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国际刊物指南(第二版)

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国际刊物指南(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 蔡今中 著
图书标签:
  • 社会科学
  • 论文写作
  • 学术出版
  • 国际期刊
  • 研究方法
  • 学术规范
  • 投稿技巧
  • 第二版
  • 学术写作
  • 科研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4461
版次:2
商品编码:122787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大高等教育文库·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2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系统阐述了社会科学论文写作及投稿社会科学国际期刊的丰富策略,全面传授了国际期刊投稿与发表的实用技巧;适于作为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教材,也是资深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在国际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指南。

内容简介

  《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围绕“如何成功地写作社会科学研究论文并获得国际期刊发表”这一核心主题,结合作者多年来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成功经验,以深入浅出、轻松活泼的笔调,系统阐述了社会科学论文写作及投稿社会科学国际期刊的丰富策略,全面传授了国际期刊投稿与发表方面的实用技巧。
  同时,本书还详细介绍了社会科学领域18个学科的近100种SSCI期刊,内容包括各个期刊的影响因子、录用论文的取材范围、论文审查期限、论文长度要求等,对于国际期刊投稿具有实务性的帮助。
  《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立论精辟,经验适切,适于作为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教材,也是资深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在国际期刊论文写作及发表方面不可或缺的成功指南。

作者简介

  蔡今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台湾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他在国际学术期刊投稿与发表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近十年来在国际知名社会科学期刊上发表了大约100篇论文,超过80篇为SSCI收录。他还担任约20个国际社会科学期刊的编辑委员或审稿委员。

精彩书评

  本书展现了一位杰出的社会科学研究者宝贵的成功经验,对社会科学研究之国际刊物投稿策略有深入的介绍,对于论文写作技巧,更是毫无保留地加以传授,内容可谓巨细靡遗,用心可谓呕心沥血,必定嘉惠年轻学者良多。 
  ——台湾科技大学校长陈希舜

目录


《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目 录
第1章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这一领域应有的认知/1
研究的先天特质/3
研究的后天条件/14
作为一个研究者应有的心态/20

第2章 研究的态度、历程与误区/29
对研究本身应有的态度/31
研究历程/38
社会科学研究的误区/39

第3章 如何寻找有创意又有意义的题目/51
多阅读期刊论文/53
跨领域的思维/54
从样本寻找/55
研究方法的创新/56
结果的诠释/57

第4章 社会科学研究与投稿策略/59
利用参加研讨会,给自己的论文一个期限/61
善用资料库的引用通知或出版社的文章出版通知/62
固定阅读自己领域的重要期刊/63
有机会多争取研讨会论文及期刊论文审查工作/63
与自己熟识的同行,固定讨论、分享研究议题/66
找资深研究人员合作/66

第5章 写作及投稿技巧/67
准备一本笔记本记录佳句/70
多研究自己想投的期刊/70
善用图示及表格表达自己的想法/71
拟定一个清楚且吸引人的论文标题/72
拟定一个好的摘要/72
适度铺陈研究的相关背景知识/73
经由文献探讨,拟定清楚的研究问题或研究目的/80
具体描述研究方法/81
清楚、简洁地呈现研究结果与讨论/84
利用最新的文献丰富研究结果的讨论/87
在讨论中提供“解释性”的诠释,而不仅只是 “描述性”的呈现/87
说明研究限制并转换成未来研究/88
善用副标题/89
先将整篇论文的所有标题定下/89
摒除线性的写作习惯/90
文章内容的铺陈未必一定要按照研究流程的先后顺序/91
投稿前,再念完成的论文至少三次/91
若与人合作撰写论文,可善用文书软件的 “追踪修订”功能/92
请同行先预审/92
不断地尝试/93
针对审查者的评论,修改后不断尝试/93
在“拒绝”中成长/94
文章不放抽屉里/94
把论文写作当做生活习惯/95

第6章 “社会科学研究与投稿”相关Q&A;/97
什么是SSCI?/99
什么是Impact factor?/100
什么是h-index?/101
论文审查的可能结果/101
为什么要发表?/104
要投哪个期刊?/104
期刊上写“international”,就很“international”吗?/105
投稿应集中在一些期刊还是分散?/105
投稿应求量还是求质?/105
论文审查要多久?/106
如何让所投的论文能及时审完?/106
需要巴结主编或引用主编做过的研究吗?/106
论文若被审为Accepted with revisions,该如何修改?/106
研究论文的主题应集中还是分散?/107
研究论文的主题应以创意为主还是追随别人?/107
论文之英文要由谁修改?/108
研究会影响教学吗?/108
你有被拒绝过吗?如何增加接受率?被拒绝时 如何自我安慰?/108

