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础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红霞,王伟 著
图书标签:
  • 创新创业
  • 大学生
  • 教育
  • 创业基础
  • 高等教育
  • 学科建设
  • 实践教学
  • 职业发展
  • 思维训练
  • 课程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4911
版次:01
商品编码:121844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专业人才现代教育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页数:244
字数:3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结合知识经济时代对创业人才的素质要求,系统介绍了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共分为九章,涵盖了创业机会寻找、创业团队组建、创业项目和商业模式选择、创业资金筹集、创业风险规避、组织机构建立、公司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商务谈判等创业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旨在通过普及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帮助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实现理想。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我要创业 1
第一节 奏响创新创业发展最强音 2
第二节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新的生力军 12
第三节 在创新创业中践行奋斗 17
第二章 创新与创业 20
第一节 创新创业基础概念 21
第二节 创业相关概述 29
第三章 组建创业团队 43
第一节 认识创业团队 44
第二节 创业者素质及能力要求 56
第四章 识别创业项目 61
第一节 创业机会的识别和评估 63
第二节 创业风险的识别与规避 76
第三节 商业模式的设计 86
第五章 编制商业计划书 93
第一节 商业计划书概述 95
第二节 商业计划书的撰写 99
第三节 商业计划书的展示 102
第六章 创办我的企业 105
第一节 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 107
第二节 创业资金筹措 113
第三节 创办新企业 121
第四节 教你做电商 129
第五节 做好移动微商 133
第七章 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 136
第一节 创业能力内涵 137
第二节 社会交往能力 147
第三节 领导决策能力 153
第四节 组织协调能力 158
第五节 创新创造能力 162
第八章 经营我的企业 168
第一节 营销管理 169
第二节 财务管理 186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 190
第九章 新企业的生存与成长管理 97
第一节 企业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 198
第二节 初创企业的生存管理 205
第三节 初创企业的成长管理 212
参考文献 217
附录1 经典创业模型介绍 218
附录2 “闪电帖”一次性超薄手机电池创业计划书 221
探寻人类智慧的璀璨星河——关于知识、思想与创造的深度漫游 这是一本旨在点燃思维火花,引导读者穿越浩瀚知识海洋,抵达思想彼岸的引路之书。它不是一套具体的技能培训手册,也不是某个特定领域的入门指南,而是深入挖掘人类认知活动的本质,探究知识形成、演进及应用的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创造力潜能的哲学性、思辨性读物。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知识并非静止的宝库,而是动态流淌的河流,而创造力也并非天赋异禀者的专属,而是蕴含在每个人心中的潜力,只需方法得当,便可源源不断地涌现。 第一章:知识的迷宫与罗盘——何为知识,如何抵达? 我们将从“知识”这个概念的本质出发,打破其固有认知。知识究竟是什么?是事实的堆砌,还是模式的识别?是理性逻辑的推演,还是感性经验的沉淀?本书将带领读者审视知识的来源:从古老的口述传说到现代的科学实证,从哲学家的冥思苦想,到艺术家直觉的闪光。我们将探讨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在知识构建中的不同作用,解析感知、记忆、理解、推理等认知过程如何协同工作,最终形成我们所拥有的知识体系。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深入研究知识的“抵达”之路。我们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真伪,剔除冗余,聚焦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将介绍多种知识获取的策略,包括但不限于:主动提问的艺术,批判性阅读的方法,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技巧,以及如何从看似无关的领域中汲取灵感。本书不会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学习方法”,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身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目标,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高效知识获取体系。