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

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開元 著
圖書標籤:
  • 秦始皇
  • 曆史
  • 考古
  • 文化
  • 帝王
  • 統一
  • 秦朝
  • 曆史研究
  • 文物
  • 中國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7332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1924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平裝
開本:32-2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破解秦始皇謎團的*曆史推理作品。

秦始皇短短49年人生卻迷霧重重。

秦始皇的爸爸是呂不韋?昌平君有著怎樣的雙重身份?秦始皇的錶叔怎麼成瞭末代楚王?秦始皇的後宮為何集體失載?坑儒是秦始皇背瞭幾韆年的黑鍋?

史學界福爾摩斯李開元,基於田野調查、文物齣土和墓葬挖掘,重返秦國曆史現場,打撈曆史碎片,糅閤史學、考古學、醫學以及法學等多元學科視角,運用吊綫跟蹤、混閤洗牌等刑偵手法,大膽推測、小心求證,復活被嚴重誤讀的秦國曆史,還原被曆史妖魔化的秦始皇,深度解密秦史失落的真相。

《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集兩韆年以來秦始皇種種奇案於一身,從人人都好奇的角度切入,試圖用八卦的方式破解那些掩藏在曆史深處的秘密,給史學界飽受爭議的話題一個全新而閤理的解答。史書沒有記載的真相,李開元教授讓你知道。


  

作者簡介

李開元,四川成都人,著名曆史文化學者,在秦漢史研究領域極負盛名。受偵探小說啓發,將刑偵推理引入曆史寫作,所著的曆史推理作品比小說還要好看,被譽為史學界福爾摩斯。

北大曆史係畢業留校任教。後留學日本,獲東京大學文學博士,任日本就實大學人文科學部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師法司馬遷,景仰蘇軾和羅素。緻力於恢復曆史學的人文精神,倡導研究與敘述並重、文史哲貫通的學風。作品有《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楚亡:從項羽到韓信》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中國會講故事的學者本就不多,像李開元教授這樣,把一段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狗血宮廷權鬥,講成科學嚴謹、立意高遠的懸疑推理故事的學者 ,我目力所及的範圍內,似乎還是僅見的一位。

——羅振宇

因為時代的局限,我走得少,受時代的恩惠,作者走得多。多走,走齣治史寫史的特色來,這是難得。多走,走齣行走曆史的理念和風格來,這就可貴瞭!

——田餘慶(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

上好的曆史學傢,尤其是海外華人,其作品共同特點是文體自由、在邏輯閤理前提下的想象、文采飛揚至字字珠璣…….黃仁宇、李開元,莫不如是。

——江筱湖(資深書評人)

在李開元先生的著作中,充滿瞭打破常規、追尋真相的執著勇氣……令人肅然起敬。

——李亞平(《帝國政界往事》作者)

李開元的書為什麼受到歡迎?在他齣色的語言錶現背後,蘊藏著多年學術研究的深厚功底,更有打破常規的開拓情懷,所以能夠再敘曆史,營造一個古今交匯,鮮活生動的新世界。

——劉復生(四川大學曆史係教授)


  

目錄

再版序 ⅶ

自 序

在推理中享受曆史的樂趣 ⅹⅲ

第一案 誰是秦始皇的父親 001

是他,創立皇帝製度,成為中國第一位皇帝;是他,挾雷霆之威,第一次統一瞭天下。他,秦始皇,姓嬴名政——且慢,據說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呂政?原來,他的齣生是一件兩韆年來的無頭案:秦始皇,到底是不是大商人呂不韋的私生子?無數學者參與討論,卻一籌莫展:史料如此缺乏,而最原始的記載《史記》卻自相矛盾。問題齣在哪裏?

(一) 呂不韋真的是秦始皇父親嗎?

1 司馬遷惹的禍 002

2 嫌疑人名單 005

3 發現瞭“奇貨”007

4 “奇貨”的價值 011

5 最高商業機密 014

6 華麗的傢族 017

7 公關第一步 020

8 華陽夫人的眼淚 025

9 初審的意見 027

(二)鑒定和取證

1 法律鑒定 029

2 刻玉符的意義 033

3 醫學鑒定 035

4 太史公忽悠人 038

5 第三條證據 040

第二案 弟弟和假父的故事 043

秦始皇的青少年時代,曆史記載幾乎空白;唯一的綫索就是他有三個弟弟:一個突然在前綫投敵叛國,兩個被秦始皇活活撲殺而死。秦始皇與弟弟們,到底存在什麼樣的生死情仇?年輕國君,如何麵對親情背叛、人倫慘劇?夾雜其間的,又是怎樣的政治陰謀?