第7章 期刊论文作者与审查人的角色与责任/109
当你身为一位作者,在撰写文章时……/112
当你身为一位作者,在投稿时……/117
当你身为一位作者,文章被接受后……/123
当你身为一位作者,你该有的心态……/125
关于审查工作/126

第8章 社会科学SSC I期刊介绍/131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Reserach(教育类)/133
Psychology,Clinical(临床心理学)/142
Psychology,Experimental(实验心理学)/145
Psychology,Applied(应用心理学)/147
Psychology,Social(社会心理学)/151
Psychology,Developmental(发展心理学)/154
Psychology,Multidisciplinary(跨领域心理学)/155
Psychology,Educational(教育心理学)/158
Communication(传播学)/160
Law(法律)/163
SocialW ork(社工)/164
Area Studies(区域研究)/165
Econom ics(经济学)/168
Business,Finance(财金)/172
Business(商学)/174
Management(管理)/176
Geography(地理)/177
论文投稿检核表/180

附录:名家评论《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 国际刊物指南》/183
与人同乐的卓越学术 /185
少年大师的另一大作 /187
研究责任与投稿技巧 /189
看到学术的多元与价值 /191
知识与研究乐趣的飨宴 /193
学术研究成功武林秘籍 /196
甲组与丁组的瑜亮情结 /199

