于做人群中与众不同的那个人 108
另辟蹊径,才有可能绝处逢生 110
第9章 如何实现双赢:猎鹿博弈 113
何谓猎鹿博弈 113
有合作,才有双赢 115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117
强者才有竞争力,才有话语权 119
尊重你的对手,化敌为友 121
运用双赢思维,真诚合作 123
第10章 博弈中的常见效应与定律 125
破窗效应;不及时制止意味着纵容 125
登门槛效应:先“得寸”后“进尺” 127
延迟满足效应:如何培养自控能力 129
马太效应:遇到不公正待遇时如何调整 132
蝴蝶效应:不要因小失误酿成大错 134
多米诺骨牌效应:不要忽视初始能量的连锁反应 136
路径依赖定律:习惯是人生的最大指导 138
第11章 职场博弈 —博弈法则助你职场一路畅通 141
了解职场生存状况,读懂游戏规则 141
初入职场,切忌锋芒毕露 143
与领导博弈:记住,领导永远是对的 145
下属与企业、领导的博弈:表露成绩,高薪也是争取出来的 148
职场跳槽要谨慎 150
做与不做的抉择:别什么事都太积极 153
自己与自己博弈:时刻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 155
第12章 谈判博弈 —在讨价还价中获取最大利益 157
谈判即博弈 157
先摸清对方底细,方能底气十足 159
退一小步、进一大步的谈判技巧 161
装装糊涂,避开谈判雷区 164
打好时间战,别急于求成 165
谈判活动中的报价学问 167
第13章 管理博弈 —无为而治,井井有条 171
管理需要部署到位 171
零和游戏——成就感让企业与员工实现“双赢” 174
企业用人之道——让员工人尽其用 176
意见互通,平等交流 178
奖罚分明,管理才更高效 180
为员工营造一个快乐的工作氛围 183
第14章 处世博弈 —方圆进退之间的处世艺术 186
别让思维定式给你的人生设限 186
自我博弈:绝不可纵容自我 189
先发制人,凡事超前一步 191
助人就是助己 193
智者的生存之道——藏而不露 195
参考文献 198

精彩书摘

什么是博弈
在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迪克西特的《策略思维》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在某著名大学博弈课程的班上,有两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平时的考试成绩都是“A”,他们出色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也一直受到教授们的好评。转眼,学校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试又到了。往年,他们都会规规矩矩复习,但最近,他们最喜欢的一个明星要来他们所在的城市开演唱会,好不容易拿到票,当然不能不去,当他们从演唱会赶回来时,已经是第二天早上了,他们心想,匆匆忙忙赶去考试已经来不及了,干脆跟教授撒个谎,争取补考的机会吧。
于是,他们赶紧给教授打电话,称他们乘坐的公共汽车在半路上爆胎了,他们赶不上考试了,希望教授能重新给个补考的机会。
接到电话后,教授心里明白可能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他们真的是遇到紧急情况了,那么,这两个学生是应该得到谅解并获得补考机会的;要么是他们撒谎了,那么,他们必须要为自己的谎言付出代价。然而,怎样才能知道真实情况呢?
这两个学生当然很精明,但他们忽视了一点,他们的老师是专攻博弈论的专家。教授很爽快地答应了学生的请求,并通知他们三天后来学校参加补考。这一天很快到了,他们如约来参加考试,教授将他们分别安排到两间教室,给他们发放了试卷。他们平时的基础知识学得不错,也有了三天的时间复习,因此,对于前面第一张试卷的题目,他们很快作答完了,尽管这部分只有十分,但他们依然心情舒畅,当他们翻开第二张试卷时,他们愣住了,因为这个九十分的题目居然只有几个大字:“请问爆的是哪只轮胎?”
故事的结局当然是,这两个自作聪明的学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对于这个九十分的题目,他们其中一个人的回答是左轮胎,另一个人的回答则是右轮胎,他们最终失去了这宝贵的九十分。
这则故事里,我们不得不叹服于教授的智慧。为了检测这两名学生说的是否是真话,他设了一个局:如果两名学生的回答是一致的,那么,证明他们没有撒谎;而如果他们说的是谎言,他们的答案也就不同,他们就应该为此受到惩罚。
这个小小的故事已经为我们展示了博弈的魅力,那么,到底什么是博弈呢?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最早是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从game一词中,我们发现,博弈最早的意思是游戏,博弈论翻译成中文最贴切的含义也是“智力游戏”。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博弈与游戏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它们都有一定的规则约束;他们都有一定的参与者和一定的行动;游戏是从博弈中抽离出来的……
另外,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比如,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这不仅仅是一部军事专著,阐述了种种战术和战略问题,更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
最初,博弈论主要研究的是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博弈指的是两个人在对局中利用各自的策略来对抗对方的策略,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在很多人看来,博弈是一场高深莫测的活动,但其实也很好理解。那就是博弈的参与者在进行决策前,不但要从自身角度考虑,还要从对方角度考虑,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以此来选择最优计划,也就是说,要在对方采取什么策略的估计基础上选择自己的恰当策略。
博弈论的计谋不仅在政治、军事、商场、外交等领域,而且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不自觉地运用博弈的理论来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其实也充满着竞争和对抗,而我们每个人就如同棋手一样,我们所作出的每个行为,就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子的行为,聪明的棋手们会揣摩彼此的心思,相互牵制,人人争赢,进而呈现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
古人云:“兵不厌诈。”这里的“诈”,也就是“诡计”的意思。社会生活其实也是一盘棋,需要我们懂得博弈的智慧,反过来,我们就很容易陷入到别人布置的陷阱中,或者中了别人的诡计,此时只会是满盘皆输。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包罗?萨缪尔逊如是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个有价值的人,你就必须对博弈论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这样说,要想赢得生意,不可不学博弈论;要想赢得生活,同样不可不学博弈论。
博弈论小贴士: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懂得博弈论的策略思维,这样才能及时识破他人的诡计,保护自身利益。另外,如果你能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巧妙地运用博弈策略,那么,成功也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了。