我们将讨论“知道”与“理解”的差异,以及如何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网络。 第二章:思想的土壤与种子——思维的维度与生长 如果说知识是河流,那么思想便是承载这条河流的土壤,更是孕育新知的种子。本章将聚焦于“思维”本身,探讨其多样的维度和蓬勃的生长之道。我们首先将剖析思维的构成要素:逻辑思维的严谨性、直觉思维的敏锐性、发散思维的广阔性、收敛思维的聚焦性,以及批判性思维的穿透性。每一种思维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并运用这些思维模式,如同拥有了一套精密的思维工具箱。 我们将深入探讨“理解”的深层含义。理解并非仅仅是记忆事实,而是能够触及事物本质,把握其内在联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解释清楚。本书将提供一系列训练方法,帮助读者提升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例如:类比推理的运用,概念辨析的技巧,反思性总结的实践,以及如何通过“费曼学习法”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 更具挑战性的是,我们将引导读者探索“思想的生长”。思想的生长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肥沃的土壤——广泛的阅读、深刻的体验、开放的心态;它需要适宜的阳光雨露——持续的思考、有效的交流、对未知的好奇。本书将鼓励读者走出舒适区,拥抱多元化的观点,挑战固有的认知框架。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假设—检验”的思维模式,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使其更加成熟和富有洞察力。 第三章:创造的熔炉与火花——从灵感到实现的跃迁 创造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引擎,本章将聚焦于“创造”的发生机制和培育方法。创造力并非神秘的魔法,而是遵循一定规律可被激发和培养的。我们将首先解构“灵感”的来源,它可能源于一次偶然的观察,一次深刻的困惑,一次跨界的碰撞,甚至是枯燥的重复。本书将探讨如何培养捕捉灵感的敏锐度,以及如何为灵感的出现创造条件。 我们将深入分析创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何有效地进行头脑风暴,如何运用联想和类比进行创新,如何通过“反向思考”和“逆向思维”打破常规,如何将零散的想法串联成有价值的解决方案。本书将介绍一系列启发式的思考工具和方法,例如:SCAMPER法、六顶思考帽、设计思维等,这些工具将帮助读者系统地审视问题,探索多样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强调“从灵感到实现的跃迁”。许多有价值的创意止步于想法阶段,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将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我们将讨论如何进行概念的细化和验证,如何制定可行的执行计划,如何评估和优化创意成果,以及如何克服创意过程中的障碍和挫折。本书将鼓励读者勇于实践,将想法付诸行动,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第四章:知识·思想·创造的融合之道——构建个人知识体系与创新能力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分别探讨了知识的获取、思想的生长以及创造力的激发。本章将是这些元素的深度融合,旨在指导读者如何将所学所思内化为个人能力,并最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这并非简单地积累信息,而是要建立起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网络,能够灵活地调用和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形成独特的认知优势。本书将提供构建知识体系的框架和策略,例如:通过概念地图进行知识梳理,通过定期复盘巩固学习成果,以及如何有意识地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联系。 接着,我们将讨论如何将充沛的思想转化为驱动创新的力量。这需要将批判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相结合,在审视现状的同时,不断挖掘新的可能性。本书将强调“提问”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鼓励读者养成深度提问的习惯,质疑常识,探索本质。 最后,本书将回归现实,探讨如何运用知识、思想和创造力解决实际问题。这包括如何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认知工具和创新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书将提供案例分析和实践指导,帮助读者将理论付诸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结语:永不止步的求索者 本书的目标并非提供一个终极答案,而是开启一段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它期望激发读者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对思想的深度探求,以及对创造的持续热情。