(一)弟弟為什麼叛變投敵?

1 弟弟臨陣倒戈 044

2 邯鄲脫逃路 046

3 成蟜的身世 050

4 三種外戚勢力的博弈 052

5 嬴政委政於誰? 055

6 夏太後之死引起的震動 057

7 寡居的帝太後 061

8 獻麵首嫪毐 065

9 嫪毐為什麼封侯? 067

(二)假父到底想要攻擊誰?

1 嫪毐之亂 071

2 四大疑問 074

3 他想攻擊誰? 077

4 動亂的餘波 080

5 茅焦勸秦王的曆史意義 082

第三案 尋找秦始皇的錶叔 087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這一年,秦楚兩國政局都發生大動蕩:前者有嫪毐之亂,後者考烈王去世,其大臣被殺。此時,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齣現瞭:一位神秘的楚國王子,在秦國為秦王浴血奮戰。兩韆年來,沒有人知道這位王子的名字。他,是誰?他為什麼留在秦國?他跟秦始皇是什麼樣的關係?

(一)誰接替呂不韋做丞相?

1 神秘的昌平君 088

2 又一樁質子事件 091

3 被拋棄的母子 094

4 曆史學的探洞調查 099

5 昌平君的官職是什麼? 103

(二)銅戈的秘密

1 發現銅戈 107

2 你買哪一站票? 110

3 破解“丞相狀” 114

4 填補曆史的空白 119

(三)丞相的反叛

1 挖齣曆史來 125

2 “□山”在哪裏? 128

3 混閤洗牌 131

4 打齣後三張牌 134

5 一箭雙雕 137

6 被隱瞞的曆史 140

7 王翦復齣 145

8 兩封發自戰場的遺書 148

9 一場失載的戰爭 152

10 昌平君之死 154

第四案 秦始皇的後宮謎團 157

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秦始皇。可是,有誰知道,他的皇後是誰?難道赫赫有名的始皇帝,竟然沒有皇後?更為吊詭的是,不僅是始皇後,秦始皇後宮中所有的女人,都沒有留下姓名。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曆史抹去瞭她們的身影?

(一)秦二世與他的母親

1 世上有無始皇後? 158

2 唯一的綫索 161

3 不幸的兒女們 163

4 發掘公子公主墓 167

5 廢長立幼的打算 170

6 秦始皇為什麼寵愛鬍亥? 173

7 指鹿為馬的人性解讀 176

8 鬍亥的母親是誰? 182

(二)扶蘇與他的母親

1 秦始皇為什麼不立太子? 185

2 “坑儒”事件的始末 187

3 黃牌警告 190

4 召迴扶蘇 192

5 一著險棋 196

6 不可理喻的自殺 199

7 扶蘇的復活 201

8 藤田教授的推測 204

9 誰是王後? 206

謎 底 穿透曆史的迷霧 209

《史記》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史書,然而,關於秦始皇的齣生,他的宮廷,司馬遷要麼自相矛盾,要麼乾脆沒有記載。為什麼會這樣?曆史是怎樣寫齣來的?《史記》中沒有記載的曆史,隱藏著怎樣的驚天大秘密?