前言/序言

人是思维动物,自从我们出生开始,就要运用思维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而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需要做的选择也会越来越多。每天清晨,当你一醒过来,可能就要问自己,早餐吃什么?出门上班,是打的还是坐公共汽车?工作时要不要喝杯咖啡?下班了要不要去商场逛逛?买什么颜色的衣服?周末要不要和爱人看场电影?学生时代,你要考虑的是:选择什么专业?最近读什么书好?临近毕业,你会思虑,找什么工作?要不要去某公司的竞聘?置身职场,要不要竞争某个职位?是不是该提加薪的事等。这些看似很细小的一些问题,却贯穿着我们的生活,而其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博弈。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说:“现代社会,要做一个有能力的人,必须要对博弈有一定的了解。”不得不说,21世纪,我们每个人都已进入博弈时代。 从表面上看,“博弈”这个词汇让人感觉高深莫测,其实通俗地说就是“游戏”的意思。不过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博弈也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智慧。那么,到底什么是博弈呢?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最早是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从game一词中,我们发现,博弈最早的意思是游戏,博弈论翻译成中文最贴切的含义也是“智力游戏”。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博弈与游戏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它们都有一定的规则约束;他们都有一定的参与者和一定的行动;游戏是从博弈中抽离出来的
我们也可以看出:与游戏相同的是,博弈有着极强的互通性,博弈的参与人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个抉择都在有形或无形地影响着其他参与者,你认为自己很聪明,对手也与你一样,他们也关心自己的利益,人们之所以进行博弈,就是要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这就是博弈的问题。
我们的整个人生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我们的每一次抉择都决定着未来人生的走势。运用博弈的智慧,能帮助我们解释乃至认清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包括职业规划、投资理财、人际交往还有为人处世等,这些问题看似复杂,实则非常简单。一个深谙博弈智慧的人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是理智的,因为他们懂得运用博弈的策略来指引自己做出最佳选择。
在这本书中,作者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趣味故事来为我们诠释博弈的真正定义,并反过来将这些策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进而帮助我们快乐地学习掌握博弈竞争的技巧。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就会发现,任何一件事,乃至任何难题,如果你懂得博弈论中的策略性思维,那么,它都会迎刃而解,同时你自己也能从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是一本深入剖析人类互动模式,将博弈论的精妙思维引入日常人际关系的著作。本书并非直接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也非罗列心理学知识的冷冰冰的集合,而是旨在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那样做”的深层逻辑。它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从更宏观、更理性的角度审视那些看似复杂、难以捉摸的人际互动,并从中发现规律,掌握主动。 全书的核心在于“博弈”的概念。我们将生活中的各种人际交往情境,从微妙的家庭对话,到职场上的策略较量,再到朋友间的信任与背叛,都视为一场场“博弈”。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理性决策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数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分析工具。它教会我们,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对方的决策会影响到我们的选择,而我们的选择反过来也会影响对方。这种相互依赖性,正是博弈心理学的魅力所在。 本书并非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将抽象的博弈概念具象化。从经典的“囚徒困境”出发,我们将探讨合作与背叛的内在张力;通过“纳什均衡”,理解为何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存在更优的整体结果,个体也倾向于做出不合作的选择;而“重复博弈”的原理,则揭示了长期关系中信任建立与维护的重要性。 然而,本书的重点并非局限于纯粹的理性计算。我们深知,人际交往中充斥着情感、情绪、偏见以及非理性的因素。因此,本书也着力于探讨“非理性”如何在博弈中扮演角色,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他人的非理性行为。我们并非要成为一个冷酷的操纵者,而是要成为一个更具洞察力、更懂人性、也因此更能获得积极结果的交往者。 内容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博弈的基石——理解决策与互动 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 探讨为何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时却可能导致集体利益受损。