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十一辑)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第十一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世虹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法律
  • 法律史
  • 法律文献
  • 史学
  • 中国历史
  • 古代史
  • 法制史
  • 史料学
  • 文化史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06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6067
包装:平装
开本:小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0
字数:57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刊,1999年创刊,2011年改为年刊。主编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徐世虹教授。本刊主要以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收录海内外学界相关主题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书评与研究综述等,是中国学术界以中国古代法律文献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因其研究视野开阔、考订缜密、密切追踪学术前沿、努力展示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的新成果,自创刊以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
本辑为第十一辑,共收录中外学者有关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研究论文、书评等共18篇。

作者简介

主编徐世虹 女,1954年10月生,史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9年毕业于北 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89年至1991年留学于日本关西大学大学院,2004年于日本皇学馆大学文学部取得博士学位。1979年至1984年北京政法学院教师,1984年至今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1996年至今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95年1月至4月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访问学者,1999年日本皇学馆大学短期访问学者,2007年1月至2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

目录

睡虎地秦简法律文书集释(六):《秦律杂抄》
  【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制史基础史料研读会】/001
《岳麓书院藏秦简(肆)》补注(三)【朱红林】/063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与岳麓书院藏秦简《为狱等状四种》之形成过程
  【〔日〕水间大辅】/091
“失期当斩”再探
  ——兼论秦律与三代以来法律传统的渊源【庄小霞】/120
秦汉劾文书格式演变初探【唐俊峰】/131
释“张杜律”【邓长春】/160
出土唐代墓志与法律资料【黄正建】/176
有关唐代平阙式的一个考察(上)
  ——以对敦煌写本《唐天宝职官表》的检讨为中心
    【〔日〕冈野诚 著 赵 晶 译】/190
日本书籍中的唐代法制
  ——以唐令复原研究为视角【〔日〕吉永匡史 著 王 博 译】/216
《唐律疏议》“同罪”与“罪同”证补【唐 蕾】/238
唐判研读举隅(一)
  ——以《文苑英华·判》“师学门”“刑狱门”“为政门”为例【杨晓宜】/250
《天圣令·田令》译注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读书班】/273
蒙古诸王、道士、地方官员
  ——蒙古时代华北社会的命令文书及其立碑意义探索
    【〔日〕舩田善之 著 于 磊 译】/314
巨野金山寺元代榜文八思巴字蒙古文考释
  ——兼论元朝榜文的双语形式【党宝海】/338
建筑与仪式:明清司法理念的另一种表达【徐忠明】/350
刑科题本的拟成:以宝坻县档案与刑科题本的比较为依据【〔法〕梅凌寒】/426
试析台湾碑志的公诉功能【耿慧玲】/446
高句丽碑刻中的法律条文【耿铁华】/467
京观——古代中国的怨叹之尸【〔日〕吉川绘梨 著 范一楠 译】/488

·书评·
生存与守法之间
  ——读苏成捷著Polyandry and Wife-Selling in Qing Dynasty China: Survival Strategies and
    Judicial Intervention【黄艺卉】/510

