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刻本《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是现存zui早的范集传本。卷端题“范文正公文集”,书口有“集卷一”,有苏轼作序。每卷都先列出卷内详细篇目,而后再接连正文部分。卷一为赋, 卷二、三古诗, 四至六律诗, 七义、论、议、易义, 八赞、颂、述、序、记, 九、十书, 十一书、祭文, 十二碑, 十三碑、墓志, 十四墓志, 十五墓志、墓表, 十六墓表、书碑阴、表, 十七、十八表, 十九状, 二十状、札子, 后无序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苏州)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历知边郡,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主持著名的“庆历新政”,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改革家。皇佑四年卒,年六十四岁。
第一册
序 ………………………… 3
卷一 ………………………… 9
卷二 ………………………… 31
卷三 ………………………… 67
卷四 ………………………… 101
卷五 ………………………… 139
卷六 ………………………… 171
第二册
卷七 ………………………… 1
卷八 ………………………… 49
卷九 ………………………… 99
卷十 ………………………… 172
第三册
卷十一 ………………………… 3
卷十二 ………………………… 49
卷十三 ………………………… 98
卷十四 ………………………… 148
第四册
卷十五 ………………………… 2
卷十六 ………………………… 54
卷十七 ………………………… 95
卷十八 ………………………… 124
卷十九 ………………………… 152
卷二十 ………………………… 182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二岁而孤,母亲改嫁朱氏,从其姓。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第,授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天禧元年(1017),广德任满,擢文林郎、权集庆军(今安徽亳州市)节度推官。初到亳州,奉母命上表朝廷,奏请归宗复姓。南朝文人江淹少年孤贫,范仲淹命运与之相似。在“佑文”的社会氛围中,范仲淹又特别敬佩江淹文章誉满天下,于是为自己起名“仲淹”,字“希文”。天禧五年(1021),调任泰州(今属江苏),监西溪镇盐仓。仁宗天圣三年(1025)改知兴化县,次年丁母忧去职,居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天圣六年(1028)丁忧期满,入京为秘阁校理。次年,上疏朝廷,请求垂帘听政刘后还政,天圣八年(1030)外放为河中府(今山西永济)通判。次年三月,升迁太常博士,改任陈州(今河南淮阳县)通判。明道二年(1033)三月,刘氏去世,仁宗亲政,范仲淹次月被召回朝廷,除右司谏。年末,则因反对仁宗废后被贬出知睦州(今浙江桐庐等地),景佑元年(1034)六月徙知苏州。景佑二年(1035)十月,再度奉召还京,判国子监。景佑三年(1036)五月,范仲淹就朝廷用人问题弹劾宰相吕夷简,吕夷简则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仁宗免范仲淹天章阁待制之职,贬谪出京,为饶州(今江西鄱阳)知府。景佑四年(1037)十二月,移知润州(今江苏镇江);宝元元年(1038)十一月,徙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康定元年(1040)正月,宋夏发生战争,宋军全线崩溃。三月,朝廷紧急调动才能出众的官员远赴西北前线,52岁的范仲淹复天章阁待制之职,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未到任即改任陕西都转运使。范仲淹在西北前线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战术方针,使宋朝在守卫边疆的战争中逐渐赢得主动权,最终导致宋、夏和议的签署。庆历三年(1043)被召回朝廷,拜枢密副使,改任参知政事。仁宗特开天章阁,使范仲淹等陈述己见,范仲淹等因此提出十条政改措施,史称“庆历新政”,重点是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的队伍。新政失败,范仲淹被排斥出朝。庆历五年(1045)正月,罢去参知政事职务,改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后历任邓州、杭州、青州等地地方长官。皇佑四年(1052)五月,病逝徐州,终年64岁,朝廷特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庆历新政”短时间内无疾而终,值得讨论。在以“人治”为特征的专制社会,要求变革官僚阶层,建设一支高效廉洁的队伍,这与社会根本性制度相矛盾冲突,失败是必然的。专制社会,瞒上欺下、腐败无能的官僚源源不绝地产生,这是“人治”社会无法治愈的制度性“癌症”。范仲淹说:“天下官吏,明贤者绝少,愚暗者至多。”这就是专制“人治”社会的官场现状,且具有不可逆转性。试问:“绝少”和“至多”的现状是怎样造成的?根源在哪?范仲淹新政有这样的针对性变革措施吗?后来王安石变法,重点在变更经济方面的朝令法规,并不去触动专制政体之根本性问题,具有一定可行性。王安石变法,与范仲淹新政相比,触及的是专制社会的皮毛,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得以持续,且获获得一定的成效。触及体制根本性问题,最终会导致体制的崩溃,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必然失败;触及皮毛枝节问题,一定的修正变更有利于维护现行体制,反而得以实施。北宋的诸多政治或经济变革如此,中国专制时代其他的政治或经济变革亦如此。
