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索伦?克尔凯郭尔zui重要的著作之一。克氏试图通过与黑格尔不同的方式来揭示人的真实经验,特别是朝向信仰的生存体验中的超概念维度,以避免思辨理性的抽象普遍性,达到基督教信仰所要求的独yi无二的或个人的具体性和除基督教之外再无真实依凭的生存境况。正是在此层面上,克氏在该书中详细讨论了个体生存状态中的绝望形态、罪与信仰之关系以及如何从绝望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信仰。
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及作家。主要著作有《非此即彼》、《论反讽概念》、《恐惧与战栗》等。
作者简介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kengaard,1813—1855),19世纪丹麦神秘主义哲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他的作品种类繁多,充满思辨和个性。他认为人生应该经历审美、伦理和宗教三个阶段。从《非此即彼》到《十八训导书》可以看到他的思想演进轨迹,而《致死的疾病》则是他思想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张祥龙,男,出生于1949年8月14日。现任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哲学研究所”的学术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为: 东西方哲学比较,西方现代哲学(现象学,海德格尔,解释学,维特根斯坦等),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东西方宗教哲学。
目录
中译本导言(张祥龙 王建军)
致死的疾病
前言
导言
第一部分 致死的疾病是绝望
A绝望是致死的疾病
甲、绝望是一种精神的疾病、自我的疾病。因此可以有三种形式:在绝望中并不意识到有自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绝望);在绝望中不要是自身;在绝望中要是自身。
乙、绝望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丙、绝望是“致死的疾病”
B这种疾病(绝望)的普遍性
C这种疾病(绝望)的形式。
甲、以不涉及它有无意识、而只涉及综合[的自我]的构成成分的方式来考虑的绝望
一、由有限与无限定义的绝望
1.无限的绝望是缺乏有限
2.有限的绝望是缺乏无限
二、由可能性一必然性定义的绝望
1.可能性的绝望是缺乏必然性
2.必然性的绝望是缺乏可能性
乙、由意识定义的绝望
一、无知于绝望的绝望,或对于有一个自我和一个永恒自
我的绝望着的无知
二、意识到绝望的绝望并因此而意识到有一个其中有某种永恒性的自我,于是在绝望中不要成为它自身或者在绝望中要成为它自身
1.在绝望中不要成为自身:软弱的绝望
(1)对于世俗的绝望或对于世俗事物的绝望
(2)关于永恒的绝望或对其自身的绝望
2.在绝望中要成为自身:违抗(defiance)。
第二部分 绝望是罪
A绝望是罪
第一章自我意识的等级(取得资格的条件:“面对上帝”)
附录:罪的定义包含了冒犯(offense)的可能,对于冒犯的一般观察
第二章苏格拉底对于罪的定义
第三章罪不是否定而是一种主张(position)
关于A部分的附录:这样的话,罪在某种意义上不就成了极罕见的了吗?(道德方面)
B罪的持续
甲、对于其罪产生绝望之罪
乙、关于宽恕罪(冒犯)的绝望之罪
丙、肯定性地抛弃基督教之罪,宣称基督教为非真理之罪
注释
重要词语及人名的英汉对照
精彩书摘
《涵芬书坊006:致死的疾病》:
无疑这个观察对许多人来讲就像是种悖论和夸张,或是忧郁和沮丧的观点,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它并不带来忧郁,相反,它试图把光明洒向通常是幽暗的角落;它也不造成沮丧,反之却使人向上,因为它认为每一个存在的人都注定了要受到最高的召唤,去成为精神。它不是悖论,相反却是一个不矛盾地被展开了的基本观点,因此它也不是一种夸张。
然而关于绝望的通常观点没有超出表面上的东西。因此,它是一种肤浅的观点。就是说,没有任何观点。它假定每个人必须自己最清楚地知道他是否处于绝望之中,任何说他在绝望中的人被认为存在于绝望中,并且,任何想象他不在绝望中的人被因此而认为不在绝望中。结果就是,绝望成为稀罕的而不是常见的现象了。人处于绝望中的情况是不罕见的,人真正不在绝望中的情况倒是罕见的,非常罕见。
持这种通常观点的人对绝望的理解非常贫乏,除了其他的问题之外,它完全忽略了(这种忽略在绝望的范畴中成千上万),不在绝望之中和不意识到在绝望之中正是绝望的一种形式。在更深的意义上,解释绝望的通常观点的地位就像确定一个人是否有病的通常观念的地位一样——说它是在更深的意义上,是因为常识对什么是精神的理解要远逊于对疾病和健康的理解,而且,缺乏这种理解,他就不能理解绝望。一般说来,当一个人自己不说他有病时,就被认为是健康的,更不要说他自称感觉良好了。但医生对疾病有不同的看法。为什么?因为医生有一个得到了定义和发展的关于什么是健康的概念,并以此来确定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医生知道,正如会有想象的疾病一样,也会有想象的健康;并且,在后一种情况下他首先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去揭示疾病。一般说来,正因为他是医生(受过很好的指导),他才不完全相信一个病人关于他的身体情况所说的。如果每个人关于他是健康还是患病的自身状况的陈述都是完全可信赖的,作一个医生或许就是虚幻的了。一个医生的任务不只是开方治病,首先和最起码的是要辨认疾病,因此他的首要任务是去确定被认为是病人的人是否确实有病,或被认为是健康的人是否可能有病。这也是心灵医生与绝望的关系。他知道什么是绝望,他认识它,因此就不会完全听信一个人宣称他不在绝望中或在绝望中的话。必须指出,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绝望的人的话也并不总是准确。绝望能被伪装,作为一种精神的资格限制条件,它也可以被搞错和混同于所有那些暂短的状态,比如颓丧、内心冲突等,它们没有发展成绝望就过去了。但心灵医生正确地认为那也是绝望的某些形式,他非常清楚它们是假装的。而且正是这些假装和虚饰是绝望:他非常清楚这些颓丧之类的现象没有重要意义,但正是它没有得到重大意义这一状态是绝望。