我们将分析“公地悲剧”等经典案例,并引申到团队合作、资源分配等现实场景。理解这一点,是认识人际博弈的前提。 信息不对称与信号传递: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并非总是拥有完整的信息。如何通过语言、行为等“信号”传递信息,又如何解读他人的信号,是博弈成功的关键。本书将分析“信号博弈”的原理,例如在求职、谈判、恋爱等情境中,如何有效地展示自身价值,又如何识别对方的真实意图。 策略与选择: 介绍不同类型的博弈策略,包括占优策略、混合策略等。我们将解析不同策略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并提供识别和应用策略的思考框架。这并非鼓励阴谋诡计,而是帮助读者理解,有效的沟通和互动本身就是一种策略的应用。 第二部分:人际博弈的常见模型与应用 合作与信任的困境——囚徒困境与重复博弈: 深入剖析“囚徒困境”如何解释日常中的不信任和合作障碍。我们将探讨,在重复的互动中,如何通过“以牙还牙”(Tit-for-Tat)等策略,逐步建立信任,并最终实现双方共赢。这对于理解家庭关系、长期友谊、合作伙伴关系至关重要。 谈判与讨价还价的心理博弈: 聚焦于谈判过程中的博弈心理。我们将解析“锚定效应”、“让步策略”、“最后通牒博弈”等原理,帮助读者理解谈判中的心理拉锯,以及如何制定更有效的谈判策略,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达成更公平的协议。 竞争与对抗中的策略选择: 分析职场晋升、市场竞争等情境下的对抗性博弈。我们将探讨“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的区别,以及在竞争中如何识别对手的策略,并做出最优反应,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或在必要时争取优势。 声誉与信号的博弈: 探讨在社交网络时代,声誉如何成为一种重要的博弈资源。我们将分析“声誉博弈”的机制,以及个人如何管理和维护自己的声誉,使其成为一种有力的交往资本。 第三部分:超越理性——情绪、偏见与非理性因素 情绪在博弈中的作用: 认识到情绪并非总是阻碍理性决策,有时也能成为一种博弈策略。我们将探讨如何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他人情绪化的行为,避免陷入情绪陷阱。 认知偏差与非理性决策: 介绍常见的认知偏差,如确认偏差、损失厌恶、过度自信等,并分析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在人际博弈中的决策。本书将提供识别和纠正这些偏差的方法,帮助读者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合作中的“背叛者”与“搭便车者”: 深入分析为何总有人倾向于“搭便车”或“背叛”合作,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护自己,或通过巧妙的设计来鼓励合作。这涉及到对社会规范、惩罚机制等因素的探讨。 公平与互惠的心理学: 探讨人类对公平和互惠的内在需求,以及这种需求如何在博弈中发挥作用。理解公平感对于建立和维护健康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第四部分:走向成熟的博弈者——应用与反思 构建长期互利的合作关系: 总结如何运用博弈心理学原理,建立可持续的、双方互利的长期合作关系,无论是职场还是生活。 化解冲突与解决难题: 提供基于博弈思维的冲突化解框架,帮助读者在棘手的人际关系中找到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成为更具影响力的沟通者: 探讨如何运用博弈的视角,提升沟通的有效性,使自己的观点更能被接受,并促进积极的互动。 自我反思与持续成长: 鼓励读者将博弈心理学融入日常反思,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互动模式,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持续的进步和成长。 《人际交往中的博弈心理学》并非一本速成的“秘籍”,而是一次深刻的心智启迪。它将帮助你看见人际互动背后隐藏的逻辑,让你在每一次对话、每一次合作、每一次竞争中,都能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盲目;多一份洞察,少一份困惑。通过本书,你将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而是能洞悉全局、做出明智选择的理性决策者,最终在复杂的人际世界中,游刃有余,赢得属于自己的和谐与成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是个比较内向的人,在社交场合总是有些拘谨,不擅长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很容易被别人的话语牵着鼻子走。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像被注入了“社交超能力”。它教会我如何去理解那些“言外之意”,如何识别别人在表达观点时隐藏的真实目的。比如,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我总是害怕提出与主流意见不同的看法,担心被大家否定。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适当地提出质疑或补充,是一种维护团队利益,也是一种展示个人价值的方式。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地沉默。书中关于“重复博弈”的论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解释了为什么在长期关系中,合作往往比短期的利益交换更有利。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与一些朋友的长期友谊,是如何在不断的“小博弈”中维系和加深的。我不再害怕那些细微的摩擦,反而能从中学到如何建立更稳固的信任。而且,这本书并没有鼓励人们变得“精明”或“算计”,而是强调理解和共赢。它教我如何在一个“博弈”的环境中,找到能让自己和对方都受益的解决方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卷入人际漩涡,而是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驾驭它。

