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第二版)

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刚 著
图书标签:
  • 叙事学
  • 史学理论
  • 历史哲学
  • 文化史
  • 西方史学
  • 后现代主义
  • 历史叙事
  • 理论史学
  • 知识社会
  • 学科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4704
版次:2
商品编码:1216576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雅撷英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54
字数:23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第二版)》:关于当代史学理论的一部颇有分量的专著。

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理论领域发生了学术范式的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盛一时的分析的历史哲学逐渐被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所取代,后者至今仍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主要的理论形态。这一转型通常被称之为叙事的转向。《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第二版)》集中考察了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的理论取向,由剑桥学派主将斯金纳的个案出发分析了思想史研究领域所呈现的理论问题,并结合20世纪史学理论的发展史,探讨了在史学理论新前沿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历史学的客观性等问题的思路。
  新版拟增补两三篇文章:《对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几点辨析》《被漫画化的后现代史学》等。

作者简介

  彭刚,1969年生。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清华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西方思想史和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目录

序一(何兆武)

序二(刘家和)


第一章海登·怀特:叙事、虚构与历史

第二章安克斯密特:从“叙事实体”到“历史经验”

第三章昆廷·斯金纳:历史地理解思想

第四章史料、事实与解释: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
视野下的考察

第五章相对主义、叙事主义与历史学客观性问题

第六章叙事主义:理论取向、问题意识和政治蕴含

第七章对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几点辨析

第八章历史理性与历史感


附录一后现代视野之下的沃尔什

附录二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的安克斯密特

附录三被漫画化的后现代史学




引用文献

索引

后记

第二版后记
《文明的兴衰:一部全球史的重估》 作者: 詹姆斯·莫里森 译者: 李明 出版社: 环球视野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简介 《文明的兴衰:一部全球史的重估》是一部雄心勃勃、视野开阔的宏大历史著作,它以一种全新且引人深思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自史前时代至今,人类社会不同文明形态的兴起、互动、冲突与衰落。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遵循传统上以西方为中心或单一民族国家为叙事主线的历史编纂方式,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真正“全球化”的、多中心的世界史图景。 莫里森教授摒弃了将历史视为一条线性进步轨迹的传统观念,转而将人类历史视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各种文明如同生命体一样,在资源、环境、技术、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相互作用下,不断演化、适应乃至消亡。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文明的兴衰并非由单一的‘决定性’因素(如技术飞跃或意识形态优越性)所驱动,而是由跨区域、跨尺度的系统性连接与断裂所塑造的。” 全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转向或“相变期”: --- 第一部分:深层根源:环境、流动与早期文明的起源(约公元前10000年 – 公元前500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农业革命、定居生活和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但重点不在于对既有文明进行罗列,而是着力于“流动性”的视角。莫里森强调,在被认为是“孤立”的早期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谷、黄河文明)之间,存在着比以往研究揭示的更为频繁和关键的物质、知识与人群的交换。 作者利用考古学、古气候学和基因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描绘了一幅早期人类社会如何应对气候波动、资源竞争以及不同知识体系(如灌溉技术、冶金术)扩散的动态图景。他尤其关注了“地理枢纽”的形成——那些虽然不一定是最大的政治实体,却因其战略位置而成为信息和技术集散地的区域。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的张力:信仰、秩序与跨区域网络的重塑(约公元前500年 – 公元600年) “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但莫里森关注的焦点是,这些伟大的哲学和宗教体系(如儒家思想、佛教、希腊哲学、犹太教的先知传统)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性压力下诞生,并又如何通过现有的贸易和征服网络进行传播和变异的。 