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三部曲:依恋(第一卷) [Attachment Vol.1]

依恋三部曲:依恋(第一卷) [Attachment Vol.1]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英] 约翰·鲍尔比 著,汪智艳 王婷婷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27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292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18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依恋三部曲
外文名称:Attachment Vol.1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16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亲子关系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成就

  依恋关系的质量决定孩子一生的发展,值得父母详加研读

  帮助为人父母者理解孩子的情感与行为发展


  

内容简介

  

  本书是约翰?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一卷。本书详细探讨了母婴关系的本质,从对本能行为的讨论开始,结合许多其他研究者的文献,列举了很多非人类哺乳动物母亲和幼崽的依恋关系,进而推及人类的依恋模型。研究表明,婴儿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的依恋关系对其一生的情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为人父母者应充分了解如何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进而拥有幸福的人生。


  

作者简介

  约翰?鲍尔比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母爱剥夺实验和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早年在剑桥大学攻读医学和心理学。1946—1972年以陆军精神病学家的身份长期在塔维斯托克诊所和人类关系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儿童和家庭精神病方面的医疗、教学和临床研究。他系统研究了母爱剥夺对人格发展的不良影响,提出了儿童对母亲的依恋理论。


精彩书评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研究关注母婴分离对儿童造成的影响,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让中国的父母重视儿童的早期养育,也期待这套书中的理念能够推动中国研究,能向大众普及相关的科学育儿的理念,增加大家对婴儿以及对母婴关系的理解。

  ——易春丽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院讲师

    

  阅读鲍尔比的系列书籍能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意义,虽然分离在这个快速的社会里显得稀松平常。

  ——施琪嘉

  武汉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 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主席


  

目录

第一部分 任 务

第一章?观 点 002

第二章?尚待解释的观察所得 023

第二部分 本能行为

第三章?本能行为:一个替代模型 034

第四章?人类对环境的进化适应性 054

第五章?调节本能行为的行为系统 061

第六章?本能行为的归因 081

第七章?评估与选择:感受与情绪 099

第八章?本能行为的功能 119

第九章?生命周期中行为的改变 135

第十章?本能行为的发育 139

第三部分 依恋行为

第十一章?儿童与母亲的联结:依恋行为 168

第十二章?依恋行为的本质与功能 201

第十三章?依恋行为的控制系统观点 225

第四部分 人类依恋的个体发生

第十四章?依恋行为的开始 254

第十五章?聚焦在一个对象上 287

第十六章?依恋的模式和影响因素 319

第十七章?依恋行为组织的发展 338

第五部分 旧议题和新发现

第十八章?依恋模式的稳定和变化 349

第十九章?反对、误解和澄清 359

参考文献 367


精彩书摘

  母亲—孩子互动中孩子和母亲的角色

  母性照顾

  在所有的哺乳动物,包括人类,母性行为都不止一种形式。在很多物种中,我们从一开始就可以辨别出养育、筑巢和取回行为。其中每一种对于幼崽的生存都至关重要,但我们当前最感兴趣的是取回行为。

  取回行为的定义是任何来自父母的,可预期结果是将幼崽带回巢穴或母亲身边,或两者皆有的行为。啮齿动物和食肉动物用嘴,而灵长类动物用手臂。除此之外,大部分种类的动物都会使用特定的叫声——通常是较为温和的低音——来引发依恋行为并产生将幼崽带回它们身边[1]。

  在人类当中,取回行为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母性”“母性的照顾”以及“养育”都是其中之一。在一些情景中,会偏向使用更普通的术语“母性照顾”;在其他一些情况下,使用“取回”则会更好一些。尤其是,“取回”让人注意到很多母性行为涉及减少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以及恢复婴儿与母亲身体的亲密接触这一现象。当使用其他词语的时候,这一现象很容易被忽视。

  灵长类母亲的取回行为是用手臂将婴儿收过来并抱起它。它和幼崽的依恋行为具有相似的结果,所以也可以用相似的术语来理解,也就是说,它是很多可预期结果是保持与婴儿接近的行为系统的中介。激活和终止这些系统的条件可被研究。在引起激活的有机体变量中,母亲的激素水平几乎肯定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在环境变量中,婴儿的位置和行为会是其中之一,例如:当婴儿偏离到一定距离之外或哭泣的时候,母亲就会采取行动。当她处于警觉状态或看到婴儿被其他个体带走的时候,会紧急和强烈地努力找回孩子。只有当孩子安全地回到她怀里的时候,这类行为才会停止。其他时候,尤其是当孩子很开心地与其他认识的个体在附近玩耍的时候,母亲就会顺其自然。但是她的取回倾向并不是完全处于休眠状态:她会持续警惕地观察孩子,对任何哭声都保持警觉,一旦注意到就能够立即行动。

  正如母性取回行为的可预期结果与孩子的依恋行为相似,导致取回行为和依恋行为指向所选择人物的过程也是相似的。就像婴儿的依恋行为会指向一个特定的母亲人物一样,母亲的取回行为也会指向一个特定的婴儿。有证据显示,在所有种类的哺乳动物中,对婴儿的识别在他出生后的几小时或几天内就会出现。一旦他被识别出来,母性行为就会只指向这个特定的婴儿。