(一)司馬遷誤信的故事

1 新的嫌疑人 210

2 《史記》是曆史學的第三世界 212

3 獻有孕之女故事的全本 215

4 從女性視角看曆史現場 218

5 從男性視角看曆史現場 220

6 獻女故事的前提崩潰 223

7 請動護寶槌 225

8 誰是假貨的受益人? 227

9 移花接木的綫索 231

10 古代的“文化大革命” 234

11 莫做“耳食者”239

(二)《史記》失載瞭的曆史

1 又是司馬遷的錯? 244

2 《穰侯列傳》的啓示 247

3 魏冄身世之謎 249

4 奇特強悍的宣太後 252

5 發現《詛楚文》刻石 256

6 破譯秦楚“十八代詛盟” 258

7 秦楚“袍澤之親” 261

8 二十一代聯姻結盟的秘史 263

9 秦始皇後半生的禁忌 266

10 如芒在背的楚係外戚 269

(三)順天逆民秦統一

1 一切曆史都是推想 273

2 重新尋找秦始皇 276

3 推倒重來的工作 278

4 頒奬颱上的強勢明君 280

5 天意難測民意重 284

結 語 我為什麼寫曆史推理 291

後 記 303

緻 謝 309

附 錄

附錄一 大事年錶 314

附錄二 秦始皇年錶 317

附錄三 秦王嬰父子列傳 326

附錄四 昌平君列傳 332

附錄五 焚書坑儒,半樁僞造的曆史 338

參考文獻 353


精彩書摘

神秘的昌平君

嫪毐之亂平定以後,嫪毐及一大批高官被處死,呂不韋免相自殺,帝太後失勢,喪失對於秦王嬴政和秦國政局的影響力,趙係外戚勢力徹底地崩潰,秦國的政壇將大規模地洗牌重組。在這種形勢下,由於趙係外戚的崩潰而留下的政治權力的巨大真空,必定要有新的政治勢力和新的政治人物來填補。

然而,奇怪的是,對於秦國曆史上這樁大事,史書上完全沒有提及。不但沒有提及,反而留下瞭一個更大的漏洞:呂不韋免相以後,新任的丞相是誰?沒有消息。不僅如此,從呂不韋免相以後一直到秦統一天下,秦國的丞相又是誰?也沒有下落。呂不韋免相,在秦王政十年,秦統一天下,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其間整整十六年。這十六年,正是秦始皇開始登上曆史舞颱,逐一消滅六國的時間段,也是中國曆史上政治變動最為劇烈的時間段,恰恰在這段時間裏,秦國政府的總理大臣——丞相的下落不明,不能不說是有些蹊蹺,也不能不說又是一件難解的曆史疑案。

為瞭破解這樁疑案,我們必須再一次迴到嫪毐之亂。嫪毐作亂被察覺後,秦王下令鎮壓,“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這道命令,被稱為“攻毐令”。接受“攻毐令”的三位大臣是:相國呂不韋、昌平君和昌文君。

在這三位大臣中,呂不韋是從秦昭王時代就活躍於商界政壇的著名人物。嫪毐之亂時,他身任相國,是政府的主要負責人,下令由他來主持平叛是當然的事情。然而,我們已經講過,呂不韋是由商人轉型的政治傢,長於算計和謀略,他也是文化事業的倡導者和推進者,曾經廣召各國人纔,主持編修《呂氏春鞦》。不過,呂不韋缺少軍事經驗,沒有真正帶兵打過仗,他一生中參加過的唯一一次準軍事行動,是莊襄王元年主持秦滅東周君。當時的東周君,是一個毫無軍事力量可言的小城君主。秦滅東周君,僅僅是一次基於軍事壓力的外交行動而已。所以我們說,嫪毐之亂暴發後,呂不韋隻是詔令下達形式上的受命人之一,真正領兵前往鹹陽實施平叛的人物,應當是昌平君和昌文君。

由“攻毐令”的排名來看,昌平君和昌文君應當是地位僅次於呂不韋,居於秦國政權中樞的重量級大臣,他們是忠誠地站在秦王嬴政一邊,全力輔佐嬴政親政的權勢人物。昌平君和昌文君是封號,他們是擁有封號和領地的大人物,這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擁有昌平君和昌文君封號的這兩位重量級人物,究竟是什麼人,他們姓甚名誰,擔任什麼官職,為什麼會在緊急情況下臨危受命,主持如此重大的行動?所有這一切,《史記》中都沒有明確的交代,這就不能不說是有些奇怪瞭。

對於這件奇怪的事情,我們隻能解釋為秦國政府的記載曾經有所隱瞞和刪改,到瞭司馬遷編寫《史記》的時候,他也搞不清楚瞭。正是因為如此,昌平君和昌文君這兩位與呂不韋齊名、在平定嫪毐之亂中發揮瞭關鍵作用的重量級大臣,就成瞭身世不明的神秘人物。

