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是集诗词家、收藏鉴赏家、戏剧家、书画家于一身的文化大家,曾与袁克文、溥侗、张学良并称为“民国四公子”,其一生填词赋曲、评书作画,倾尽家资、收藏国宝,苦乐兼备、命运多舛。《张伯驹传》以历史真实为基础,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人物本真,尤其从特别的视角,澄清了诸多有关张伯驹“传奇”的真实,补充了不少鲜为人知的资料,准确刻画出张伯驹的命运、性格、精神世界。是一部融学术性、历史性、文学性于一体的人物传记。
本书纵横交错、经纬交织,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通过张伯驹诗词书画、京剧研究、收藏鉴赏等方面的成就与贡献丰富其人生经历。横评纵论,活灵活现了在诗词书画中笑看风云、在收藏鉴赏中磨砺成长的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张伯驹。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不仅刻画了张伯驹丰满的人物形象,对张伯驹文化坚守、家国情怀的观照更是别有意趣。
《张伯驹传》全面记述著名诗词家、收藏鉴赏家、戏剧家、书画家张伯驹的杰出贡献,准确刻画其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
本书记录了张伯驹苦乐兼备的人生轨迹,横评其守望文化的真性情;展现张伯驹卓荦不凡的艺术之道,纵论其求真求善求美的真风度。既有对张伯驹风雨兼程之旅的精彩描摹,又有对其文化贡献的客观评介,是一部较为全面、详实、严谨的张伯驹传记。
张恩岭 河南项城市秣陵镇人。1981年毕业于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副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文学评论会理事。
长期从事张伯驹生平和词作研究,编著有《张伯驹传》《张伯驹词传》《张伯驹词说》《张伯驹先生追思集》等。
自1999年起,陆续发表古典诗词赏析、文学评论等方面的文章,结集有《张伯驹词赏析》《高梅阁诗赏析》《逸园诗选赏析》《艺廊赏珠》《书香一叶》等。
第一章?渺渺浮生一“丛碧”(1898—1925)
第二章?文采风流佳公子(1925—1932)
第三章?十年痴情红毹梦(1927—1937)
第四章?词人雅好世无多(1927—1946)
第五章?“法书宝绘”民族情(1927—1946)
第六章?风云变幻一真人(1947—1956)
第七章?坎坷生涯见本色(1957—1961)
第八章?长春“春游”铩羽归(1962—1971)
第九章?桑榆晚景心犹壮(1972—1976)
第十章?春蚕到死丝未尽(1977—1982)
参考资料 ?
再版后记 ?
情倾《平复帖》
《平复帖》何以使张伯驹如此看重呢?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文人手迹。《平复帖》为西晋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其字体为章草(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文字内容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信件,谈到另一位友人的病情有“恐难平复”之句,故被后人尊为《平复帖》。
此帖纵 23.7 厘米,横 20.6 厘米,巴掌大的一张纸,为什么那么珍贵?
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山鼻祖”,比《兰亭序》的书写时间还早 79 年,其珍稀性无与伦比。此帖在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在章草到今草转变的长期过程中,作为实物见证,唯有这篇墨迹流传至今,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具有重要价值。全纸 9 行 85 字,古意盎然,风格平淡质朴,结构随意洒脱,并具含蓄蕴藉之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虽长不足 1 尺,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后人赞其“其用墨确实是神乎其技,冠绝古今”。
该帖作者陆机,生于 261 年,卒于 303 年,其祖父陆逊,三国东吴都督,曾策划火烧连营,智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陆机本人又是西晋最有声誉的文学家,骈文的奠基者。其代表作《文赋》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赋中许多佳句如“浮想联翩”至今脍炙人口。陆机不仅文章冠世,同时也是书法大家。《平复帖》笔势遒劲晓畅而不失拙趣,是草写又字字独立,属典型的章草体,体现出书法由隶变草、从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原生态。
《平复帖》的主人溥儒,字心畲,号西山逸士,道光皇帝的曾孙,恭亲王之孙。1908 年,曾和溥仪同时受命入宫甄选皇帝,未中选。自幼饱读经书,诗文书画皆秀逸出众,青年时代留学德国 8 年,获生物、天文两博士学位。归国后隐居北京西山,不问世事,潜心丹青。他的山水画宗法宋元,以淡雅见长,画面充满和谐静谧之气。1926 年,他在北京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声名大著。溥儒对国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是中国现代国画大师,与张大千齐名,并称“南张北溥”,且收藏甚富。
著名学者、书法家傅增湘评《平复帖》为“旷代之奇珍,非仅墨林之瑰宝也”。眼力过人的张伯驹也认为,“无论从《平复帖》作者陆机这位文学家的作品和书法成就来说,还是从史学和关于造纸、笔、墨等考古学方面来说,它都是稀世之珍”。
