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日记与父亲

战地日记与父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加坡] 尤今 著
图书标签:
  • 战争回忆录
  • 父子关系
  • 二战
  • 个人经历
  • 历史
  • 情感
  • 回忆
  • 战争文学
  • 家庭
  • 日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51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7777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18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

被媒体誉为“新加坡著名华文女作家”的新加坡华文女作家尤今的非虚构力作。同其他虚构性的谍战题材文学作品以及尤今本人的游记类散文相比,本书具有真实性与典型性的特色。尤其是它记录了无理的侵略与正义的反抗,记录了惨无人道的杀戮与绝不妥协的对抗,是极为珍贵的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


内容简介

《战地日记与父亲》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完整地收录了谭显炎撰写、尤今整理的《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二战时期,日本对东南亚展开惨无人道的侵略,谭显炎加入由中英两国联合组成的136部队,成为该部队第一批秘密潜入马来亚的抗日志士。回忆录所写即他在马来亚从事抗日活动的真实记录。他以“生蹦活跳”而又富于条理的文字,带领读者,步步惊心地走入处处都是致命陷阱的抗日活动里。

第二部分是《父亲的战后岁月》,尤今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多个角度抒写她父亲(谭显炎)的性格与为人,具体刻画出其勇敢、正义、重情的形象。尤今文笔细腻,许多生活的细节在她温馨的描绘下,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作者简介

尤今,原名谭幼今,新加坡华文女作家。原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荣誉学士。现专事写作。1991年,获首届“新华文学奖”。1996年,获首届“万宝龙—国大艺术中心文学奖”。2009年,荣获新加坡文化艺术界荣誉奖项“新加坡文化奖”。2014年,尤今游记《心也飞翔》获“新加坡文学奖”。尤今的作品,散见于新加坡、中国、马来西亚等地,至今已出版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183部。目前为中国上海《新民晚报》、广州《家庭》杂志,新加坡《联合早报》《学生周报》及文化杂志《源》撰写专栏。其作品文风细腻,感情真挚,文笔优美,现实生活在她笔下犹如一面清澈澄净的镜子。


目录

缘起 父亲和 136部队

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

父亲的战后岁月

第一章 母亲的故事

第二章 一见钟情

第三章 开采锡矿

第四章 文字生涯

第五章 葡萄美酒

第六章 斩首惊魂

第七章 我的爷爷

第八章 建筑行业

第九章 文学的导师

第十章 家庭教育

第十一章 决心是一把宝剑

第十二章 炊烟里的父爱

第十三章 “双自”哲学

第十四章 伤逝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九章 文学的导师

发现

那是一个星期天,汹涌澎湃的阳光处处弥漫,刚起身不久的我,坐在桌边,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慢慢啜饮。当我把那软滑如绸的香醇奶茶连同烟气一起吞咽下喉时,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冒出了浓浓的茶味,那种感觉,棒极了。

就在这时,津津有味地读着报纸的父亲,忽然带笑说道:

“咦,怎么成保小学有一个人竟然和你同名同姓呢?”

我一听,窗外的太阳,“咚”的一声跳进了我的胸口,我冲了过去,看。果然,“谭幼今”那三个字,端端正正地印在报纸的一隅。啊啊啊,平生第一次,我感觉到阳光不但是温热的,而且,还是璀璨的耶!

刊登在《南洋商报》“小小园地”的那篇习作,篇名是《我想做个小小童话家》,是我在一个多月前投寄出去的。

这原是一篇课堂习作,在班上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又被当成范文念给同学们听,我得到了极大的鼓励,于是,便利用零用钱买了稿纸,又静静地把作文一字一句整整齐齐地抄在稿纸上,然后,贴上邮票,再悄悄地把这一份秘密的希望放进了邮筒里。

一切的一切,都是偷偷进行的。

偷偷,是因为我怕失败。

我担心这一切只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的“镜中花、水中月”罢了!在那个凡事敏感的年龄,是经不起“失败”所带来的失落感和挫折感的。

接连下来的一串日子,我只能用“忐忑不安”四个字来加以形容,每一回翻看报纸之际,双手都是颤抖的。逐回翻,逐回失望;人,就在满怀希望和满腹失望之间苦苦纠缠。失望了几次之后,渐渐的,心情就好似稀释了的咖啡,淡了、淡了,最后,完全放弃了。然而,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当太阳完完全全被乌云覆盖之后,居然还有“破云而出”的机会!

