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杨广,从《隋书》的初级黑到《资治通鉴》的高级黑再到后期文学作品的超级黑,但抹黑之路并非毫无止境。
如今,人们力图纠正传统正史、小说、传闻等施加给杨广的污蔑和不实之词,将其还原为一个血肉丰满、性格复杂的历史形象。
本书正是力图为您还原一个真实的杨广。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一位家喻户晓的帝王——隋炀帝杨广的其人其事。内容上,采用偏文学化的手法,打破传统历史叙述架构,选取隋炀帝一生50多个重要片段,连缀成文,“漂白”一个被“抹黑”了的真实隋炀帝。隋炀帝杨广在位十四年,年号“大业”,先后平定江南、诡计夺权、营建东都、开凿运河、创立科举、开发西域、三征高句丽等,一桩桩、一件件都充满了传奇。
作者简介
戴文杰,男,北京大学毕业,法律学硕士。著有《秦亡汉兴三十年》一书,获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文笔轻松幽默,在内容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上把握较强,且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独到见解,是一位极具潜力的青年作家。
目录
第一章?夺 宫
我梦江南好 / 1
混一江表 / 7
十年潜伏 / 9
夺宫之计 / 13
东宫易主 / 15
仁寿宫悲歌 / 18
汉王之乱 / 21
实至名归 / 24
第二章?兴?作
建都之争 / 28
东都的辉煌 / 31
成也运河,败也运河 / 36
被遗忘的《大业律》 / 40
第三章?突?厥
突厥汗国的崛起 / 48
突厥汗国的分裂和衰败 / 50
降服启民 / 53
重开丝路 / 58
隋朝的鼎盛 / 60
离间西突厥 / 64
收复处罗 / 68
第四章?辽?东
举国动员 / 72
混乱的东北亚 / 75
民变初起 / 79
百万大军渡辽河 / 83
战事陷入僵局 / 86
孤军深入 / 89
陆军的溃败 / 91
海军战况 / 93
第五章?叛?乱
卷土重来 / 98
不立战功誓不还 / 100
杨玄感的野心 / 103
洛阳攻坚战 / 106
功亏一篑 / 109
叛军西进 / 112
处决叛乱分子 / 115
天下大乱 / 117
第六章?逐?鹿
消除隐患 / 121
第三次远征 / 124
雁门之围 / 126
李密落草瓦岗寨 / 130
最后的江都之旅 / 134
瓦岗军崛起 / 137
瓦岗军威震中原 / 140
第七章?倾?覆
坐以待毙 / 145
李渊反隋 / 148
路线之争 / 150
西进的尝试 / 153
宇文智及的阴谋 / 156
杨广之死 / 159
李渊攻占长安 / 162
瓦岗军兵败归唐 / 164
后记:隋朝灭亡的五个维度
杨广的性格缺陷 / 171
杨氏家族的内讧 / 175
关陇集团核心家族的争斗 / 178
放弃关中本位政策 / 181
地方叛乱势力的打击 / 184
附 录 / 188
精彩书摘
《暴君还是明主:黑白隋炀帝》:
第一章 夺宫
“若所谋事果,自可为皇太子。如其不谐,亦须据淮海,复梁、陈之旧。”
我梦江南好
等这倒霉的旅程一结束,可怜的隋炀帝就只剩十八个月可活了。谁也不曾预料,有朝一日,他的牙齿将从墓中挖出,摆进展览馆中。
大业十二年(616年)秋,48岁的杨广身在洛阳,与大臣们就最后一次江都之旅爆发了严重分歧。因为事隔久远,他基于何种考虑要故地重游,几乎已没人能说得清了。但大臣们还依稀记得,那时的局势很不乐观,举国上下狼烟四起。名目繁杂的叛军多如星火,各自占山为王,相互攻伐不已,河北、山东等地的盗匪尤为猖獗。在河北,匪盗头目张金称率军攻陷平恩县后,只一个早上就杀了一万多人。之后,武安、巨鹿、清河等县也相继失陷了。太原附近,潘长文将军的部队也在与敌交锋。对方据称有十万兵马,由一个名叫甄翟儿的头目任统帅。官军在力战之后被击溃了,潘将军当场阵亡。
国家一有动乱,朝廷就往南跑。三百年来,这已成了惯例。皇帝被叛军吓怕了,他的精神也不好。