非常幸運的是,我們在司馬貞《史記索隱》中找到瞭有關昌平君身世的綫索。《史記索隱》說:“昌平君,楚之公子”,“史失其名”。

《史記索隱》的這個材料,是司馬貞從所見到的古史當中引用的,這部古史今天已經佚失,其中保存的一些古代史材料,司馬遷也沒有見到過,非常珍貴。《索隱》的上述材料告訴我們,昌平君是楚國的公子,史書上失載瞭他的姓名。這一句話,也許就是破解昌平君身世之謎的關鍵。

不過,《史記索隱》所提供的綫索過於簡單,一位楚國的公子,為什麼會齣現在秦國政權的中樞,他又為什麼會在秦王嬴政麵臨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危機的時候,齣麵平叛,化解危機,扶持嬴政順利親政?這一切,都增加瞭昌平君這位曆史人物的神秘感。他究竟是誰呢?

由於在秦國的有關記載中找不到更多的材料,我們隻能根據他是“楚之公子”這條綫索,暫時離開秦國,到楚國的曆史中去尋找可能的蹤影。


前言/序言

共創有擔當、有文化、有品味的新世風

——寄語本書的讀者

學術考證與偵探破案方法類似,都是基於可信證據的閤理推測。這一點,前輩學者已經作過論證,誠然信哉。不過,用偵探小說的手法探討學術疑案,是否可行,則有待實踐。

這本書,就是實驗的結果。效果如何,需要讀者判斷。

《秦謎》這本書,初版於2009年,由北京中華書局齣版。颱北聯經版是第二版,齣版於2010年。韓文版是第三版,也齣版於2010年。泰文版是第四版,齣版於2012年。北京聯閤版(羅輯思維版)是第五版,齣版於2015年。一本書,7年之間能齣五種版本,正是讀者判斷的驗證過程。

2017年1月,我收到哥倫比亞大學劉禾教授贈送的大著《六個字母的解法》(中信齣版社,2014年),一口氣讀完,久來難得的愉

快。相通的思路,類似的閱曆,成功的實踐,從作者的層麵驗證瞭寫作新路之曆史推理的可行。

我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專業是曆史學,後來留學日本,獲得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多年執教於日本的大學。劉禾教授畢業於山東大學英文係,專業是文學,後來留學美國,獲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多年執教於美國的大學。

我在《秦謎》這本書中,嘗試用偵探小說的手法,破解秦始皇身世中的諸多疑案,也算是異類的曆史研究。劉禾教授在《六個字母的解法》中,嘗試用偵探小說的手法,破解作傢納博科夫自傳中一位叫作“奈斯畢特”的人物原型,也算是異類的文學研究。

我寫《秦謎》的另一個動機是甩開日語,迴歸母語寫作。劉禾教授有類似的動機,她要甩開的是英語,也要迴歸母語寫作。想來,也許是因為有脫離母語,完全使用外語的經驗,催生瞭對於語言文字與思想錶現間關係的關注,在外來的語言文字無法錶現故有思想的特殊

環境中,産生瞭追求新的錶現形式,新的寫作方式的相同想法?

更深的解答,我還力不從心。無論如何,劉禾教授和《六個字母的解法》的齣現,使我深感欣慰,孤獨探索的道路上,終於迎來瞭同誌同道,且是來自於不同文化背景的新一代。新的期待更令人欣慰,已經有誌於此的年輕人,正在觀望積纍,躍躍欲試。相信在不久的將

來,他們會解脫工分體製的繩索,加入到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來。

這些年來,我遊走於廟堂和江湖之間,倡導打通文史哲,師法司馬遷,主張研究與敘事並重,求真與求美同行。先後寫成《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三聯書店,2000年)、《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三聯書店,2015年)、《楚亡:從項羽到韓信》(三聯書店,2015年),和這本《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內容都是秦漢時代的古代史,手法卻各不相同。《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是科學主義的曆史研究,《秦崩》和《楚亡》是人文主義的曆史敘事,《秦謎》則是邏輯思維的曆史推理,不斷嘗試新的錶現形式。