那是我平生第一篇转化为铅字的稿子。

那一年,我11 岁,就读于成保小学五年级。

在我的文字生涯里,这是举足轻重的一桩事。

重要,是因为它让我父亲清清楚楚地发现了我的兴趣和潜能。当他拿着报纸认认真真地读着他女儿的这一篇习作时,他心里也下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影响了我长长的一生,也让我衷心铭感一世。

那是一个教育转型的时代,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更为了孩子的前途,热爱方块字的父亲,不得不忍痛作了一个果断的决定,他先后把我的姐姐伊文和我的弟弟国平由华校转到英校去,而幺弟国帆更是在入学时就报读了英校。

独独我,他让我留读华校。

试想想,当年我还是一个毫无自主权的小孩子,如果父亲下定决心把我转到英校去,我除了点头服从,还能做什么?我唯一知道的是,我是蠹虫,而方块字是我赖以活命的桑叶,唯有钻进桑叶里,我才能找到快乐,我也才能找到生命的根源。

父亲在我十一岁那年便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做了一个极其睿智的决定。

“发现”,使父亲赋予我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生。

有些为人父母者,不善于“发现”,或者说,不愿去“发现”, 往往只一意孤行地把孩子强行按入他们设好的模子里:孩子明明是方形的,他们却要孩子变成圆形;孩子明明是三角形的,他们却要孩子化为椭圆形。孩子在削足适履的过程里,得挨受流血流泪的痛苦且不说,最糟的情况是,孩子或许因此而会有个扭曲不成形的“三不像”人生,肯定不快乐。

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是个椰子,就让她自自在在地做个快快乐乐的椰子吧!椰子,有着坚实的外表、嫩滑的果肉、清甜的果汁,那是任何其他水果所无法取代的,那是椰子独树一帜的特色。千万、千万不要去逼那个自我特征强烈的椰子变成一粒奇货可居的榴梿呵!它变不了。

教诲

在立化中学就读中四那一年,我的笔触,伸向了小说。

《凄风苦雨》就是我尝试创作的第一篇小说,内容写的是一名渔夫的妻子,在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里,带着五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的故事。

文章的第一段,是如此写的:

“一道激速的电光,飞快地将天空划分为两半,但迅速地又为黑暗所淹没了,接着,是一阵震魂摄魄的雷吼,大雨倾盆而下,如瀑似帘,不见咫尺。雨水夹带着凛冽的寒风,沿着茅屋的缝隙,源源流进屋子里,使这所小小的茅屋涨满了侵心蚀骨的寒意……”

充满悲情的故事由此开展。

当时,躁动的灵感,就像是决堤的洪水,鲁鲁莽莽地在稿纸上横冲直撞,泛滥成河、成江、成海。

这篇小说,以头条的方式刊登于《海星报》副刊《新绿园地》。

我的整张脸,溢满了过节的那种兴高采烈;眼里流淌出来的甜意,一直、一直溢到心窝深处;而比兴奋更为激昂澎湃的,是那种仿佛站在高处的得意与满足。

我满脸笑容地把《海星报》拿去给父亲看。

父亲一看,胖胖的脸,霎时便闪出了喜悦的亮光,他接过了报纸,立刻聚精会神地读了起来,先是扫读,接着,是细读,读得非常仔细、非常用心。然后,脸上的笑意,像是陈旧的漆,一层一层地剥落、剥落。

他放下了报纸,看着我,语调严肃地说道:

“这是一篇失败的作品。”

我完全没有意料到父亲竟会说出如此具有杀伤力和打击性的话,整个人像是被冰雹击中的叶子一样,立刻憔悴了。

父亲不管我脸上骤然长出来的疙瘩,继续说道:

“你今年才16 岁,人间的疾苦,你不懂;渔家的生活,你也完全没有经验,但是,你这篇小说,通篇写的竟然是你毫不熟悉的渔家痛苦,读起来,就像在稿纸上放置了一块纱布,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朦朦胧胧的,不真切、不真实。”

我沉默着,但是,心里却毫不服气地反驳道:

“没有真实的经验,难道不可以靠想象吗?”

