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家族

李鸿章家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路霞 著
图书标签:
  • 李鸿章
  • 晚清史
  • 家族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政治人物
  • 清史
  • 传记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606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4631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鸿章家族》是作者历时多年、精心研究的结晶。它以详实的史料、丰富的内容,极富可读性的生动叙述,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中国超级大宅门——李鸿章家族的百年兴衰,真实再现了两百年间封建豪门的生活场景和历史风云际会。作者走访、查阅大量史料,从李族的家风、家境、家教、遗传基因、个人气质、顺逆兴衰在家族演变中的作用,使这部家族沉浮史,也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作者简介

宋路霞,山东济南人,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家族史专家,曾任《华东师大校报》主编。主要著作:《盛宣怀家族》《张静江、张石铭家族》《上海的豪门旧梦》《上海滩豪门望族》《上海望族》《上海滩名门闺秀》《百年儒商——南浔刘家》《百年收藏——中国20世纪民间收藏风云录》等。

目录

第1章:末代相府 第二章:文章经国
第三章:发迹沪上
第四章:强国之梦
第五章:宰相合肥
第六章:豪门联姻
第七章:甲午风云

第八章:落日辉煌

第九章:三子鼎立
第十章:云贵总督
第十一章:富贵公子
第十二章:“怪味”姑爷
第十三章:短命侯爷
第十四章:“遥控”安徽李
第十五章:旷世才女

第十六章:岁月寒暑

第十七章:屡败屡战
第十八章:树大根深
附录:
附录一、李氏家族世系简表
附录二、 李氏家族大事记
附录三、 参考书目
附录四、文安公后裔2015故乡归来记



《历史的河流:晚清风云与时代的选择》 一、本书概述 《历史的河流:晚清风云与时代的选择》并非聚焦于单一家族的兴衰,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精微的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全景式地展现了自鸦片战争爆发至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艰难转型的百年图景。本书旨在探讨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内部的保守与革新力量如何相互作用、彼此拉扯,最终推动或阻碍了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进程。全书核心在于剖析“选择”的代价与意义——无论是体制的选择、思想的选择,还是道路的选择,都深刻地塑造了近代中国的面貌。 二、内容结构与重点章节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近五十万字,力求覆盖晚清历史的关键节点与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旧时代的裂痕——从“天朝上国”到屈辱开端(1840-1860) 本部分着重于阐释第一次鸦片战争对清朝传统观念体系的根本性动摇。我们不再仅仅叙述战争的胜负,而是深入分析清廷内部对战争性质的认知偏差,以及“五口通商”带来的社会经济结构微小但不可逆转的改变。重点分析了战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失败的冲击下,首次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早期救亡呼声,并讨论了这种早期“开眼看世界”的局限性——它尚未触及制度层面,更多停留在器物层面。 第二部分:内忧与外患的叠加——太平天国与洋务的萌芽(1851-1875) 本部分详细描绘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动因、组织结构及其对清朝统治根基的冲击。与传统史观不同,本书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复杂性——它既是农民反抗的爆发,也是一种带有早期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造尝试。在内部动荡的背景下,本书深入考察了洋务运动的兴起。这部分将洋务运动置于湘淮军崛起的大背景下,分析地方权力对中央的渗透如何催生了近代化的“半官方”尝试。重点剖析了曾国藩、左宗棠等地方大员在镇压叛乱与创办近代工业之间的平衡术,探讨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在逻辑与实践困境。 第三部分:帝国晚期的权力重塑与外交困局(1876-1894) 本部分聚焦于清廷在外交和权力结构上的深刻变化。通过对中法战争(关注越南问题上的博弈)和中日甲午战争的细致梳理,揭示了清政府在中央决策层面的僵化与效率低下。我们着重分析了李鸿章所代表的“海防派”的努力与局限性,强调了海军建设的财政依赖性与政治支持的不稳定性。甲午战争被视为一次全面性的失败,不仅仅是军事的溃败,更是体制自我更新能力的彻底暴露。战后的《马关条约》引发了空前的民族危机,推动了知识界对“变法”的迫切需求。 第四部分:救亡图存的激荡——戊戌变法与知识分子的光谱(1895-1901) 本部分是本书对思想史和政治实践关注的重点。详细考察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理论构建,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民间报刊和学会,将“变法”议题推向社会主流。重点区分了激进的“政治革命派”与温和的“改良派”在策略上的分歧。对戊戌政变(百日维新)的分析,不仅关注光绪皇帝的政治困境,更侧重于其失败的深层原因——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满洲贵族集团的强大反扑。随后,本书转向义和团运动,将其视为民间对西方侵略和清廷软弱的复杂回应,并分析了八国联军侵华及其导致的《辛丑条约》对国家主权的进一步削弱。 第五部分:无可挽回的转向——新政与立宪的迷思(1901-1910) 清政府在庚子事变后的“预备立宪”尝试是本书关注的另一个核心。本部分探讨了张之洞、袁世凯等主导的新政举措,包括教育改革(废科举、兴学堂)、军事改革(编练新军)以及经济开放(商埠的设立)。然而,重点分析了“预备立宪”的“假立宪”本质——权力并未真正下放,反而导致了地方士绅和新军对中央的离心力加剧。分析了预备立宪的“皇族内阁”如何彻底激化了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的矛盾,使得和平过渡的可能丧失殆尽。 第六部分:革命的潮涌与帝国的终结(1911-1912)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武昌首义的爆发及其迅速蔓延的内在机制。本书认为,革命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前三十年所有未解决矛盾的总爆发。重点分析了新军内部的革命思想渗透、地方士绅对中央权威的瓦解,以及南方省份的连锁反应。