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对抗暴力

良知对抗暴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蒂芬·茨威格 著
图书标签:
  • 良知
  • 暴力
  • 伦理
  • 道德
  • 社会批判
  • 反抗
  • 人道主义
  • 哲学
  • 政治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92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5467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8
字数:27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茨威格在这里讲述了一场“苍蝇与大象之间的战争”,即以加尔文为代表的作为异见者的新教徒企图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时,如何遭到罗马教廷的无情迫害;而当新教运动代表人物加尔文控制了一座城市之后,他对待异见者又是何等残酷和决绝。茨威格在《良知对抗暴力》中刻画了一个坚持自己独立信仰、一生倡导宽容、理性、自由和独立的小人物卡斯特里奥,在他面对强权时的无畏精神。
塞巴斯蒂安·卡斯特里奥(SebastianCastellio,1515-1563),法国传教士和神学家,16世纪宗教自由及良心自由的主要倡导者。他曾在法国里昂大学修读,并与加尔文在斯特拉斯堡及日内瓦共事,1544年因信仰原则的分歧而被撤去日内瓦学院院长一职,十年后被任命为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希腊文教授,其间以笔名出版《论异端》(Dehaereticis)一书。在书中他为被加尔文在日内瓦处以火刑的西班牙医学家及神学家米盖尔·塞尔维特写道:“当塞尔维特以理性和文字战斗时,他只应被理性和文字反击。”1563年,卡斯特利奥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卡斯特利奥一生提倡宗教容忍,尤其斥责政府对异端的驱逐行为。
这部完成于1936年的著作,其核心内容是祈求人的理性和对人的宽容。作者把历史事件当做镜子,特别清楚地揭示了他自己的那个时代的各种危机和邪恶。卡斯特里奥挺身而出反对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加尔文的暴政,其态度之坚决,在他的所有同代人中无人能与比肩。加尔文是指控西班牙医学家及神学家米盖尔·塞尔维特为渎神者并最终将其火刑处死的主谋,塞尔维特被处死后,神学上的和政治上的专制与要求宽容之间的斗争似乎已告结束,但是卡斯特里奥却要竭尽全力将良知对抗暴力的斗争进行到底。
三联书店1986年曾出版根据英译本转译的《异端的权利》。本书则是译者根据德国菲舍尔出版社德语原著翻译,对书中的人名、地名和历史事件作了必要的注释,并编写了详尽的“本书大事年表”。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1881年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早年求学柏林和维也纳,初时作为诗人和翻译家,继而作为传记作家为人所知。茨威格交游广泛,两次大战期间生活在萨尔茨堡,享有文学盛名。1934年纳粹崛起后流亡英国,之后曾在美国短期逗留,最终定居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尽。
茨威格祈求人的理性和对人的宽容是他完成于1936年的《良知对抗暴力》的核心内容。他把历史事件当做镜子,特别清楚的揭示了他自己的那个时代的各种危险和邪恶。卡斯特里奥挺身而出反对日内瓦宗教改革家加尔文的暴政,其态度之坚决,在他的所有同时代人之中无人能与比肩。加尔文是指控西班牙人米盖尔·塞尔维特为渎神者并最终将其火刑处死的主谋。塞尔维特被处死后,神学上和政治上的专制与要求宽容之间的斗争似乎已告结束。但是,卡斯特里奥却要竭尽全力将良知对抗暴力的斗争进行到底。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加尔文攫取权力

第三章 “教会纪律”