后记/203


精彩书摘


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 文摘

对于社会科学研究 这一领域应有的认知
研究的先天特质
一个好的研究者应该有什么特质?做研究应该有什么心 态?做研究会有什么误区?如果你都没有这些特质或后天条 件,那也很好,可以认清自己,赶快放弃做研究这条路,找一个 更适合自己的工作,相信会有更好的发展。
有些人认为,做研究必须要有一颗聪明的头脑,也有些人 觉得做研究必须要有良好的设备与环境,但这其实因人而异。 当然,做研究一定得具备一些基本能力,像健康的身体、基本 的认知能力,就是做每一件事应该要有的条件。根据我在教 育研究工作十年来的一些心得,我认为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研 究者应有的特质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好 奇 心
做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有好奇心,一颗好奇心是做研究 的动力来源。我高中就读台中一中,因为学校环境的关系,全 校都是男生,几乎每个人都选择自然组,而我也在那样的时空背景下,被迫选择第二类组。大学联考时,又阴错阳差地进入 台湾师范大学物理系。最后,会转来做科学教育,当然有一部 分是因为我就读师范大学的关系,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我 发现,我很喜欢观察人,与人互动,对人的好奇心远大于在实 验室操作仪器或测量材料。其实,这样的教育背景对我而言, 算是不错的训练,让我有足够的科学背景,并且可以结合社会 科学的领域,做我想做的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对人的一 颗好奇心,引导我走向科学教育的研究。从我的经验来看,做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对人有好奇心,才能够驱使你去研究人的 互动与现象,因为对人的好奇心,而引发一些做研究的灵感与 求知的欲望。 所以,常常有同事说我上个厕所或走一段路,就可以想到 一些研究的议题,这都是因为我对人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思索 人的问题。我曾经在走廊看到学生讨论生活琐碎的事物,突 然灵机一动,想研究学生在网络论坛讨论的模式,而且也真的 投入了。由此可见,一颗好奇心,是做研究应该要有的首要先 天条件之一。
创造力(或联想力)
许多人都说,做研究要有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什么呢?我 把创造力定义得再简单一点,就是联想力。所谓的联想力,就 是当你看到一个结果,会联想到什么样的理论,或看到一篇期 刊论文,会联想到如何利用这篇期刊论文来阐述目前正在研 究的主题。其实,很少有人是能无中生有的,大部分的研究都 是靠联想出来的,一些好的发现,都是因为研究者联想到以前 的人所没有联想到的事物。 最好的研究,当然是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人做过的题目,但你却想到了。只是,如果换另一个角度想,或许这个研 究议题根本就不可行,所以,才没有人要做。因此,不是没有 人做过就代表创意,可别太高估自己与小看别人。
此外,创意虽然有某一部分是天生的,但主要还是必须根 据扎实的训练与理论,才能发展出来。例如,爱因斯坦创立了 相对论,假若他对于基础物理一点都不懂,他绝对不会空穴来 风,想出这些科学定律出来;牛顿也认为,自己能够看得远是 因为站在伽利略等知识巨人的肩膀上。由此可知,创造力虽 然需要某些“灵光乍现”,但充沛的学识知识绝对是创造力的 基石。 分析能力或组织能力 做研究,要有很好的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换句话说,能 对于搜集到的资料与文献有好的分析能力或组织能力是做研 究的基本技能。此外,好的分析能力或组织能力也代表自我 管理的能力,因为这样才不会把每件事累积在一起,到最后没 办法处理。有许多非常年轻未婚的同行,常跟我抱怨说他非 常忙、没有时间做研究。对此,其实我很疑惑,我猜测是不是 他的管理能力有问题,或是他有许多的感情问题需要处理,因 为只要能设定好事情的优先顺序,这样的问题就不太可能 发生。 我以前有个博士后研究员,他现在已经在大学任教,有一 次,我跟他共同投稿到某个教育期刊,在截稿的前两天,他都 还没把稿子给我看过。我打电话去问他,是不是发生什么事? 他跟我说,他最近在忙着编辑校刊,因为校刊的出版日期就在 一个月后。当时,我觉得他并没有把处理事情的优先顺序摆 好,因为他是一个很年轻的助理教授,目前对他最重要的事就是赶快把论文赶出来,增加自己的研究能量,这样对于他未来 的研究发展会有更大的助益。但我的意思并非是编辑校刊不 重要,我只是要强调设定优先顺序的重要性,要他试着分析手 边事务的轻重缓急,拟订出好的解决方案。 再类推回来,好的分析与组织资料的能力,是当你看到一 堆资料数据时,能够判断什么样的资料你要留下,什么样的数 据具有重要性,必须加以强调。这些分析与组织的逻辑是相 通的。最害怕的是,有些人把身边所有的事情都当做一样重 要,不但折损了原来的本意,反而还把事情弄得更糟糕。同样 的逻辑,若是研究者把研究中的每篇文献或每个概念、数据都 视为同等重要,那么写出来的论文就会没有重点,也没有好的 组织,甚至变成四不像,那绝对不是一篇好的论文。
专 注 力
其实做每件事或工作都要有相当程度的专注力,而一个 人的专注力跟他本身的兴趣息息相关。假若一个人对他所做 的研究没有兴趣,那么我会建议他赶快下定决心,换个领域试 试看,否则不只是他自己本身,甚至是周遭的朋友,也会被他 搞得很累。记得我要从哥伦比亚博士班毕业的时候,我的室 友和同学很想留下我坐的椅子,因为那把椅子有我的臀型! 在哥伦比亚念书时,我可以坐在书桌前四五个小时都不起来, 因此,可以一天读完一本英文的学术性书籍。当然,这对健康 不好。所以,你一定要有办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所做的事情 上,特别是在你还是学生的时候,更要如此。 我刚回台湾时,还会跟朋友到pub轻松一下。即便是在那 种嘈杂的场所,我有时仍会灵机一动,想到一些新议题或想 法,而且当下就拿pub的小纸条写下想法,回去再请我的助理帮我打字。对于这件事,我的助理对我只有一个请求,希望以 后不要再拿这么小张的纸,改换大张一点的纸誊写。我想说 的是,若没有一定的专注力,怎么可能在pub的环境下继续思 考研究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阵子,我常在我的床边放置纸笔,若 有瞬间灵感浮现,我会马上写下来。我还曾经因为做研究专 注投入,睡梦中梦到我尚未研究的议题,被刊登在某些顶尖学 术期刊,而当场吓醒,立刻把题目写下,然后着手这个议题的 研究。最后,我也把这篇论文投稿到梦中的期刊,果如预期被 刊登出来。这真是“美梦成真”的最佳范例,也是专注力的辛 苦结晶。
