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加,舞蹈,素描

德加,舞蹈,素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Paul Valéry 著
图书标签:
  • 德加
  • 舞蹈
  • 素描
  • 艺术
  • 绘画
  • 印象派
  • 人体艺术
  • 艺术史
  • 法国艺术
  • 草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724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2671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80000
正文语种:中文(简体)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德加,舞蹈,素描》,德加是法国著名的印象派画家、雕塑家,被视为19世纪晚期现代艺术的大师,与瓦雷里私交甚密。《德加,舞蹈,素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名人传记,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撰写德加生平,超脱于一般叙事套路,读者能以小见大地了解德加有趣的一生。《德加,舞蹈,素描》是大诗人瓦雷里追忆德加的随笔,其中包括作者对德加艺术创作的感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艺术的思考。读者从中既能了解德加对艺术的态度,亦能窥见其人格特征。该书还记录了德加的友人或晚辈所讲述的他的趣闻轶事。瓦雷里试图借助多位见证者、从多个方面给读者呈现一幅完整的德加“肖像”。


内容简介

《德加,舞蹈,素描》,2017年,画家德加离开这个世界整整100年,诗人瓦雷里的《德加,舞蹈,素描》问世整整80年!在《德加,绘画,舞蹈》这部鲜为人知的小书里,瓦雷里倾其与画家20余年的友情,深情追忆了德加其人及其艺术。那些饱含诗意、记录了德加生平片段的文字,既展现了德加真实的艺术家形象,也昭示了瓦雷里对于艺术创作的深刻而独特的思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保尔·瓦雷里(Paul Valéry,1871-1945),象征派代表人物,生前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诗作倾向于内心真实,以象征的意境表现生与死、灵与肉、永恒与变幻等主题,富于哲理。代表作有《年轻的命运女神》《海滨墓园》《幻美集》等。

译者简介:

杨洁,西安交通大学法语系副教授、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导师。主要译著及合译著:《褶子》、《古罗马医生》、《印象派画家的日常生活》、《独行者手记》、《卢浮宫私人词典》、《美食私人词典》、《德加,舞蹈,素描》。

张慧,西安交通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学士、巴黎一大艺术史硕士、巴黎七大艺术哲学博士在读;合作翻译《德加,舞蹈,素描》,多次承担中法艺术活动口笔译工作,参与艺术展览策划,并为法国艺术杂志《AREA》署名撰稿。


目录

译序 /1

德加 /1

论舞蹈 /14

维克多马塞街37号 /25

德加与大革命 /43

闲言碎语 /54

1905年10月22日 /59

观看与描画 /62

创作与怀疑 /67

马、舞蹈与照片 /70

地面与无形物 /82

论裸体 /90

德加的政治观 /98

模仿 /103

题外话 /111

题外话另篇 /114

德加与十四行诗 /120

德加,素描狂…… /126

前章续 /130

道德 /132

妒忌之罪 /133

德加语录 /135

德加语录另篇 /143

关于风景及其他的思考 /145

现代艺术与伟大艺术 /153

绘画的捷径 /156

浪漫主义 /160

素描非形…… /164

贝尔特?莫里索忆德加 /167

艺术语言 /170

时代问题 /177

埃内斯特?卢阿尔先生的回忆 /181

暮年终曲 /195

精彩书摘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巴黎,文坛与艺坛一派欣欣向荣。青年诗人保尔?瓦雷里崭露头角,而功成名就的德加此时已步入晚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1893年,瓦雷里结识亨利?卢阿尔,继而与德加相遇:“每个星期五,光彩夺目但却令人难以忍受的德加都会准时来到亨利?卢阿尔家活跃晚饭的气氛。”他们一见如故,瓦雷里也是德加晚年为数不多的常客。