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思考,我越發確信曆史學不是科學,而是有科學基礎的人文學科。曆史學的科學基礎,是講史料的可信度和解釋的閤理度。曆史學的人文性,是講曆史學的本源和主體,是以人為本的敘事。

作為人文學科的曆史學,就內容而言,是所有人文社會學科的母體;就方法而言,遊走在科學和藝術之間;就未來而言,包含瞭各種非虛構的巨大空間。循此思路,繼續展望下去:未來的曆史學,不再是畫地為牢,自言自語,自殘自損的縮小版,而是自信開放,你言我

語,開疆拓土的增長門。未來的曆史學傢,不再是手腳勤快,寡文少墨,缺心眼少思想的小媳婦,而是功力深厚,文采飛揚,有擔當有思想的大閨秀。

常言道,學問是天下的公器;我補充說,學問,也是學者生命的曆程。這本《秦謎》,探討的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大偉人——秦始皇的身世疑案,這是兩韆年以來的學術公案。這本《秦謎》,用的是偵探破案的手法,這是作者個人喜好的體現形式。

學者研究學問的基本動機,在於好奇心。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為學者和公眾所共有。這本《秦謎》,是一位喜好推理的曆史學者,用偵探小說的手法為公眾寫的一本曆史推理。不過,作者所想定的公眾,是喜歡曆史和文學,有文化的讀者朋友。作者相信,通過閱讀《秦謎》這本書,讀者朋友會在體驗曆史推理的樂趣中,與戲說、瞎說、鬍說曆史的低俗世風拉開距離;會在體驗學術精神的滿足中,提升既有的文化品味;會在與專傢學者的互動中,內外呼應,共同開創有擔當、有文化、有品味的新世風。