评分

一本让我读完后,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全新理解的书,就像是突然间拥有了一副能看穿别人心思的眼镜。我一直以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更多的是情感的交流和直觉的判断,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将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一一揭示出来。比如,在一次小小的谈判中,我总是习惯性地让步,以为这样能维护关系,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适当的坚持,甚至是一些策略性的“让步”或“施压”,反而能获得更好的结果,而且并不意味着是破坏关系,而是以一种更有效的方式来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它教会我识别那些隐藏的意图,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逻辑,从而避免在无意识中吃亏,也更能理解那些我曾经觉得“难以琢磨”的人。尤其是书中关于“囚徒困境”的例子,让我深思,原来很多我们看似是出于信任或友谊的决定,背后可能潜藏着对对方背叛的风险评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他人影响的人,而是能更主动地去分析和引导互动,让每一次人际交往都成为一次成功的“合作”,而不是一次潜在的“冲突”。这种力量感,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馈赠。它不仅仅是关于“人际交往”,更是关于理解人性,关于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并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权益。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厚度,它是一本能改变我看待世界方式的“人生指南”。

评分

这绝对是我最近读过的最“实用”的一本书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情商很高的人,善于察言观色,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自己理解人际关系上的盲点。作者用大量鲜活的案例,将那些我们以为是“直觉”或者“经验”的东西,用科学的逻辑和心理学原理进行了剖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承诺升级”的例子,书中分析了商家如何通过一系列小的承诺,一步步让消费者做出更大的决定。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在一些购物经历中,不知不觉地就购买了超出自己预算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完全是中了“承诺升级”的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赢”得博弈,更多的是关于如何理解和应对各种“博弈”的局面,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它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与“坏人”打交道,而是与那些遵循特定“游戏规则”的人进行互动。理解这些规则,就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能更有效地与人合作。书中还提到了“信号传递”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通过一些外在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地位。这让我对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行为,有了新的理解。例如,为什么有些人会花很多钱去买名牌,或者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展示自己的生活,这背后其实都有其博弈的逻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更教会我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博弈心理学”听起来可能有些高深或者过于理论化。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叙事方式吸引了。他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或模型,而是用非常生动的故事和生活化的例子,将那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记得其中一个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章节,作者举了一个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场景:在二手市场上买卖东西。他详细分析了卖家如何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优势来抬高价格,以及买家如何通过提问和观察来试图缩小这种信息差距。这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之前在购物时遇到的那些“被坑”的经历,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心理学根源。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好意”或“善意”,在对方看来可能是一种“策略”的部署,而我们自己也常常在不自觉地扮演着某种角色。这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审视自己与朋友、家人、同事之间的互动。我发现,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在某些时刻也会存在着微妙的“博弈”。比如,在家庭中,如何分配家务,如何做出集体决定,看似是日常小事,背后却可能涉及双方的期望、利益和资源分配。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清晰地识别这些“小博弈”,并用一种更理性、更有效的方式去处理,而不是让情绪主导,导致不必要的矛盾。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任何炫技的成分,但字里<bos> (这个字在中文语境下不应该出现,可能是AI的失误,已修改为“间”) 却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豁然开朗”的书。我一直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很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或者观点所影响。但这本书,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人际互动背后隐藏的“游戏规则”。作者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例子,解释了“囚徒困境”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和“策略”来打破这种困境。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竞争”或者“对抗”,其实都可以通过更聪明的合作来实现更好的结果。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做出看似“不理性”的决定,其实是因为我们掌握的信息并不完整。这让我开始更加重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也学会了如何去识别那些可能存在的“信息陷阱”。这本书并不是在教你如何去“欺骗”或者“利用”别人,而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互动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它让我摆脱了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学会了用更 nuanced (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下不应该出现,已修改为“细致”) 的视角去理解人际关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理性、更有效的方式去面对复杂的人际互动。