2016年度台湾地区中国法律史研究论著目录【刘欣宁】/532
2016年度国外中国法律史研究论著目录
  【〔日〕吉永匡史 〔韩〕金 珍 〔法〕梅凌寒 〔德〕施可婷】/545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稿约/566
Journal of Chinese Ancient Legal Literature Studies/567
《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撰稿凡例/569
敦煌遗书中的法律与社会秩序:以法律文书为核心的个案研究 本书导言: 本书聚焦于敦煌莫高窟所发现的浩如烟海的敦煌遗书,从中抽取出具有重要法律和社会意义的文书,旨在对唐宋时期西北边疆地区的社会结构、法律实践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进行深入的剖析。不同于宏观的法律史叙事,本书采取精细化的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对具体法律文书的文本解读、历史背景重构以及社会语境分析,力求还原出当时社会治理的复杂图景和个体在法律框架下的生存状态。我们相信,散落在敦煌这些残破的纸页之间的,不仅是僵硬的法律条文,更是鲜活的社会脉动和人情世故的折射。 第一章:唐代河西地区的民事纠纷与地方司法实践 本章主要围绕敦煌发现的唐代产权争议和债务纠纷文书展开。我们将选取几份关键的土地买卖契约、典当文书及借贷凭证,分析其在形式要件上的规范性,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如何适应边疆地区的特殊性。敦煌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构成,对传统中原法律体系构成了独特的挑战。 土地权属的确认与流转: 敦煌的农田多系国家分配的“口分田”或荒地开垦所得。本章将详述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地方政府(如县、堡、乡)的介入程度,以及民间订立契约时对“永业”与“流转”概念的理解。特别关注契约中涉及的“三邻五舍”的见证作用,揭示了地方性社会监督机制在维护契约效力中的核心地位。 债务关系与担保制度: 考察敦煌发现的民间借贷文书,分析其利率设定、担保方式(如以人、以物、以役为担保)的常见模式。重点分析“抵押”与“质押”在法律语境下的实际操作差异,以及在债务人无力偿还时,地方官府如何进行强制执行或调解。 第二章:身份、家族与法律责任:唐宋社会关系的重构 法律文本往往是社会身份和家族关系最直接的载体。本章着重探讨敦煌文书中反映出的不同社会阶层(官吏、军人、农户、奴婢)在法律面前的具体地位与责任。 家庭内部的法律冲突: 深入分析涉及夫妻财产分离、婚前财产约定、以及继承权分配的文书。敦煌遗书提供了大量关于女性财产所有权和处置权的实例,这有助于我们修正传统史学对唐代女性法律地位的片面认知。探讨“离妇”的社会地位及其对前夫的财产权追索。 奴婢与隶卒的法律地位: 敦煌出土的“私契”中,奴婢的买卖、转让以及逃亡记录是研究社会流动性的重要线索。本章将对比官府对奴婢犯罪的惩罚条例与民间私下处置奴婢的行为,辨析法律的刚性和社会习俗的弹性。 第三章:地方治安、犯罪与刑罚的适应性执行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刑事司法领域,通过对敦煌地区案件的记录、审判笔录和刑罚执行文书的分析,考察唐宋中央刑法在边郡的本土化过程。 治安管理与基层维稳: 重点分析里坊制度在敦煌的运行情况,特别是“保伍制度”在预防和侦查犯罪中的作用。考察涉及聚众斗殴、私自冶铁、盗窃耕牛等地方性治安案件的卷宗,揭示基层治理的实际压力。 “减等”与量刑的弹性空间: 敦煌文书显示,边疆地区的特定环境(如缺粮、交通不便)常常成为量刑时考虑的因素。本章将梳理反映“情有可原”的案例,分析地方官员如何在维护法律威严与照顾实际困难之间寻求平衡,这体现了唐律“慎刑”精神在地方层面的具体操作。 第四章:法律文书的制作、保存与流传:制度史的微观透视 法律文书作为司法程序的物质载体,其格式、用纸、封签乃至文字的规范性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制度信息。本章将不再关注文书所载的实体法内容,而是探讨其背后的程序法和行政史。 公文与私契的书写规范: 对比官府出具的“牒文”、“状牒”与民间自行拟定的“和约”、“笔据”,分析两者在格式、印鉴和见证人设置上的显著差异。研究不同身份的抄写者(如公吏、僧侣、识字民间人士)对文本清晰度和严谨性的影响。 文书的“失效”与“重生”: 考察敦煌文书的残破状态,分析为何某些文书会被弃置或被用作他用。研究在诉讼终结后,原件的归档、销毁或民间留存的路径,这对理解古代档案管理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 本书通过对敦煌遗书中数以百计的法律文书的细致考察,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充满地方特色的唐宋西北边疆法律社会图景。我们观察到,法律不仅是自上而下的约束工具,更是民间社会自我调节、维护秩序的重要依据。敦煌的法律文本,以其独特的语境和鲜活的案例,为我们理解古代法律如何渗透到最基层社会生活的肌理之中,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证据。这些纸张上的墨迹,诉说着制度与人情永恒的拉锯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的新篇章,给我的感觉是更加“接地气”了。以往我读这类学术著作,常常觉得有些高深莫测,但这一辑里关于明清时期基层司法实践的几篇研究,却让我觉得异常亲切。作者深入到一些地方志、碑刻、以及文人笔记中,搜集和整理了大量关于基层司法运作的鲜活事例。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邻里纠纷”的研究,通过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剖析,揭示了在基层社会,很多矛盾并非完全依靠官方的司法程序来解决,而是通过乡绅的调解、族规的约束,甚至民间习惯法来处理。这些研究,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法律在其中并非是唯一的权威,而是与社会习俗、人际关系、权力结构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着作用。这种研究,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软实力”是如何在民间生根发芽,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和哲学渊源很感兴趣,而这一辑的《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恰好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非常深刻的见解。其中有几篇关于儒家思想对法律影响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以往我总觉得儒家强调“礼”而“法”是其次,但作者通过对大量先秦至汉代的文献进行比对分析,指出儒家思想在法律的形成和实践中扮演着更为复杂和动态的角色。他们并非完全排斥法律,而是在“德治”与“法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并且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中融入了伦理道德的考量。作者甚至引述了一些非常生僻的文献,来论证儒家学者是如何理解和解释法律条文的,以及他们如何在实践中试图将道德原则渗透到法律体系中。这种研究,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法律文化中,道德与法律之间那种难以割舍又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也让我重新思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在中国古代的真实含义。这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一种动态的融合与博弈。