张伯驹最早是在湖北一次赈灾书画会上见到《平复帖》的,当时归溥儒所有。张伯驹委托琉璃厂一家老板向溥儒请求出售。溥儒说:“我并不缺钱,谁想要就拿 20 万来。”张伯驹无力付此巨款,只得作罢。次年,张伯驹又托张大千出面交涉,愿以 6 万元求让,溥儒仍坚售 20 万元,又未能成。张伯驹虽两次求购未成,但他那志在必得的心愿未变,他还在等待机会。
“卢沟桥事变”这一年的腊月二十七,张伯驹由天津回北平度岁,在火车上与傅增湘(沅叔)相遇。
“沅叔年伯,好久不见啊!”张伯驹先打了招呼。
“啊,是丛碧啊,你也回来过年?”傅增湘说。
“我也出来有些日子了,北平方面的情况怎样?”张伯驹问。
“项夫人去世了,心畬(溥儒)正急需用款,《平复帖》可以……”傅增湘说。
“《平复帖》我两次相求,心畬都不肯割爱,现在正遇母丧,如果重提此事,是否有点……”张伯驹说。
“我知道你的意思,怕人说你乘人之危,我看不必顾虑,我去和心畬说。”傅增湘表示要促成这件事。
“心畬急需用钱,我就先借给他 1 万吧,至于《平复帖》……”
“那就以《平复帖》作抵押吧。”傅增湘说。
回到北平的第二天,傅增湘就把《平复帖》抱来了。
“心畬要价 4 万,他的意思不用抵押了,还是一次买断较为简便。”傅增湘就这样为张伯驹做主了。
张伯驹立即先付 2 万元,请傅增湘送去,其余 2 万元分两个月付清。张伯驹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平复帖》,其心情的快乐与感慨是一般人很难理会的。本来,收藏者的快乐就是出自喜欢和热爱,并为藏品尝尽酸甜苦辣而无怨无悔。收藏者最欣慰的就是在玩赏中品味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容,探寻藏品所折射出的时代气息,达到与先人的沟通。
真正的收藏者并不着意于藏品的升值,他真正关注的是收藏的过程和心态。明朝张岱曾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爱收藏者皆是有癖有痴之人,对藏品和藏品背后的文化一往情深。历代收藏者甚众,然而,只有那些真正热爱中华文物,在守望中能够解读藏品的历史含义,发现内在文化价值者,才是真正的收藏者。张伯驹就是这样一个有癖有痴的收藏者。
再版自序
《张伯驹传》出版已经五年了,得到了诸多读者的喜欢和肯定,尤其对我“用心追求真实”的努力予以理解。
我的“用心追求真实”之一,就是力图纠正若干年来一些有关张伯驹生平著述中以想象、传说而虚构的“传奇”来代替历史的偏向,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张伯驹,让人们较为全面、准确地认识张伯驹的艺术成就、思想价值和人格光辉,而不是在违背历史真实的“传奇”中戏说历史和人物。
其实,长期以来,在张伯驹的研究和传记写作中,还不止在重要史实方面的“传奇”化,还有以无意或有所偏颇地强调其文物收藏的业绩,而掩盖、弱化了其更具个人天资的艺术才华和艺术成就的问题;还有在张伯驹的形象和品格方面,存在着有意或无意地抹杀其本真,而按照作者模范人物的模式塑造传主形象的问题。
由此,我提出了在张伯驹研究中的“三不原则”,即在重要史实上“不要传奇化”,在其艺术成就上“不要片面化”,在其思想和品格上“不要模式化”。
当然,对这“三不原则”不会是人人认识一致且能恪守的。在张伯驹研究中应该允许多元化,但有一元至少是应该遵守的,即在史实方面不能以传说或“传奇”解构真实。还是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先生说得好,他说:“张伯驹越来越得到学界的关注,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现在的研究论说,颇有演绎的成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以非为是,混淆历史真相,也不可能告诉我们张伯驹的本来面貌。”
五年前,就在《张伯驹传》面世不久,我收到了寓真先生寄赠的《张伯驹身世钩沉》一书。该书中有两段话令我感触颇深:“张伯驹的文化艺术的嗜好,一是倚声填词,二是氍毹戏文,三是书画鉴赏,这些都是浸入到血肉里边的东西……一生再也走脱不出来的。”
“既要应对政治的压力,迎合时代的要求,又绝不失去一个文化人的传统信念和人格自尊……是他直至晚年,一切言行的基本衡准。”
寓真先生道出了我心有所悟,却未能以如此精辟语言表达出来的见地。这种见地好像也是我以“三不原则”在张伯驹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著名文艺评论家杜学文先生更是总结了张伯驹四个方面的特点:“一、张伯驹的一生可以用‘纯儒家学,书生本色,风流名士,散淡人生’来概括;二、张伯驹的精神和风骨是近世以来少有的,值得努力挖掘;三、张伯驹对文化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著是别人望尘莫及的;四、张伯驹在保护国家文物时,面临重大选择,对金钱、权利毫不犹豫地舍弃。”
寓真先生和杜学文先生的这些话,也就成了我修改和增补《张伯驹传》所追求的高度。至于今天再版的《张伯驹传》是否离这个高度更近一些,就只能由读者去评判了。
《张伯驹传》初版“自序”仍旧刊出,这个自序权作补充,为的是不再重复啰嗦以耽误读者的时间。好吧,就此打住,书归正传。
张恩岭
2018年1月
这本书,我断断续续地读了些时日,却始终无法将其完全纳入我的认知体系。它像一个幽深的古井,我能窥见表面的涟漪,却难以触及那深藏的泉眼。作者笔下的张伯驹,是一个模糊而又鲜活的形象,他游走于历史的缝隙,留下了种种传奇的印记,却又似乎永远隔着一层薄纱,让我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曾试图去描绘他挥金如土的生活,去想象他面对家国动荡时的心境,去捕捉他于乱世中守护文化遗产的决心。然而,每当我以为自己抓住了他的一丝神韵,那神韵又如同指间的细沙,悄然滑落。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本留白的画卷,等待着读者去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那些缺失的色彩。它让我思考,一个人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是物质的丰裕,还是精神的传承?是家族的荣耀,还是个人的担当?我读到了一些关于他收藏的书画,那些珍贵的文物,承载着千年的记忆,如今在他手中,似乎又焕发了新的生命。但我总觉得,这些文字所呈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张伯驹,一定有着更深沉、更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只是,这些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沉淀在了岁月的深处,等待着有缘人去发掘。