早在1896年,瓦雷里就想写一位有着深邃思想的人,而卡米耶?莫克莱尔也有一个类似计划,且已选中德加。因此,直到德加去世近20年,瓦雷里要出一本关于德加的小书的愿望才得以实现。1936年,印象派作品收藏家、出版商安布鲁瓦兹?沃拉尔(Ambroise Vollard,1866—1939)邀请瓦雷里将其在不同刊物上发表过的关于德加的短篇集结成册,编入其出版社的《艺术散论集》丛书。这些文章就是《德加,舞蹈,素描》一书的主要部分。该著的法文书名所用“Degas Danse Dessin”三个词均以“D”开头,音律和谐,三词之间不用标点则昭示了该著结构和内容的片断性。这本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名人传记,不是按时间顺序实录德加的生平,内容也不成系统,读者只能从散见于各篇的细节对其生活状态略见一斑。这一点,瓦雷里在开篇文字中已经点明:“我所写的不是一个规范的传记。我本人对传记不大看好,当然这只能说明我生就不是写传记的。”本书亦不是德加绘画风格演变的整体或阶段性回顾和考察,因此,它又有别于一般艺术史评论。《德加,舞蹈,素描》是瓦雷里对德加的回忆性综述,其中包括作者对德加艺术创作的感悟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于艺术的思考。读者从中既能了解德加对艺术的态度,亦能窥见其人格特征。该著还记录了德加的友人或晚辈所讲述的他的趣闻轶事。瓦雷里试图借助多位见证者,从多个方面尽可能为读者呈现一幅完整的德加“肖像”。

该著未就德加的某一具体作品进行评论。虽然瓦雷里也曾为马奈、柯罗等写过评论,但他始终认为:“只有从事艺术的人才是(艺术品的)最好裁判。”因此,本书那些即使以德加作品中常见主题命名的篇章,如“论舞蹈”、“马、舞蹈与照片”和“论裸体”,也只是写了瓦雷里对绘画主题本身的思考,或是分析德加的大脑从眼睛观察描绘对象,到执笔将其诉诸以形的整个过程中的活动状态。与艺术史学家不同,瓦雷里的兴趣在于探索作为创作者的艺术家这一职业本身的意义,他对处于作品成形之前,亦即处于创作阶段的画家的脑部机制给予了密切的关注。

作者这一独特视角与其成长经历密不可分。瓦雷里1871年出生在法国南部沿海小城赛特。碧海蓝天给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培养了他的思考习惯。他在大学学的是法律,但对文学热情有加,并已开始发表诗作,显示了诗歌天赋。当时,于斯曼的小说《逆流》在法国反响甚烈,书中多处引用马拉美的诗句,瓦雷里借《逆流》接触到这位象征派大诗人,并立生敬仰。迁居巴黎后,瓦雷里终得成为马拉美“周二沙龙”的听众。此后,瓦雷里的名字和诗作不时出现于书刊杂志:诗坛一颗新星冉冉升起。然而,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前后,一种柏拉图式的清心寡欲情绪攫住了瓦雷里,直至1892年,具有传奇色彩的“热那亚之夜”使瓦雷里经历了一次精神危机,诗人从此放弃诗歌创作,转而投入对个体内在世界及思想方式的研究。其思考广泛涉及哲学、科学、艺术等方面。此后几十年间,瓦雷里坚持每早进行深入的思维训练,并对思考过程做详细记录,完成手札20余册。这些手札在他去世后出版。瓦雷里不无幽默地写道:“清晨我花几个小时锤炼思想,剩下的时间就有权干傻事了。”

早在1892年,瓦雷里就在日记中表示欲“发掘一位艺术家的大脑”。他的《达?芬奇方法论导言》(1894)即表现了这一想法,该著塑造的是一个精通绘画、建筑、数学、机械、物理各领域的人。从《与泰斯特先生的一晚》(1896)到《泰斯特先生》(1946),瓦雷里更是成功杜撰了一位头脑睿智、高度机敏的人物:泰斯特先生终日踽踽一人,无视虚荣,无需任何感官享受,超脱普通人的情绪,执着于高强度的智力活动;他是没有作品的艺术家、没有著述的思想家、平凡内敛的纨绔子弟;他默默无闻,不发一语,大脑保持高速运转。他的生活就是自己的作品。泰斯特这一形象最完美地体现了瓦雷里对于思想生活这一理想的追求。19世纪90年代末,瓦雷里与德加时相过从,经常光顾他的画室,与其促膝交谈。埃德蒙?雅卢在其《小说家》(Le Divan,1922)中披露:“……泰斯特先生令瓦雷里想到最多的是德加……”

