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18
“生活輕哲學” 書係:打開哲學與生活之間的鏈接,探討生活中的重大議題!
阿蘭?德波頓聯手當代思想傢中的翹楚,追問人生的本質與意義,誠懇解答當下的問題:如何保持情緒的健康?如何看待健身?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積極地看待變老這迴事?如何不被挫摺所打倒?如何獨處?……
基於深刻的思考、廣泛的調查,涉獵各人文學科——哲學、文學、心理學、視覺藝術等,從中汲取養料,旁徵博引,給人帶來激勵、鼓舞、滋養和安慰。
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多的人喜歡或者已經陷入獨居、獨處狀態。本書將一種全新的生活哲學融入生動俏皮的語言,通過探討獨處與孤獨的區彆和界限,來啓迪人們如何在21世紀積極樂觀地獨處,探索另一種生活方式的可能。
假如你的生活正被一種突如其來的孤獨感打破,而你卻不知所措;假如某些你自認為很瞭解的人越來越多地選擇獨處,或是去做某件事時將你排除在外,你正因此睏惑不解;假如你因被周圍的人頻頻打擾而很難集中精力去完成一件很重要的事,卻又找不到解決之道……不妨打開本書,也許你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薩拉?梅特蘭 Sara Maitland
英國作傢,齣生於1950年,曾入讀牛津大學,現居蘇格蘭的加洛韋。著有大量虛構作品,如榮獲毛姆文學奬的《耶路撒冷的女兒》(Daughter of Jersualem);數本非虛構作品,其中《寂靜之書》(A Book of Silence)一度引發英國“寂靜生活”的討論熱潮!
進一步瞭解,可登陸她的個人網站:www.saramaitland.com.
在一個道德與現實生活都充滿瞭混亂的時代,勵誌書迫切需要改頭換麵、重新齣發。“生活輕哲學”宣告瞭勵誌書的重生,檢視人生的重大議題,包括金錢、勵誌、工作、科技,以及改善世界的欲望…… ——“生活輕哲學”書係主編 阿蘭?德波頓
這是一本為我們而寫的自助書。——《紐約時報》
一 前言 / 1
二 在21世紀獨處 / 15
三 調整對獨處的態度 / 59
四 獨處之樂 / 135
五 結語 / 163
傢庭作業 / 166
圖片鳴謝 / 186
附錄:中英文名稱對照 / 187
Notes / 192
二 在21世紀獨處
1. 悲哀、瘋狂與糟糕
關於孤獨有一個問題,一個嚴肅的文化問題。在我們當下的社會,獨處提齣瞭一個關於身份和幸福的重大問題。首先,也相當迫切的是,這個問題需要提齣。其次—— 可能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探索—— 我們需要試著迴答這個問題。
問題本身有些棘手—— 所有那些誰都不是太清楚答案的問題必定十分棘手。但我想,如果要盡可能明確闡述,那問題應類似如下:
在這個發展至少相對繁榮的世界,我們是怎樣抵達瞭這樣的一個文化時刻的呢?對於自主權、個人自由、成就和人權,尤其是個人主義,比人類曆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視,但與此同時,這些獲得瞭自主權、自由、實現瞭自我價值的個人又都害怕獨處。
思考一下。問題真的相當奇怪。
我們顯然相信,身體是自己的財産,我們應該多多少少有權以這副身體來從事自己選擇的事物,例如安樂死、隆胸手術,但對於這一珍貴財産,我們卻並不想要獨占。
我們生活在一個將自尊視為幸福證明的社會,卻並不想與這位可敬而閤意的人親近。
我們認為道德和社會風俗是個人自由的限製,然而又害怕有人特立獨行,養成“一反常態”的習慣。
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人“聲音”,而且它毫無疑問創意非凡,但是如果有人采用其中一個最明顯的方法—— 即獨處,來發展這種創造力,對於這樣的人,我們(說得再好也隻是)對其秉持極大的懷疑。
我們認為自己獨一無二,生性特彆,應該獲得幸福,但我們又害怕獨處。
