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想:绘味二十四节气

念想:绘味二十四节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相辉 著,李晓林 绘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美食
  • 绘本
  • 生活
  • 文化
  • 传统
  • 节气美食
  • 手绘
  • 插画
  • 中国传统节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39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0930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20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给生活留个念想,
以文字为笺,以绘画为戳,
去邮递被淡忘的传统民俗,
去找回有温度的美好事物。
湖南卫视《我们来了》嘉宾、《二十四节气美食图》画师李晓林,
为你带来精致的生活哲学。

内含大幅精美撕拉式明信片,
给念的时光,想的故人,
传递一份吉祥美意。

马未都、汪涵、陈晓卿、吴声 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念想》是一本传统人生哲学的书。作者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倡导回归传统生活的人生理念。一个节气配一幅美食手绘图,以温雅清新的笔触让各色美食的香气力透纸背,暖人暖心。所谓念想,给生活留个念想,以文字为笺,以绘画为戳,去邮递被淡忘的风土民俗,去找回有温度的美好事物,传递一种享受当下、品味生活的人生哲学。

作者简介

李晓林
笔名:林Caroline,绘麟社画师,复古绘画师,珠宝设计师,传统民俗文化记录者,作品有《气象勘测仪器发展史》《二十四节气美食图》《城食》《民间神样》等。入选《南方人物周刊》2015年度“100位独立风格见解者”。2016年和先生创立绘麟社,建立自己的产品设计品牌。
相辉
有15年设计经验,自幼学习音乐,受父亲影响开始接触设计,从业于多家互联网公司,曾于阿里巴巴、百度、转转、滴滴任设计总监与设计顾问。2016年与夫人创立绘麟社,建立自己的产品设计品牌。