本书以宣统皇帝的退位为终点,探讨了帝制时代在近代化冲击下的历史必然性,并简要概述了袁世凯的崛起如何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为后续军阀时代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三、本书的特点与创新 1. 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本书拒绝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叙事,而是将政策制定者的个人抉择置于时代结构性压力之下进行审视,探讨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能动性与局限性。 2. 跨学科的视野: 融合了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在分析洋务企业时,引入了经济史对官督商办模式的运营效率分析;在分析社会动荡时,结合了人口压力与土地兼并的社会地理学视角。 3. 对“失败”的深度挖掘: 晚清的历史是一个反复试验、反复失败的历史。本书着重于分析为何每一次改革(无论是洋务、维新还是立宪)都未能阻止危机的深化,从而提炼出近代中国改革的结构性障碍。 4. 语言风格: 全书力求叙事流畅、史料扎实,避免空泛的口号和后世的道德评判。行文风格沉稳、考究,注重历史现场感的还原,旨在提供一份深入、平衡且富有洞察力的晚清历史读本。本书适合对近代中国历史变迁有深入了解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人”这个核心元素的挖掘。作者并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将他们还原成了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在时代大潮中,如何努力维持家族的体面与尊严,又是如何在无可避免的冲突中做出艰难的抉择。那些关于权谋、关于情感、关于传承的描写,都处理得极其到位,充满了张力。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宿命感的深刻洞察,令人深思。它让我明白,再伟大的家族,其基石最终还是由无数代人的智慧与牺牲堆砌而成。这本书的文字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急促如战鼓,时而舒缓如长叹,完全牵引着读者的情绪随之起伏。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我就被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吸引住了。书里讲述的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家族兴衰,文字里仿佛能闻到那个年代特有的尘土味和墨香。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常了得,他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像是在描绘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特别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细腻入微,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身处高位的人们究竟承受着怎样的挣扎与抉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克制与客观,没有过度渲染情绪,而是冷静地呈现事实的全貌,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波谲云诡。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一个家族的命运轨迹,更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力作。它的文字犹如经过千锤百炼的精钢,冷峻而有力,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打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社会风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老派的严谨和不苟。书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士人阶层的精神面貌,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听到老宅里雕花的木门被轻轻推开的声音。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争议性人物时,展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豁达与理解,他没有急于给出评判,而是把判断权交还给了读者。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仅是一部家族史,更是一面映照我们当下社会变迁的镜子,其历史穿透力是惊人的。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读起来像是老电影的旁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但又不失现代叙事的流畅性。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控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仿佛信手拈来,就能勾勒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不同阶层人物的生活描绘,那种对比冲击力极强,让人深刻感受到时代洪流下,个体命运的无力和抗争。这种多维度的叙事视角,使得整本书的层次感非常丰富。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文学性的思辨。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探索一个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宝藏,总能发现一些令人豁然开朗的观点或细节。坦率地说,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有了一次重新的校准。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家族故事线索交织在一起,使得阅读体验既有史诗般的开阔感,又不失亲切的代入感。我很少看到有作者能把如此庞杂的史料梳理得如此清晰有条理,每一次转折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仿佛一切都是命运的必然。尤其是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处理,作者的笔触极其精准,既没有回避矛盾,也没有陷入无谓的争议,只是以一种沉稳有力的姿态,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看似不高,但其内涵的丰富性,足以让任何一个对历史抱有敬意的读者,都能从中汲取到巨大的养分。读罢掩卷,心中涌动的不仅是知识的满足,更有一种对历史进程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