我們承認人身自由和自主都是有益的權利,但又認為所有自主踐行那份自由的人都是“悲哀的,瘋狂的或是糟糕的”。或者三者皆有。
1980 年, 美國人口調查數據顯示, 四十歲以上的男性中有6% 從未結過婚; 而現在這一數據增長到16%……“老處男(male spinster)”—— 這一綽號往好處說是在暗示這些男人有“問題”,往壞處說則諷刺他們“反社會”。
人們為這些男人擔憂,就像從傳統上,社會單身女人擔憂一樣。他們不能看見自己將置於何等孤立的境地。但我的擔憂及時得到瞭紓解,一個英國朋友穿過城鎮……“我想結婚,”他說道。終於成為瞭一個值得尊敬的男人。
(維琪?沃德,《倫敦旗幟晚報》,2008 年)
在中世紀,“紡織工(spinster)”是個褒義詞。紡織工就是善於紡織的人,通常指女人:擅長紡織的女人經濟上便能取得自足—— 這是中世紀女性能取得經濟獨立的極少數幾種方式之一。這個詞適用於所有即將結婚的女人,形容她們是齣於個人選擇自由締結關係,而非迫於經濟睏境。現在,該詞卻成瞭一種侮辱,因為我們害怕“麵對”這種女人—— 近來又包括瞭男人—— 認為她們可能是“反社會者”。
單身,獨處—— 再加上吸煙—— 是少數就連毫不相乾的善於紡綫的女人便能獲得經濟上的自足。陌生人也會肆意粗魯指手畫腳的事物之一:這種情境令人如此驚駭(而它可能隻是你自身的缺點而已,就像吸煙一樣),以至於連禮貌和寬容這些正常的社會要求都被無視 瞭。
所有人都不應該單身。
在我一生中,我曾墜入愛河,也有過失去,也曾獲得成功,而陌生人一直很友善。但我似乎一直樂於享受獨身之福。
我之前並未十分介意。但現在有些不同瞭。去參加晚宴,遇到這樣的時刻,有人會問:“你為什麼不結婚?”發問者通常是夫婦中的一方,一般還會與他和她的另一半交換眼神,因此實際上這個問題是夫婦二人共同的意思。
我絞盡腦汁作答:“一直沒找到對的人……我太幼稚,不幸又遺憾……我不具備愛的能力……我不太正常,更喜歡長頸鹿。”怎麼迴答都不夠。沒有答案能讓提問者滿意。我隻是在遮掩那深刻到足以腐蝕我人生的孤獨而已。提問者知曉這一點,他們認為這樣的洞察力纔能令自己滿足。他們是安全的。
他們是從婚姻的宏偉城堡上嚮下俯視,而不必親自經受那樣的命運。但是如果我來發問:“你為什麼會跟他將就呢?你是怎麼接受她的?你就這麼害怕孤獨嗎?”這樣的問題會被視作粗魯、無禮……
單身者對其他單身人士,或者自己可能也會懷有類
似想法。你瞧,所有人都不應該單身。如果我們單身,
那就必須對自己的缺陷作齣說明。
(吉姆?弗裏爾,英國廣播公司在綫雜誌,2012 年11 月)
上述兩段引文都能明顯看齣, 僅僅認為單身人士“悲哀”對社會來說並不足夠。我們一般會很謹慎,甚至過於謹慎,避免提及我們認為不幸的事。許多悲慘事件,我們根本不允許自己議論。大多數時候,我們會竭盡全力避免談論死亡、無子嗣、殘疾和不治之癥。晚宴上詢問他人殘疾或傷疤的原因是不可接受的行為。單身的人境遇一定都很悲慘,那麼我想,當一個人滿意於自己的婚姻生活之時,可能便真的很少會意識到,自己是持有這樣的想法。但是情況遠比這復雜:維琪?沃德的口吻並不僅僅隻是同情。她“為這些男人擔憂”的語句乍一看似乎是關心和發自憐憫,但她卻將自己與這種擔憂區分開來:她自己並不擔憂,是“人們為他們擔憂”。她錶麵的同情很快便落入評判: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必須結婚;如非如此,那他們便是有精神“問題”,極有可能“反社會”。
你正要閱讀的這本書將告訴你如何獨處,至少宣稱如此。
為什麼?
獨處再簡單不過;用不著特地讀書啊。這裏有些建議:
進浴室;鎖上門,洗個澡。這是獨處。
鑽進汽車,開起來到處轉轉(或者漫步,慢跑,騎行,甚至遊泳)。這是獨處。
午夜時分一個人醒來(睡覺時,你當然是完全絕對的孤身一人,即便是和彆人同睡一張床,不過你可能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那麼先暫且忽略);不要開燈;隻在黑暗中坐著。這是獨處。
現在稍稍推進一些。考慮一下獨自去做某件一般會和彆人結伴而行的事—— 去看場電影,或者去餐廳用餐,去鄉下走走,甚至是齣國度假。策劃一下;運作並不難。你知道該怎麼做這些的。屆時你將會獨處。
那麼問題何在?你為什麼會讀這本書?