目录

目录


立 春
春饼
立春美味, 即在咬新 009

雨 水
罐罐肉
雨水美味, 即在 017

惊 蛰
炒虫
惊蛰美味, 即在人心敬畏 025

春 分
春汤
春分美味, 即在一颗平常心 033

清 明
青团
清明美味, 即春在口中 041

谷 雨
谷雨茶
谷雨美味, 即在繁世修身 049


立 夏
立夏饭
立夏美味, 即在当下 057

小 满
苦苦菜
小满美味, 即在心中谦卑 065

芒 种
煮梅
芒种美味, 即在忙中优雅 073

夏 至
凉面
夏至美味, 即在百面人生 081

小 暑

小暑美味, 即在炎夏中的清凉甘甜 089

大 暑
醪糟
大暑美味, 即在酝酿中的幸福 097


立 秋
茄脯
立秋美味, 即在夏日后的一口回忆 104

处 暑
百合鸭
处暑美味, 即在人生等待中的熟味 113

白 露
白露酒
白露美味, 即在时光相见的一点回转 121

秋 分
螃蟹
秋分美味, 即在文武之间 129

寒 露
芝麻酥
寒露美味, 即在心头温润的一问 137

霜 降
萝卜牛肉
霜降美味, 即在寒暖之间的一点真诚 145


立冬
四物鸡
立冬美味, 即在冬日第一勺 153

小 雪
红糖糍粑
小雪美味, 即在神奇的甜 161

大 雪
腌肉
大雪美味, 即在冬日的中气在心 169

冬 至
饺子
冬至美味, 即在幸福的归处 177

小 寒
菜饭
小寒美味, 即在岁末暖心 185

大 寒
八宝饭
大寒美味, 即在无尽的人生百事 193

番外篇
节日
元宵节
八宝元宵
元宵美味, 即在花灯一刻 201

端午节
粽子
端午美味, 即在避毒向好 205

中秋节
月饼
中秋美味, 即在团聚一景 209

重阳节
重阳糕
重阳美味, 即在九重登高 213

腊 八
腊八粥
腊八美味, 即在心有所盼 217

精彩书摘


大寒

我和林对坐在北京德胜门旁的一家老馆子里,风轻云淡, 月明星稀。 我在这里长大。

这里, 有我哀伤的护城河新街口豁口的丁字路口、小西天的牌楼。有远处的钟鼓楼、老炮儿智斗小混蛋的传说,还有合义斋的炒肝。有小时候无法忘怀的白孔雀艺术世界,一出地铁C 口就闻得到臭豆腐的味儿,还有永恒的4 7 路公交车。但现在已经许久未去,我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像以前那样从容。
我对林说,这世界就是一条巨大的河流, 冲刷着人们的故事和周边的一切。雕刻着我们对于自己的理解和固有的联系。就像这节气从农耕时代的生命地图到今天的文化符号。看似荒诞的未来总发生于每一个现在。
浪花翻滚, 你我都看不清前方。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禅定, 寻找内心若有若无的时钟。它是你唯一能找得到的坐标, 与河流的漩涡同步。
聊着聊着, 一碗八宝饭如约而至。大寒之日, 年终福满堂。每品一处, 就回想起生活给的那一个个滋味。
林笑着看着我, 她明媚的双眼像在与我对话。

二十四节气绘画的完结,就像重新找回了那个时钟吧。颗颗粒粒的幸福与痛楚汇集在掌心,眼见为珍, 心思为楚。每个节气的背后, 都仿佛真切的人情缠入其中,美食更让时间有了滋味。
那种滋味, 就是中国人生活中的吉祥美意。“记录完二十四节气的吉祥, 我们要去哪里?”“二十八星宿? 中国的植物? 建筑?”林掏出自己的笔记本在上面查起来。“看你喜欢的吧! 不怕路远。”我指着本子的封面说。那上面还是三年前的字迹, 热血真挚:“无远弗届, 不辱绘事。”

大寒美味, 即在无尽的人生百事。

【大寒·风俗 笔记】
大寒,甜糯中度过最冷一天。

八宝饭的故事
大寒正是年关将近之时, 人们取八宝饭吉祥之意,会在这一天选择吃八宝饭。其中的“百合”有百年好合之意,“红枣”有早生贵子之意, 莲子代表“连生贵子”。此外,八宝饭的造型和甜味还代表了圆圆满满、甜甜蜜蜜。大寒时天气最冷, 吃一碗甜糯暖身的八宝饭,给个神仙也不换。
习俗
尾牙祭
所谓“尾牙”,是中国人对土地公的“牙”的称谓。古人将拜土地公称作“牙”,将二月二称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十六都要拜土地公,而腊月十六就是最后一个“牙”,因此叫“尾牙”。尾牙这天, 商人要设宴款待宾客,感谢他们一年来对自己生意的照顾,同时, 也向街坊邻居表达和善之意。
吃糯米饭
大寒是整个冬天最冷的一天,这一天, 广东人不仅穿得最多,而且也会吃一些暖胃的东西御寒, 比如糯米饭。旧时, 穷苦人家每到这一天都要面对苦寒的煎熬。御寒滋补的糯米饭最适合食用,于是大寒日吃糯米饭这种风俗开始流行起来。

【大寒·三候 笔记】
鸡乳
此时母鸡得阳气而卵育, 开始产卵了。

征鸟厉疾
鹰隼等征鸟此时杀气极盛, 盘旋于空中寻找食物,补充能量, 抵御严寒。

水泽腹坚
此时, 水面结冰已经冻到了水中央, 最为厚重,人们可以开展溜冰等活动。

腊八

腊八, 新旧交替, 猎兽冬祭, 逐疫迎春,这三说是腊月的由来。
中国是多神的国家, 自古上千个神仙,管理着人间万事。腊月是祭祖和祭神的重要日子。
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上天入地, 他们开始各自忙起来。人们自然要开始配合神仙,吃腊八粥, 做腊八醋。