  母亲的取回行为和孩子的依恋行为的相似性还表现在第三个方面——其生物学功能。母亲对婴儿保持接近并在警觉的情况下将他收回的行为显然具有保护性的功能。在野外,婴儿的主要危险就来自捕食者。其他危险包括从高处摔下去和溺水。

  母性取回行为在非人灵长类身上可以看到其最为基本的形式,在人类母亲身上也是十分明显的。在灵长类动物的社会中,母亲可能会与婴儿保持很近的距离,几乎总是在其视野和听力范围之内。母亲的警觉或婴儿的痛苦会立即引发行动。在发展程度更高的社区中,情景会变得更加复杂,部分是由于母亲经常会指定一个人一天中的短时或长时间内代理她的角色。不过,即便如此,大部分母亲还是会体验到一种把她们与她们的婴儿或幼儿拉近的强烈力量。她们是服从这种力量还是与之抵抗取决于成百上千的变量,包括个人的、文化的和经济上的。

  与照顾婴儿相独立的母性行为

  当一个母亲照顾孩子的时候,她同时总是还在做另外一些事情。这些其他的行为有时候本身不会与照顾行为不兼容,但却会或多或少地与其竞争。不过,还有其他一些行为与照顾行为是相反的,并且本质上来说是不兼容的。

  与照顾婴儿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竞争关系的行为包括所有的平常家务劳动。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放下的,所以它们与母性行为并不冲突。但还有一些行为则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搁置的,其中最棘手的就是来自其他家庭成员的要求,尤其是丈夫和其他年幼的孩子。因此,母亲不可避免地会体验到冲突,她对婴儿的照顾也会受到损害。

  但是,那些仅仅是与照顾孩子竞争时间和精力的母亲的活动与那些本质上与照顾行为不兼容的行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类型。例如不喜欢与婴儿接触,或者不喜欢他的尖叫,可能会导致母亲从婴儿身边撤离。对于一个正常的母亲来说,退缩行为尽管偶尔会发生,但是却不太可能频繁持久,它很快就会被当时所需要的照顾行为替代。但是对于一个情绪紊乱的母亲来说,它有可能会严重地干扰照顾行为。

  也就是说,就像婴儿的依恋行为会受到其探索行为和游戏的平衡一样,母亲的取回行为也会被很多竞争性的和不兼容的活动平衡掉。

  至此我们就对与孩子的依恋行为一起组成母亲—孩子互动的一些其他类型的行为做了简要总结。

  需要牢记的是,所有这些互动都伴随着强烈的感受和情绪,无论是快乐还是其反面。当组合之间的互动比较顺畅的时候,每一方在对方的陪伴下都会展现出高度的愉悦,尤其是当另外一方表达出情感的时候。相反,当互动出现持续冲突的时候,每一方都有可能会间或地出现强烈的焦虑或不愉快,尤其是被对方排斥的时候。

  如果用第七章中的理论来描述的话,也就是说母亲和孩子对这些行为结果的内部评估标准是它们是否有利于依恋的发展:接近和爱意的互动被双方评估为愉快,而距离和排斥的表达则被双方评估并感受为不愉快或痛苦。或许再也没有其他行为,人类对其评估标准会在一开始就如此清晰,环境稳定程度如此高了。这种稳定性高到人们会认为孩子爱母亲、母亲爱孩子是那么理所当然,这就是人类的天性。也正因为如此,任何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明显偏离正常标准的情况有时候确实会发生,都会被评判为病理性的条件。

……

前言/序言

  关于依恋的研究

  自从闻得易春丽博士启动翻译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的经典著作“依恋三部曲”,我立即将这三本书列入教学参考书单,为临床训练和从事研究的专业同道们记下一笔,并翘首以盼图书刊印流通之时。

  易博士选择我,一名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精神分析师为鲍尔比的书作序,透射出依恋研究与精神分析领域日益交汇之势。

  一直以来,临床精神分析的传统是设置在富有思辨意味的元心理学框架之上的,既不着力于体验的证实,亦非以实证方法相校验。正因如此,依恋理论与精神分析的典型冲突反而成就了前者作为后者的一个逆向视角,为精神分析理论提供系统观察实验之参照,并进而将社会性体验放置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通过提供特定的依恋框架来支撑临床治疗与预防。

  鲍尔比提出的依恋理论阐释了儿童与依恋对象发生联结的本质,不是经由表象来判断,而是强调实际经验的重要性。同时,内部工作模型的提出,为之后玛丽·梅因(MaryMain)等人探索依恋视角下的内在心理表征状态(对自我与他人的期待与认识),以及代际间传递机制铺就了坚实的路基。

  无论一位精神分析师的分析取向如何,我们都相信早期的依恋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婴儿与照顾者形成的亲密情感联结构架了其早期内心世界的风貌,其内在情感图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早期照料关系所赋予的体验之中被锻造出来的,一个人的早期生活及成年之后所经历的种种情绪困扰、临床病理症状无外乎是外在与内在关系问题的表达。