杨广此次南游是否真被叛军所逼,谁也没有确定把握。不过,说他精神欠佳倒是属实。以前,他似乎有着用不完的旺盛精力,对许多新奇事物充满了兴趣。他时常带领满朝文武和几十万士兵,在东起辽东、西至青海、北抵大漠的广袤地域内奔波,乐此不疲。但自第一次远征高句丽失败后,他很不幸地患上了失眠多梦症,夜晚时常被噩梦惊醒,有时得由几个宫女摇抚着,才能安睡。后来为各地的叛军所扰,他的精神状况更不如前了。
不久前,东都大业殿发生了一次火灾,杨广当时精神恍惚,竟以为是盗匪闯入,吓得惊慌失措,连滚带爬躲进了草丛,直到火被扑灭才现身。还有一次,两只形貌似雕的大鸟于夜间飞入殿内,直至黎明方才飞走。史官们对此惊诧不已,谨慎地将其载入史册,而他却心不在焉,丝毫未予关注。
其实,大臣们对此次南游争议颇大,连杨广本人也疑虑重重,犹豫不定。年近八十岁的苏威时任纳言,兼开府仪同三司,就是一名坚定的反对者。早在来东都之前,他就曾小心翼翼地提醒皇帝:
“如今盗匪不息,士卒疲惫,陛下应速返西京,巩固根本啊。”
“嗯,你的意见很好。”杨广回答道。
另一位宰相右卫大将军宇文述见他语气不够坚定,随之提出了变通意见:
“随驾官员的家属多在东都,陛下不如先顺道过洛阳,再由潼关入西京。”
“好,朕会采纳的。”
于是,杨广没有带领众臣返回西京,而是先转道去了东都。那里本来有供他巡游江都的龙舟,但前不久已毁于战乱。杨广在了解情况后赶紧颁布了一道诏令,令江都通守王世充再造几千艘,并要求新船的规格比以前更大一些。
在新龙舟造好之前,杨广一步都没有离开东都,连元旦也是在那里过的。当时全国有近二百个郡,按照惯例,每逢元旦各郡都该派朝集使前来,给皇帝进献方物。但这次,竟有二十几个朝集使未到。杨广据此推断,全国的叛乱已经相当严重,以至于阻断了他们的进贡之路。南游前夕,他专就此事向大臣们咨询。
“叛军正在减少。”宇文述毫不犹豫地答道。
“比过去少多少?”
“不到以前十分之一。”
宇文述明显是在说谎,然而不出所料,却能很好地迎合圣意。他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在何种情形下揣摩皇帝喜欢听哪些话,早已是轻车熟路。在盗匪问题上,他很清楚,杨广宁愿自欺欺人相信眼下局势依然大好,也不愿接受残酷的现实,所以他便在皇帝面前竭力掩盖问题的严重性。但这次,杨广对他的回答竟未置可否,也没有继续追问下去。他转眼看见苏威躲在后面,也问他相同的问题,得到的回答却是:
“我不主管此事,所以不得而知,只是,盗匪已日益迫近。”
苏威也熟知杨广的脾性,而且有时他曲意逢迎的本事比宇文述更为出众。但眼下他却一反常态,冒着极大的风险想让皇帝了解真相,直面现实,而不是继续陶醉于自己编织的美梦之中。
“何出此言呢?”杨广表示不解。
“盗匪以前在长白山,现在已抵达汜水……”说到这里,苏威突然将话锋一转,又继续说道,“皇上违背诺言,继续征兵不止,盗贼怎么能平息呢?”
……
前言/序言
杨广:是千古一帝还是无道之君
历史,并不是一些偶然的事实,迷途骑士漫游事迹之聚集:他们各自为战,做无目的的挣扎,在他们的一切努力里,看不出任何效果。历史的发展是合乎理性的,各事件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
——黑格尔
在中国,杨广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也是最知名的帝王之一。他一生活了五十岁,最后十四年身份是隋朝皇帝,年号“大业”。对于他一生的事迹,如平定江南、诡计夺权、营建东都、开凿运河、修筑长城、创立科举、修订律法、搜编书籍、降服突厥、开发西域、三征高句丽等,如今已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杨广在江都宫变中被叛军所杀。几乎从那一刻起,围绕他的各种争论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当年五月,隋朝洛阳留守政府给他上谥号“明帝”、庙号“世祖”,两者都是非常积极、正面的评价。而同年九月,刚建立的唐政府只追谥他为“炀帝”,这又是完全消极、负面的评价。谥号一明一炀、庙号一有一无,代表着当时官方对杨广一生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
那么,以上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哪一种较为合理呢?