德加1834年7月19日生于巴黎。父亲是银行家,却酷爱绘画和音乐。德加在父亲那里得到艺术的启蒙。德加为了家族进入法学院学习,但很快放弃。1855年,他考入巴黎美院,但他并不欣赏传统守旧的学院派教育,并且放弃争取“罗马奖”。但在家庭资助下,德加还是沿袭欧洲画家的传统,赴意大利学习了三年。其间,德加在那不勒斯、罗马、佛罗伦萨的各个博物馆和画廊研习了大量古希腊罗马及文艺复兴、巴洛克时代的杰作,丰富了油画尤其是素描知识和技巧,这些实践也令他更加笃信安格尔1855年对他的教诲:“多画线条,一定不要写生。”德加一生致力于描绘现代生活,且主题多样,但唯有素描始终令他痴迷。德加毕生坚守学院派传统绘画所力求的质朴和崇高风格,但他也并不掩饰自己对德拉克罗瓦的崇敬,后者的色彩造诣颇深。

德加生活的19世纪中后期,正值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面貌及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学院派仍固守以题材划分绘画等级的观念,且每类题材均有严格而具体的原则和规定:人物众多的古代历史或宗教场景对构图、合理的人物关系、人物情感的传达以及画家的知识水平、文学素质和思维能力要求最高,因而居于首位,肖像次之,风景再次,静物则名列最后。从绘画主题上讲,学院派醉心于展现仙女、象征意义的女神、英雄人物、希腊或宗教神话及战争等。他们偶尔也摹写现实生活,但在他们的画笔下,现实生活主题不是作为古典画中历史人物的陪衬被置于次要位置,就是只出现在小幅作品里。

年轻画家们热衷描绘现实社会生活。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最先将这些画家定义为“现代生活画家”(见其文《现代生活画家》,1863)。他认为“现代生活画家”应当是投身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转瞬即逝中发掘永恒美的探寻者。他还说:“研习古典大家的作品对绘画初学者固然好,但如果你是为了理解当下的美,那便多余了。”

此时的德加却仍专注于历史画研究,创作了《建造巴比伦的塞密拉米丝》《中世纪的战争场景》等名作。德加虽是官方沙龙的常客,舆论却对他鲜有关注,他也几乎没有卖出过什么作品。1863年,德加与马奈在卢浮宫博物馆相遇,从此德加与印象派画家结识,并很快以其智慧和对艺术独到而决断的见解备受马奈、雷诺阿、西斯莱、莫奈、塞尚、毕沙罗等人的尊崇,甚至在印象派圈子里扮演重要角色。首届印象派画展就是他率领这班人马于1874年春天在纳达尔工作室举办的。

德加与印象派画家的契合主要在于对色彩探索的共同关注。德拉克罗瓦是最早解构色调的法国画家,他发现光线能使物体发生变化。他根据这一观察所采用的技巧为画面营造了新颖的和谐;他的对比色运用为画家提供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画法。德加对德拉克罗瓦的色彩研究十分感兴趣,并深受其影响。但德加始终与印象派保持距离。法国艺术史学家保罗?曼茨(Paul Mantz)认为,德加的作品与印象派并无太大关联。卢瓦雷特则更言:“我们不明白德加为什么会与印象派为伍。他与这个自称革新派的团体格格不入。” 19世纪80年代,德加终于与印象派渐行渐远。

当印象派画家提倡到户外去更真实地描画自然、努力捕捉万物随光线的变化而瞬息万变的状态时,德加则坚持在画室作画。他对风景画缺乏兴趣,在他留世的1600件作品中,为数不多的风景画也并非野外写生,而是在画室凭记忆完成的。他始终无法摆脱学院派的影响。在他看来,风景画不属于重要题材。而赛马和舞蹈则因为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内容,与人物肖像一样可以被视为“崇高”题材。德加虽也创作了大批浴女、洗衣女工等表现普通女性的画作,其描写妓女的作品甚至大胆猥亵,与学院派呈现优雅裸体女性的传统背道而驰,但这些女性题材毕竟与学院派所热衷的“人物”题材有所瓜葛。