古人评价历史人物,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三者居其一,足以名垂后世。范仲淹则在三个方面皆有卓越成绩。尤其是范仲淹以名节自励,对士阶层提出高屋建瓴的道德和事件要求,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精神,成为宋代士大夫精神风貌的一种新写照,且对中华思想史和文明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宋历史上如此完美的伟人,极为罕见,即使放眼中国数千之历史,亦实属罕见!
此北宋本《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卷端所题为“范文正公文集”,书口题“集卷一”,卷首苏轼《叙》以及卷一整卷均抄配(据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初集卷五,乃傅氏请人“依干道本按行格字数补录”),卷二至二十为宋刻原本,间有抄配。每卷均先出该卷细目,然后接连正文。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三谓此本“宋讳暑、树、警,皆为字不成,桓字不避,是钦宗以前刻本”。核卷五《依韵奉酬晏尚书见寄》中“寒谷春重煦”句,煦字缺末两笔,避宋哲宗讳,而吉、亘、构、慎不缺笔,故为北宋本无疑。框高二十三·三厘米,宽十五·三厘米。每半叶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书口标叶,后无序跋。该书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我一直对宋代散文情有独钟,而范仲淹的文章更是其中的翘楚。这次入手这套《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范文正公文集(套装全四册)》,完全是冲着“宋本”二字来的。要知道,原汁原味的宋版书,对于研究古籍的流传、文字的演变,乃至当时的印刷技术,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拿到书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典雅的封面设计,简洁而不失庄重,立刻就能感受到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厚重感。打开书页,那清晰的宋体字,虽经历千年风霜,却依然遒劲有力,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我最期待的,莫过于他那些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奏疏和书信。在那个政治斗争激烈、社会矛盾尖锐的年代,范仲淹能够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勇气,提出振聋发聩的建议,力主改革,这其中的思想闪光点,我一直渴望在第一手资料中去挖掘。这套书的出现,给了我绝佳的机会。我打算从他的奏疏开始,细细品味他的政治远见和改革精神,尝试去理解他当时所处的复杂局面,以及他如何在那样的环境中,保持一份清醒和担当。同时,那些书札和记序,也定能展现他更为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让我能更立体地认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尤其钟情于宋代那些文笔斐然、思想深刻的大家。这次偶然得知《国学基本典籍丛刊》推出了“宋本范文正公文集”,我简直是欣喜若狂。范仲淹的文章,我一直认为是他人生智慧和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他的诗词朗朗上口,他的散文雄浑大气,而他的奏疏和书信,则更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的胆识与远见。拿到这套书,从装帧到纸张,都透着一种古朴典雅的韵味,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最想做的,就是能够通过这套宋本,去仔细研读范仲淹的那些经典篇章。他的《岳阳楼记》,早已耳熟能详,但我想从宋本中看到更原初的文字,去体会那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我更想深入研究他那些政治性的文章,去理解他当时对国家大事的忧虑和他的改革主张。这不仅仅是文字的阅读,更是对一种精神的追寻,对一种人格的仰望。我想通过他的笔触,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体会一位伟大的士大夫所肩负的责任和担当。