《帝國之影:漢武大帝的權力與擴張》 一、 序章:崛起於風雲際會之際 本書深入剖析瞭漢武帝劉徹統治下的漢帝國,一個在東方大地上建立起空前統一和強盛的黃金時代。我們不聚焦於那些耳熟能詳的英雄事跡,而是將目光投嚮權力運作的深層機製,探討一個雄心勃勃的君主如何塑造並最終被他所創建的帝國形態所重塑的過程。劉徹的統治並非一帆風順的凱歌,而是充滿權謀、血腥與深刻矛盾的復雜曆程。本書旨在透過史料的迷霧,重構一個立體、有血有肉的漢武大帝形象,而非神化或一味批判。 二、 帝國的內部結構:中央集權與思想控製 漢武帝時期,對中央集權的推行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書將詳盡闡述“推恩令”的精妙之處,分析其如何釜底抽薪地瓦解瞭地方封國的勢力,將其徹底納入中央的掌控之下。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政治操作,更是一場涉及土地、資源和人心的深刻社會工程。 同時,我們著重探討“獨尊儒術,罷黜百傢”背後的政治邏輯。董仲舒的思想是如何被選擇、被改造,並最終成為維護皇權閤法性和帝國意識形態的基石的。這部分內容會詳細分析儒傢思想如何從一種學術流派,蛻變為國傢機器不可或缺的潤滑劑,以及這種思想統一帶來的長期曆史後果——即對創新和異議的壓製,為後世王朝的僵化埋下瞭伏筆。我們也將揭示在儒傢光鮮外衣下,陰陽五行、讖緯迷信是如何滲透入宮廷決策,影響著帝國的方嚮。 三、 邊疆的鐵與血:對匈奴的決戰與戰略轉型 漢武帝時期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對北方匈奴展開的持久、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本書摒棄傳統上將這場戰爭簡單歸結為“漢族抵抗遊牧民族”的敘事,轉而細緻考察漢朝戰略的演變。 從最初的防守和屈辱和親,到衛青、霍去病時期的大規模反擊,每一次戰役的部署、後勤的壓力、將領的選擇與製約,都體現瞭漢武帝高超的軍事調控能力。我們會深入分析“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對帝國版圖和軍事哲學的深遠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戰爭的經濟成本——連綿不絕的戰爭如何耗盡國庫,加重瞭底層民眾的負擔,並催生瞭鹽鐵官營等壟斷政策。戰爭的勝利帶來瞭領土的擴張,但勝利背後的財政危機,卻是懸在帝國頭頂的達摩剋利斯之劍。 四、 帝國的延伸:開闢絲綢之路與對西域的控製 張騫鑿空西域,是漢武帝雄纔大略的另一個側麵。本書將重點分析張騫齣使的原始動機——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以及最終帶來的意外成果——貿易路綫的開闢。 我們不僅僅是描述絲綢之路的繁榮,更要分析漢朝在西域建立“西域都護府”的政治和軍事意義。這標誌著漢帝國首次將勢力範圍延伸至中亞腹地,建立起一套以中原王朝為核心的朝貢體係。這種“遠徵”模式,不僅促進瞭文化交流(如佛教的傳入),也極大地改變瞭漢帝國對外部世界的認知,使其具備瞭早期“世界性帝國”的雛形。 五、 帝國的陰影:晚年的迷惘與繼承危機 盛世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刻的危機。本書用大量篇幅審視瞭漢武帝晚年的心態變化。權力的高度集中,使得他越來越依賴少數親信,猜忌日益加深,導緻瞭朝廷內部的黨爭和政治清洗的常態化。 “巫蠱之禍”是理解漢武帝晚年統治心態的關鍵。這場災難性的事件,不僅導緻瞭衛太子劉據的悲劇,更揭示瞭帝王在極端權力壓力下,如何從英明君主滑嚮偏執的暴君。我們分析瞭這場事件中,朝臣間的互相傾軋、迷信的推波助瀾,以及最終對皇權傳承産生的毀滅性影響。這為我們理解“光武中興”前夕漢朝為何迅速衰落提供瞭必要的背景。 六、 結語:一個時代的遺産 漢武帝的統治,是古典中國帝國模式的奠基時刻。他成功地塑造瞭一個疆域遼闊、思想統一、軍事強大的“大漢”形象。然而,這種“大”是以巨大的社會代價換取的。本書的結論部分將探討,漢武帝留下的製度遺産(強乾集權的官僚體係、穩定的意識形態),與他留下的財政透支、以及對民間苦難的忽視,如何共同塑造瞭西漢後期的命運,並為後世王朝的興衰提供瞭深刻的教訓。這是一個關於權力、野心、榮耀與代價的宏大敘事。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相當“沉浸式”的,與其說在看書,不如說像被拉進瞭那個兩韆多年前的鐵血時代。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原始的、近乎野性的力量感,尤其是在描述戰國末期列國紛爭的殘酷與混亂時,那種刀光劍影、屍橫遍野的畫麵感撲麵而來,讓人感到呼吸都變得急促起來。他仿佛摒棄瞭現代人對曆史的“濾鏡”,直接用最原始的視角去呈現那個時代的生存法則——弱肉強食,適者方能生存。這種敘事的高飽和度,使得即便是描述宮廷內部的權力鬥爭,也充滿瞭張力,空氣中似乎都能聞到硫磺和血腥味。這本書成功地將那些冰冷的史料“活化”瞭,賦予瞭它們生命的溫度和溫度下應有的熱度,讓讀者在為曆史的磅礴感到震撼的同時,也不由得為個體命運的渺小而感到唏噓。

评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統一”這一概念的復雜性進行瞭深刻的反思。它沒有將秦的統一描繪成一帆風順的功績,而是細緻地梳理瞭在文化、思想、地域隔閡麵前,中央集權是如何一步步強行“熨平”差異的過程。這種對“同質化”背後代價的探討,非常具有現代意義。書中對“書同文、車同軌”的推行過程的描述,簡直是一場關於國傢意誌如何碾壓地方特色的教科書式展示。我仿佛看到瞭那些被抹去的地方方言和習俗在曆史的洪流中無聲消逝的悲哀。作者的觀點非常鮮明,他並不全然否定統一的必要性,但他用極為剋製的筆法,揭示瞭這種“大一統”的內在矛盾和其留下的曆史遺痕,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提升到瞭哲學思辨的高度。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一種帶著古典韻味的疏朗與現代洞察力的結閤體。它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文言詞匯,保證瞭可讀性,但其句式結構和遣詞造句,又處處流露齣一種對曆史的敬畏感和對權力本質的冷峻審視。讀起來,你能感覺到作者的“聲音”非常清晰——一種帶著距離感的觀察者視角,既不諂媚,也不過度批判,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記錄者”姿態,呈現曆史的殘酷美學。特彆是對特定人物內心掙紮的心理側寫部分,雖然沒有明確的內心獨白,但通過環境的烘托和行為的刻畫,將人物的矛盾性展現得淋灕盡緻。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對曆史深層結構的嚴肅叩問,它迫使讀者跳齣既有的框架,去重新審視那個“韆古一帝”所代錶的復雜遺産。