父亲好似洞悉了我的想法,侃侃续道:

“文学,贵在真实。当然,我不是说你要写渔家生活,你就必须是渔夫或渔妇,不是的。但是,最基本的,你必须在渔家待上一段日子,观察他们的生活、洞悉他们的心理状况,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呀!唯有真实地反映现实,写起来才能丝丝入扣,也才能深刻地触动人心啊!”

说着,父亲把手上的《海星报》端端正正地折起来,递还给我,说:

“你要永远记得,写实的作品,就好像是扎根在泥地里的鲜花,活生生的,有色泽、有亮光、有温度;然而,没有真实做基础的纯粹虚构的作品,却像是瓶子里的塑胶花,死板板、冷冰冰、硬邦邦的。”

当时,我必须承认,心里很不高兴。我觉得,这个给女儿泼冷水的,不是好爸爸。孩子有表现,好爸爸是该给她送糖果的;但是,他竟、他竟送我黄连!

我郁郁不乐地回返房间。

但是,说也奇怪,这篇曾经被我一读再读而每回读着时都以为自己站在云端的作品,现在,在浑身被淋得湿漉漉的当儿再去重读时,我竟读出了“塑胶花”那生硬的味道。

年少无知的轻狂,在那一刻,死了。

父亲,在我创作生涯起步的当儿,煞费苦心地用语言的大锤击碎了我思想里某些尖利的石块,为我铺平了以后的道路。

自此,我不再费心去做那劳什子的塑胶花了,我化身为“文字的农夫”,悉心培植扎扎实实地从泥土里长出来的鲜花。

我刻意多长了一双耳朵、一双眼睛,耳听八方、眼观四面。

蓄意地听、刻意地看,渐渐地,我欣喜地发现,太阳底下,日日都有新鲜事。见人之所未见,固然可以写人之所未写;然而,我更大的惊喜是,发生在大家眼皮子底下的同一件事情,在用肉眼去看的同时,如果能够用心眼去体会,却常常能发现一些蕴藏在深处的亮点;而亮点,往往可以赋予作品以隽永的灵魂。

写实,成了我创作永远的座右铭。

从人物上、事物上、食物上、景物上,我都能够发掘出许许多多新鲜的亮点,我也因此而有着写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在文字的园圃里,我快乐而尽情地种着玫瑰、菊花、郁金香、向日葵、康乃馨……我勤勤勉勉地浇水、施肥、除虫,让它们绽放出应该有的光彩与亮泽。

我唯一、唯一不种的,是文字的罂粟。




前言/序言

缘起 父亲和136部队

1942 年2 月,日本蹂躏的魔掌伸向了新加坡。在新加坡沦陷前,林谋盛和庄惠泉等一批活跃的抗日分子迅速撤离新加坡,他们在新加坡河渡口上船,一波三折地抵达了印度。

当时,由新加坡撤退至印度的英国军官巴素·古费洛上校(Basil Goodfellow)、戴维斯上尉(John Davis)与布伦上尉(Richard Broome)正计划筹组一支特别部队前往马来亚,从事敌后反抗的秘密活动。他们认为要在马来亚登陆后潜入森林,欧洲人由于肤色的问题,一旦露面便危险地“露馅”了,所以,这项探刺敌后情报的重大任务,必须要有熟悉当地情况的华人参加。他们在印度与林谋盛密谈之下,发现大家对策划反攻马来亚的计划都有着强烈的共识。

在多方奔波与沟通之下,1943 年1 月,中国和英国两国政府终于在重庆签署了协定,共同组织136 部队,总部就设在印度的加尔各答,总负责人是巴素·古费洛,顾问是戴维斯与布伦,马来亚区正副区长则由林谋盛和庄惠泉分别担任。