小时候,我记得这一天外婆会用小米、白米、栗子、红豆、江米、红枣、菱角米、黄米一起熬粥。每次看到原料林林总总地摆了一案板, 我的口水就开始丰盈了。
比起腊八粥, 我对腊八醋更是情有独钟。因为过年的饺子如果没有腊八醋, 那怎么叫饺子?
每到腊八这天, 我家就会泡起腊八蒜。剥了蒜皮,泡进装了醋的罐子里, 盖紧盖子封起来, 等到大年三十儿那天,打开这罐腊八醋, 里面躺满了一颗颗绿绿胖胖的小蒜瓣。
记得我小时候第一次看到腊八蒜,不禁大惊失色地对我妈说:“咱家蒜中毒了!”
这些腊八的仪式, 就像在宣告我们年味的开始。新一年的期待, 从此时, 已经开始。

腊八美味, 即在心有所盼。

前言/序言

涵哥来信
最美不过“尝”到时间的气息
(汪涵)
“离离山间树,灼灼陌上花。骤雨息人迹,犬吠见农家。蓬草引门径,粗陶盛烟茶。老妇笑问客,何来话桑麻。”时常希冀自己能有一颗更细密的心,去体察生命精微处蕴藏的所有秘密,这其中自然包括美的本质和生老病死的进程。没有什么比得上四季更迭如此妥帖的安排,它像极了老手艺人重规袭矩的劳作和人们周而复始的呼吸。二十四节气,就是天地四季嘘噏的韵律。
节,既是时间的段落,也是生活的礼度。
气,当讲精神,又说景象。
我们中国人乡土时代的生活精气神,就藏在节气里,藏在与万物吐纳的韵律里。这韵律是我们与天地神明之间最默契的节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春打六九头”开始,我们就要“咬春”。到了惊蛰,“炒虫”寓情让庄稼免受灾害。芒种的日子,不忘闲来信手而为地煮梅子。过了大暑,南方又要吃醪糟去去湿浊之气。暮秋时节,喝起寒露菊花酒,补上霜降萝卜牛肉。冬藏之后,藏不住的是大门前挂着的腌肉,更不用说大寒的八宝饭了。《浮生六记》曾言:“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你看节气美食那烟火热闹的一派胜景,又把这二十四节气唱出了歌来。仿佛成了天地韵律中的变奏,让时间更有了人情味。
故曰,人生美意,不过“尝”到时间的气息。
我第一次见晓林和相辉的作品是在佛山,有巧思,有情趣,自然心生欢喜。
寥寥数字以作序,愿世间仍有节气之韵,人们常念美食之情。