莫奈是印象派画家中执着观察自然一派的代表,另一派,即描绘现代生活、展现现代人性的代言人则是德加。二者均追求表达瞬间、再现真实,但莫奈力求呈现瞬息万变的自然在某一瞬间的状态;德加则希冀通过抓住人物的瞬间动态来真实地反映现实。德加的人物仿佛被突然定格,画面上所呈现的是一动作与下一动作间的过渡。但这种定格并不给人以僵滞感,而是为观者预示了下一个动作。《打哈欠的女工》《出浴盆的裸女》皆如此。德加往往借助特殊构图等手段来强化瞬间感。莫奈的风景画暗含诗意,而德加对现代巴黎生活场景的展现则摒弃了任何诗意或哲学隐喻。德加以直接、迅速、尖锐甚至略显残暴的方式呈现他眼中的世界。莫奈乐于在画中表现自然某一瞬的模糊印象,物形没有清晰轮廓,以此营造永无休止的变化状态;德加却着意于精准捕捉人物在两个动作过渡一刹那的形态。德加与莫奈的这种区别也源于他所接受的古典美术对以素描勾勒物形的严格训练。他曾说:“人们都叫我舞女画家,其实他们并不知道,舞女只是我画漂亮裙子和表现动作的藉端罢了。”被德加视作“观形之法”的素描,因其最能表现画家的构思能力和知识广度,自文艺复兴起,在绘画脱离匠气、变身智力劳动,堪与文学、哲学比肩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作用。在瓦雷里眼中,素描是“最能全方位调动智力”、最能体现艺术家个人特质的艺术。坚持素描创作且精于此道的德加因而被瓦雷里视为“完人”画家。但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学院派的权威性日渐衰弱,素描渐受轻视,导致劣质画家剧增。德加生活在现代,对绘画的创新一直持以开放的学习态度,但这并不影响他在视力不济、无法用素描细致描绘的情况下,坚持对完美的人物线条的孜孜追求和对古典的“永恒美”等观念的坚守。

德加以冷峻客观的观察将现代生活的场景投射到他的画中。短暂、迅速、瞬间定格以及独一无二的线条;浑然天成、绝非一蹴而就,如此这般“将形付诸于纸面的过程,好似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隐于脑海的图像渴望被细致描画出来。这种欲望激励我们拿起铅笔,投入这场偶发的、激烈的、难以言状的战斗当中:欲望、偶然、记忆、技巧、手的天赋、种种念头、各式工具……这一切统统参与到各种较量和拼杀当中;线条、阴影、形状、物体或场所,作品是这一切的战果,这战果或出色或平庸,或出人意外,或在预料之中。”

恰是绘画之难让德加为之迷狂,如果无须付出心力,反而激不起他的满腔热血,正是激情让他进入严谨的创作状态,让他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作品抱以期望。每当看到自己过去的作品,他都总想把它们放回画架加以修改,以求更好。德加在绘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冷峻决然、洞彻理智、坚定律己、绝不放任情感的个性。他全身心专注于绘画,以至于对“其绘画题材以外的其他事物无知到惊人的程度”。他的执着甚至执拗使他与自己所身处的那个疾速变化、追求快捷的时代格格不入——“机器耗竭了人们的耐心”,德加注定是孤独的,然而,他有一个知音——瓦雷里。

“热那亚之夜”危机后,瓦雷里经历了长达25年(1892—1917)的诗歌创作空白期,但他与巴黎文学界保持着密切往来,忠实参与马拉美的每周沙龙聚会。其实,瓦雷里在危机后养成的近乎严酷的深刻思考和执着追求完美的习惯恰是他走向丰富的蛰伏,也是他与诗歌的关系更趋成熟的铺垫。