双方的协议是:中国政府(国民党)指派人员前往印度接受军事训练,之后,潜入马来亚从事敌后秘密活动;英国政府则提供经费,负责调派、运送、指挥、部署等等事宜。

136 部队分别在德里、本那、加尔各答及锡兰海军基地等处进行严峻的训练。第一批十余人,由林谋盛率领,飞赴加尔各答,然后改乘车到本那接受训练。

训练的内容,以现代游击战术中的“黑色技艺”(Black Arts)为主,包括各种武器的正确射击与使用,还有,各类偷袭与破坏的方式等等。受训期由半年至八个月不等。

艰辛、艰苦、艰难已极的训练过程结束后,队员便被送往加尔各答,等候调派以潜入马来亚从事秘密活动。

136 部队人员,以“龙”为徽号,第一批受训者称为“龙一”,第二批受训者称为“龙二”,以此类推,总共六批。由1943 年5 月至1945 年6 月,龙队成员分成多次,乘坐潜水艇,潜入马来亚从事敌后工作,总数40 余人。

父亲谭显炎于1918 年出生于怡保,成长于怡保。当日本对中国发动了惨无人道的疯狂大侵略后,这位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投入了筹赈会的义务筹款活动。22 岁那年,他结识了一名来自中国的罗姓朋友。罗先生到各地去举办时事展览会,展出大量日本入侵中国后滥杀无辜的照片,那种令人发指的兽行、那种人神共愤的残忍,使父亲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抗日活动,他于1940 年飞赴重庆接受军训,立志拿起枪杆和侵略者决一死战。

加入了136 部队后,父亲谭显炎是“龙一”的成员,也是第一批潜返马来亚从事敌后抗日工作的人。

戴维斯在《攻不破的山林城堡》一文里,提及挑选第一批136 部队特工人员在1943 年5 月11 日潜返马来半岛时,如是写道:

“我们决定派出一支六人队伍,分成三条小船南下,每条船两个人,总共需要五名华人和一名欧籍人。我和布伦及林谋盛共同挑选最优秀的五个人。当时,我们挑选了亚韩(谭显炎)、亚清(李汉光)、亚吴(吴在新)、亚英(龙朝英)这四个华人,另外一名是加尔各答的海员,名叫亚彪。这支队伍就这样组成了。”

关于136 部队所负的特殊任务,戴维斯在同一篇文章里,也有很清楚的阐述:

“136 部队在马来亚的任务,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变化。开始时,它主要的目的是在敌后进行破坏,所以,训练都集中在这一方面,随处都有炸药供练习之用。后来,马来亚沦陷了,再也没有情报来自该地,因而收集情报便成了首要之务;不论情报是来自特别行动部署组、秘密谍报组或是其他出处,都是非常珍贵的;而当我们潜入马来亚时,最为迫切的,就是设法去了解马来亚的实况。等我们同印度方面联络上以后,136 部队的着重点就从谍报工作转变成抵抗日军和对日作战了。”

更明确地说,136 部队受训人员共分两类:一类为军事情报员、一类为电讯员。他们的任务包括了收集军事、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情报,再利用无线电把情报传回给印度的联军总部;此外,他们的任务也包括了与活动于马来亚森林里的人民抗日军携手合作,给他们提供军火、医药、粮食等等,为日后的反攻做好一切部署工作。

由许云樵教授主编的《新马华人抗日史料(1937 - 1945)》,其中一篇《新马华人的敌后反抗》里,有以下一段文字:

“136 部队所遣派来马来亚的人员虽为数不多,但都是受过特殊训练的优秀分子,智勇兼备,为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加强军火配备,增进物资供应,训练作战技术,沟通各方情报,使游击队充分发挥其制敌效果,先使敌士气崩溃,俾正规军登陆反攻,收事半功倍之效。”