他细致分析了欧亚大陆腹地的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对定居文明的冲击与融合,认为这些游牧群体并非简单的破坏者,而是推动了不同文明核心区域之间人员、疾病和观念的“催化剂”。本部分深入对比了罗马帝国、汉帝国、孔雀王朝以及波斯帝国的治理模式,探讨了帝国扩张的边界效应及其对内部社会黏性的影响。 第三部分:重构的区域世界:连接、信仰的扩展与替代性知识(约公元600年 – 公元1450年) 中世纪的世界被作者视为一个高度互联的“区域网络”,而非一系列封闭的实体。本部分的核心是伊斯兰世界的崛起及其在连接东方与西方方面扮演的关键角色。莫里森详尽地考察了唐宋时期的中国,其技术领先地位和内部的经济革命,以及其对东南亚和印度洋贸易体系的主导作用。 此外,本书还对“黑暗时代”的叙事提出了挑战,强调了拜占庭、印度次大陆的区域中心以及中美洲的玛雅和阿兹特克文明在技术、数学和天文知识方面的独立发展和深厚积累。作者特别关注了技术转移的非线性——许多重要的技术(如指南针、造纸术)在不同文化中独立发明或被重新发明,其传播路径充满了复杂性和偶然性。 第四部分:全球大断裂:气候灾难、瘟疫与权力的转移(约公元1450年 – 公元1750年) 这部分聚焦于“哥伦布交换”及其引发的全球性系统重组。莫里森批判了将大航海时代简单地归结为欧洲“发现”的叙事,而是将其视为欧亚大陆内部长期积累的贸易需求与新航路开辟的结构性碰撞。 重点剖析了美洲原住民社会在面对旧大陆病菌和新的资源榨取模式时的崩溃与适应。同时,作者详细分析了全球白银流动的机制,特别是秘鲁和日本的白银如何重塑了亚洲的货币体系,并间接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在欧洲某些地区的兴起。本书将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和明清王朝视为全球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且具有巨大内生动力的参与者,而非仅仅是欧洲扩张的背景板。 第五部分:工业的冲击与新帝国的逻辑(约公元1750年 – 公元1914年) 工业革命被视为一次“能量结构”的根本性转变,而非仅仅是技术创新。莫里森将其置于全球煤炭、棉花和劳动力(包括奴隶制和契约劳工)的系统性布局中进行考察。他认为,工业化在不同文明中的接受速度和结果,深刻地反映了它们在既有全球体系中的接入点和权力地位。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帝国主义的逻辑:如何通过金融工具、军事技术和新的地理知识(如对赤道地区的科学考察)来构建一种新的、全球性的“分类”和控制体系。作者对民族主义的兴起进行了批判性审视,认为它既是抵抗殖民压迫的工具,也是现代国家构建自身合法性的关键叙事。 第六部分:破碎的连续性:二十世纪的全球化与生态危机(公元1914年至今)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以及后殖民时代的复杂遗产。莫里森认为,二十世纪的冲突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前几个世纪全球系统性连接达到极限后必然产生的“系统性应力释放”。他将冷战视为一种全球性的意识形态竞争,其核心是对“历史终结”和“最优发展模式”的不同界定。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了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作者提出,当代危机是历代文明对自然资源进行攫取的逻辑在技术放大下的最终体现。他呼吁,未来的历史研究和政策制定必须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采纳一种真正的“地球尺度”的、具有长时段意识的视角,以期在系统崩溃的边缘找到新的稳定点。 --- 学术特色与重要贡献 《文明的兴衰》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坚定的“互联性”方法论。它将经济史、思想史、环境史和政治史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编织在一起,创造了一种超越传统历史分期的叙事。本书对以下几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打破二元对立: 系统性地解构了“东方/西方”、“先进/落后”、“自然/文化”等传统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 2. 环境中心主义的介入: 明确地将气候波动、水资源管理和生物地理学置于文明兴衰分析的核心地位。 3. 对“伟大人物”叙事的稀释: 侧重于制度、人口流动和知识传播的网络结构,而非单一的领袖或天才的发明。 4. 对“衰落”概念的重构: 认为文明的终结往往不是彻底的毁灭,而是其核心功能和支配性叙事的解体,并融入了新的、有时是次要的形态中。 本书语言严谨,论证详实,配有大量地图、图表和数据分析,是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如何被塑造的必读之作。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我尚未全部消化,但其引发的思考深度和广度却是令人惊叹的。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试图将那些纷繁复杂的理论观点在脑海中进行重构和整合。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对话场域,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置、碰撞,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历史叙事背后的权力结构和认识论的根本性分歧。这种“拉开距离”的审视角度,极大地拓宽了我原有的知识边界。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并非仅仅是罗列和转述他人的理论,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分析。他对于某些流派的局限性的指出,显得既有理有据,又不过分武断,保持了一种学者的谦逊和审慎。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一群顶尖的思维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新的论证回合,迫使我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立场和理解。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它点燃了读者的内在探究欲,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然后呢?”