其实,上述两种态度都是对杨广比较客观、合理的评价,因为“明”和“炀”在杨广身上都有明显体现,他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只是其一生行事过于丰富多彩,性格极尽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绝非一个谥号所能涵盖。而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又没有一个皇帝同时拥有两个截然相反谥号的先例。所以,隋朝洛阳留守政府和唐政府,一个作为隋朝国祚的传承者,一个作为大隋王朝的埋葬者,分别站在颂扬杨广一生政绩、作为和汲取其亡国破家教训的立场上,在给他选定谥号时就只好各取所需了。纵观杨广一生,尤其是他当皇帝的十四年间,上述两方面体现都十分明显,也就不存在如何取其主要方面的问题。在评价杨广这个人物时,将“明”和“炀”结合起来才是全面和完整的,否则两者取其一,都有片面美化或丑化之嫌,当然也就不甚可取。
那么,杨广在死后的一千四百年中,为何被普遍以负面的“隋炀帝”相称呢?
这其实涉及对杨广评价的历史变迁问题。在杨广被杀之后,隋朝洛阳留守政府只是昙花一现,只坚持了四个月,就被王世充发动政变而架空了。次年(619年)四月,王世充又进一步篡隋自立,国号郑。郑是一个短命政权,其控制范围仅限于洛阳及周边一带,于621年五月被唐军所灭。此后,唐朝相继消灭群雄,重新统一中国。十余年后,唐编纂完成了记载隋朝38年历史的《隋书》。在其中,杨广被有预谋地冠以“隋炀帝”之称,而且被刻画成一个典型的暴君形象。
郑灭亡时,“隋明帝”称号尚未被广泛接受,而《隋书》编成之后,当然更不会再有人肯为它续命,也只能任其湮没无闻了。相反,杨广的“隋炀帝”称号和暴君形象,则由《隋书》起步,后来又经过《北史》《资治通鉴》《隋史遗文》《开河记》《隋唐演义》《说唐演义》等正史典籍和演义小说重加渲染,流传后世一千四百年,日渐深入人心。
其实,《隋书》对杨广的抹黑还只算是初级“黑”,《北史》中关于隋朝的部分几乎全部照搬《隋书》,影响也不大。真正对抹黑杨广推波助澜的,其实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与《史记》合成“史学双壁”,其作者司马光与司马迁也合称“史学两司马”,《通鉴》的整体水准应该是相当高的。但它整体的高质量毕竟掩盖不了某些章节上的瑕疵。尤其是司马光写作《资治通鉴》所秉持的目标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宋神宗语),是利用历史来劝鉴后世帝王的。而杨广恰恰是亡国之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典型反面教材。于是,司马光就对这段历史(尤其是关于杨广本人的)进行了刻意歪曲。
从此,正史对杨广的抹黑,就从《隋书》《北史》的初级“黑”,升级到了《资治通鉴》的高级“黑”。
当然,《资治通鉴》毕竟是正史,即便司马光有意歪曲一些人物或事件,也还保持史学家的严谨、真实精神,并不敢凭空捏造,随意杜撰。但到再后来的《隋史遗文》《开河记》《隋唐演义》《说唐全传》等,因为作为文学作品,可以进行艺术性的夸张、虚构,杨广的形象便进一步由高级“黑”,变成了超级“黑”。
当然,抹黑之路并非毫无止境。自20世纪以来,人们对杨广又开始了一个“漂白”的过程。对杨广的认识和评价开始出现了新的转向,人们力图纠正传统正史、小说、传闻等施加给杨广的污蔑和不实之词,将其还原为一个血肉丰满、性格复杂的历史形象。这不仅在历史学界,而且在文学小说、影视创作等领域,甚至在普通大众之中,都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
与此同时,对杨广的评价也五花八门、蔚为大观:有的人将其认定为成就卓著的千古一帝,有的人则认为他是劳民伤财、荒淫无度的独夫暴君,还有的同情其缔造千秋伟业的抱负和雄心,而哀叹其作为亡国之君的悲惨下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可能再没有其他任何一位皇帝处于这种尴尬的局面:既在短暂的执政生涯中取得辉煌成就,最终又因这些成就国破家亡,而且在一千四百年后仍不能被盖棺定论。这可能正是作者对杨广这个人物怀有浓厚兴趣的一个原因。
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同时对自己的历史充满了热爱和敬意,尤其注重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史为镜,反照自身,以明得失。当然,历史的解读和价值都是多维度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的主角杨广,一生事迹极尽丰富。相信各位读者在本书中,也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收获。
暴君还是明主:黑白隋炀帝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