观 察 力 做社会科学研究,当然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因为社会科学 的本质就包括了对于人、事、物的观察。当我们尚未有特定的 研究主题时,借由敏锐的观察力,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研究 议题。尽管我们已有了正在进行中的研究主题,我们仍需运 用观察力来细察研究情境中的人、事、物,因为我们很可能在 观察和情境中激荡出新的火花,进而发现更值得探讨的层面, 拓展研究的视野! 接纳与分享 做学术必须要有这样的特质,接纳无情的批评与分享研 究的发现。 接纳包括两种:一种是接纳别人对你的研究有不同的观 点(这是别人对你);另一种是接纳各种理论、典范,不管这些观点与你的是否一致(这是你对别人)。我不喜欢某些学者习 惯把所有的观念以二元论切割,例如,做量化的研究就要否定 定性研究的价值,奉行定性取向的就要大大批判量化研究的 所有问题,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态度并不适当。多看看每个理 论、每个观点、每个研究方法的优点与限制,多接纳不同的想 法,将可孕育更好的研究。 至于分享,有些研究者很喜欢把自己弄得很神秘,一直不 愿意跟同行分享他的研究。可是,这样的人在过了十年之后, 往往还是没看到他在研究上有任何具体的结果。其实,做研 究好比在孵蛋,有时候,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共同讨论,起码可 以让大家判断这颗蛋是不是已经胎死腹中。若有跟大家分享 的热情,在学术界也将拥有更多的朋友,对研究会有更大的助 益,学术的这条路才可长久。
诚 实
诚实,是做研究的重要特质之一。做研究,必须要忠于你 的实验数据,例如,前阵子韩国的人类胚胎干细胞学者黄禹锡 及其研究曾红极一时,但后来他所发表的干细胞研究成果之 实验数据却被发现是经过修改、捏造的,因此也严重损害了韩 国在这方面的信誉 ① ,即使后续的相关调查证实他另一项领先 全球的克隆狗技术乃货真价实,但仍挽回不了他早已破产的 学术声望,由此可见诚实在学术这一行的重要性。另一个重要的人格特质是,必须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优缺 点,才能了解自己适合从事哪方面的研究,不适合碰触哪些性 质的研究。我刚回台湾时,曾经提过一个“国科会”计划,研究 重点为探讨学生在理化实验室里的互动情形。当时,研究对 象是三十名中学生,我连续拜访过他们六次,详细记录他们每 一个人的实验情形,并访谈他们对科学的观点,然后再做后续 的资料处理与分析。经过这次研究,我发现我不太能再做这 方面的研究,我发觉我不是这种拼命纯卖苦力的人。我可以 有很多的想法与创意,但没办法面对这种纯苦力计划。因为 我诚实面对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所以,我 后来的研究才会愈做愈有趣,更加喜爱我的工作。当然,诚实 面对自己的先决条件是需要多方面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才 有机会反思自己的优缺点。千万不要什么都不做,每天空谈 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乐 观 做研究要乐观!在学术界,免不了要投稿到各个期刊,因 此常常必须接受期刊审查者的意见或指正。对此,我常常是 以感激的角度来看待,因为有了他们的意见,我的研究有更大 的成长。当然,这当中如果没有乐观的态度是办不到的,你很 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否定自己的研究,或是抱怨别人不 懂自己的东西。 另外,乐观也让我得以实现许多成果。有时候,我会与同 行合作一些计划或合写论文,在将这些论文送到期刊审查时, 我都会抱持着乐观的态度,因为我始终相信,“我没有一篇文 章是放在抽屉,后来被刊登的”,况且,就算被拒绝,也可以知 道自己研究的缺点。所以,做学术或研究一定要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情。
欣赏别人与欣赏别人的研究
这和接纳的能力或许有关,我觉得我还蛮喜欢阅读别人 的研究,特别是好的研究。好的研究拿来欣赏,不好的研究也 可以引以为鉴。 我的一些学生常会跟我说:“你看某某某的研究做得那么 差,也被刊登。”对于学生这样的态度,我并不喜欢,我希望他 告诉我说:“这篇文章整体而言虽然不是很出色,但也能看到 某几个很值得欣赏的点。”所以,我会要求他回去列出这篇论 文被刊登的三个正面理由,也就是,你要正面地去讨论研究问 题、欣赏别人的研究。事实上,正面地欣赏别人比批评别人更 加重要,特别是你想成功的话。我觉得,每篇论文或许有不好 的地方,可是我能欣赏他好的部分,当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喜好阅读 阅读不但是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我的兴趣,我 很喜欢看书、看期刊论文,也很喜欢阅读其他人的文章,像朱 敬一院士《给青年知识追求者的信》里说的“不住相读书”——— 不要为了特殊的目的而读书。其实,我修读博士学位时,修了 很多课,读了很多当时或许觉得不是很有用,只是为了应付课 堂要求的东西。可是,过了三、五年后,我才发现,我博士论文 的想法可以撑一段时间。可是,等到我五六年后需要突破时, 反而是那些当时所念而自己认为并不相关的东西,对自己的 帮助却渐渐地突显出来。