拾光之旅:跨越时空的记忆碎片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季节更迭的图文集,亦非深入探讨传统节气习俗的学术专著。它是一部精心编织的、关于“个体记忆”与“时间感知”的影像叙事,是对生活肌理中那些转瞬即逝、却又刻骨铭心的瞬间的深度挖掘与诗意重构。 核心主题:时间切片的非线性回溯 《拾光之旅》的核心在于探讨“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如何被个体经验具象化和情感化。我们没有试图去捕捉自然界有规律的循环,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个人生命轨迹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非节气性时刻”。 全书结构被设计成一系列松散但主题统一的篇章,每一章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记忆类型或情感状态,它们并非按线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如同梦境般相互交织、彼此呼应。 第一部分:城市脉搏与匿名人群 本部分着重描绘了现代都市生活中那些宏大叙事下的微小瞬间。我们深入探访了被遗忘的城市角落——废弃的工厂、深夜营业的街边小店、高架桥下的阴影。 “玻璃幕墙的黄昏”: 记录了连续一百天,同一栋摩天大楼玻璃幕墙在特定时间反射出的光影变化,这些变化并非基于日照角度的精确计算,而是受限于当日空气质量、高空云层以及拍摄者当时心情的叠加效应。图像风格冷峻而富有颗粒感,强调现代建筑的疏离与个体的渺小。 “地铁的B面”: 聚焦于地铁运行高峰期,人们在特定站台或车厢内短暂的眼神交汇或肢体接触。这些片段被截取并放大,探讨了在高度密集的公共空间中,人与人之间如何建立起瞬间的、无声的连接与分离。大量的特写镜头被用于捕捉面部细微的表情变化——疲惫、期待、沉思。 “噪音的肖像”: 收集了城市中非音乐性的声音——建筑工地的撞击声、凌晨的垃圾清运声、远处的警笛声。这些声音被视觉化处理,转化为抽象的线条和色块,试图用视觉语言去“翻译”听觉记忆的冲击力。 第二部分:物质的生命与消逝的温度 本部分是对日常物品进行“拟人化”的观察,探讨物件如何承载和见证情感的流转。我们关注的不是物品的功能性,而是它们在被使用过程中所积累的“时间印记”。 “旧书的褶皱”: 选取了五十本具有年代感的旧书,记录了书页边缘的磨损、被折叠的角、墨水洇开的痕迹,以及书页间偶然发现的旧照片、车票或干枯的花瓣。每一页的特写都如同一个微型的考古现场,揭示了前任拥有者的生活片段。 “未竟的缝纫线”: 拍摄了一系列未完成的手工艺品——断掉的毛线、半成品刺绣、搁置已久的木雕半成品。这些未完成的状态象征着计划的暂停、灵感的冷却,以及被时间打断的创造欲。 “器皿的回声”: 聚焦于那些每天被重复使用的餐具、水杯。通过极端微距的拍摄,展示了瓷器釉面上的细小裂纹、金属的氧化斑点,这些都是长期使用留下的“皮肤纹理”。 第三部分:内省的风景与情绪的地理学 与对外界的观察相反,本部分深入探索了内心世界的“非地理”景观,即情绪在身体和心理空间中投射出的独特“风景”。 “失眠的几何学”: 记录了作者在深夜清醒时,观察房间内光线和阴影的微妙变化。这些光影被处理成冰冷的、具有数学美感的几何图形,用以表达清醒时分思维的过度活跃与内在的疏离感。 “等待的颜色”: 这是一个关于“预期”的主题。通过拍摄不同场合(如候诊室、机场登机口、电话未接通的漫长等待)中,色彩感知方式的细微偏移。例如,在极度焦虑的等待中,人对环境中的红色或黄色会产生一种异常敏锐或麻木的反应。 “独处的声场”: 并非记录寂静,而是记录一个人独处时,大脑自动“填补”环境噪音的现象。例如,对空调的嗡鸣声、冰箱启动的声音进行音景分析,展示了当外界信息输入减少时,内在的听觉系统如何构建自己的“声场”。 艺术手法与风格基调 全书的视觉语言倾向于高对比度、低饱和度的电影感画面,大量运用景深控制来分离主体与环境,营造出一种“抽离感”。文字部分采用散文诗的形式,句式短促有力,侧重于瞬间的捕捉和情感的提炼,而非叙事逻辑的完整性。全书旨在引导读者脱离对“节日”这种宏大时间节点的依赖,转而关注生命中那些零散、私人化、却真正定义了我们是谁的“时间颗粒”。它是一部关于存在感而非纪念日的视觉沉思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美食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而“绘味二十四节气”这个名字,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味蕾”。我一直觉得,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的划分,更是与饮食息息相关的指南。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时令食材,也有其应季的烹饪方式。我想象书中一定描绘了丰富多彩的节气美食,比如春天的嫩芽、夏天的瓜果、秋天的谷物、冬天的根茎,以及那些在特定节日里才会出现的传统点心和菜肴。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列出食材和菜名,更能深入地探讨这些食物背后的文化渊源,比如某个节气的某个菜品,它为什么会在那个时节流行?它又承载了怎样的家庭记忆和地方特色?是否还有一些濒临失传的节气美食,这本书能够重新发掘并介绍给读者?我更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用的烹饪技巧和食谱,让我能够在家中也尝试制作出带有浓郁节气风味的菜肴。如果书中还能配上精美的插图,描绘出食物诱人的色泽和口感,那将是视觉和味觉的双重盛宴。这本书的“绘味”二字,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成为我厨房里的美食灵感宝库,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不时不食”的东方智慧。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有着强烈好奇心的读者,我被《念想:绘味二十四节气》这个书名深深吸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形成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指导着农耕生产,更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各种传统节日、习俗和仪式。