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7
1994年,Deschooling Society的繁體中文版《非學校化社會》(吳康寜譯)在我國颱灣地區齣版,引起瞭海峽兩岸學者強烈的關注和持續的研究興趣。為瞭滿足我國大陸讀者閱讀該書的需求,萬韆教育編輯部約請著名教育社會學者吳康寜教授重新翻譯瞭這部巨著。
作者伊萬·伊利奇是當代世界負盛名的教育思想傢之一,而譯者吳康寜教授是我國教育社會學領域的專傢,二者必將使《去學校化社會》這部譯著成為不朽的經典。在全世界很多國傢的人們對美國教育趨之若鶩、極度推崇的今天,我們不妨聽聽另一種聲音。透過伊利奇對美國教育和社會的炮轟,我們亦可反思我國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更理智地去建設符閤我國國情的學習化社會。
《去學校化社會》是當代著名社會批評傢、教育思想傢伊萬·伊利奇(Ivan Illich,1926—2002)的代錶作,“可能是美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齣版的著作中重要的一部”(學者庫佐爾語)。伊利奇因在該書中倡導的“去學校化社會”思想而被譽為世界負盛名的教育思想傢之一。
在本書中,伊利奇對現代學校、學校與社會的關係、現代社會進行瞭猛烈的批判,並在此基礎上對“去學校化社會”做齣瞭傾情的構想,想以此來改變教育、改變社會、改變世界。本書為我們深入反思學校存在的問題、全麵認識學校與社會的關係提供瞭思想啓迪和方法引領,並為我們建設學習化社會提供瞭有益的參考路徑。
《去學校化社會:漢英雙語版》由我國教育社會學者吳康寜教授精心翻譯。為便於讀者更好地領略該書的思想精髓,吳教授還撰寫瞭精彩的“譯者導讀”。該書既適閤師範院校教育專業師生、中小學教師和教育研究者等閱讀,也適閤哲學、社會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參考。
伊利奇(Ivan Illich,1926—2002),當代著名思想傢、社會批評傢,公認的“去學校化社會”理論的創始人和“去學校化運動”的領袖。他1926年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曾在梵蒂岡羅馬教皇大學攻讀哲學和神學,並取得薩爾茨堡大學的曆史學博士學位。他是一位在自然科學、神學、哲學、史學等方麵有很深造詣的思想傢。 1951年,伊裏奇移居美國,在紐約愛爾蘭及波多黎各教區擔任牧師,1956年到波多黎各擔任天主教大學副校長,1959年至1961年擔任波多黎各高等教育和公共福利顧問委員會委員。五年以後,與人在墨西哥的庫埃納瓦卡創建瞭“跨文化文獻中心”,緻力於改善拉丁美洲人民的社會文化狀況,探討人類命運與齣路的全球性問題。1971年,“跨文化文獻中心”舉辦瞭主題為“教育中的抉擇”的專題討論會,伊利奇提齣瞭著名的“去學校化社會”思想,猛烈地抨擊現代學校製度的種種流弊,號召人們廢除學校,代之以“學習網絡”,建立一種人人平等、自由、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去學校化社會”。該思想一經問世,隨即就席捲西方世界,形成一股“去學校化”浪潮,強烈地振撼瞭70年代的國際教育界。伊利奇在對學校進行批評之後,又分彆對醫療製度、交通設施、科學事業以及大眾傳播媒介等一係列社會機構提齣瞭激進的批評。
伊利奇知識遠博,觀點新穎,言辭犀利,被稱為當代世界的文化奇人。伊利奇精通英、西、法、葡、意、德等多國語言,是一位多産作傢,著述頗豐,較重要的除《非學校化社會文集》之外,還有《覺醒的慶典》(1969年)、《歡樂的工具》(1973年)、《能源與公正》(1974年)、《醫藥的報應》(1976年)、《無能化的職業》(1977年)、《需要史論》(1978年)、《影子工作》(1981年)。伊利奇的著作一經齣版,就被譯成多種文字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
譯者導讀
一、作者生平
二、時代背景
三、主要思想
四、簡要評價
去學校化社會(中文版)
作者序
第一章 我們為什麼必須廢除學校
第二章 學校現象學
一、年齡
二、教師與學生
三、全日製就學
第三章 儀式化瞭的進步
一、製度化價值觀的神話
二、價值觀測量的神話
三、套裝價值觀的神話
四、永恒進步的神話
五、儀式遊戲與新的世界宗教
六、未來王國:普遍抱有的期待
七、新的異化
八、去學校化的革命潛力
第四章 製度光譜
一、虛假的公用事業
二、作為虛假公用事業的學校
第五章 荒謬的一緻性
第六章 學習網絡
一、一種異議:當下無處可通的橋梁對誰有用
二、新的正規教育製度的一般特徵
三、四種網絡
四、教育物品查詢服務
五、技能交換
六、夥伴選配
七、專業教育者
第七章 “厄庇米修斯式的人”的再生
譯後記
去學校化社會(英文版)
Introduction
1. Why We Must Disestablish School
2. Phenomenology of School
3. Ritualization of Progress
The Myth of Institutionalized Values
The Myth of Measurement of Values
The Myth of Packaging Values
The Myth of Self-Perpetuating Progress
Ritual Game and the New World Religion
The Coming Kingdom: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Expectations
The New Alienation
The Revolutionary Potential of Deschooling
4. Institutional Spectrum
False Public Utilities
Schools as False Public Utilities
5. Irrational Consistencies
6. Learning Webs
An Objection: Who Can Be Served by Bridges to Nowher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New Form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our Networks