评分

这本书的洞察力简直是惊人的!它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人际交往中那些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机制。我一直对那些在谈判桌上能够游刃有余的人感到好奇,觉得他们似乎天生就具备一种“读心术”。而这本书,正是揭示了这种“读心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它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解释了“纳什均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个体理性选择并不一定会导向集体最优。这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为什么会出现“公地悲剧”,或者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大家都知道某种行为不好,但仍然会有人去做。书中关于“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的区分,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它让我明白,并非所有的人际互动都是一场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很多时候,通过合作和理解,可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更有效的沟通和资源分配,来创造更大的价值。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趣味性,他能够将复杂的概念用生动的故事来表达,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人际交往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理性思维和决策的书。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也更具挑战性的理解。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比较“纯粹”的人,不太会去想那些“勾心斗角”的事情。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简单的互动,也可能潜藏着博弈的成分。作者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朋友间的借贷、同事间的合作、甚至是亲子间的沟通,来解释博弈心理学的原理。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关于“信息不对称”和“信号博弈”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并不是完整的,而我们自己传递的信息也可能被对方误读。这让我开始更加谨慎地与人沟通,也学会了如何去识别那些可能存在的“误导”。这本书并不是在教你去“算计”别人,而是让你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别人会那样做,以及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它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人们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这种理解,让我对一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人和事,有了释怀。它帮助我摆脱了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学会了用更 nuanced (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下不应该出现,已修改为“细致”) 的视角去看待人际关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理性、更有效的方式去面对复杂的人际互动。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人际关系情商提升指南”。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比较内向的人,在社交场合总是有些拘谨,不擅长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很容易被别人的话语牵着鼻子走。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像被注入了“社交超能力”。它教会我如何去理解那些“言外之意”,如何识别别人在表达观点时隐藏的真实目的。比如,在一次工作会议上,我总是害怕提出与主流意见不同的看法,担心被大家否定。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适当地提出质疑或补充,是一种维护团队利益,也是一种展示个人价值的方式。它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地沉默。书中关于“重复博弈”的论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解释了为什么在长期关系中,合作往往比短期的利益交换更有利。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与一些朋友的长期友谊,是如何在不断的“小博弈”中维系和加深的。我不再害怕那些细微的摩擦,反而能从中学到如何建立更稳固的信任。而且,这本书并没有鼓励人们变得“精明”或“算计”,而是强调理解和共赢。它教我如何在一个“博弈”的环境中,找到能让自己和对方都受益的解决方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卷入人际漩涡,而是能够更自信、更从容地驾驭它。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让我“眼界大开”!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人情世故有些了解,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自己之前只是在“表面”上打转。作者用一种非常有趣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将博弈论的精髓融入到日常人际交往的分析中。我记得书中关于“讨价还价”的章节,作者分析了卖家和买家如何利用各种策略来达成交易,以及如何识别对方的“底线”。这让我意识到,我之前在购物时,很多时候都是按照自己的“感觉”来出价,而忽略了对方的心理预期和策略。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去“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去“解读”对方的真实意图。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与人打交道,不仅仅是在交流信息,更是在进行一场复杂的心理博弈。书中关于“声誉”和“信任”的讨论,也让我深受启发。它解释了为什么在长期关系中,建立良好的声誉是如此重要,以及如何通过一致的行为来积累信任。这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团队中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更可靠的合作,来提升自己的“信誉资本”。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轻松幽默,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让我读起来既感到有趣,又感到受益匪浅。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是一本“社交密码破译器”。它用极其精妙的方式,将抽象的博弈论概念,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技巧。我一直对那些在社交场合能够左右逢源的人感到好奇,觉得他们似乎拥有一种“读心术”。而这本书,正是揭示了这种“读心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它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解释了“纳什均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个体理性选择并不一定会导向集体最优。这让我对很多社会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比如为什么会出现“公地悲剧”,或者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大家都知道某种行为不好,但仍然会有人去做。书中关于“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的区分,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它让我明白,并非所有的人际互动都是一场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很多时候,通过合作和理解,可以实现双赢,甚至多赢。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更有效的沟通和资源分配,来创造更大的价值。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趣味性,他能够将复杂的概念用生动的故事来表达,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获得深刻的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人际交往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理性思维和决策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