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化妆造型设计》从脸型与五官比例的分析、化妆用色等相关的化妆造型的基础知识入手,介绍了化妆造型前的准备、工具与用品,重点介绍了化妆造型的步骤程序与技巧,并对化妆造型进行了分类,从日妆、时尚化妆、晚妆、新娘妆、舞台妆和创意妆来阐述妆容的设计及化妆技巧。
《化妆造型设计》在编写时强调对学生专业素质全方位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也注重内容的实用性,使其更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模式,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化妆造型设计》可作为高等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化妆艺术职业培训学校的材料,同时还可作为形象设计爱好者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化妆造型概论
第一节 脸型与五官比例
一、脸型分类
二、五官比例的分析
第二节 色彩与化妆造型设计
一、色彩的分类
二、色彩的基本属性
三、色彩的视觉效果
四、化妆用色
五、化妆色调
六、影响化妆用色的因素
思考题
第二章 化妆造型设计的准备
第一节 皮肤的生理特征
一、皮肤的解剖
二、皮肤的生理功能及颜色
三、皮肤的种类与特征
第二节 化妆造型前的皮肤日常护理
一、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皮肤的日常保养
三、化妆前后的皮肤清洁
思考题
第三章 化妆造型的工具与用品
第一节 化妆工具介绍
一、化妆工具
二、化妆工具的清洗与保养
第二节 化妆用品介绍
一、化妆用品
二、著名化妆品品牌介绍
思考题
第四章 化妆造型的步骤程序及技巧
第一节 化妆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一、清洁面部
二、拍化妆水(爽肤)
三、擦润肤乳(霜)
四、打底
五、做高光、暗影
六、扑定妆粉
七、鼻部的化妆
八、眉毛的化妆
九、眼部的化妆
十、颊部的化妆
十一、唇部的化妆
十二、化妆完毕的整体效果检查
第二节 化妆造型的应用技巧
一、五官比例
二、基面化妆的矫正
三、鼻部化妆的矫正
四、眼部化妆的矫正
五、眉毛的矫正
六、颊部化妆的矫正
七、唇部化妆的矫正
八、下颌的化妆矫正
九、前额的矫正化妆
思考题
第五章 化妆造型设计的种类
第一节 日妆
一、底妆
二、眼部
三、腮部
四、唇部
第二节 时尚化妆
第三节 晚妆
一、晚妆化妆技巧
二、常见的晚妆技法
第四节 新娘妆
一、新娘妆的妆容自然法则
二、新娘妆的色彩禁忌
三、新娘妆的化妆技巧和注意细节
四、不同风格的新娘妆
第五节 舞台妆
第六节 创意妆
一、设计主题
二、时尚创意妆的特点
三、创意妆的类型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参考网站
精彩书摘
皮肤的种类是根据皮脂腺的发达程度和分泌油脂的多少而定的。一般可分四种类型。即:中性皮肤、干性皮肤、油性皮肤和混合性皮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经常遇见敏感性皮肤。
(1)中性皮肤是健康理想的皮肤,皮脂分泌量适中,皮肤既不干也不油,皮肤红润细腻,富有弹性。皮肤纹理不粗不细,毛孔较小,厚薄适中,对外界刺激不敏感。皮肤的pH为5~5.6。中性皮肤被认为是正常人皮肤应有的最佳状态。其皮肤角质层含水量适中(约在10%~20%)。皮脂分泌量协调,毛孔不太明显,皮肤表面光泽滑润且富有弹性,此类皮肤质地细腻,水分油脂的分泌均匀,是最好的肤质。无明显脱屑或皮脂溢出,对外界刺激无高度敏感,是最理想的皮肤状态,多见于青春发育期前的少女。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也会逐渐偏干。并且,皮肤的状态常随季节气候及个人的健康状态而改变(中性皮肤会随着季节发生变化,冬季会变得干硬,而夏季又会变得油腻)。