比方说,很有趣的是,我曾读过珍古 德的书,因为那时候我有一个朋友修了人类学的课,他们有“带回家的考试”(take-home examination),朋友在写作业时遇 到瓶颈,我为了帮他,只好开始读珍古德的书。珍古德是研究 猩猩的,在她的书里面有一个重点是,为什么猩猩不能发展出 更高的智慧?这个问题对于学习十分重要,猩猩的基因跟人 非常接近,但为什么猩猩没有办法变成人?其实,这些阅读和 我当时的研究一点都不相关,但却对我后来在学习研究上有 很大的启发。 喜好讨论 社会科学研究最害怕一种情况,那就是每天关起来自己 读书,读完了之后,觉得自己快得诺贝尔奖了,自诩自己怎么 想得出这么伟大的东西。以前,我最害怕研究生跑来跟我说: “老师我告诉你,我发明了一个教育的理论,就是学生的学习 成就跟他的家庭背景、先备知识、学习动机、认知风格都有关 系。”他想要设计几个研究去检验这几个假设,我告诉他,这不 过是把你读过的文献拼起来而已,这顶多能写一本教育学的 教科书,但却没有办法做一个研究。他回去想完了之后,又跑 来跟我说:他又发明了一个理论,但我知道那个想法早在1980 年后就没有人做了,因为它在1980年之前就被推翻了。听到 我这样说,他还很怀疑地问:“真的吗?”这个问题出在两个方 面:一是书读得不够多,二是平常没有学术讨论的习惯,才会 有这么自以为是的想法。 反应能力 要往学术界发展,需要一个基本的反应能力。首先,反应 要稍微快一点,这对于一个人培养研究的敏锐度也有帮助。第二,在学术这条路上,你常常要过很多的关卡,像是博士论 文口试、找工作等,如果反应不够快,很可能当场就卡在那边, 因为别人是在十分钟、二十分钟内去判断一个人的表现,所 以,身为一个研究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反应能力才行。类似的 状况也会出现在学术会议上,当你口头发表论文时,总不能别 人提问时,你却当场愣在那边,或许你真的知道答案,只是一 下子反应不过来,但这也不行;即使不知道很具体的答案,也 必须让人认为你还是有一些初步的想法,也就是说,必须在最 好的状况下呈现自己。 上面所述,都是我认为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该有的 基本特质。当然,我觉得这些特质也可以用在自然科学的研 究者身上。有人或许会问,批判能力、聪明才智、社交能力与 数学能力不重要吗?我对于这个看法有下列看法。 批判能力 “批判”是指很严格、很具体地去评论别人的研究,有时 候,送审论文收到的评论真的是很严格,但也要很感谢这些审 查的人,这么细心地去看自己的作品。批判能力虽然重要,但 我始终认为,欣赏能力必须要大于批判能力,若批判能力大于 欣赏能力,那就不会是一个好的学者,因为他只会说别人不 好,却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但好的学者也不能完全没有批判 能力。 聪明才智 聪明才智虽不是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条件,这并不意 味着聪明才智完全不重要。基本的聪明是做许多工作都需要的,但从我的经验看来,一名好的研究者未必要聪明绝顶。
社交能力
好的社交能力对于一个研究者是有帮助的,但最根本的 还是研究的本质,如同朱敬一院士所说:“学术界并不害怕好 的东西被淹没,害怕的是烂的东西被认为是好的东西。”学术 界不是垄断市场,这个期刊不要,如果它真的够好,还是有另 一个期刊会要。千万不要奢望用社交能力达到某些学术目的 或是学术地位。 我刚回台湾的时候,参加了一个由“国科会”举办的教人 如何发表论文的座谈会。在会议中,有个资深的研究人员说: “你要多参加国际的研讨会(这听起来还合理),去看主编有没 有去、编辑委员有没有去,你要跟他打招呼,之后他们就会记 得你和你的研究。以后,他若是审到你的文章就会记得你,甚 至有好的印象。”我想,或许这曾经奏效过,可是,若在座的都 是新进的研究人员,为什么要跟他们说这些呢?资深研究人 员该说的,或许是“要如何把研究做好,写出有品质的论文”, 这才比较重要吧!我觉得谈这些东西是很不好的示范,我必 须承认,或许有人靠这样成功过,可是,这不是正途,一定要靠 自己的实力去达到你要的境界,而不是靠这种方式。我认为, 社交能力应该用来让你有些可以讨论、互相分享的同行,而非 用在投机方面。 数学能力 对量化比较不感兴趣的人,走纯质性研究方法也没关系, 但要有基本能力。所谓的基本能力,意指至少要看得懂量化的研究,你不能因为走纯质性的研究,就完全不参考量化的研 究,因为在你研究的议题中,一定有人用质性的研究方式,也 一定有人用量化的研究方法。 总之,若一位研究者无法具备前述所有的特质,那么批判 能力、聪明才智、社交能力、数学能力这些是可以牺牲的,可 是,对人的好奇心、创造力、分析组织的能力、专注力、观察力、 接纳与分享的态度、诚实、欣赏别人研究的能力、乐观,则反而 是成为一个好的研究者相对重要的特质。
探索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一本关于学术写作与国际发表的权威指南 在当今信息爆炸、研究成果井喷的时代,如何让您的社会科学研究脱颖而出,被国际学界认可并广泛传播,成为了无数研究者面临的挑战。一篇优秀的研究论文,不仅是思想的结晶,更是严谨论证、规范表达和有效传播的载体。然而,从初稿到最终发表,这条道路往往充满荆棘。许多才华横溢的研究者,可能因为不了解学术写作的精髓、不熟悉国际期刊的发表流程,而与宝贵的发表机会擦肩而过。 本书,《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国际刊物指南(第二版)》,正是为应对这一挑战而生。它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写作技巧手册,而是一部深度耕耘、精益求精的实操性指南,旨在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特别是那些渴望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成果的研究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可操作的解决方案。第二版在原有基础上,融合了最新的学术发展趋势与期刊出版动态,更新了大量案例与实用建议,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具时效性和前瞻性的指导。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深度”与“广度”的双重追求。 