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雜談(增訂本)

經方雜談(增訂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薑宗瑞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2-19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3339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5822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9-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0
字數:244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經方雜談》一書共分三章:第1章“經方概說”,詳解經方之名義、淵源,兼論經方與醫經、經方與時方之關係。概念清晰,立論大膽,文筆流暢。第二章“經方研究”,從方法論和取捨觀人手討論,簡潔明快,時齣新意,為《經方雜談(增訂本)》重點。第三章“經方與臨床”,以法分類、以方統案,以醫案證醫理,略具作者考證的早期《傷寒論》可與不可之格局。
  《經方雜談(增訂本)》充分錶達瞭一位基層醫生對與中醫經方的實踐與理解,《經方雜談(增訂本)》適宜於廣大中醫院校學生、中醫臨床工作者、中醫愛好者參考和學習。

作者簡介

  薑宗瑞,男,1967年齣生,執業中醫師,河北省邢颱市廣宗縣人,師承郭燦勛、吉建華、張大昌、黃煌、瀋剛等多位名師。深圳中醫經方協會會長,廣東省中醫學會經方臨床專業委員會會員,深圳市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理事,黃煌經方沙龍網站“經方實驗錄”原版主(網名:沙丘沙)。在《黃煌經方沙龍》、《張大昌醫論醫案集》、《<輔行訣五髒用藥法要>傳承集》、《經方論劍錄》中任編委。2009年4月由學苑齣版社齣版瞭個人專著《經方雜談》,所撰論文《略談(神農本草經)》被《中醫思想者第1輯》收錄。2012年春應邀作為授課老師參加由廣東省中醫藥學會及廣州中醫藥大學第1附院在井岡山舉辦的“第十一屆國際經方班”,講授《輔行訣與經方》。2012年9月,《再談經方的用量》-文在南京中醫藥大學舉辦的全國經方臨床應用研討會上榮獲二等奬。2015年5月應邀齣席由廣東省中醫學會經方臨床專業委員會在珠海舉辦的“首屆經方臨床學術講壇”,講授《略談脈經》。

目錄

第一章 經方概說
一、經方名義
二、經方的淵源
三、經方與醫經
四、經方與時方

第二章 經方研究
一、方法論
(一)以經解經
(二)以注解經
(三)以新解經
1.小柴鬍湯證應是西醫的傷寒或副傷寒
2.小柴鬍湯去滓再煎的新釋
3.大陷胸湯證是急性腹膜炎
4.白虎湯中粳米的作用
5.《金匱要略》風引湯證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膜炎
6.《金匱要略》四飲正名
7.“核起而赤”為細菌感染
8.關於“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的理解
9.半夏厚樸湯為何列於婦人雜病中
10.黑疸大便黑的原因
11.心肺復蘇的最早記載
12.入井塚用雞毛試驗的原理
13.陰陽毒或許為白血病
14.《傷寒論》厥陰病多見於惡性腫瘤
15.烏梅丸的應用經驗(新增)
(四)以心解經
1.傷寒卒病論正名
2.經方“必”字解
3.“振振欲擗地”解
4.鼻鳴解
5.往來寒熱解
6.潮熱解
7.熱入血室解
8.腹痛先建中後柴鬍的臨床意義
9.論中風
10.論薏苡附子散當為胃癰方
11.麥門鼕湯的“大逆上氣”不應改為“火逆上氣”
12.桂枝茯苓丸的應用偏差
13.葛根黃芩黃連湯的條文解析
14.論小柴鬍湯應為太陽病發汗方
15.略談小柴鬍湯(新增)
16.經方用量考辨
……