(2)干性皮肤干性皮肤形成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先天性皮脂活动力弱,后天性皮脂腺和汗腺减少,皮肤血液循环不良及营养不良,疲劳等。外因:烈日曝晒、寒风吹袭、皮肤不洁、乱用化妆品以及洗脸次数过多。干性皮肤的特征是:角质层水分含量低下(如在10%以下),皮脂分泌减少,皮肤表面干燥、粗糙,缺乏光泽和柔韧性,弹件差,易生皱纹,常有脱屑,甚至呈鱼鳞状,毛孔不明显。皮肤酸度降低。皮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经不起风吹日晒,晒得厉害一些,皮肤就会发红,灼痛,起皮屑,是皮肤老化的表现之一。故多见于老年人群。
(3)油性皮肤皮肤脂类含量大于正常皮肤时的皮肤状态称为油性皮肤。皮肤的pH在5.6~6.6,其形成的原因可能与先天性皮脂腺活动旺盛、男性激素作用活泼、偏食脂肪量多的食物、维生素B不足及香辣调味品摄取量多等因素有关。油性皮肤的特征为:皮脂分泌旺盛,呈脂溢性外观,毛孔粗大,毛囊口出现许多小黑点。皮脂及皮肤代谢产物与灰尘、污垢混合,易致微生物的感染,导致一些皮肤疾病的发生。油性皮肤皱纹相对较少,经常有油腻性质屑,易长痤疮。油性皮肤多为遗传因素所决定。另外,处在青春期的人群也常表现为油性皮肤。油性皮肤的人雀斑少,色素斑少,皱纹少,但头皮屑多,易长粉刺和小疙瘩。
前言/序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趋势日趋明显,人们在追求美的同时非常注重形式美、个性美与知性美的统一,因此从服装到色彩、发型等各方面都需要综合素质的化妆师。化妆师作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技术职业之一,已不再局限于艺术表演范畴,已经扩展到了商业摄影、体育表演、广告制作、影视生产、舞台、音乐制作、模特时尚、服装服饰、平面杂志、化妆产品形象代言、公众人物形象顾问、明星私人化妆师等广泛领域。现在,化妆造型师已经成为新兴的、时尚的通用职业。
本教材在编写时强调对学生专业素质全方位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也注重内容的实用性,使其更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模式,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本书的出版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教材,而且也可以作为化妆艺术职业培训学校的教材,同时还可以作为形象设计爱好者的参考书。本书由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唐宇冰、形象设计师赵凌担任主编,海口经济学院周生力和辽东学院(服装与纺织学院)范红梅担任副主编,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张安凤和海口经济学院李迪也参加了编写。
由于本学科的书籍多以实践操作为主,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有一定的编写难度,很多内容都是编者从自身的实践体会中总结而得。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教材中的不妥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同行、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以便共同推动此类学科的发展.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精通现代色彩理论与实践》的图书简介: --- 精通现代色彩理论与实践 一本深入剖析色彩科学、心理学及其在视觉艺术、设计与营销中应用的权威指南。 概述:超越表象的色彩世界 色彩,是人类感知世界最直接、最强烈的媒介之一。它不仅影响我们的情绪、记忆和决策,更是视觉传达、艺术创作和品牌构建的核心要素。《精通现代色彩理论与实践》并非一本简单的色彩搭配手册,而是一部系统梳理色彩科学原理、视觉感知机制、文化语境与当代应用策略的深度著作。 本书旨在为设计师、艺术家、营销专家、摄影师、室内设计师乃至所有对色彩抱有专业探求精神的读者,提供一个坚实而全面的知识框架。我们将从物理学层面对光与色的本质进行解析,步入神经科学层面探讨人眼如何“解码”色彩信息,最终落脚于跨学科的实践指导,确保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解其所以然,并熟练运用色彩的力量。 