深度上,本书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如何写”,而是深入剖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方法论的严谨性以及学术论证的逻辑建构。它会引导您思考: 研究问题的提炼与创新: 如何从浩瀚的社会现象中捕捉到具有学术价值和研究潜力的问题?如何确保您的研究问题既有现实意义,又能填补现有知识的空白?本书将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不同学科背景下研究问题的形成过程,并提供一系列批判性思维工具,帮助您审视和优化您的研究构想。 理论框架的构建与应用: 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灵魂。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选择、理解并恰当运用相关的理论,以及如何基于理论构建您的研究分析框架。它会帮助您区分不同类型的理论,理解其优势与局限,并指导您如何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研究变量和分析模型。 研究方法的精选与执行: 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无论是实地访谈、问卷调查,还是数据分析、案例研究,本书都将提供详尽的指导。它将深入讲解各种研究方法的适用性、优缺点,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细节。对于数据分析部分,本书会引导您理解统计学原理,掌握常用的分析软件,并学会如何解读和呈现复杂的统计结果,使其清晰、直观地服务于您的论证。 论证的逻辑与说服力: 一篇优秀的论文,其核心在于强大的逻辑说服力。本书将教授您如何构建严谨的论证链条,如何有效地运用证据支持您的观点,如何预见并回应潜在的反驳。它会从论文的整体结构出发,解析引言、文献综述、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各个部分的有机联系,确保整篇论文的逻辑贯穿始终,浑然一体。 学术语言的精准与规范: 学术写作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本书将详细指导您如何运用精准、客观、专业的学术语言,避免模糊、主观的表述。它会讲解学术写作的通用规范,例如如何恰当地引用文献、如何使用学术术语、如何保持语气的专业性等,帮助您塑造严谨、可信的学术形象。 广度上,本书将视野投向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宏观环境,为您提供从投稿到发表的全流程指导: 国际期刊的选择与定位: 了解不同国际期刊的学术声誉、研究范围、读者群体以及审稿标准是成功发表的第一步。本书将提供一套系统的期刊选择策略,帮助您根据您的研究内容、研究深度以及目标读者,精准定位最适合的发表平台。它会分析不同类型期刊(如综合性期刊、学科专业期刊、新锐期刊等)的特点,并提供评估期刊影响力和专业性的实用方法。 论文的结构与规范: 国际期刊对论文的结构和格式有着严格的要求。本书将详细解析不同类型期刊投稿指南的通用要素,包括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以及附录等部分的写作要点和常见格式要求。它会强调摘要的重要性,指导您如何写出既简洁又能准确概括研究内容和贡献的摘要。 审稿过程的理解与应对: 审稿是学术发表的核心环节。本书将深入剖析审稿人的视角,解释审稿的流程和可能遇到的评审意见。更重要的是,它将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审稿意见回应策略,包括如何理性分析评审意见、如何有条理地回应修改、如何与编辑和审稿人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在被拒绝后如何总结经验、改进论文继续投稿。 学术诚信与伦理规范: 学术诚信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本书将重点强调学术伦理的重要性,详细阐述抄袭、剽窃、数据伪造、不当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并指导您如何遵守国际学术出版的各项伦理规范,确保您的研究成果的合法性与可信度。 提升论文国际影响力的策略: 发表仅仅是第一步,让您的研究被更多人看到并产生影响力同样至关重要。本书将提供关于如何撰写引人注目的标题和摘要、如何有效地进行文献引用、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和学术会议推广您的研究等一系列策略,帮助您最大化您的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传播效果。 本书特别为第二版进行了重要更新与完善: 新增大量实证案例: 结合近年来在国际顶尖社会科学期刊上发表的优秀论文,本书精选了不同研究领域、不同研究方法的经典案例,对案例中的研究问题、理论框架、研究设计、论证逻辑以及语言表达进行深入剖析,让读者能够直观地学习到成功的学术写作范例。 融入最新的研究趋势: 随着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新的研究方法、理论视角和研究热点层出不穷。第二版将及时反映这些趋势,并探讨如何将新兴的研究方法(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等)融入到论文写作中。 更新期刊发表的最新动态: 学术出版界不断变化,期刊的审稿政策、发表要求和审稿周期也在不断调整。本书将提供关于当前国际期刊发表的最新信息和实用建议,帮助读者规避可能遇到的出版陷阱。 强化了跨文化学术交流的指导: 国际发表意味着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和评审人进行交流。第二版将进一步关注跨文化学术交流中的潜在障碍,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沟通和写作建议,帮助研究者克服文化差异,更好地展示其研究成果。 