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钢琴考级·乐理、视唱练耳教程》是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上音附中)基本乐科教研组为适应上海市钢琴考级的需要而编写的。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定价虽然略高于市面上一些基础教材,但绝对物超所值,它提供了一种全方位的学习体验。随书附带的在线资源包更是点睛之笔。里面的音频文件不仅清晰度极高,而且包含了所有练习题的示范和对照版本,甚至还有一些不同速度的伴奏音轨,方便我们进行自我检验和多人合奏练习。我特别欣赏的是,它的练习题设计兼顾了广度和深度。基础题用来巩固概念,而后面的“挑战题”则常常引用古典、浪漫甚至近现代音乐中的真实范例进行分析,这让学习过程始终保持着与真实音乐实践的连接。这本书的结构严谨得像一座精密的钟表,每个模块的衔接都天衣无缝,不会让人有“知识点东拉西扯”的感觉。它真的做到了将乐理、视唱、练耳这三个维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互相支撑、螺旋上升的学习闭环。
评分我最近在准备一个比较高难度的音乐理论考试,市面上找了很多参考书,但总感觉要么内容过于艰涩晦涩,要么就是讲解得太过肤浅。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解了我燃眉之急。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干巴巴的定义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循循善诱。比如,在讲解到对位法中的“合法进行”时,它没有直接抛出规则,而是先用几个经典的巴赫赋曲的片段作为例子,让我们“听”出什么是好的进行,然后再反推规则。这种“先体验、后理论”的教学路径,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特别是对于那些抽象概念的解释,作者往往能找到非常贴切的日常生活的比喻,比如将调式色彩比作不同的光线温度,将和声转位比作建筑中的承重结构调整。这种生动形象的表达,让那些原本枯燥的知识点变得鲜活起来,深深烙印在脑海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在“视唱练耳”这部分,它完全摆脱了那种孤立的练习册模式。作者非常强调“乐感”与“理论”的结合,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例如,在视唱练习部分,它不是简单地给出音高,而是会针对性地加入不同风格的音乐背景提示,比如“请想象这是莫扎特时期的优雅小步舞曲”或者“用德彪西的朦胧感来处理这段旋律”。这种情境化的训练,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对音乐的内在理解。练耳部分更是细致入微,从最基础的节奏模唱到复杂的属七和弦转位听辨,每一个阶段的递进都设计得非常平滑自然,让人感觉每一步都在稳步提升,而不是突然跳跃式的难度增加。我用了两周时间,感觉对音准和节奏的敏感度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对那些不协和音程的处理,以前总是心里没底,现在听起来就清晰多了。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经典的钢琴黑白键配色,搭配着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用心,不是那种反光的亮白纸,而是略微偏黄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非常舒服,这对我们这种需要长时间对着谱子和文字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上,作者显然花了不少心思去平衡信息密度和阅读体验,五线谱和文字的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完整呈现,又不会让人觉得拥挤。尤其是一些复杂的节奏型和和声分析图示,都用清晰的箭头和注释标示出来,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侧边留白也足够充裕,方便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做笔记和标记,这点对于自学者来说尤其重要。整体来看,这本书的设计语言传达出一种严谨又不失艺术性的气息,让人一上手就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信赖的、高品质的音乐学习资料。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音乐教育的尊重与投入。
评分我是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一直对音乐理论心存敬畏,总觉得这东西离我太远。拿到这本书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的“可接近性”。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地知道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困惑点,并且提前设置了“避雷针”。比如,在讲解调性中心和离调时,它会特别提醒读者注意听觉上的“稳定感”和“漂移感”,而不是仅仅计算升降号的数量。对于初学者常常搞混的“调式”与“大小调”的概念,它用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图表来区分,让我豁然开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总是保持着一种鼓励和肯定的基调,不会让你因为做错一题而产生挫败感,反而会引导你思考“为什么会错”,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修正。读完前几章,我不再害怕那些复杂的乐理术语,因为我已经学会了用更直观、更音乐化的方式去理解它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