第四章 卡斯特里奥登场

第五章 塞尔维特案件

第六章 火刑处死塞尔维特

第七章 宽容宣言

第八章 良知斥责暴力

第九章 暴力扼杀良知

第十章 共同的归宿

茨威格附记

本书大事年表和重要注释

译者后记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战争史与军事思想演变的专著的简介。 《铁蹄下的文明:从青铜时代到罗马帝国的军事变革与社会影响》 作者: (此处留空,模仿传统书籍的作者署名位置) 字数: 约 1500 字 定价: 暂定 出版社: 远古文明研究社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人类文明早期至古典时代(约公元前 3000 年至公元 5 世纪)军事组织、战术哲学以及战争技术发展的复杂历程。我们着重探讨了战争如何作为一种核心的社会驱动力,塑造了早期国家的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法律体系。《铁蹄下的文明》并非仅仅是一部战役记录集,而是一部关于权力、技术与社会韧性的深度考察。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军事史的宏大图景: 第一部分:萌芽——青铜时代的军事起源与城邦的诞生 (约公元前 3000 年 - 公元前 1000 年) 本部分考察了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早期中国文明中,战争技术——特别是冶金术和筑城术——如何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出现。我们将分析苏美尔城邦之间为争夺灌溉资源而爆发的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催生了最早的职业军队和战车技术。重点关注的议题包括: 1. 战车的军事化: 探讨战车在早期埃及和赫梯军队中的战术定位,以及它如何成为贵族阶层权力的物理象征。 2. 后勤的雏形: 考察早期大型军队的补给线管理,以及对粮仓和交通网络的依赖性。 3. 象形文字中的战歌: 通过对古代铭文的解读,重构早期对“英勇”和“失败”的社会认知。 第二部分:铁与方阵的时代——希腊城邦的军事实验 (约公元前 800 年 - 公元前 146 年) 随着铁器的普及,战争的参与门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重装步兵(Hoplite)的崛起彻底颠覆了早期的贵族骑兵主导模式。本部分将聚焦于希腊城邦军事制度的革命性意义: 1. 方阵(Phalanx)的结构与社会基础: 深入分析雅典民主与斯巴达寡头体制下,方阵对公民权和集体责任的塑造作用。我们认为,方阵不仅仅是一种战术队形,更是城邦政治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 2. 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遗产: 探讨马其顿方阵(Phalanx)的演变,以及亚历山大对“联合兵种”战术的创新,如何使其得以征服广阔的波斯帝国。分析其军队的文化融合机制。 3. 海权与陆权的张力: 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为核心案例,对比雅典的海军战略与斯巴达的陆军优势,审视不同地理环境如何催生了截然不同的军事哲学。 第三部分:工程与纪律——罗马军团的崛起与帝国扩张 (约公元前 509 年 - 公元 476 年) 罗马共和国和帝国的军事机器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有效率的战争工具。本部分将拆解罗马军团(Legion)的组织、训练与工程能力,探讨其长久不衰的内在机制: 1. 军团的标准化与模块化: 分析罗马军团如何通过将步兵细分为马尼普鲁斯(Manipulus)和百人队(Centuria)来实现战场上的灵活部署和快速重组。 2. “铁匠的军队”: 详尽考察罗马工兵的作用,包括临时营地的快速构建、道路和桥梁的建设,以及围城技术的巅峰表现(如对卡塔赫纳和马萨达的围攻)。 3. 公民兵到职业军的转变: 研究马略改革(Marian Reforms)如何将军队从公民义务转向职业化,以及这种转变对元老院政治和帝国后期的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四部分:边疆的压力与军事技术的僵化 (公元 1 世纪 - 公元 5 世纪) 随着帝国疆域的稳定和扩张的停止,军事重点转向了防御和边境维稳。本部分考察了罗马防御体系的演变,以及外部威胁(如日耳曼部落、萨珊波斯)对罗马军事学说的挑战: 1. “限制战争”的出现: 探讨边境防御体系(Limes)的建立,以及它如何从主动进攻转向了消耗战和威慑战略。 2. 骑兵地位的提升: 分析重装骑兵(Cataphracts)在晚期罗马军队中的作用增强,反映了东方军事思想对罗马的渗透。 3. 军事化与政治衰退: 论证“军人皇帝”时代的出现,展示了军队对政治权力的反噬作用,以及高昂的军费开支如何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经济崩溃。 第五部分:战争的遗产——军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最后一部分超越了具体战役,探讨了古代军事实践如何被后世的军事理论家所吸收、误解或重塑。我们将对比查士丁尼法典中对军事服役的界定,以及拜占庭军事手册(如《战略论》)对希腊化军事智慧的继承。我们旨在阐明:古代战争的成功并非仅是武力的体现,更是先进的组织管理、严苛的纪律和对技术进步的持续投入的综合结果。 本书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叙述风格力求严谨而富于洞察力,避免了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过度渲染,转而聚焦于制度、后勤与工程这“文明的三大支柱”如何在战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对考古学证据、古代史料以及军事工程图纸的交叉比对,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去浪漫化的古代军事史全景。它不仅适用于军事史爱好者,也为理解早期国家治理模式、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技术扩散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所触及的主题,是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且深感困惑的。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提出的观点,并将其与我自己的过往经历和观察进行比对。我发现,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且深刻,他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并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复杂动因。书中对于人性的剖析,既有对光明面的赞美,也有对阴暗面的无情鞭挞,但这种鞭挞并非是道德审判,而是对现实赤裸裸的呈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冲突时所展现出的冷静和客观,他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回避残酷,而是用一种近乎于纪录片的方式,将事件的真相展现在读者面前。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各种灰色地带,而真正的智慧,或许就在于如何在这些复杂的地带中做出选择。