父亲谭显炎在马来亚形势险峻的美罗山上渡过了出生入死的两年零三个月,死神时刻在觊觎,但他每天都坚持了写日记的习惯。

《马来亚敌后工作回忆录》这份由父亲谭显炎撰写的第一手珍贵史料,因此得以流传至今。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创作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星辰彼岸的低语》的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中完全不会提及《战地日记与父亲》这本书的任何内容,并且力求自然、详实,避免任何模式化的痕迹。 --- 图书简介:《星辰彼岸的低语》 作者: 艾琳·维斯特伍德 类型: 硬科幻、哲学思辨、太空歌剧 篇幅: 约 65 万字 序章:寂静的呼唤 《星辰彼岸的低语》并非一个关于速度与爆炸的故事,它讲述的是关于存在、时间与绝对孤独的沉思。故事始于人类文明进入“大寂静”时代的第三个千年。地球早已成为一个被保护的博物馆,人类主体散布于数千个生态穹顶城市中,依靠高效的资源循环系统维持着近乎永恒的稳定。 然而,这份稳定,恰恰孕育了最深层的危机。 主角,卡西乌斯·莱恩,是一位“时间编织者”——这是对高级理论物理学家及星际航行架构师的尊称。卡西乌斯生活在木星轨道之外,一座名为“奥林匹斯”的漂浮研究站。他的工作是维护“曲率引擎”的理论稳定性,这种引擎是星际旅行的基础,它通过扭曲局部时空来实现超光速的航行,代价是每次跳跃后,航行者与原点的时间流速都会产生无法完全预测的偏差。 故事的引爆点,源于一个微不足道的信号。它不是来自任何已知的星系,而是从一个理论上“不存在”的区域——“虚空之隙”中传来。这个信号极度微弱,却带着一种无法被任何已知的自然法则解释的数学结构。它更像是一种旋律,一种只有心灵才能感知到的共振。 卡西乌斯最初将其视为仪器故障,或自身的神经衰退。但随着信号的重复和增强,他意识到,这可能代表着人类在宇宙中并非唯一的智慧生命——或者,更令人不安的是,它可能代表着一种超越人类理解范畴的、时间之外的实体。 第一部:熵的边界 卡西乌斯说服了联合政府的保守派,启动了代号为“普罗米修斯之锚”的秘密任务。目标:追踪信号源,并派遣一艘配备了最新一代“时空稳定器”的小型探索舰——“伊卡洛斯号”——进行首次接触。 他自愿成为这次任务的舰长。 探索旅程是漫长且充满哲学拷问的。在前往信号源的数十年(以舰上时间计算)航行中,卡西乌斯和他的核心团队——伊芙琳·哈珀(语言学家兼符号学家,坚信任何信号背后都隐藏着可翻译的文化内核)和泽维尔·莫尔斯(冷酷的工程官,对所有“形而上学”的探索持怀疑态度)——不得不面对与世隔绝的压力。 这一部分重点描绘了人类面对绝对尺度时的心理崩溃与重塑。他们穿梭于被称作“时间回廊”的区域,那里物质的衰变速率与常规宇宙不同步。船员们目睹了恒星在数小时内经历生与死的全过程,感受着宇宙背景辐射的低语中蕴含的无尽历史。 伊芙琳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试图将信号解析为一个“语言”。她发现,这个信号并非由字母或音节构成,而是由因果律的微小扭曲所编码的。它描述的不是“谁”或“什么”,而是“如何成为”。 卡西乌斯在阅读这些“低语”时,开始产生奇异的梦境,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宇宙诞生之初的场景,以及遥远未来文明的必然消亡。他开始质疑,他们所追求的“接触”,是否本身就是一种对宇宙秩序的亵渎。 第二部:零维之城 经过近三十年的航行,“伊卡洛斯号”抵达了信号的中心点。那里没有星系,没有恒星,只有一片纯粹的、深不见底的黑暗。然而,在这黑暗的中心,悬浮着一个难以名状的结构。 它不是由物质构成,而似乎是由纯粹的逻辑构建而成。