第三章 經方與臨床
附錄

精彩書摘

  《經方雜談(增訂本)》:
  有關經方和醫經的定義,在前麵經方的概念中已引用過《漢書·藝文誌》的原文,這裏不再重復。經方,流傳到現在,隻剩下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瞭。醫經,現存者《內經》、《難經》而已。言經方與醫經的關係,實際上也就是《內經》和《傷寒論》的關係瞭。我國學術界多持一元論,認為《內經》和《傷寒論》一脈相承,多以《內經》理論來解釋《傷寒論》。我在2004年曾遇到一位中醫專業的本科生,她說:“我認為張仲景是學習《內經》最好的,學習瞭《內經》之後,纔作瞭《傷寒論》。”不用問,她的這種觀點是來自她的老師,應代錶著當前學術界的普遍認識。日本學者多持多元論,認為《內經》屬醫經派,理論為主;《傷寒論》屬經方派,實踐為勝。各有師承,是在不同區域、不同環境下産生的。據現有文獻《漢書·藝文誌》和敦煌遺書《輔行訣》,我傾嚮後者。
  從曆史的觀點來看,對醫經與經方關係的認識,經曆瞭一個由分而閤,再由閤而分的過程。《藝文誌》將醫經和經方分列兩門,說明在兩漢時期,醫經和經方雖同屬方技,實屬兩個不同的體係。《輔行訣》中引醫論多稱“經雲”,引方論多稱“經方”,如:“肝德在散,故經雲以辛補之,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德在軟.故經雲以鹹補之,苦瀉之主苦緩,急食酸以收之。……”這裏的經顯然指醫經,確切地說是《內經》,因這些內容,多能從《內經》中找到。《傷寒論》小建中湯,陶氏稱建中補脾湯,方前小序說:“經方有救諸勞損病方,亦有五首……”後外感諸方陶氏又說:“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湯……”陶氏所謂“經方”實指《湯液經法》中的方劑,這些方劑,在《傷寒論》中大部分也被采用。可見,時處南北朝的陶弘景先生筆下,醫經和經方還是涇渭分明的。
  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分門詳細,羅列廣遠,集隋以前醫學理論之大成。但有論而無方,將其視為醫經的嫡係,我想是不會有異議的。至唐代孫真人著《韆金要方》、《韆金翼方》,既以方名,本是經方的係統,除方劑之外,多引《內》、《難》、《病源》的醫理,大有醫經、經方閤流之勢。孫真人曾搜集整理張仲景的《傷寒論》,所以現存宋本《傷寒論》不隻是經過王叔和一人的搜集整理。其中孫真人在醫經、經方閤流的思想指導下,也對仲景的《傷寒論》進行過整理匯編。宋本《傷寒論》的內容雖仍以經方為主,其中六經的名義與《內經》熱論篇名同實異,可以看齣,它不是純經方的內容,還不如《脈經》捲七、捲八的內容實用。再從《傷寒論》序“撰用素問、天布五行”等語,可以看齣的確有強納經方歸屬醫經的跡象。所以徐大椿曾說:“我國醫學至唐而一變。”其中主要的變化是由經方、醫經分門到二者閤流這種變化。至成無己先生首注《傷寒論》始,便奠定瞭以《內經》理論解釋《傷寒論》的模式,這便是經方、醫經由分而閤的過程。
  ……

前言/序言

  餘自幼多病,初記事即常俯於父母肩頭,屢造醫門。幸諸師厚愛,自小學至高中均名列前茅。1984年讀完高二,患神經衰弱,頭痛、失眠、心煩、注意力不集中,被迫輟學。難圓父親望子成龍之夢,愧對母親含辛茹苦之恩,甚遺憾。
  有鑒於疾病對人生的危害,遂發奮學醫,傢長的反對(因醫生言我的病為用腦過度),生活的艱辛,勞動的繁重,均不能動搖我自學的初衷。十小時體力勞動之外,忙中偷閑,縱然新婚之夜亦手不釋捲。1987年有幸拜邢颱礦務局總醫院中醫科主任郭燦勛先生為師,在總院學習兩年。1989年又拜廣宗縣兒科名醫吉建華先生為師(現已退休,曾為廣宗縣中醫院院長),並得到太老師張大昌先生及眾師伯、師叔的厚愛,師伯範誌良先生惠我尤多。自此開始應診,如陳修園所言:“白天臨證,夜晚看書”,學業與日俱進,時無空過。
  1994年有緣親近當代禪宗大德淨慧法師,雖無明心見性、轉凡成聖之飛躍,確有減貪減嗔、勿固勿我之事實。因知齣世、入世並無矛盾,佛法、醫術可相輔相成。
  誠如王海藏所言:“餘讀醫書幾十載矣,所仰慕者,仲景一書為尤。”我深有同感。自初學背誦《傷寒論》、《金匱要略》原文,及臨證用仲景原方,到最近,廣考古今注傢,始終以仲景書為綱。每有會心,則書為筆記,但備忘而已,初非有意成冊。以此示人,師友鼓勵,方有心問世。古人言:“國傢興亡,匹夫有責。”同理,中醫興亡,匹夫有責!況當前之醫勢,西風強盛,時毒橫流,經方不振。遂不徒以“鄉村醫生”而自卑,反而有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基層的感嘆,不禁大聲疾呼,中醫且不說發揚光大,想在醫療市場上立足,與現代醫學並肩,捨經方莫屬!
  於是,將個人對經方的學習心得和盤托齣,醫論務本於臨床,不空談玄理,醫案務必真實,驗案與誤案並舉,以便吸取正反兩方麵的經驗。吾自知不足為傳道授業之玉函,或可為求師問道之資糧。
  南懷瑾先生有詩雲:“古道微茫緻麯全,由來學術誣先賢。陳言豈盡真如理,開捲尚留一笑緣。”是為序。
  在本書的編輯、校對期間,同學左金曄醫師、山西省中醫研究院趙懷舟同誌,做瞭大量的工作。承濛北京中醫藥大學錢超塵教授、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為本書賜序,一並緻謝。
經方雜談(增訂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經方雜談(增訂本)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經方雜談(增訂本)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經方雜談(增訂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先收藏起來,慢慢享受閱讀,開捲有益

評分

增訂本貴瞭不少。

評分

書不錯,發貨快,物流小哥太贊,很感謝京東配送員

評分

書是我盼望已久的,物流很快!

評分

評分

京東圖書甲天下

評分

東西不錯,包裝結實,快遞小哥給力,支持京東!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不錯!正版圖書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經方雜談(增訂本)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