评分

这部著作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合着烫金的书名,给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视觉冲击力。拿到手上,厚重感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很舒适,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对细节的打磨。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仅仅是初读部分,就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没有过多空泛的修饰,直击核心论点,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了解特定领域前沿思想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通过清晰的逻辑链条,引导读者逐步进入复杂的理论框架之中。尤其是在介绍一些基础概念时,作者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或者案例,让那些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仿佛知识的河流被驯服,汇入我们易于理解的河道。光是目录的排布,就能看出作者的用心良久,从宏观的理论谱系到具体的案例分析,结构层层递进,显示出极强的内在组织性和掌控力。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字体清晰,排版疏密得当,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长时间伏案研究的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评分

坦白说,初次翻阅时,我对这样一部深度聚焦于理论考察的著作抱有一些疑虑,担心它会过于偏重理论建构而疏于实际应用或历史的趣味性。然而,这种担心很快就被打消了。作者的叙事张力把握得极好,即便是在讨论最为枯燥的哲学思辨时,他也能巧妙地将这些思辨与真实的历史书写实践联系起来,展现出理论如何具体地塑造了我们对过去的认知。书中引用的文献和案例库显得异常丰富和扎实,仿佛作者穷尽了相关领域的经典之作,并从中提炼出了最精要的部分。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导论,更像是一部浓缩的、高密度的研究方法论指南。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他们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这样说”,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他们”。这种教学相长的效果,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作为单一学科教材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思维训练的工具书,让你学会如何像一个严肃的历史学研究者那样思考问题。

评分

从装帧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书脊设计非常坚固,即使频繁翻阅,也不容易出现松散或掉页的现象,这对于一本经常被用作案头参考书的著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实用性考量。书后的索引部分做得非常详尽,检索效率很高,这极大地提升了后期回顾和查找特定概念时的便利性。我发现自己经常会跳到书后的索引去确认某个概念的原始出处或关联段落,然后迅速定位,而不用大海捞针般地翻找,这无疑节省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体来看,这本著作所体现出的出版工艺水平,完全配得上其内容所蕴含的学术价值。它不仅仅是一堆纸张和油墨的组合,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和反复研读的知识载体,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学术气息,让人对后续的阅读抱有极高的期待。

评分

这部作品的体量着实不小,但阅读的过程却出乎意料地流畅。这得益于作者对段落内部逻辑的精妙处理。通常,学术著作的难点在于长难句和复杂的从句结构,但在这本书里,尽管句子本身具有相当的复杂度,但其内在的逻辑连接词和过渡句使用得极其恰当,使得信息流转自然,一气呵成。我甚至有些沉迷于作者的论证结构美学,仿佛在欣赏一座精心设计的知识迷宫,每一步都指向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对于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查阅一些专业术语,但作者在首次提及这些术语时,总会给出一个清晰的界定,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这表明作者在力求学术深度的同时,也兼顾了知识传播的普适性。这种平衡的艺术,在当代学术写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它让那些对历史哲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能找到切入点,不至于望而却步。

评分

北大出的史学理论方面的书,这次是折上折。

评分

很有质量的一部学术著作!!

评分

理论性非常强的学术著作,可以参考。

评分

很好很棒!发货超级迅速!发票也很到位,自营店棒棒哒!

评分

直到它们被我所诱惑

评分

【论诱惑】

评分

【伊斯坦堡】

评分

需要参考,有用,嘿嘿嘿嘿嘿哈哈

评分

北大出的史学理论方面的书,这次是折上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