……
前言/序言
许多人可能发现这种“解说”形式很奇怪:对他们来说这种形式似乎过于严格以至于缺少教益(upbuilding);可[另一方面]它又过于强调教益,以至于缺少学术上的严格性。对于后者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就前者而言恕我不能同意。如果这种解说形式真的过于严格,以至于缺少教益的话,我就会将它视为一个缺陷。当然,这种解说不一定能对每个人都有教益,那是因为并非每个人都能去遵从它。至于这种解说形式是否有教益性,则是另一回事。从基督教的观点看来,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教益,那种完全不具教益的学术性和科学性恰恰是非基督教的。基督徒所必做的每件事情中都有这样一种特性,它类似于医生在病床前的说话方式;虽然只有医学专家才能理解这医生所说的话,但这样一个在病人床边的境况是绝不应被忘记的。正是基督教与人生的关联(相对于学术与人生的脱离)或基督教的伦理方面构成了它的教益性之所在。并且它的表现方式不管在其他意义上是如何严格,却从本质上完全不同于科学性和学术性的“冷漠的”表现方式。从基督教的观点看来,科学与学术的高傲的英雄性与真正的英雄品性相距甚远,其表现的只是一种非人性的好奇心而已。只有基督教的英雄品性(当然,它是罕见的)才[使人]真正敢于去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单独的个人,一个独对上帝、独自承担巨大的紧张和责任的完全特殊的个人。但是,受制于一种关于人的抽象观念,或以世界历史为题来做奇妙的游戏,却绝不是基督教的英雄品性了。所有基督教的知识不论其形式如何严格,都应该是有所关切的,而这关切就正是教益所在。在基督教看来,关切构成同人生和人格现实性的关联,因此构成了热诚(eamestness),而冷漠知识的高傲从基督教的观点看来与热诚没有多少关系,它只是妙语打趣和装模作样而已。与此不同,热诚就是教益。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可以出自一个大学生之手;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或许不是每位教授都能写成的。
但这论文的形式至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也似乎是对的。还有一种更加正规的阐释风格,它正规得缺少深义,一旦人们熟悉了它,就会马上感到索然无味。
再做最后一个说明,尽管它显然没有必要,但我还是要将其表达出来:我想一次了结地申明,在全书中,正如题目所表示的,绝望被解释为疾病而不是救治。绝望的确是辩证的。因此,也是在基督教的术语中,死亡乃是对最深的精神不幸的表达。而救治却仅仅是去死,去完完全全地死。
书籍简介: 《涵芬书坊006:致死的疾病》 “疾病”一词,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始终与我们如影随形,它是身体衰败的警示,是生命脆弱的缩影,更是人类面对未知与恐惧的永恒挑战。然而,我们对于“疾病”的理解,远不止于病痛本身。《涵芬书坊006:致死的疾病》一书,便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一宏大而复杂的主题,从历史、文化、医学、哲学乃至社会等多个维度,剖析“致死的疾病”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人类如何与之抗争、共存,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医学科普读物,也非枯燥的病理学文献。相反,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是一场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令人惊心动魄的画面:从远古时期,人类在自然选择的残酷法则下,面对瘟疫肆虐的无助;到中世纪,黑死病席卷欧洲,颠覆社会秩序,引发宗教危机与文化变革;再到近代,科学的曙光初现,人类开始系统地认识和对抗疾病,但新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历史的回响:瘟疫与文明的交织 本书的开篇,便将我们带回人类文明的黎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而不可控的疾病,常常是导致种族灭绝的潜在威胁。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菌、病毒,如同潜伏的幽灵,悄无声息地夺走生命,也塑造了人类早期对于生死的原始认知。随着农业社会的到来,人口聚集,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随之扩大,古代的许多文明,都曾遭受过毁灭性的流行病打击。例如,古希腊时期的雅典瘟疫,不仅削弱了雅典的军事力量,也深刻影响了其哲学与政治思想的发展;罗马帝国在鼎盛时期,也曾被各种瘟疫侵扰,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书中对中世纪的黑死病着墨尤深。这场吞噬了欧洲近三分之一人口的灾难,彻底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宗教信仰。人们在死亡的阴影下,对上帝的权威产生质疑,对教会的解释感到困惑。艺术作品中充斥着对死亡的描绘,文学作品也开始反思生命的意义。黑死病不仅是医学上的浩劫,更是文化与精神上的地震,它催生了新的思想萌芽,为后来的文艺复兴积蓄了力量。 进入近代,科学的进步为人类认识和战胜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疫苗的出现,抗生素的发明,消毒技术的普及,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平均寿命,也改变了疾病的谱系。然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胜利的赞歌,而是敏锐地捕捉到新的挑战。例如,全球化加速了疾病的传播,曾经局限于某个地区的疫情,如今可能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如20世纪初的西班牙流感,以及近年的新冠疫情,都再次提醒着人类,疾病的威胁从未远去。 