瓦雷里反对以“即兴发挥”、“思如潮涌”这种所谓灵感写作诗歌的传统创作观点。他认为诗人在创作中不能被动地放任思绪,而应时刻保持自省,用理智控制思维。他强调,诗人不能殚精竭虑、最大限度地接近至纯至真,他的诗歌便毫无价值。在他看来,在追求最完美诗歌形式的路上必然荆棘遍布,正如他在《关于阿多尼斯》中所写:“塑造完美的泥像纵然有百尊,也比不上一尊不尽完美的石像在我们的心灵里所能唤起的震撼强烈。前者比我们易朽,后者较我们耐久。想象一下吧,那云石曾经怎样地与雕刻者抗衡、怎样地不情愿放手它固守的黑暗!那嘴唇,那手臂,耗费了艺术家多少个日日夜夜!几多匠心、无数度雕琢,艰难地叩问那逐渐呈现的形体。黑色的影子闪烁坠落,火花四溅,粉屑飞散……终于,这坚固而柔媚的精灵诞生,在无定的时间从坚定的思想中产生出来的。”瓦雷里正是体会到了诗歌创作中“不断趋向完美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艰辛”,才能对在造“形”的绘画中所克服的困难与德加心心相印。在批评风景画潮流导致绘画的“智慧”和难度的降低时,他无不痛心地指出,同样的趋势也发生在文学中,即“描述性”文字对文学的侵蚀。面对浮躁、追求捷径的时代,德加和瓦雷里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都始终保持着对于“职业”的坚守:勤勉坚定,尽善尽美,殚精竭虑。

瓦雷里几乎将德加与其敬佩有加的前辈马拉美相提并论。瓦雷里在书中虽然多次提到德加不满于文人对任何事情动辄置喙,故对文人多有嫌隙,但他也多次饶有兴致地叙述了德马二人碰撞的火花。“德加与十四行诗”一篇更是以专题记叙了德加向马拉美请教写诗的趣事。在瓦雷里眼里,文人和画家还是有着惺惺相惜的一面。德加1917年落寞离世,瓦雷里以一首气势恢弘的长篇诗歌《年轻的命运女神》重返诗坛,这样的擦肩虽令人扼腕,或不失为历史的巧合。

德加无比珍视自己的作品和绘画职业,以致要求那些没有资格谈论艺术和绘画的人,尤其是“文人们”保持缄默,瓦雷里对此心领神会。在本书开篇,他便将自己的文字比作“读者在书页空白处的不经意涂抹”,只不过在行文中加入了一些“观察”、“思考”、“设想”而已。瓦雷里无意以艺评人身份自居,更不屑阿波里奈尔为立体派代言立说的做法。瓦雷里用《德加,舞蹈,素描》成就了一幅德加的肖像,他不仅借此缅怀故友,该著更是他经久养成的思维演练习惯、在诗歌创作中所体会到的殚精竭虑以及始终怀揣着的最大限度接近完美的渴望和探索各行业人物精神活动方式的浓厚兴趣的产物。

对于不少中国人而言,德加的名字一直“混迹”于印象派之列,而我国对瓦雷里的诗歌创作虽早有系统的译介,但对其艺术散文尚鲜有研究。因此,希望瓦雷里的这本《德加,舞蹈,素描》能够带给读者一个更客观的德加形象,也能够对丰富瓦雷里研究起一点作用。