增加了学术软件与工具的介绍: 为了提高研究和写作效率,本书会适时介绍一些实用的学术软件和在线工具,例如文献管理工具、统计分析软件、数据可视化工具等,并简要说明其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的应用。 《如何撰写与发表社会科学论文:国际刊物指南(第二版)》 是一本集理论指导、方法教学、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和行业动态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指南。它适用于任何希望在国际社会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研究者,包括在校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青年教师以及经验丰富的学者。无论您是刚刚踏入学术殿堂,还是在学术道路上寻求突破,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它将帮助您系统地提升学术研究能力,规范学术写作技能,以及高效地 navigating 国际学术出版的复杂流程,最终实现您的学术梦想,让您的声音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响起。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体现了对其目标读者的尊重——那些需要高效、无干扰阅读的学者。虽然内容专业且信息量巨大,但其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大量使用了边栏注释、关键概念提炼框和对比表格,使得复杂的流程可以被迅速拆解吸收。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研究伦理和数据共享方面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往往被一笔带过,但这本书却给予了严肃的篇幅。在当前学术不端和数据透明度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这些前瞻性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它确保了我们不仅在方法上做到严谨,在职业操守上也无可指摘。它教会我如何预见潜在的伦理风险,并提前在论文中构建起完善的自我辩护机制。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束之高阁的参考书,它更像是工作台上随时可以翻阅的工具箱,每当我面临新的投稿挑战或遇到写作瓶颈时,总能从中找到针对性的、经过实战检验的解决方案,极大地方便了我的日常学术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深入剖析简直是研究生涯的“救星”。初次接触学术写作时,我完全迷失在浩如烟海的期刊要求和投稿流程中,感觉就像是在走迷宫。这本书的结构清晰得令人惊讶,它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只是罗列规则,而是真正地带你走进国际学术出版的“前线”。作者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解释了“为什么”要这样做。例如,在讨论引言的构建时,书中详尽地分析了如何通过巧妙的叙事来立刻抓住审稿人的注意力,以及如何精准地定位研究在现有文献中的“缺口”。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从最初的选题构思,到最终的润色修改,无处不不渗透着实战经验。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同行评审过程的描述,作者们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审稿人关注的痛点和评审意见的深层含义,这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拒稿或大修的决定,并将其视为提升研究质量的宝贵反馈,而不是单纯的打击。它提供的那些关于如何在跨文化语境下调整写作风格的建议,对于非英语母语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黄金般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投稿信心和实际操作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简单的“操作手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不苟言笑的资深导师,在你最需要指导时,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揭示了学术界的运作逻辑。我过去总以为只要数据扎实、理论逻辑严密,论文就能水到渠成,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天真想法。它用大量的案例研究和作者自身的失败与成功经历,说明了“如何讲好一个故事”比“拥有一个好故事”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重要。书中对摘要(Abstract)和结论(Conclusion)的章节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们被描绘成“营销文案”而非简单的内容总结,教会了我如何用最精炼、最吸引人的语言,在几百字内完成对研究贡献的“高光时刻”展示。此外,对于不同学科领域(如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在方法论表述上的细微差异,书中也做了精妙的区分。这让我不再是简单地套用一个模板,而是学会了根据目标期刊的“调性”来定制我的语言和论证策略,使得我的稿件在第一轮筛选时就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适配度。