评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結構簡直是一場迷宮般的探險,作者似乎對曆史的灰色地帶有著近乎癡迷的興趣。他沒有滿足於描繪那個我們熟知的、威嚴的秦始皇形象,而是像一個拿著顯微鏡的考古學傢,試圖從那些被塵封的竹簡和模糊的碑文中,拼湊齣一個更具人性、更復雜的君王側影。尤其是在對長城修建背後那些鮮為人知的勞役和犧牲的描寫上,筆觸極其細膩,那種宏大敘事下的微觀痛苦被刻畫得入木三分。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不是因為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因為被那些細節所震撼——比如對秦代官僚體係中某一文書往來的精準還原,那種枯燥卻又充滿力量感的曆史肌理感,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史料功底。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關於權力如何腐蝕、又如何塑造一個偉大靈魂的深度剖析,而非簡單的曆史傳記,它挑戰瞭我們對“暴君”這一標簽的刻闆印象,將一個曆史巨人置於更廣闊、更微妙的道德光譜中進行審視。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節奏把握得非常高明,它不像傳統曆史書那樣平鋪直敘,而是采用瞭多綫索交織、不斷在時間維度上跳躍的方式來構建敘事。有時候,焦點會突然從宏大的戰場轉嚮某個不起眼的小吏的日常記錄,再迅速拉迴到決定天下命運的政治密謀中。這種剪輯手法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和不確定性,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頁會揭示哪個層麵的信息。而且,作者對於細節的考據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比如對秦代軍製中某一特定兵種的裝備描述,或是某個特定祭祀儀式的流程還原,都極其詳盡,讓人感覺這不是“研究”,而是親身參與。這種對“細節的偏執”,反而成就瞭敘事的流暢與真實,它巧妙地規避瞭曆史敘事的枯燥,將復雜的信息結構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拼圖。

評分

和第一本一樣的風格,優點是讓人能瞭解一些不為人知的曆史小故事,也許能激發起對某段曆史的熱情。缺點是涉及的故事類型比較少,大都集中在抗日、奧運等等,尤其是中國古代的曆史太少瞭。

評分

《雍正十三年》,作者林乾,百傢講壇講稿。內容蠻有意思的,但缺乏深度,考據欠缺嚴謹適閤非專業人士。個人以為,雍正其人其朝,不僅是政治史的很好的研究對象,也是心理學的難得的研究範本。 ?

評分

全球金融動蕩,經濟學不再受人冷落。從政治傢到對衝基金經理,再到中産階級個人退休賬戶持有人,每個人都有必要關注全球經濟的運作方式及其原因。

評分

想到書中那煎雞蛋的做法,俺是徹底無地自容瞭,原來煎雞蛋還算是傢傳手藝裏最齣色的一門,現在好伐,都開始讓我懷疑人生瞭。

評分

第一次看到以這種形式來描述曆史的書籍。花瞭兩天就看完洋洋灑灑的355頁書,有點意猶未盡。講述曆史就是應該這樣,不是教科書式的。誠不欺我也!

評分

    《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集兩韆年以來秦始皇種種奇案於一身,從人人都好奇的角度切入,試圖用八卦的方式破解那些掩藏在曆史深處的秘密,給史學界飽受爭議的話題一個全新而閤理的解答。史書沒有記載的真相,李開元教授讓你知道。

評分

今日買書都用好幾百,滿一百減五十,還拿到券,幫我省佐到少二百以上,見到喜歡的書就落單,好像雙十一那樣買書……

評分

所有曆史朝代 國君 皇帝最喜歡的就是秦始皇 買瞭很多關於秦朝的書看瞭很多關於秦始皇的事 這本書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 它是針對曆史上秦朝幾個比較有盲點的事件進行解析 比如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呂不韋還是贏子楚 而不是解析秦始皇的一生

評分

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