Reference Services to Educational Objects
Skill Exchanges
Peer-Matching
Professional Educators
7. Rebirth of Epimethean Man
第一章 我們為什麼必須廢除學校
許多學生,尤其是窮學生,都能直覺到學校在為他們做些什麼。學校訓導他們混淆過程與實質。而一旦這兩者之間的區彆變得模糊不清,那麼便會齣現一種新的邏輯,即:安排越多,結果越佳;或拾級而上,則必至成功。於是,學校“訓導”的結果,導緻學生把教與學、升級與教育、文憑與能力、語言流暢與敘述新事物的能力混為一談;導緻學生的想象不是基於應有的價值,而是根據所受的服務;導緻學生誤將藥物治療等同於衛生保健,將社會工作等同於社區生活的改善,將警察保護等同於人身安全,將軍事防備等同於國傢安全,將激烈競爭等同於工作效率。健康、學習、尊嚴、獨立以及創造性努力,被說成幾乎完全是聲稱為這些目標服務的各種製度發揮作用的結果,而這些目標的更好實現則有賴於社會將更多資源配用於這裏所說的醫院、學校及其他各種機構的管理運行。
在本書所收論文中,我將說明為什麼價值觀的製度化必將導緻自然環境的汙染、社會的兩極分化以及人的心理虛弱無能,這是全球性惡化與現代化災難的進程所産生的三方麵問題。我將闡明,當非物質需求被轉換為商品需求時,當健康、教育、個體流動、社會福利或心理康復被說成是各種服務或“安排”的結果時,上述損毀過程是如何得以加速的。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我確信,如今正在進行的關於未來趨勢的研究都在鼓吹進一步推動價值觀的製度化,我們必須指明與之截然相反的趨勢得以齣現的各種條件。我們需要研究技術的可能用途,以便創造齣一些製度—這些製度將有助於個人之間進行創造性與自主性的互動,有助於形成不會被技術專傢們實際控製的各種價值觀。我們需要進行與目前的未來學迥然相異的研究。
我想提齣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問題,即:如何使人的本質與賦予我們的世界觀及語言以特徵的現代製度的本質相互界定?為此,我選擇學校作為分析範例,而對於這個公司式國傢[公司式國傢,源自1970年美國的賴剋(Charels A. Reich)的著作《綠化美國》(The Greening of America),書中認為國傢是一颱巨大的機器,完全不受人的控製,並置人的價值觀於不顧。——譯者注]中的其他科層機構,比如作為消費單位的傢庭、政黨、教會、傳媒等,隻會間接述及。我對學校的隱性課程的分析應可錶明,公共教育將從社會的去學校化過程中獲益,恰如傢庭生活、政治、安全、信仰以及交往將從類似過程中獲益一樣。
在這一章中,我將首先嘗試分析並說明對一個學校化瞭的社會進
譯 者 導 讀
本書作者伊萬·伊利奇(Ivan Illich,1926—2002)是當代世界著名社會批評傢、教育思想傢,“去學校化社會”思想的創始人。其一生特立獨行,著述甚豐,本書便是其主要代錶作之一。
一、作者生平
本書作為伊利奇的個人作品,乃是本書齣版前伊利奇的個人生活史、受教育史以及工作史綜閤作用的結晶。而伊利奇的個人生活史是復雜的,受教育史是豐富的,工作史是戰鬥的。
1926年伊利奇齣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父親是南斯拉夫的天主教神父,母親是德籍西班牙裔猶太人。童年期的伊利奇有時和居住在奧地利的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有時和居住在南斯拉夫的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因為母親的猶太血統,1941年伊利奇被迫離開奧地利,隨父母去意大利生活。“國際化”的傢庭生活背景,加上過人的天賦,使伊利奇得以通曉多種語言。除瞭英語、德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和法語外,伊利奇還會使用剋羅地亞語、古希臘語、拉丁語、葡萄牙語、北印度語以及其他一些語言。
伊利奇在教會學校接受瞭初等教育。他興趣廣泛,大學階段先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研習人體組織學和礦物晶體學,後來在意大利羅馬教皇大學攻讀哲學和神學,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攻讀中世紀史並獲曆史學博士學位。多學科的教育背景使得伊利奇學養深厚,文理兼通。就人文與社會學科而言,伊利奇諳熟哲學、神學、曆史學、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政治學、法學、文學等諸多領域。這也是讀過本書的人多為伊利奇的淵博學識與深刻洞察力所摺服的原因。
1951年,伊利奇被羅馬天主教會授命為神父後即遷居美國,在紐約最貧睏的社區“華盛頓高地(Washington Heights)”,也是波多黎各人和愛爾蘭人的教區擔任簽約神父。由此,伊利奇瞭解到美國少數民族及底層民眾的生活狀況和價值觀念,緻力於改善處境不利人群的社會福利。
1956年,30歲的伊利奇成為波多黎各龐塞天主教大學副校長,直至1960年。在此期間,伊利奇目睹瞭帝國主義經濟與文化對貧睏國傢的侵略、窮人的生活疾苦,激發瞭他充當摧毀舊製度、建立新製度的代言人的強烈責任感。與此同時,伊利奇結識瞭後來成為美國激進主義教育學代錶人物之一的賴默(Everett Reimer),並在其影響下開始關注並研究教育問題。1959—1961年,伊利奇擔任波多黎各高等教育和公共福利顧問委員會委員。因對傳統的天主教會活動深為不滿、猛烈抨擊,伊利奇與波多黎各天主教會産生嚴重分
萬韆教育:去學校化社會(漢英雙語版)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萬韆教育:去學校化社會(漢英雙語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好
評分吃過一次,當零食感覺還好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京東,一如既往地給力,雙十一,高興地日子
評分。,,,,,,,,,,,
評分很好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萬韆教育:去學校化社會(漢英雙語版)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