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巨著,书写了15至18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达史,由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集大成者布罗代尔历时二十余年结撰而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其基础只能在长时段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因此他以“总体史”为目标,以长达四百年的时段为整体对象,从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好比“为世界过一次磅”,旨在确认前工业化时期世界的潜力限度,当时“物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第二卷《形形色色的交换》将市场经济和高级资本主义活动加以比较,通过混合和对立使二者互为解释。第三卷《世界的时间》按时间顺序了国际经济的先后更替形式和主导力量。
作为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展示出布罗代尔的博学广闻和驾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也充分体现了年鉴学派对长时段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两个维度的重视与研究,而它在架构、概念、理论与论证方面所引发的争辩也使其更具长久的魅力。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1902-1985),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著名的史学家。代表作品为《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920年入巴黎大学文学院攻读历史,1923年毕业,经过一段在海外中学教书的经历之后,1937年回国时遇上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的费弗尔,开始受其影响。1946年,他加入《年鉴》学报的编辑部,其后与费弗尔创立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社会科学高等学院前身)。1956年至1972年间,担任该部主任。1984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翌年逝世。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高明,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生硬晦涩,反而带着一种近乎文学性的流畅。作者在宏大的经济变迁与微小的个体经验之间,架设了一座坚固而又灵活的桥梁。读到关于特定手工业作坊或农耕模式的描述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原料气味,感受到工匠们指尖的粗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得益于作者对原始文献的精湛运用和对历史语境的精准拿捏。它并没有满足于提供一个静态的历史快照,而是动态地展示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如何渗透、改造甚至催生出新的“可能性”的。这种在具体生活场景中寻找历史驱动力的写作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阅读的愉悦性,让人不忍释卷,渴望知道下一页将揭示何种被时间尘封的秘密。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赞叹之处,或许在于其处理复杂性时的从容不迫与清晰透彻。面对跨越数个世纪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许多作者往往会陷入详略失当的困境,要么过于宏观而失真,要么过于微观而散乱。然而,此书成功地在二者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不仅详尽地铺陈了那个时代“日常生活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它不动声色地揭示了这些结构是如何孕育出资本主义的早期形态,又是如何反过来限制了那个时代社会可以达到的“可能”。它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织工,将不同粗细、不同颜色的线头——手工业技术、贸易路线、消费习惯、信贷体系——编织成一张既严密又富有弹性的历史网络。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一个有机的、相互依存的复杂系统。
评分这部鸿篇巨制甫一展开,便如同一幅徐徐铺陈的宏大历史画卷,其笔触之细腻、视野之开阔,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仿佛拥有穿越时空的魔力,将读者瞬间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十五至十八世纪。书中对彼时物质世界的描摹,绝非简单的罗列,而是一场深入骨髓的文化考古。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将那些看似寻常的物件——衣物的质地、餐桌上的器皿、房屋的构造——提升到解读社会结构和思想变迁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关于“有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通过对日常用品的剖析,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资源分配的逻辑,乃至不同阶层间无形的界限。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层层递进,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在丰沛的细节中感受到历史的脉动与张力。那是一种扎根于土地、与汗水和泥土紧密相连的实在感,让抽象的“经济史”瞬间变得可触可感。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知识的接收,不如说是一场对既有认知的温柔颠覆。作者在探讨“可能和不可能”的边界时,展现了惊人的洞察力。我们习惯于用现代的效率和便捷来审视过去,但书中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那个时代在技术、物流、信息传递上的重重限制,这些限制是如何形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节奏和集体心态的。例如,对当时交通网络的详尽描述,清晰地揭示了地域隔绝如何影响了市场的形成与资本的流动。这不是一部歌颂进步的赞美诗,而是一部冷静的、充满辩证法的历史分析。它强迫我们去思考,在那些“不可能”的束缚下,人类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复杂且精妙的社会秩序的。那种在资源匮乏中寻求平衡与秩序的智慧,比任何快速的飞跃都更具启发性。
评分我被书中对“结构”一词的深刻理解所震撼。这绝非简单的社会分层或阶级划分,而是一种由物质条件决定的、内在的、近乎宿命般的逻辑框架。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在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从在哪里居住到选择什么职业——都受到了底层经济结构的强大约束。这种对“结构性制约”的强调,使得对“资本主义”的讨论不再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被牢牢地锚定在了火炉、土地和商贸路线这些有形的事物之上。评价一部历史著作的深度,往往在于它能提供多少新的分析工具;而这部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透镜,去审视财富的积累、劳动的组织,以及这种组织形态如何一步步蚕食或重塑了既有的社会习惯和道德观念。
评分很好的书~买书都在京东买~方便放心~
评分公元1138这一年,世界发生了很多事,各地老大都很忙。 这一年,南宋小朝廷向金兀术称臣纳贡,偏安杭州,从此“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郁闷的岳飞正写“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一年,赞吉正在猛K拜占庭和十字军国家的脆弱联盟。 最热闹的是西欧了: 这一年红胡子绯特烈的叔叔,德皇康拉德三世勾结教皇,挤走姐夫“骄傲的亨利”,篡位成功。开创霍亨斯陶芬王朝。 英王亨利一过世,法国外甥斯蒂芬在“旗帜战役”中,K翻苏格兰表舅罗伯特,打败表妹,也就是“诺曼征服”的老威廉亲孙女,金雀花短斗蓬王亨利的老妈玛蒂尔德,让她穿白袍从冰上哭着爬走。暂时篡位成功。 倒是法国“年轻王”路易七过得正爽,洞房花烛加金殿提名,娶了16岁的美女兼富姐亚魁当女公爵爱琳娜,顺利接班。 但是不要慌,他很快就知道这个老婆有多闹心了。 还有一件很不起眼的事:伊拉克北部的提克里特,生了一个库尔德小孩,他叫萨拉丁,意为“真理和正义”。 老萨家是当地望族,世代为官,赞吉就曾是他们的家丁。 所以萨的少年时代不但家学渊源,还有希腊家教补课,骑马打架喝酒泡妞也很在行
评分三本一套的大书收齐了,要看世界发展的重要一脉。
评分一套三卷本,质量有保证,可以让我们了解西方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评分作为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展示出布罗代尔的博学广闻和驾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也充分体现了年鉴学派对长时段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两个维度的重视与研究,而它在架构、概念、理论与论证方面所引发的争辩也使其更具长久的魅力
评分费尔南·布罗代尔是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第二代领军人物、集大成者,其成名之作即为《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
评分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
评分东西很好,价格也有一定的优惠。主要是赶在活动日买的,很不错,快递很方便,一次性买了很多,慢慢看
评分第一卷还没看完,早十年看感觉收获更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