核心内容模块 第一部分:色彩的科学基础与物理本质 本部分将为读者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石,理解色彩并非“存在于物体上”的属性,而是光、物体与观察者三者交互作用的产物。 1. 光与电磁波谱的深度解析: 详细介绍可见光范围、波长与频率的关系,以及不同光源(如日光、荧光灯、LED)在光谱能量分布上的差异如何影响我们对颜色的感知。 2. 色彩的物理学模型: 深入探讨反射、吸收与透射原理。讲解物体颜色的形成机制,并区分不同材料表面纹理(光泽度、粗糙度)对色彩饱和度和亮度的影响。 3. 色彩空间与测量标准: 全面介绍色彩模型的演变。重点剖析 CIE XYZ 国际标准、RGB(加色模型)与 CMYK(减色模型)的数学关系与局限性。讲解如何使用色度计和分光光度计进行精确的色彩测量与数据化管理。 第二部分:视觉生理与色彩心理学前沿 色彩的感知是主观的,本书将科学地揭示这种主观性背后的生理与心理机制。 1. 人眼与大脑的色彩处理: 探究视觉生理结构,如视锥细胞的工作原理(三色论与对立过程理论的整合)。解析视觉适应性、后像效应(残影)以及周边视觉对色彩敏感度的影响。 2. 色彩的认知与情感联结: 基于最新的神经美学研究,系统梳理不同色彩维度(色相、明度、饱和度)引发的普遍情绪反应。探讨色彩的亮度如何影响对温度和距离的判断。 3. 文化与语境下的色彩象征: 摒弃刻板印象,深入考察全球不同文化(东西方、宗教、地域)中色彩象征意义的演变、冲突与融合。分析色彩在特定仪式、历史事件中被赋予的复杂内涵。 第三部分:色彩系统的构建与数字化管理 在当代设计实践中,色彩的准确复制与跨平台一致性至关重要。本部分聚焦于色彩系统的专业化应用。 1. 色彩协调理论的再审视: 传统色轮理论(互补、邻近、三原色等)的现代应用与创新。引入更复杂的色彩关系模型,如动态平衡与非传统调和。 2. 专业色彩体系详解: 详尽对比并分析主流色彩标准,包括 Munsell(孟塞尔色彩系统)、Pantone(潘通标准色卡)的结构、优势与适用场景。讲解如何利用色相环的维度(Hue, Value, Chroma)进行精准定位。 3. 数字工作流中的色彩管理: 掌握 ICC 配置文件(Profile)的创建、应用与验证,确保从数码相机、显示器到印刷输出(RIP)的色彩准确性。讲解色彩空间转换(如从 Adobe RGB 到 sRGB)中的信息损失控制。 第四部分:跨领域色彩应用的策略与深度案例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工具,展示色彩在各个关键设计领域中的战略性运用。 1. 品牌识别与营销策略中的色彩: 分析顶级品牌如何通过一致且有目的的色彩选择建立消费者信任、区分市场定位。案例研究涉及奢侈品、快消品(FMCG)和科技行业的色彩叙事。 2. 界面设计(UI/UX)中的可用性色彩: 探讨色彩在引导用户行为(Call-to-Action)、信息层级划分中的关键作用。重点分析色彩对比度在无障碍设计(Accessibility)中的标准要求(WCAG)。 3. 建筑与环境心理学中的色彩应用: 研究室内外空间色彩如何影响人的行为效率、专注度与心理健康。从医院、学校到商业零售空间,提供基于环境心理学数据的色彩选择指南。 4. 摄影与后期处理的色彩调性: 揭示摄影师如何通过对白平衡、色调分离(Split Toning)和色彩分级的精细控制,塑造特定的叙事氛围和视觉风格。讲解胶片模拟技术背后的色彩科学。 读者对象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体广泛,包括: 视觉传达设计师与平面设计师: 寻求提升品牌视觉识别系统(VIS)的深度和精确度。 室内设计师与建筑师: 希望运用色彩科学来优化空间功能与居住者情绪体验。 市场营销与广告专业人士: 意图通过色彩心理学提升产品吸引力和广告转化率。 艺术家、插画师与摄影师: 追求对色彩表现力的极致掌控与创新。 色彩研究者与学生: 寻求一本系统化、前沿且跨学科的色彩学教材。 本书的独特价值 《精通现代色彩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在于其平衡性——它既有严谨的科学论证(物理学与神经科学),又有前沿的实践指导(数字管理与品牌策略)。本书不满足于传统的经验主义,而是力求用数据和理论武装读者,使他们能够自信地解读、预测并主导色彩在任何媒介中的表现。阅读本书,您将掌握的不仅仅是如何选择颜色,而是如何构建一个有意义、有说服力、且在科学上精确的色彩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