译者

2015年2月


《星辰的低语: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一部深入探索宇宙宏大叙事、揭示时间与空间奥秘的科普巨著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剧场中,我们所处的蓝色星球不过是尘埃中的一粒微光。我们仰望星空,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好奇,更是对自身存在根源的终极追问:一切如何开始?时间如何流淌?星系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壮丽景象? 《星辰的低语: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并非一本教科书,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史诗级旅程。本书带领读者,从普朗克时间到暗能量主宰的未来,系统而生动地梳理了现代宇宙学最前沿的理论与最引人入胜的发现。我们摒弃了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转而采用富有洞察力的叙事方式,将那些塑造了整个宇宙的物理定律,化为清晰、易于理解的画面。 第一部分:太初之光——宇宙的诞生与婴幼儿时期 想象一个比原子核还要微小、温度高到难以想象的奇点。本书的第一部分,将以无可比拟的细节,还原宇宙诞生的“第一秒”——那个决定了物质基本构成和物理法则的至暗时刻。 1. 奇点的裂隙:暴胀理论的细微涟漪 我们首先探讨大爆炸理论的基石,并深入剖析“暴胀理论”(Inflation)。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膨胀过程,而是空间以超光速膨胀的瞬间几何扭曲。我们追溯微小的量子涨落是如何被拉伸,成为日后星系团的“种子”。书中详尽描述了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观测,特别是普朗克卫星所捕获的温度波动图谱,如何如同婴儿皮肤上的胎记,记录了宇宙初生时的形态和能量分布。这些微小的温差,蕴含着关于空间曲率和物质密度的关键信息。 2. 基本粒子的“熔炉”:夸克时代与核合成 暴胀结束后,宇宙进入了高能粒子汤阶段。本书细致描绘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动态变化,解释了为何物质最终战胜了反物质——那个至今仍困扰物理学家的“CP破坏”之谜。随后,我们步入太初核合成时期,亲眼目睹质子与中子如何结合,形成了宇宙中最轻的元素:氢、氦和极少量的锂。这些元素构成了宇宙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质量,它们在太初的“炼金术”中被铸造出来,为后续恒星的诞生准备了燃料。 3. 光的释放:复合纪元的曙光 宇宙冷却至约3000开尔文时,电子终于有能力与原子核结合,形成稳定的中性原子。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使得光子得以自由穿行,不再被自由电子散射。本书用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宇宙从一片混沌的“等离子迷雾”中“清明”的瞬间——这便是我们今天观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真正来源。我们解析了为何CMB的温度如此均匀,以及那些微小的“不均匀性”如何预示着未来引力坍缩的方向。 第二部分:黑暗的雕塑家——恒星、星系与结构的形成 宇宙在3.8亿年后才迎来第一批光源,这漫长的黑暗时期,是引力在看不见的物质作用下精心雕琢的阶段。 1. 黑暗的疆域:暗物质的引力之手 现代宇宙学最大的谜团之一便是暗物质。本书专门开辟章节,全面梳理了支持暗物质存在的观测证据:从星系旋转曲线的异常,到引力透镜效应的扭曲,再到大规模结构形成中的“骨架”作用。我们不会止步于描述其存在,而是深入探讨了WIMPs、轴子等主流候选粒子模型的差异与争议,呈现出科学家们试图捕捉这种无形物质的努力。 2. 第一代恒星的诞生与死亡:宇宙的“点火器” 本书详细考察了宇宙中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III Stars)的形成过程。这些恒星由纯粹的氢和氦构成,它们质量巨大,燃烧剧烈,生命短暂。