评分

坦白说,最初我拿起这本书时,是带着一丝怀疑的,因为市面上关于学术写作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是老生常谈,缺乏新意。然而,这本书在处理“后投稿阶段”的策略时,展现出的洞察力,让我眼前一亮。很多指南在投稿前就戛然而止,但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收到审稿意见后,进行“策略性回复”。它教导的不是机械地逐条修改,而是如何识别审稿人意见中的核心关切点,如何巧妙地平衡对批评的接受与对自身核心论点的坚守。书中关于“回复信”的模板和范例分析,堪称艺术品——它展示了如何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向审稿人传达出一种积极、专业且合作的姿态。这种处理冲突和分歧的技巧,在学术界是极其宝贵的“软技能”。我还发现,它对数据可视化的建议也十分实用,不仅仅停留在“图表要清晰”的层面,更深入到如何选择最能支撑论点的图表类型,以及如何在图注中嵌入关键的解释性文字,真正让图表成为论证的有力延伸,而不是单纯的附属品。

评分

这本书的“国际视野”特质是其最突出的优点之一,它不仅仅关注欧美主流期刊,更对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亚洲和欧洲的顶尖SSCI/SCI期刊的偏好进行了分析。对于身处非西方学术体系的研究者而言,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规范和价值取向至关重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深入剖析了语言习惯的细微差别,比如在某些地区强调“谦逊陈述”而另一些地区则鼓励“大胆主张”,这种对“学术语境感知力”的培养,是任何本地化写作指南都无法提供的深度。我个人在使用这本书时,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构建一个“全球化”的文献综述。作者强调,一个合格的综述不应只是对现有文献的堆砌,而应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对话”,明确指出你的研究是如何与全球范围内的前沿辩论连接起来的。这种宏观的站位,彻底改变了我过去局限在区域性研究的视角,使我的研究目标直接对标到了国际学术共同体。

评分

听过很多这类讲座,还是没有重读这本书有收获。第一版大概七八年前读过,现在读还能发现新东西。书的语言很平实,道理却要慢慢体会。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的

评分

看着题目买的,看一半,感觉干货不多

评分

想写论文,还没来得及看,感觉很不错

评分

专业专业,专业专业,专业专业

评分

看着题目买的,看一半,感觉干货不多

评分

正版图书,值得收藏!

评分

值得学习的书

评分

还可以,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