评分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收获。我曾尝试着向朋友推荐这本书,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它所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难以用三言两语概括。它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又有发人深省的哲理,还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某种观点。我发现,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对某些问题有过偏颇的看法,但在阅读之后,我学会了用一种更加包容和多元的视角去理解事物。我将这本书视为一本精神的食粮,它滋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更加坚定和从容。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深度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基调,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思考,而画面中那一道若隐若现的裂痕,又恰似文明与野蛮之间那脆弱的界限。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独特的质感所吸引,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坚韧,每一页都散发着淡淡的书香,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漆黑的夜空中寻找那颗最亮的星,过程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最复杂的人性,字里行间充满了力量,时而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时而如惊涛拍岸,震撼心灵。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叙事中融入的哲学思考,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巧妙地穿插在故事的脉络中,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生命、对社会更深层次的探讨。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发现新的意味,仿佛它就是一个无底洞,越深入越能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具感染力,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颇费心思,使得文字不仅流畅优美,更蕴含着深沉的力量。我曾在一处情节中,被作者对情感的细腻描绘所深深打动,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楚与温暖交织在一起的感觉,仿佛我的心也被一同揪紧了。这种文字的魔力,让我完全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而且,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严谨,即使是探讨一些非常宏大的哲学命题,也能娓娓道来,让人豁然开朗。我尤其赞赏作者在书中多次运用隐喻和象征,这些意象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使得本书具有了多层次的解读空间。每次重读,我都能发现新的象征意义,这让我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真挚的语言,引导我走向更广阔的认知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十分巧妙,它并非是简单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多条线索的交织,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叙事网。一开始阅读时,我曾因为信息量较大而感到些许吃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实则环环相扣,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思想洪流。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每一个章节的结尾都留下了一个引人遐想的悬念,这使得我完全无法停下阅读的脚步,总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有一种参与到故事构建中的感觉。而且,书中人物的塑造也极其生动,他们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都让我感同身受。我甚至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看到我所认识的人的某些特质。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很多书中难以企及的。

评分

活动优惠力度非常大,非常好!

评分

看过茨威格的一本《人类群星闪耀时》,感觉不错,就买了这本。

评分

看过茨威格的一本《人类群星闪耀时》,感觉不错,就买了这本。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

评分

期待已久的商品,不错不错,喜欢喜欢。期待已久的商品,不错不错,喜欢喜欢。期待已久的商品,不错不错,喜欢喜欢。期待已久的商品,不错不错,喜欢喜欢。期待已久的商品,不错不错,喜欢喜欢。

评分

茨威格的作品太赞了啊

评分

大师的作品,值得静心阅读,细细品味。

评分

名家名著,推荐必读~

评分

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