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音乐听力考级教程》是一套专为全国社会音乐水平“器乐考级服务”而编写的教程(共五册)。编写者在内容设置、进度安排和考级方法上充分考虑到业余学习器乐演奏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了音乐基础学习中的核心——听力训练,从钢琴、小提琴、电子琴考级教材曲目中遴选二百多首*代表性、旋律动听且含视唱练耳技术重点和乐理知识要点的经典名曲,凸现了练习曲目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十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性积累;同时,全教程还将“熟知、熟记、熟用”经典音乐作品作为教学主题,反复贯穿于五册之中,并配置以同步的音响资料,使乐理和视唱真正成为以听力为基础的乐理和视唱。每册二十课,每一课分成上下半节,各以一首名曲为课题,围绕“名曲”设计出七个具有教学系统特征的训练模块(即:聆听感受——诵读乐谱——乐理要点——节奏练习——视唱练习——全曲赏析——书写及听写练习)与考试形式(详见教程的《前言》),并辅助以简明实用的教学提示文字,充分体现了编写者对音乐听力训练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全面把握和正确运用。本书为第二册,对应器乐考级的三、四级。
第一课
上半节 《单簧管波尔卡》
下半节 《小诙谐曲》
第二课
上半节 《四季调》
下半节 《可爱的蓝精灵》
第三课
上半节 《西班牙圆舞曲》
下半节 《让我们荡起双桨》
第四课
上半节 《缆车》
下半节 《G大调小步舞曲》
第五课
上半节 《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下半节 《F大调小奏鸣曲第一乐章》
第六课
上半节 《小小世界》
下半节 《G大调第二学生协奏曲第一乐章》
第七课
上半节 《云雀之歌》
下半节 《G大调第二学生协奏曲第三乐章》
第八课
上半节 《斗牛士之歌》
下半节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第九课
上半节 《四小天鹅》
下半节 《旱天雷》
第十课
上半节 《打莲湘》
下半节 《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第十一课
上半节 《D大调加沃特舞曲》
下半节 《蓝色多瑙河》
第十二课
上半节 《月儿弯弯像只船》
下半节 《健康歌》
第十三课
上半节 《D大调第五学生协奏曲第一乐章》
下半节 《铃儿响叮当》
第十四课
上半节 《采蘑菇的小姑娘》
下半节 《康定情歌》
第十五课
上半节 《哈巴涅拉》
下半节 《郊游》
第十六课
上半节 《两把吉他》
下半节 《牧歌》
第十七课
上半节 《我是一条小青龙》
下半节 《愉快的小牧民》
第十八课
上半节 《数码宝贝》
下半节 《步步高》
第十九课
上半节 《紫竹调》
下半节 《小步舞曲》
第二十课
上半节 《布列舞曲》
下半节 《秋收》
这套教材的选曲独具匠心,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堆砌,更像是一次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精妙引导。我发现它选取的曲目并非仅仅停留在广为流传的那些“大路货”,而是深入挖掘了一些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乐段。例如,其中一首江南丝竹的小品,其旋律线条的细腻婉转,如果没有专业的引导,很容易在演奏中流于表面。但这本教程通过对曲谱的细致标注和配发的示范音频,精准地传达了那种“韵味”。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注重民族音乐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一些与现代听觉习惯接轨的元素,使得整体的学习过程既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又不失活泼和吸引力。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习者在掌握基本听辨能力的同时,也能对中国音乐的审美体系建立起初步的认知框架。这种平衡感,在众多的考级教材中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评分作为一名有着多年音乐教学经验的教师,我非常关注教材对于“听辨”这一核心技能的训练深度。很多教程在乐理知识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在实际的听觉训练部分往往流于敷衍,无非就是让你分辨大小调或者简单的节奏型。然而,这本教程的听力训练模块设计得层次分明,它着重考察的不仅仅是音高的准确性,更是对复调织体、和声色彩变化的敏感度。比如,在练习识别不同民族乐器音色的单元中,教材给出的对比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其间细微的音色差异,即便是经验尚浅的学生也能被清晰地引导去捕捉。特别是对于节奏型和速度变化的细微调整,教材的处理方式非常细腻,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听到“是什么”,更要听到“怎么变”和“为什么变”。这种对细节的深挖,使得学生在考级时,面对复杂的听辨题型时,能够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分析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纸张的触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就知道是用心制作的。封面设计得简洁大气,虽然是教程,但一点也不显得枯燥。我尤其欣赏的是内页的字体选择,清晰易读,对于需要长时间面对乐谱和文字的学习者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光盘的收录也体现了专业性,音质纯正,没有杂音,无论是跟弹练习还是单听示范曲目,都能保证最真实的听觉体验。书中的曲目编排逻辑清晰,从基础到进阶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这一点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试着跟着光盘的指引练习了几个单元,发现教材的难度梯度设计得非常人性化,不会让人产生畏难情绪。而且,教材中对一些核心音乐概念的解释,语言组织得非常精炼,没有太多冗余的学术术语,更容易被初学者理解和吸收。总的来说,从物理感受和初步的实用性来看,这本书在教材制作的工艺水平上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绝对是物有所值的一笔投资。
评分从装帧和内容布局来看,这套教程的设计师明显是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反复推敲过的。书页的开本适中,方便携带和在琴边翻阅,不会像某些大开本教材那样笨重。在内容排布上,它大量使用了图表和对比表格来呈现复杂的听觉概念,这比纯文字的解释要直观得多。例如,在讲解不同调式色彩的听觉差异时,教材没有用大段的文字去描述,而是用并列的乐句进行对比演示,这种“耳听为实”的教学方法极大地节省了学习时间。此外,书籍的维护性也很好,装订结实,即便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页。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反映出编者对于教材“工具性”的深刻理解——它不应该成为学习的障碍,而应是高效的助力。总之,这是一本兼顾了美学、实用性、专业性和耐用性的优秀教程,绝对值得推荐给所有致力于系统学习中国音乐听力的学习者和指导者。
评分我对教材的实用性和进阶性表示高度赞赏,尤其是在针对特定等级的准备上,它的针对性极强。我之前使用的其他材料,很多时候会显得“大而全”,学了很多用不上或者超越当前水平的内容。而这本针对第二级的教材,内容组织得非常聚焦。它精确地圈定了这个阶段学习者需要攻克的难点,比如三和弦的分解与转位听辨,以及特定旋律的模唱准确率等。教材在安排练习曲时,很注重将乐理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实际的听觉场景中,而不是生硬地进行知识点罗列。比如,某段练习曲专门设计了对不协和音程的快速识别,而这种不协和音程正是出现在一段大家熟悉的传统小调旋律中。这种“学以致用”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将理论内化为了本能反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