评分

这套《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我已经断断续续读了好几年了,从最初带着点好奇,到现在的近乎一种“学术寄托”。这一辑,我最为欣喜的便是其中几篇关于宋代刑狱档案的细致梳理。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史书,看到的总是经过官方修饰和裁剪的“大事件”,而这些档案,就像是历史留下的“现场证据”,真实得甚至有些残酷。作者在解读这些档案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肌理,去探究那些看似琐碎的案件背后,隐藏的社会矛盾、人情世故以及司法官员的运作逻辑。我尤其被其中一篇关于“拐卖妇女”案件的分析所打动,作者通过对卷宗的层层剥茧,不仅揭示了法律的条文如何被执行,更看到了法律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弹性与变通,以及不同阶层在法律面前的真实处境。这种研究,与其说是对法律条文的解读,不如说是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一次深度“考古”,它让我们看到了法律是如何渗透进普通百姓的日常,又如何在权力与利益的交织中发挥作用。读完之后,我脑海中关于宋代社会的面貌,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不再是教科书上刻板的图景,而是充满了无数个生动的故事和令人唏磨的细节。这种感觉,就像是亲身走进了那个时代,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

评分

这次的《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对一些“零散”文献的创新性利用。其中有几篇文章,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史书和法典,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文献类型,比如戏曲、小说、甚至绘画等。我被其中一篇关于戏曲中“断案”情节的研究所吸引,作者通过分析大量明清时期的戏曲剧本,揭示了在民间文化中,法律的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和传播的。这些戏曲中的“神断案”、“巧断案”等情节,虽然有夸张和艺术加工的成分,但却反映了当时民众对于公正司法的期盼,以及他们对法律的某种理解和想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认为这些是“不准确”的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艺术作品在传播法律观念、潜移默化影响社会认知方面所起到的独特作用。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让我看到了古代法律并非仅仅存在于官方文本中,它也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评分

这回的《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拓展了研究的视野,不再局限于那些显赫的法典和判例,而是深入到一些相对“边缘”的领域,比如古代的民间契约和诉讼文书。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明代商事契约的研究,作者通过对大量散佚文书的搜集和整理,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商业活动是如何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的。那些看似简单的借贷、租赁、合伙的契约,背后却牵涉到复杂的信用体系、商业伦理以及应对风险的策略。作者不仅仅是翻译和解读这些文书,更着重于分析它们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功能和意义,比如它们如何保障了交易的安全,如何化解了商业纠纷,以及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官方的干预。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法律并非总是高高在上,它也深深地植根于民众的日常经济活动之中,并与时俱进地发展。读这部分内容,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古代商业图景,商人们精打细算,货物川流不息,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那些默默存在的法律契约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研究,让我对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活力和法律的实践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体会到“法律”这个概念的丰富内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