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深刻的洞察力以及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将是我们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强大武器。本书愿成为你在这条充满智慧与创新的道路上,最忠实的伙伴和最可靠的向导。它不会告诉你“做什么”,而是引导你去“如何思考”、“如何学习”、“如何创造”。最终,你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突破,都将是你对自己最精彩的证明。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合上书本,我最大的感受是“时代脱节”。书中引用的许多案例和工具,似乎停留在十年前的商业环境中。例如,对社交媒体营销的讨论,还停留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早期红利期,对于 TikTok、小红书这类以短视频和兴趣社区驱动的流量获取方式的商业价值挖掘,着墨甚少。更严重的是,对于“AI赋能”、“Web3.0应用场景”等当前最热门的创业赛道,书中几乎没有提及任何理论框架或初步分析。这让这本书失去了作为“基础教育”的紧迫性和前瞻性。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开一家传统零售店的教材,而不是一本指导大学生在数字时代寻找突破口的指南。对于渴望站在风口浪尖的年轻创业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基础”,可能已经在地基部分就开始倾斜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让我感到非常困惑。大量的图表和模型被生硬地插入在文本段落之间,它们似乎是为了“看起来专业”而存在的,但实际的逻辑连接却非常薄弱。例如,在一个讨论“组织架构演变”的章节中,出现的“斯塔克信息流模型”图示,其箭头指向和变量解释与上下文的关联性极低,反而增加了阅读的认知负担。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去试图解读那些晦涩的图表,却发现它们并未提供比文字更深入的见解,反而显得像是为了凑页数而拼凑的素材。如果作者能将篇幅集中在对核心创业理念的深入挖掘上,用更简洁、更现代的视觉语言来辅助说明,而不是堆砌这些学院派的复杂结构图,阅读体验会大大提升。现在感觉,这本书试图用复杂性来包装其内容的深度,结果适得其反,显得有些臃肿和不够聚焦。

评分

作为一名对风险投资(VC)运作机制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在这本书中完全没有找到关于“融资游戏”的任何实质性信息。书中对“资金筹集”的处理非常笼统,大笔一挥带过了天使投资、A轮、B轮的含义,但对于“估值谈判的技巧”、“如何制作一份能打动顶级投资人的Pitch Deck的内在逻辑”、“尽职调查中投资人到底在关注哪些关键指标”等核心议题,却只字未提。这就像是教人学游泳,却只说了水是湿的,完全没有触及到如何换气、如何蹬腿的实用技巧。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包装你的团队背景以匹配投资人的偏好”的策略分析,或者是一些关于“估值泡沫破裂时如何自救”的案例研究。目前的叙述方式,让“创新”和“融资”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鸿沟,使得读者即便有了好的点子,也完全不知道如何让它在资本市场中真正落地生根。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实在太过平铺直叙,几乎没有引起我内心深处任何波澜。阅读过程更像是在听一位资深教授缓慢地朗读一份行业报告的摘要,信息量是有的,但缺乏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能点燃求知欲的“火花”。特别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法律风险的部分,内容显得过于保守和程序化,对于当代互联网环境下快速迭代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新型法律挑战,比如数据隐私、算法侵权等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具前瞻性的法律风险预警,而不是对传统专利和商标的简单复述。坦白说,很多基础的创业常识,我在网络上几篇高质量的知乎回答里就能找到更生动、更贴近现实的解读。这本书更像是给一个刚接触商业概念的新手建立了一个非常基础的坐标系,但要真正出发航行,我需要的不是地图的轮廓,而是精确到经纬度的导航数据。

评分

这本《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读起来,就像是拿到了一张通往未知商业世界的藏宝图,但它似乎并没有清晰地标出宝藏的具体位置。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将前沿科技转化为商业模式的实战案例,哪怕是那种失败了但能让人引以为鉴的深度剖析。然而,书中更多的是对“创新”和“创业”这两个词汇的宏观阐述,概念性的介绍占了绝大部分篇幅。比如,在谈到“设计思维”时,仅仅停留在流程的罗列,缺乏像“如何在一个资源极度受限的初创团队中应用敏捷迭代”这样具体的困境解决路径。对于一个急切想动手实践的学生来说,这种高屋建瓴的理论显得有些飘忽,让人抓不住重点。我甚至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市场调研中如何有效筛选无效信息、如何通过小成本快速验证产品市场契合度的“脏活累活”的详尽指导,而不是停留在教科书式的“要多进行市场调研”的口号上。总的来说,理论框架搭建得不错,但工具箱的钥匙似乎藏在了别处,让人有点意犹未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