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每个节气所对应的民俗活动。例如,在清明时节,人们如何祭祖扫墓,又有哪些与春天相关的游玩习俗?在端午节,除了赛龙舟、吃粽子,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民间传说和习俗?在重阳节,登高望远和饮菊花酒的意义又在哪里?我特别想知道,在一些相对不那么广为人知的节气,比如谷雨、小满、霜降等,是否也有独特的民俗活动或者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如果书中能够将这些民俗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甚至配上复原的场景插图,那将是极具吸引力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亲身体验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的魅力,感受那份根植于土地的文化传承,让我对“念想”二字有了更丰富的解读,那是对过去生活方式的怀念,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那是一种淡淡的水墨风格,笔触细腻,色彩柔和,仿佛能闻到纸张本身的清香。封面上的图案,隐约勾勒出四季流转的意境,没有过于具象的描绘,却能勾起人内心深处对自然和时节变化的种种联想。我猜想,书的内容也一定充满了诗意和雅致,如同封面所传达的那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某个节气,人们会有怎样的饮食习惯,会有哪些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或者有哪些适合在这个时节进行的户外活动。我曾读过一些关于节气类的书籍,但往往流于表面,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节气名称和日期,而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去理解古人是如何观察自然、顺应天时,并将这种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名字《念想:绘味二十四节气》也让我浮想联翩,“念想”二字,既包含了对过往的怀念,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盼,而“绘味”更是点睛之笔,让我联想到书中或许有精美的插画,将节气的特色与风味生动地展现出来。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感受那份属于中国人独有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怀。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艺术和审美有着一定追求的读者,而《念想:绘味二十四节气》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书中可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这里的“绘”,不仅仅是指绘画,也可能包含了对自然景物、生活场景的细腻描摹,以及对传统工艺、服饰、建筑等视觉元素的呈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精美的插画、摄影或者艺术化的文字,展现二十四节气之美。例如,在立春时节,书中是否会有描绘初春嫩芽破土而出的生机勃勃的画面?在夏至,是否会有捕捉夏日浓烈阳光和繁盛景色的艺术表达?在秋分,是否会有渲染出层林尽染、硕果累累的意境?我更期待书中能展现与节气相关的传统艺术形式,比如剪纸、年画、陶瓷、刺绣等,以及这些艺术形式是如何将节气的意象融入其中,形成独特的审美风格。如果书中还能探讨不同地域在表现节气时所呈现出的不同艺术特色,那将更具深度。这本书的“绘味”二字,让我对它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成为一本集艺术性、观赏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读物,让我从视觉上也能深刻地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韵味。

评分

作为一名热爱生活、追求生活品质的读者,我非常看重书籍所传达的生活哲学和智慧。《念想:绘味二十四节气》这个名字,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节气本身,更是一种关于如何感知时间、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我希望书中能够传递一种“慢下来”的生活理念,教我们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拾起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度,去感受微小的变化,去体会时间的流逝。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不同节气里调整生活作息、养生保健的建议?比如,在哪个节气适合开始进行某种运动,在哪个节气需要注意饮食的清淡或滋补?我更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如何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如何利用自然资源来提升生活幸福感的描写。例如,如何在雨水节气里欣赏雨景,如何在白露节气里感受露水的清凉,又如何在冬至里体验日照最短的静谧。这本书的“念想”二字,让我觉得它是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对自然本真的渴望。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启发人心的读物,引导我用更细腻、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去体验生活,去感受每一个节气带来的独特馈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