文化的多棱镜:疾病与人类的心理边界 疾病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病变,它更是深刻影响人类心理、社会观念乃至文化形态的强大力量。《致死的疾病》并非仅限于叙述疾病的发生与演变,更深入地探讨了疾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在一些宗教文化中,疾病常常被视为神灵的惩罚,或是修行之路上的考验。因此,人们常常诉诸祈祷、祭祀等方式来寻求治愈。而另一些文化则将其视为身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的体现,注重通过药物、针灸、食疗等方式来恢复平衡。本书细致地梳理了这些不同观念的起源与发展,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共同的生命困境时,所呈现出的多元化的精神图景。 疾病的形象,也常常被投射到艺术、文学作品之中。从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诅咒,到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病态权力,再到现代小说中对病体生存的刻画,疾病常常成为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社会问题的关键元素。它可以是孤独的象征,可以是绝望的具象,也可以是反抗的号角。本书通过对这些艺术表现形式的解读,揭示了疾病如何成为人类表达内心恐惧、探索生命意义的独特载体。 此外,疾病也深刻影响了社会规范与伦理道德。例如,历史上对麻风病患者的隔离,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都暴露了人类在面对未知与恐惧时的非理性反应。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探讨了社会如何在疾病面前,构建起既能保护公众健康,又能维护个体尊严的伦理框架。 哲学与医学的对话:生存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致死的疾病”最根本地触及了人类对于自身存在与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当疾病的阴影笼罩,当生命的脆弱性被无情地揭示,个体和集体都不得不重新审视生与死的边界,以及生命本身的价值。 本书探讨了哲学界对疾病的思考。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将疾病视为人性的弱点,而康德则认为,疾病是对人类理性存在的挑战。存在主义哲学家如萨特、加缪,则将疾病置于个体自由选择与荒诞处境的背景下进行解读,认为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个体依然可以通过积极的行动来赋予生命以意义。 医学作为对抗疾病的前线,其发展本身就是一场与死亡的博弈。《致死的疾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医学史上一些关键性的突破,例如微生物理论的建立,对疾病的认识从“体液失调”转向“病原体感染”;以及基因技术、免疫疗法等现代医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治疗手段。但作者也同时强调,医学的进步并非意味着疾病的终结,而更像是人类与疾病之间一场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新的疾病不断出现,旧的疾病也可能因为耐药性等因素而卷土重来。 更重要的是,本书提醒我们,即使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致死的疾病”,人类依然会经历恐慌、绝望、悲伤等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的体验,恰恰是定义我们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面前,我们所表现出的坚韧、关爱、牺牲,以及对生命最后的眷恋,都构成了人类精神中最闪耀的光芒。 未来的展望:挑战与希望并存 《涵芬书坊006:致死的疾病》的叙述,并非止于历史的回顾与当下的审视,更将目光投向了未来。面对日益复杂和全球化的疾病挑战,人类将如何应对? 本书讨论了未来医学发展可能带来的机遇,例如精准医疗、基因编辑技术、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都可能为我们对抗疾病提供更强大的武器。同时,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全球合作的加强,以及个体健康意识的提升,也将成为抵御疾病威胁的重要屏障。 然而,作者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了未来的挑战:新兴传染病的威胁,抗生素耐药性的危机,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负担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 最终,《涵芬书坊006:致死的疾病》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生命、健康、以及人类自身局限性的深刻思考。它邀请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理解,来审视“疾病”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命题。在认识到疾病的残酷性与普遍性的同时,也看到人类在抗争中展现出的智慧、勇气与爱。这是一场关于生命尊严的探索,是一次关于人类文明韧性的证明。通过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疾病,更能以一种更加成熟和豁达的态度,去面对生命中的各种挑战,去珍视每一个当下,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