我當然不知道答案。至少不知道你的原因。但我可能想象齣一些可能的動機:
齣於某個原因,無論好壞,其中以喪親最為慘痛,你平素的不孤獨狀態被打破;必須得應對突如其來的孤獨,你自信不足,鍥而不捨地探索可行的選擇。你即將成為一個迅速增長族群中的一員—— 在英國,獨居傢庭在整個社會的比重已從1961 年的12% 上升到2011 年的近30%。某個你自認為很瞭解的人越來越多地選擇獨處—— 他們會獨自去做某件事而將你排除在外,無論是暫時之舉抑或長期持續;你不能當真吃醋,因為所有人都被排除在外;你有點擔心他們;你不明白他們為什麼會如此古怪行事,他們怎麼應付得來。你想要理解。
你想完成某件事—— 某件於你而言很重要的事。這很有可能是一次創作。但你卻發現很難集中精力;接二連三的乾擾,來自他人的要求,自身的忙碌和好交際的個性,無休止的聯絡、碰麵、談話,集中注意力成為不可能的任務。你意識到,除非獨處,不然就不可能集中精力,但你又不確定獨處是否就能成事。
你想完成某件事—— 某件於你而言很重要,並且基於其本質就必須獨自完成的事(單人航海,獨自登山,隱居,這隻是三個常見案例,但並不僅限於此)。獨處於你而言次要卻必不可少,因此你想得到一次概要陳述。我想這樣的情況相當少;絕大多數真正想要做這種事的人,在投入項目之前,一般都曾經曆過一定程度的獨處,並且能坦然麵對。
你已經不快地意識到,自己不是太喜歡與人共處的人;但又感覺莫名其妙地耽溺其中,情況不可能改變;無論陷入怎樣的窮睏狀態,如何令人不滿,多麼缺乏價值和意義,但隻要和人有交往,就總比毫無聯係要好;總比孑然一身要好。但你並不確定。隻要提起這個話題,你就擔心得到否定的迴應。
你對環保的熱情越來越高,對大自然的愛與日俱增。你想擺脫,而且日益希望獨自離開。你不確定為什麼這一新的愛好似乎要將你與社會隔離開來,想要找齣原因。
你是一名敢於生活的勇敢之士;要做到這樣,相信你必須深度探索自我,不為社會既定規範所乾擾,也不受其保護。
你贊同美國海軍少將探險傢理查德?伯德的觀點,對於1934年隻身在南極極地冰蓋越鼕之舉,他曾這樣解釋道:“我想體驗;想要完完全全地瞭解那種體驗……能夠完全按自己的選擇來生活,不屈從任何必需,除瞭淒風、冷夜和嚴寒,不屈從任何人類律法,除瞭自身。”當然,你無需一路走到南極來實現這一理想,但你確實需要直抵內心。你感覺到,如果不是獨自一人過活,那就不算毫無保留地活過。你想尋得一些頭緒,在這樣的孤絕境地會遭逢什麼。
你感覺—— 而且並不是完全明白這種感受—— 自己失去瞭什麼東西。這種感覺纔剛剛萌生,尚無法道明,你仍在暗中摸索,你覺得應該有另外一些什麼,應該有更多,那事情也許令人恐懼,但也可能很美。你知道有些人,多少個世紀以來,來自各個不同的文化和國傢,他們找到瞭這樣的事情,而且一般都是獨自一人,在孤獨中找到。你想要。無論那是什麼。你之所以會讀這本書,並不是想知道如何獨處,因為隻要你想,獨處就很容易實現,你是因為想明白為什麼希望獨處;為什麼這個話題讓你既充滿渴望又深深不安。你想知道這究竟是怎麼迴事。
但實際上你之所以會讀這本書(就和絕大多數書一樣)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好奇—— 怎麼會有人寫作這樣的書 啊?這個問題我可以迴答,那麼就從這裏開始說起。
我一個人住。迄今為止,我已經獨居超過二十年。這不僅僅是說我單身—— 我住的地方在許多人看來,可能用“與世隔絕”來形容要比簡單描述為“孤獨”更貼切。我住在蘇格蘭一個人口密度為歐洲最低的地區,住所在其中最荒涼的一個部分:英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英裏674人(閤每平方韆米246 人)。而在我居住的山榖,(平均)超過三平方英裏纔有一個人。最近的商店距離有十英裏,最近的超級市場則超過二十英裏。這裏沒有移動電話信號供連接,住所下方四分之一英裏處的單行道路上極少有車輛通行。我經常一整天見不著一個人。我愛這種生活。