它没有明确的边界,形体不断地在二维、三维乃至更高维度之间切换,像是一座用数学公式搭建的城市。卡西乌斯将其命名为“奥米伽堡”。 当“伊卡洛斯号”试图进入奥米伽堡的“引力场”时,飞船的曲率引擎瞬间失效,所有基于已知物理学的导航和防御系统全部瘫痪。他们不再是航行者,而更像是被一个巨大思维所捕获的微小粒子。 在奥米伽堡内部,卡西乌斯和他的团队遭遇了“信使”。 “信使”不是生物,而是信息本身。它们以全息投影的形式出现,其形态模仿着卡西乌斯内心深处最重要、最脆弱的记忆。它们通过直接的精神连接与卡西乌斯交流,不需要语言,直接灌输概念。 信使揭示了宇宙的真相:已知的所有生命和星系,都只是一个更宏大、更古老实体在进行某种“计算”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类似于一个超级文明在解决一个终极方程时产生的热量。 奥米伽堡,便是那个文明用于“存储”其运算过程的终端。而那段低语,是这个终端在自我修复过程中发出的“噪音”。 第三部:选择与悖论 任务的目标从“接触”变成了“理解并安全撤离”。然而,在与信使的深入交流中,卡西乌斯发现了一个可怕的悖论:要完整理解这个信息,就必须与奥米伽堡的结构融合,成为信息的一部分;而要安全返回,就必须抹除这些信息,以防止它们污染人类文明的因果链。 伊芙琳坚信,这份知识是人类文明的唯一救赎,即使它意味着对现有认知框架的彻底颠覆。她开始秘密地尝试将奥米伽堡的结构信息转化为可存储的数据格式。 泽维尔则代表着生存本能。他认为,这种力量远超人类的驾驭能力,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摧毁奥米伽堡,哪怕这意味着杀死卡西乌斯,以确保地球上的稳定不会被这种“异端知识”所侵蚀。 卡西乌斯面临的抉择是:是选择作为知识的殉道者,将宇宙的“终极答案”带入人类的集体意识,从而引发不可预测的文明跃迁或毁灭;还是选择作为守护者,亲手将这份超越理解的低语永远封存,让人类在适度的“无知”中继续前行? 高潮部分集中在卡西乌斯必须在伊芙琳的“信息渴望”和泽维尔的“物理清除”之间做出判断。最终,他做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决定,涉及对时空引擎的极端操作,试图在不摧毁奥米伽堡的前提下,切断它与“伊卡洛斯号”的因果联系。 尾声:回家的代价 卡西乌斯最终成功地将飞船带离了奥米伽堡的影响范围。然而,代价是巨大的。 当他返回人类疆域时,他发现自己携带的“时间烙印”已经与正常宇宙的流速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差异。他回归的“奥林匹斯”站,距离他出发时已经过去了近四百年。他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他的名字也已湮没在古籍的脚注中。 他所面对的,是一个科技或许更加进步,但精神却更加僵化、对未知更加恐惧的“新人类”。 卡西乌斯在孤独中完成了他最后的任务:他没有将奥米伽堡的知识公之于众,而是将其编码进了他自己身体的生物结构中,使其成为一个无法被任何仪器读取的“活体黑匣”。 故事的最后,卡西乌斯站在一个全新的、陌生的地球穹顶城市中,看着窗外那些被安全保护起来、对星空一无所知的后代。他没有带来答案,也没有带来毁灭,他带来的只是一个关于选择的重量的秘密。 他明白了,真正的星辰彼岸,不在于光年之外,而在于意识能够承受的边界之内。低语仍在继续,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那些寂静的呼唤,究竟意味着什么。 《星辰彼岸的低语》是一部探讨文明的终极形态、知识的腐蚀性,以及个人在面对宇宙宏大真相时的道德困境的史诗。它邀请读者思考:我们所追逐的真理,究竟是自由的钥匙,还是囚禁我们自身的枷锁?