  依恋关系提供了一个安全基地,也提供了心智涌现的基础与背景。在当代精神分析、婴儿观察及依恋神经科学研究丛林中,丹尼尔·斯特恩(DanielStern)强调主体整合性生活经验;比阿特丽斯·毕比(BeatriceBeebe)则对“容纳的环境”“安全的背景”等概念开展母婴互动微观分析研究;琳达·梅耶斯(LindaMayes)将“足够好的父母”的概念延伸到对父母表征的研究领域;与此同时,皮特·冯纳吉(PeterFonagy)团队的众多研究者们力证依恋系统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进化、繁衍,而是延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沟通领域,为社会化进程和社会学习能力的发展制定了路径。

  依恋这个无限活跃的领域总是不乏令人关注的热点。2009年的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年度研究方法研讨会上,我看到大量依恋功能水平、情绪调节与心智加工的研究题目;2015年第七届国际依恋大会上,特定情境下为人母的敏感性对依恋类型的影响及其缺陷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等报告令人着迷;2017年由纽约一处情绪和依恋研究的先锋系所举办的国际依恋大会上,早期依恋体验与发展性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发展性障碍的亲子干预模型等研究更让我兴味盎然。正如皮特·冯纳吉指出的,“依恋理论学者常常会划分依恋类型,将这些分类作为理论的入口,而不是以大量的观察行为簇。如果研究者停止关注这些行为簇背后的机制或者过程,问题就会出现。精神分析的视角也许会鼓励我们更少地在类别范畴内加以思考,而更多地在依恋安全型的尺度上给以关注”,依恋领域与精神分析的交叉研究日渐硕果累累。

  在诊室之内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20世纪40年代鲍尔比开始在英国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工作的时候,以及80年代玛丽·梅因开始在伦敦大学学院讲授依恋测评方法的时候,他们或许都未曾预料到依恋理论会以如此多样的方式被应用在临床心理治疗中。自2012年中英精神分析取向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学院制项目被引进中国以来,数百位学员在五年的时间里有幸聆听到多位著名英方学者分享的临床经验,他们的细腻描绘给临床工作者们勾勒出另一番感悟依恋理论的天地。

  “在父母在场的情况下直接对婴儿做出回应的时候,婴儿会有一种在不知晓的状态下感受着的喜悦。”

  ——弗朗西丝·汤姆森·萨洛(FrancesThomsonSalo)

  “安全基地不是一个地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而是一种联合创造的心理的状态,是一种两人之间的、婴儿与母亲间的心理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婴儿的期待和母亲感觉其所能提供的是一致的。在这种适当的心理状态里,母亲能或多或少地回应她的婴儿,她能明白婴儿在寻找什么。”

  ——薇薇安·格林(VivianeGreen)

  “如果一个孩子逐渐相信,呼唤会招来一个关心他的成年人,并且对他的求助给以恰当的回应,孩子内心就会开始发展出一种基本的安全感。对于某些母亲而言,由于她们自身的情绪资源耗尽,养育和保护冲动不会活跃起来,尤其是在她们内心缺乏一个可以被唤起的、关爱的父母的声音的时候。因为没有充满生气的、被深深爱着的记忆,当她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没办法相信有一个足够好的成年人在情感上是乐于帮助他们的。”

  ——阿曼达·琼斯(AmandaJones)

  “家长倾向于重新活现和重新创造他们曾经历过的养育,然而也会带入他们曾经‘希望’得到的养育,这些潜意识的愿望会发展起来,将他们自己的孩子创造成他们自己曾经的样子,或者曾经希望的样子。在唤起过去的这个部分时,孩子可能会代表家长的潜意识自体的一部分——被爱或被讨厌的部分。育儿过程包含家长自己的过去,因为育儿过程已经由他们自己被养育和作为孩子的经验所塑造了。”

  ——莱斯莉·考德威尔(LesleyCaldwell)

  最后,我要感谢易博士,在我求学的最初几年,多承她不吝赐教,令我对依恋领域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并一直保有兴趣,特别是她不懈以临床观察和质性访谈的研究方法开展亲子互动研究,更是开创了国内混合研究之先河。因而,我非常高兴看到这三本书得以付印,相信会为更多探索依恋领域的同道带来乐趣,中英培训项目的学员也将会得益于这三部译著,详加研读。

  王倩

  IPA精神分析师

  2017年5月



依恋三部曲:依恋(第一卷) [Attachment Vol.1]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依恋三部曲:依恋(第一卷) [Attachment Vol.1]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依恋三部曲:依恋(第一卷) [Attachment Vol.1]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依恋三部曲:依恋(第一卷) [Attachment Vol.1]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没想到依恋三部曲这么大,这么厚,有的看了

评分

内容很权威,很受感染

评分

好书一本

评分

下次活动买的时候,这次贵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书全新,封膜完好。

评分

很好的书,专业成长路上必备

评分

孩子很喜欢,过年京东速度就是快

评分

赞赞赞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依恋三部曲:依恋(第一卷) [Attachment Vol.1]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