评分初读此书,便被其浓厚的历史氛围所吸引。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变革时期,一位名门之后的生活轨迹。张伯驹的存在,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既享受着旧时代的余温,又被迫迎接新时代的浪潮。我看到了他作为一位纨绔子弟的挥霍与浪漫,也看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型的收藏家,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坚守。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然而,我总觉得,这本书在人物塑造上,似乎过于侧重于他的“事迹”,而对“心路历程”的挖掘稍显不足。我渴望能看到更多他内心的独白,他如何理解自己的命运,如何面对人生的起伏。这本书就像一部精心拍摄的纪录片,画面精致,旁白详实,但缺少了一些“内心独白”的片段,让我无法完全代入他的情绪。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是一种缓慢而悠远的展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泛黄的相册前,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张伯驹生命中的片段。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是家族的荣耀,还是个人在艺术领域的造诣,都足以让人称道。我在这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他对美的极致追求,对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然而,我总是觉得,作者在描绘他的人格魅力时,似乎带上了一层柔光滤镜,让他显得有些过于完美。我期待着能看到更多关于他生活中的“不完美”,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摩擦,他如何在困境中展现出韧性而非仅仅是坚持。这本书就像一首婉转悠扬的古曲,旋律优美,意境深远,但我希望,在某些乐章中,能加入一些更具张力的音符,让我能听到更多属于他个人的,更加鲜活的声音。
评分每次翻开这本书,我总会不自觉地进入一种沉思的状态。作者的叙事节奏并不急促,而是像一位娓娓道来的说书人,将张伯驹的人生片段徐徐铺陈开来。我试图从中理解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富贵公子哥儿所面临的种种选择与困境。他对艺术的痴迷,对文物的珍爱,在这本书中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能感受到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那种近乎虔诚的守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显得尤为可贵。然而,我总觉得,除了那些宏大的叙事和外在的成就,本书在挖掘他内心的挣扎和真实的动机上,似乎还有些空间。他或许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孤独,有着在光鲜背后不为人知的忧虑。我期待着能看到更多关于他个人情感的描摹,关于他在面对失去时,内心的波澜。这本书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仕女图,色彩斑斓,构图精美,但我总觉得,那仕女眼中的一点愁绪,被淡化了,那眉宇间的几分疏离,被忽略了。我希望,在未来的阅读中,能有更多机会去触碰那些隐藏在华丽辞藻背后的,更为真实而细腻的情感。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比我最初预期的要多。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收藏”这个概念,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物质的占有,而是上升到了文化传承的高度。张伯驹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文化自觉和担当,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我看到了他为了保护那些国之瑰宝,所付出的巨大努力,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这种精神,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然而,我也会忍不住去想,在那些光鲜亮丽的收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他如何平衡家族的责任与个人的爱好?他如何在高压的环境下,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持?这本书就像一本陈年的老酒,入口醇厚,回味悠长,但总觉得,在某些环节,香气似乎还可以更浓郁一些。我希望能有更多关于他与家人、与朋友之间的细节描绘,能让我更立体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而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家”或“文化符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