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及著者介绍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定义
1.2 水文循环
1.3 全球水量平衡
1.4 水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1.5 流体的守恒定律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一篇 水在大气中的运动
第2章 大气水:低层大气的流体力学特征
2.1 大气中的水汽
2.2 流体静力学和大气稳定性
2.3 水汽的紊动输移
2.4 大气边界层
2.5 紊流相似性
2.6 地面边界条件:能量平衡约束
参考文献
习题
第3章 降水
3.1 降水的形成
3.2 主要的降水天气系统
3.3 地面降水分布
3.4 截留
3.5 降水量测量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习题
第4章 蒸发
4.1 蒸发机理
4.2 质量传输方程
4.3 能量守恒及相关公式
4.4 水量平衡法
4.5 蒸发的气候规律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二篇 水在地表的运动
第5章 地表水:自由表面流的流体力学特征
5.1 自由表面流
5.2 水力学理论:浅水运动方程
5.3 摩擦比降
5.4 自由表面流求解
参考文献
习题
第6章 坡面流
6.1 基本方程
6.2 运动波方法
6.3 集总式运动波方法
参考文献
习题
第7章 流量演算
7.1 洪水传播的两种极端情况
7.2 集总式运动波方法:马斯京根法
7.3 马斯京根参数估计
参考文献
习题
第三篇 水在地下的运动
第8章 土壤水和地下水:多子L介质的流体力学特征
8.1 多孔介质
8.2 有空气存在条件下的孑L隙水静力学
8.3 多孔介质中的水分运动
8.4 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场方程
参考文献
习题
第9章 渗流和非饱和流
9.1 人渗的基本特征
9.2 非重力下的入渗能力:吸附作用
9.3 入渗能力
9.4 降雨入渗
9.5 流域尺度的人渗和其他“损失”
9.6 毛细管上升和表层土壤蒸发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0章 地下水出流和基流
10.1 滨岸非承压含水层中的水流
10.2 自由表面流:第一近似
10.3 地下水动力学方法:第二近似
10.4 线性化地下水力学方法:第三近似
10.5 倾斜含水层中的运动波法:第四近似
10.6 流域尺度基流的参数化
参考文献
习题
第四篇 流域尺度降水径流关系
第11章 产流机制及参数化
11.1 滨岸区和上游河源区
11.2 滨岸区暴雨径流机制
11.3 产流机制及其参数化方法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流域尺度下的径流响应
12.1 定常线性响应:单位线法
12.2 线性响应函数的识别
12.3 定常非线性集总响应
12.4 非定常线性响应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3章 水文频率分析基本要素
13.1 随机变量及概率
13.2 概率分布函数慨要
13.3 离散变量的概率分布
13.4 连续变量的概率分布
13.5 历史记录外延
参考文献
习题
第14章 后记——水循环认知的发展简史
14.1 早期概念:大气水循环
14.2 古希腊
14.3 拉丁时代
14.4 实验:使哲学发展为科学.
14.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相关的数学知识
附录2 术语表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专业书籍抱有一种警惕,怕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大量难以理解的公式和术语。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平衡了理论深度与可读性。作者在讲解复杂的水文循环模型时,总能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案例或者实际工程中的趣闻轶事,这极大地缓解了阅读疲劳。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极端天气事件(比如特大洪水和持久干旱)的分析部分,它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统计学上的概率分析和长期气候变化的关联性,让人在敬畏自然力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类在预警和防御方面所做的努力。每次读到关键的推导过程,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在笔记本上对照着书中的图示重新演算一遍,那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是其他许多泛泛而谈的书籍所无法给予的。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一对一导师,在你困惑时及时点拨,让你真正掌握了知识的“内功心法”。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我的预期。我从事的是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工作,过去在评估项目可行性时,对水文数据的解读总是感到力不从心,总觉得缺少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来支撑我的判断。自从系统地阅读了这本书后,我对地表水文过程、地下水补给与径流机制的理解变得异常清晰。尤其是在涉及到水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章节,书中的论述逻辑严密,数据来源可靠,为我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它不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和“预测”。那些关于流域尺度管理、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的方法论,让我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蓝图。坦白说,这本书已经不只是一本参考书了,它更像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在专业认知上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
评分我喜欢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它不像那种平铺直叙的百科全书,而是具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开篇仿佛是站在高空俯瞰整个水系,建立宏观的认知框架;随后便深入到具体的河流形态学、泥沙运动的微观世界,探讨那些细微的动力学原理。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到宏观治理的结构安排,使得知识的吸收过程非常自然流畅,层层递进。在涉及到水量平衡和水文预报模型的章节,作者的阐述尤其到位,他没有回避复杂性,而是通过引入不同的假设条件和适用情景,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在不同的地理区域需要采用不同的模型。这种对知识边界的坦诚,反而增强了读者的信任感,让人觉得作者不是在炫耀知识,而是在真诚地分享经验。这种行文风格,着实是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立刻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江河湖海。我是在一家老旧的书店里偶然发现它的,当时只是被那种沉稳的气质所吸引,随手翻开几页,便被作者那种严谨又不失灵动的叙事风格所打动。它似乎没有那种教科书的刻板和枯燥,反而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水利工程师,带着你一步步走进水流的奥秘。读完前几章,我感觉到自己对水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再仅仅是看到它作为自然景观的存在,而是开始关注其背后的能量转换、气候影响以及与人类社会的复杂互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求,就像被那奔腾的河流牵引着,让人欲罢不能地想要探索更多关于水文现象背后的科学逻辑和工程智慧。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图表清晰直观,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这对于学习的效率提升是极大的帮助。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水”这一元素的哲学性思考。虽然它本质上是一本科学著作,但在字里行间,总能感受到作者对水在生态系统中所扮演核心角色的深刻洞察。特别是关于水资源分配的伦理讨论,它将冰冷的工程计算与人文关怀巧妙地结合起来,促使读者思考技术决策背后的社会公平性问题。阅读这些章节时,我常常联想到自己家乡那条几近干涸的小河,感触良多。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了如何测量、如何计算,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种科学的、负责任的对待水资源的态度。它让“水文学”不再是实验室里抽象的学科符号,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需要我们共同守护的生命线。这种深层次的精神触动,是任何纯粹的技术手册都无法比拟的价值所在。
评分快递很快,服务很好
评分快递很快,服务很好
评分快递很快,服务很好
评分总算买到了,读博前做的知识准备。很好的一本书,质量包装都不错。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大的帮助,好好学习,嘿嘿~
评分快递很快,服务很好
评分总算买到了,读博前做的知识准备。很好的一本书,质量包装都不错。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大的帮助,好好学习,嘿嘿~
评分快递很快,服务很好
评分快递很快,服务很好
评分总算买到了,读博前做的知识准备。很好的一本书,质量包装都不错。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大的帮助,好好学习,嘿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