评分作为一名历史学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还原历史真实面貌的史料。《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范文正公文集(套装全四册)》的出现,简直是意外之喜。范仲淹,这位在北宋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的文集,尤其是宋本,对于我们研究当时的政治格局、社会风貌、思想文化,乃至范仲淹本人的人生轨迹,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收到这套书,首先被它的“宋本”身份所吸引。这意味着我们能够看到最接近原貌的文字,避免了后世辗转传抄可能带来的讹误。古籍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细微之处,比如字体、版式、甚至纸张的质感,都可能隐藏着重要的信息。我期待着能从这套文集中,窥见宋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以及他们如何面对家国大事。范仲淹的文章,以其直率、恳切、富有洞察力而著称,我相信在他的文字里,能够找到许多关于宋代政治运作、民生疾苦、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鲜活记录。我尤其对他在庆历新政时期的相关文献感兴趣,想从中了解他如何思考改革,如何应对阻力,如何体察民情。这套书,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评分一本宋本范文正公文集,实在是一份来自千年前的珍贵馈赠。收到这套《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范文正公文集(套装全四册)》时,我的心情是既激动又带着一丝敬畏。范文正公,这位北宋的璀璨星辰,其文章与人品至今仍被后人传颂。我一直对他的思想深感好奇,尤其想了解他当年是如何在庙堂之上力挽狂澜,又如何在乡野之间布施教化。拿到手后,第一感觉就是这套书的装帧朴实而厚重,古色古香的纸张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翻开第一页,那熟悉的宋体字扑面而来,虽然是影印本,但字里行间透出的古朴韵味,是现代印刷无法比拟的。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更看重的是文章本身的价值。范文正公的文章,无论是奏疏、书札还是记序,都展现了他深邃的洞察力、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我尤其期待能够通过他的文字,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原貌,感受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这套书的出版,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史学以及范仲淹思想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品读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精华,领略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评分说实话,能拥有一套“宋本”的范仲淹文集,对我而言,是一种朝圣般的体验。这套《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范文正公文集(套装全四册)》的出版,绝对是值得我们这些古典文献爱好者们欢呼的。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更接近原文、更深入理解古代作者原意的版本,而“宋本”正是这种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范仲淹的文章,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学上的成就,更在于他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时代印记。我非常期待能从这套书中,找到那些被后世多次删改、注释,甚至可能失传的原始文本。我想仔细比对一下,看看他当时的语言风格,他的遣词造句,以及他文章的整体结构,是否与我们现在常见的版本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些原始文本,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范仲淹作为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他内心深处的思考、他的忧患意识、以及他为人处世的原则。我想从他的文字中,汲取力量,学习智慧,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一种源远流长的家国情怀。这套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阅读材料,更是一本穿越时空的教科书。
评分您没有填写内容,默认好评
评分希望其他城市也能箱子换钱。
评分北宋刻本《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是现存zui早的范集传本。卷端题“范文正公文集”,书口有“集卷一”,有苏轼作序。每卷都先列出卷内详细篇目,而后再接连正文部分。卷一为赋, 卷二、三古诗, 四至六律诗, 七义、论、议、易义, 八赞、颂、述、序、记, 九、十书, 十一书、祭文, 十二碑, 十三碑、墓志, 十四墓志, 十五墓志、墓表, 十六墓表、书碑阴、表, 十七、十八表, 十九状, 二十状、札子, 后无序跋。
评分好书,我十分喜欢,这套书比较平价难得参加一次活动十分难得,买不手软。
评分这套已经出了很多了,期盼继续出下去。
评分珍贵,比收。
评分希望其他城市也能箱子换钱。
评分hzjsjsjsnannsnsnanannanana
评分这套已经出了很多了,期盼继续出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