用户评价

评分

《战地日记与父亲》这个书名,像一首低沉而悠远的旋律,瞬间拨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我首先联想到的,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的个体声音,特别是那些曾经在战火纷飞年代里的士兵们。他们的经历,往往被宏大的历史叙事所淹没,但每一份日记,都代表着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份真实的情感。我想象着,那些手写的字迹,可能在夜深人静时,伴随着遥远的炮火声,记录下对家人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以及对战争的迷茫与恐惧。而“父亲”这个词,则为这宏大的战争背景注入了深沉的个人情感。它让我思考,这位父亲,他是否是将自己的战争经历,化作了一种无声的教导,留给了他的子女?或者,子女们是通过阅读父亲的日记,才真正意义上认识了这位曾经远去的父亲?这种将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巧妙结合的叙事角度,让我觉得充满力量。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体味到父爱的深沉,以及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人性的光辉。它可能会让我思考,战争留下的痕迹,究竟是如何被一代代人所铭记和传承的。

评分

读到《战地日记与父亲》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瞬间被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仿佛一部尚未上映的电影在我眼前缓缓展开。我设想着,这或许是一本关于传承的书,一个父亲,他曾经身处战火之中,用他独特的方式,在生命的某个时刻,留下了那些关于战争的片段,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而这些日记,可能就如同他留给孩子的一份珍贵遗产,一份沉甸甸的嘱托。我好奇,父亲的笔触会是怎样的?是粗犷而直接,还是细腻而感伤?他在日记中,究竟记录了怎样的故事?是关于战友的情谊,是关于生死边缘的挣扎,还是关于对家人的深深眷恋?而“战地日记”本身,也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仿佛是一扇窗,能够让我们窥见那个年代的真实景象,感受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不只是关于战争的残酷,更是关于战争如何塑造一个人,如何影响一个家庭。它可能讲述了父辈如何背负着战争的阴影,又如何努力地传递给下一代关于和平的价值。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这些日记,去理解一个父亲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人生轨迹,去体会那份跨越时空的父爱。

评分

《战地日记与父亲》这个书名,如同一个古老的宝箱,里面似乎藏着无数值得挖掘的秘密。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是战火连天的战场,尘土飞扬,炮火轰鸣,而在一处简陋的角落,一个身影正埋头于一本泛黄的日记本。他可能是一位年轻的士兵,用稚嫩的笔触记录下战争的残酷,记录下战友的牺牲,记录下对未来渺茫的希望。但紧接着,“父亲”这个词,又将我的思绪拉向了另一个维度。我开始猜想,这位日记的作者,他是否是一位父亲?或者,这本书并非直接关于父亲的日记,而是儿子在战地,通过日记来追忆、理解自己的父亲?这种父与子之间的时空交错,战火与亲情的碰撞,让我充满了好奇。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战争的真实面貌,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脆弱。同时,我也希望它能够深入挖掘父子之间复杂而深厚的情感,探讨亲情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得以延续和传承。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是一段充满感动的旅程,一段关于记忆、关于爱、关于历史的深刻探寻。

评分

这本书我还没读,但我对它的名字《战地日记与父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提起“战地日记”,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士兵们用血汗和泪水写下的真实记录。我常常想象,在炮火纷飞的间隙,一支颤抖的手,在破旧的笔记本上,勾勒出战友的面庞,或是记录下对家人的思念。这样的文字,往往承载着最原始的人性,记录着在极端环境下,个体如何挣扎求生,如何保有尊严,又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而“父亲”这个词,则瞬间将我拉回温暖的家庭港湾,与那些激烈的战场场景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张力。我不禁好奇,这本书的作者,是带着战地日记,去寻找他失落的父亲?还是这位父亲,他本身就是一位经历过战火的战士,留下了日记,等待被解读?这种父与子、战火与温情、现实与回忆交织的可能性,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想,这本书或许会讲述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关于父辈的经历如何影响后代,关于战争留下的伤痕如何代代相传,又或者,是关于如何用爱去治愈那些战争带来的创伤。我期待着,它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未知的故事,去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父子情深,以及在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沉浮。

评分

《战地日记与父亲》这个书名,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心中无数的涟漪。当我看到这个名字时,我的思绪便开始在不同的画面之间跳跃。一方面,“战地日记”四个字,自带一种肃穆和沉重的气质。它让我联想到历史课本上那些模糊的黑白照片,那些在异国他乡英勇牺牲的战士,他们用生命谱写的悲壮诗篇。我猜测,这本书里一定会有那些令人窒息的战场描写,会有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揭露,也会有对人性在极端考验下的展现。那些日记,是否记录了战场上的恐惧与勇气?是否写满了对和平的渴望?是否包含着对死亡的思考?而另一方面,“父亲”这个词,又带来了温暖与亲切。它暗示着一种血脉的联系,一种情感的羁绊。我开始构思,是不是有一个父亲,在遥远的战场上,留下了他的日记,而他的孩子,在多年后,偶然发现了这些泛黄的纸页,从而开启了一段寻根之旅?或者,这位父亲本身就是书中日记的主人,他以一个父亲的身份,记录着战场上的经历,并以此来教育他的后代?这种将宏大的战争叙事与个体细腻的情感描写相结合的设定,让我觉得非常有吸引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视觉上的冲击,精神上的震撼,以及情感上的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