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名著精选:伤寒论》,伤寒经典著作。东汉张机(仲景)撰。本书总结了东汉以前诊治伤寒病(外感疾病)的学术经验,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基本原则。全书载方113首,是一部理论密切联系临床的方书,所列述的方剂效验卓著,组方严密而有规范,后世尊之为“经方”,誉之为“众方之祖”。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最近在看《脉经》,感觉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人体“内窥镜”的认知。我一直对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很好奇,觉得只凭肉眼和听诊就能判断出身体的问题,这简直是太神奇了!《脉经》就恰恰是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它把“脉诊”这一门艺术,细致入微地讲解到了极致。 书里面详细描述了各种各样的脉象,比如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等,并且每一个脉象都附有非常生动的描述,甚至还会有一些比喻,让你更容易理解。我以前觉得脉搏跳动快一点慢一点,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读了《脉经》才知道,脉象的变化是身体状况最直接、最敏感的信号。它能告诉你身体是虚还是实,是寒还是热,甚至是某个脏腑是不是出了问题。 最让我惊叹的是,书里还把脉象和具体的疾病联系起来,让你知道看到什么样的脉象,就可能意味着身体出现了哪种状况。这就像是给身体装上了一个“诊断仪”,只不过这个“诊断仪”是医生的手指和经验。虽然我还没有达到能够准确诊断的水平,但通过阅读《脉经》,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的敬畏感,也对中医的诊断能力有了更强的信心。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身体在默默地向我们发出信号,只是我们以前没有听懂。
评分今天想聊聊《温病条辨》,这本书读起来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与一些强调“寒”和“温”的古籍不同,《温病条辨》将重点放在了“温病”这种特殊的疾病类型上,这在古代医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它详细阐述了温病是如何发生的,它的发展过程又是怎样的,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邪气”的认识。它把温病看作是外邪侵入人体,并在体内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这是一种非常动态的视角。书中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个辨证体系,更是将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之前对疾病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觉得生病就是生病,很难分清楚具体是哪种性质。但通过学习《温病条辨》,我开始理解,即使是相似的症状,其背后的病因和发展路径可能完全不同,治疗也需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书里的文字虽然有些古奥,但如果静下心来,结合一些注释和讲解,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逻辑非常严谨。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用什么药,更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病情。我尤其欣赏它在治疗方案上的精细化,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不同的阶段,都有非常具体明确的方药和剂量指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感染性疾病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更理解了为什么中医在应对大规模疫情时,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
评分最近刚看完《金匮要略》,感觉这本书简直是给那些日常小毛病提供了最权威、最贴心的解决方案。不像有些书讲得那么玄乎,它更像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家庭医生手册”。书里把疾病分门别类,针对性地讲解了各种症状和治疗方法,而且很多方剂的配伍都非常精巧,用料也相对常见,感觉学了就能用,用了就能见效。 我特别喜欢它里面讲到的“杂病”。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很多不舒服,比如头痛、失眠、胃胀、咳嗽,这些看似平常却又烦人的问题,在《金匮要略》里都能找到对应的解释和治疗方案。它不像西医那样,可能需要一系列复杂的检查和仪器,而是通过望、闻、问、切,结合对身体的整体判断,来找出病根。有时候仅仅是几个简单的药材组合,就能起到很好的疗效,这让我觉得中医的智慧真的非常了不起。 书里面还讲到了很多关于饮食、起居的指导,这些内容非常接地气。比如,它会告诉你什么季节适合吃什么,什么时候需要特别注意身体,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轻松实践的。我最近因为工作压力比较大,经常感觉疲惫,看了书里关于“虚劳”的部分,感觉自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也学到了不少调理的方法。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医生,但觉得学会这些知识,能让自己和家人在健康上多一份保障,也多一份从容。
评分天呐,最近终于下定决心开始啃《黄帝内经》。我一直对中医充满了好奇,觉得它博大精深,又带着一种神秘感。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中医世界的第一扇门,虽然里面讲的很多概念一开始听起来有点抽象,比如“阴阳”、“五行”、“经络”这些,但跟着书里的解释一点点梳理,配合着那些经典的图示,感觉脑袋里的混沌感慢慢消散了。 最让我惊叹的是,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把人体的运作比喻成一个精密运行的生态系统,讲得非常有条理。它告诉我,人体的健康状态跟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四季更替、气候变化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比如,为什么夏天容易生病,冬天又容易咳嗽,书里都有解释。我特别喜欢它讲到“治未病”这个概念,觉得这是一种非常超前的健康理念,与其等生病了再去医治,不如从一开始就注重养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读《黄帝内经》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以前可能不太在意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会带来什么后果,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这些看似小的问题,长期累积下来,真的会影响身体的元气。我现在也会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作息,尽量多吃一些“应季”的食物。虽然离真正理解中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本《黄帝内经》无疑是我踏上这条道路上最宝贵的启蒙。
评分近期在啃《针灸甲乙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精细”和“实用”。如果说中医是人体这座大厦的蓝图,那么《针灸甲乙经》就是具体的施工指南,告诉你哪里需要“敲打”,哪里需要“疏通”,以及用什么样的“工具”。这本书详细讲解了人体经络、穴位的定位和主治,这让我对中医的针灸疗法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我之前一直觉得针灸就是扎几针,拔拔罐,但读了《针灸甲乙经》才明白,它背后有着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书里把全身的穴位都一一列举出来,并且告诉你每个穴位在哪个位置,有什么样的生理功能,以及最关键的——它能治疗哪些疾病。从头部的百会穴到脚部的太冲穴,每一个穴位都有它独特的“使命”。 让我特别喜欢的是,书里对每个穴位的治疗作用都描述得非常具体,比如某个穴位可以缓解头痛,另一个穴位可以改善失眠,还有一个穴位对于消化不良特别有效。这让我觉得针灸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对身体的“微调”和“平衡”。虽然我还没有实际去操作,但光是阅读这些详细的描述,就能想象出它巨大的临床价值。这本书让我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看到了中医在解决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评分暂时没有读
评分暂时没有读
评分666666666666
评分好
评分货品好得很,确实值得购买。
评分666666666666
评分还好,只是没有预期的那样好。很小的本子方便携带。
评分拿到就爱不释手啊,和有借鉴意义
评分不该买这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