它们的死亡——超新星爆发,是宇宙化学进化的关键驱动力,它们将第一批重元素(碳、氧、铁等)抛洒入星际介质中,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提供了必需的“原材料”。 3. 岛屿宇宙的聚合:星系的成长与并合 从微小的密度扰动到如今壮丽的螺旋星系和椭圆星系,星系是如何在引力作用下“凝聚”的?我们探索了分层形成模型(Hierarchical Merging),描述了小型星系如何通过不断的并合,成长为像银河系这样的大型结构。书中通过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描述,展现了星系并合过程中的壮观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恒星形成“高峰期”。同时,我们也关注了超大质量黑洞在星系核心的形成与反馈机制,它们如何调节宿主星系的恒星形成速率,形成一种精妙的“共生关系”。 第三部分:演化的终局——时间的尽头与宇宙的命运 宇宙的未来并非一个既定的剧本,而是取决于当前物质能量密度和暗能量特性的微妙平衡。 1. 宜居带的探寻:生命化学的宇宙学基础 本书将视角拉回到我们自身,探讨了宇宙学参数与生命存在的必然联系。为何我们的宇宙常数如此精确?如果引力常数稍有偏差,恒星将无法稳定燃烧,碳基生命将无从谈起。我们考察了费米悖论的深层宇宙学背景,并讨论了“银河系宜居带”的概念,以及构成生命的基础元素是如何在恒星的死亡中被精心播撒的。 2. 膨胀的加速:暗能量的主导地位 近二十年的观测强有力地证明,宇宙的膨胀正在加速,驱动这一现象的便是神秘的暗能量。本书详尽分析了Ia型超新星观测和重子声学振荡(BAO)数据,解释了它们如何帮助科学家测量宇宙膨胀的历史轨迹。我们对比了“宇宙学常数”模型与“第五元素”(Quintessence)等更动态的暗能量模型,探讨了它们对未来时空结构的不同影响。 3. 暮光与永恒:宇宙的最终命运 宇宙的终局是什么?是热寂(Heat Death)、大撕裂(Big Rip),还是大挤压(Big Crunch)?基于当前对暗能量的理解,本书倾向于描绘一个永恒膨胀的未来:恒星燃料耗尽,黑洞蒸发,宇宙最终退化为一个低温、均匀、几乎空无一物的“热寂”状态。我们将以一种既冷静又充满敬畏的笔调,描述那遥远未来中,最后一颗白矮星黯淡熄灭的景象,探讨在时间几近静止的宏大尺度下,“存在”的意义。 《星辰的低语》是一部对人类理性与观测能力极限的致敬。它要求读者暂时放下日常的琐碎,去拥抱一个尺度远超想象的、充满未解之谜的宏伟图景。跟随本书,您将不仅仅是阅读知识,更是参与到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最深刻的哲学与科学探索之中。翻开此书,便是推开了通往无限时空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德加,舞蹈,素描》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心潮澎湃。德加,这位印象派的独特存在,总能以一种别样的视角,捕捉到那个时代巴黎的都市气息,尤其是他笔下那些在舞台上光彩夺目,在幕后默默付出的舞者们,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而“舞蹈”与“素描”的结合,更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艺术盛宴。我一直认为,素描是艺术创作最坚实的基础,它如同建筑的骨架,支撑着色彩与构图的华丽。德加的素描,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充满速度感和观察力的线条,是那些对人体动态和光影变化细腻而精准的描绘。这本书,我无比期待它能带领我深入德加的创作过程,让我看到他如何从繁复的生活中提炼出最简洁而有力的笔触,如何用素描去理解和表现舞者们身体的每一次扭转、跳跃和舒展。是否能从中学习到德加对于人物比例、解剖结构的研究?他是否会分享他独特的用线技巧,比如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来塑造形体,如何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营造空间感?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理解德加艺术的钥匙,更希望能够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对线条和形体的感知能力,让我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艺术画册,更是一部关于观察、理解和表达的深度指南。

评分

《德加,舞蹈,素描》这本书,自从我第一眼看到书名,就仿佛闻到了淡淡的纸张香气,以及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气息。德加,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美感,他笔下的巴黎舞女,那种在灯光下挥洒汗水的青春活力,以及舞台幕后短暂的休憩,都让我着迷。而“舞蹈”和“素描”这两个词的结合,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坚信,素描是绘画的灵魂,是艺术家最纯粹的思考和情感的载体。德加的素描,我设想它们一定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对动态的深刻理解。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德加如何用最简单的线条,捕捉到舞者身体最微妙的律动;如何用炭笔或铅笔的层次感,表现出舞台上复杂的光影变化;如何通过对人物姿态的细致观察,传达出她们内心的情感与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良师益友,为我揭示德加在素描创作上的独门秘籍,比如他对于透视的处理,对于人物比例的把握,以及他如何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我期待从书中能够学到德加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以及他如何将对美的追求融入到每一笔每一划之中。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与大师灵魂对话的机会,一次对艺术本质的深度探寻。

评分

收到《德加,舞蹈,素描》这本书,我内心是充满了期待的。德加,这个名字在艺术史上如雷贯耳,他的作品总是带有一种独特的、近乎摄影般的写实感,尤其擅长捕捉女性在日常和非日常状态下的姿态。而“舞蹈”更是他标志性的题材,那些在舞台上、在后台、在练习室里的舞者,充满了生命力与诗意。我一直觉得,素描是艺术家最纯粹的表达方式,它没有色彩的干扰,没有华丽的技法,只有最直接的线条和形体。德加的素描,我想象它们一定充满了速度感与观察的敏锐度。这本书,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导游,带领我深入德加的素描世界,去理解他如何用最简洁的线条勾勒出舞者复杂而优美的身体曲线,如何通过炭笔或铅笔的深浅变化来表现光影的效果,以及如何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表情和动作。我特别好奇他是否会探讨德加在解剖学上的研究,以及他对不同舞种、不同舞姿的细致观察。是否能从书中窥见德加的创作过程,了解他如何从大量的速写中提炼出最终的构图?这本书,在我心中,是一本能够激发我自身绘画灵感的宝藏。我渴望从中学习到德加在捕捉瞬间动态、刻画人物情感方面的技巧,并希望能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应用到我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这本书,远不止是关于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集,它更是对艺术创作本质的探索,对观察与表达之间微妙关系的解读。

评分

《德加,舞蹈,素描》这本书,光是名字就让我眼前一亮。德加,这位印象派的巨匠,他的名字总是与那些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们紧密相连。我一直觉得,印象派之所以迷人,就在于他们对瞬间光影的捕捉,而德加更是将这种捕捉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尤其是他笔下的舞女,她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仿佛被定格在了永恒的画布上。而“素描”这个词,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艺术创作基础的关注。素描,在我看来,是艺术的根本,是艺术家最直接、最坦诚的表达。德加的素描,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德加的工作室,去了解他如何通过简单的线条和明暗关系,来塑造出如此生动传神的舞者形象。他是否会分享他对于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如何理解并表现舞者肌肉的力量与柔韧?他是否会探讨他对于构图的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安排出富有动感和节奏感的画面?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学习到德加在观察、构思和表现方面的独特之处。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德加艺术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世界、如何用艺术语言表达内心的教科书。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德加艺术的魅力所在,并从中汲取创作的养分,提升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评分

《德加,舞蹈,素描》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让我这个对艺术史充满好奇的读者心动不已。德加,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优雅的、一丝不苟的艺术气息,让人联想到他笔下那些灵动而真实的巴黎舞女,那些捕捉瞬间光影的印象派大师。而“舞蹈”和“素描”,则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主题。我一直对素描在绘画创作中的地位感到着迷,它不仅仅是草稿,更是艺术家思维的直接流露,是构成最终作品灵魂的基石。德加的素描,我想象着它们是如何在纸上跳跃、旋转,如何展现舞者肌肉的张力、衣物的褶皱,以及那种在舞台灯光下难以捕捉的瞬间表情。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德加在素描技法上的独到之处,例如他对线条的运用,对明暗的处理,以及他如何通过简单的笔触唤起观者丰富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德加的创作世界,了解他为何如此钟情于描绘舞者,是什么样的观察和思考驱动着他一次又一次地拿起画笔。是否能看到他对光线、空间、以及人物动态的细致研究?是否能感受到他将短暂的瞬间凝固成永恒艺术的魔力?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本关于绘画技巧的书,更是一扇通往艺术大师内心世界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他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又如何将这些灵感转化为震撼人心的艺术品。这本书的出现,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理解德加艺术精髓,或是对素描在绘画中作用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评分

在这些年的小说里,我渐渐放弃对时代镜像的归纳和解释。写作者对重大题材有意为之的靠拢,也许是一种更可疑也更易充数的“政治正确”。惟有从最熟知的生活入手,夯实每一个细节,才有可能稍微触碰到一点隐藏在日常褶皱里被熟视无睹的时代的秘密,以及少数人类样本的真实。

评分

好好好好好书

评分

一直不见有瓦雷里诗集出版或再版,这本散文收来看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

评分

和价格比,书就薄了一点

评分

好好好好好书

评分

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好书啊。。。

评分

京东物流给力,六一八活动价格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