但我並非一直獨居。我成長於一個大傢庭,兄弟姐妹六人,年紀隔得很近,很多方麵看來都有點像是一窩小狗。這不是一個經常思考或內省的傢庭—— 我們常情緒激動,好爭辯,待人熱情,互動頻繁。我們會一起行動。至今我仍深愛著所有的兄弟姐妹,與他們保持密切聯係。1968 年我踏上求學之路,全情投入那些所有激情和狂熱的樂觀主義氛圍之中。接下來,我結瞭婚,生下兩個孩子。成為作傢。我有朋友—— 友情仍是我人生的核心價值之一。這樣的生活看上去一點也不孤絕,也絲毫沒有搬遷到蘇格蘭環境惡劣的廣袤荒野上的偏僻小道旁居住的跡象。
導緻變化的原因是我迷戀上瞭寂靜;迷上瞭當談話停止之時,當你按下停止鍵,當你投身巨大的虛空之時,精神、身份和性格中所發生的種種變化。我對寂靜生齣興趣,它作為一種失落的文化現象,一種美的事物,一片空間,曾被不同的人、齣於不同原因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和使用,並産生齣截然不同的結果。我開始把自己的生活當成某種實驗,用以測試一些想法,弄清楚那種感覺。我發現自己熱愛寂靜,這一結果幾乎讓我大吃一驚。它適閤我。於是我開始渴求更多。在追求更寂靜的所在之時,我找到這座山榖,在其中一座牧羊人舊屋廢墟上建起這座房屋。我於2007 年搬來居住。
2008 年,我齣版瞭一本關於寂靜的書。《寂靜之書》注定是一本“雜交”書籍:它既是一本文化史,也是我的私人迴憶錄,敘述上融閤兩種文本的形式和傳統於一體,但最後呈現齣的另一種超乎我原本計劃的雜交形式。書籍本來是探討寂靜,但最後也涉及孤獨—— 而且篇幅巨大,現在想想,公正說來,兩者其實從未明確區分開來。寂靜和孤獨被模糊在一起,其形式令讀者迷惑。例如,在《寂靜之書》中我曾審視過寂靜對生理和心理的實際影響—— 包括高度感官意識(美食的味道如何,冷熱體驗的極限是怎樣),以及某些諸如聽覺和重度抑製感喪失的少見現象。這些現象在其他一些於寂靜中生活的人中經常有報告,我個人在沙漠或山中等特定場所中也有親身經曆。然而,許多評論認為這些並不是寂靜本身的影響,而是因為孤獨—— 因為獨處。那本書齣版之後,開始有讀者寫信前來尋求建議……但超乎預料的是,更多來信並不是關於寂靜,而是想要得到獨處的建議。
這部分是因為“寂靜”一詞至少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即使是《牛津英語詞典》也收錄瞭兩條互相排斥的釋義:寂靜被同時定義為所有聲音的缺失和語言的缺失。對於許多人,經常也包括我在內,“自然界的聲音”,例如風聲和水聲,並不會“打破”寂靜,隻有說話聲會。而情緒體驗則介於其中某處,人類製造的噪聲(頭頂飛過的飛機聲,遠處道路開過的汽車聲)會擾亂寂靜,但同樣音量的自然之聲並不會。
但問題並不僅僅在於定義。我發現,對我來說,寂靜和孤獨雖然如此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但我從來不需要加以區分,它們不需要區分,但對許多人來說,情況卻完全不同。例如在有些團體中,人們會無聲地共處一處,比如特拉比斯特派修道士或貴格會教徒的集會。
貴格會的基礎是默思禮拜集會。我們追求共同沉默,於其中我們可以敞開接受上帝聖靈的啓示,找到心靈的寜靜,更新人生的意義,驚喜於上帝的創造。
禮拜集會期間,有人可能會受到觸動想發言:所有人都有這項權利,因為所有人都被視作平等。貴格會無牧師,也不設層級製度,因為我們相信所有信徒皆可與上帝直接聯係。
貴格會集會對所有人開放,非信徒也可參加。集會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皆可舉辦,但一般於周日在貴格會集會廳舉行。如果有意加入,參與默思,我們將緻以最誠摯的歡迎。
(摘自貴格會官網www.quaker.org.uk.)
但是從一個遠比這簡單且自然的層麵上來說,絕大多數人經曆過的都是寂靜,而非孤獨。舉例來說,當你和某些人關係非常親密,和他們在一起哪怕不說話也能盡享歡樂時光;母乳喂養嬰兒,或是坐在某個彌留的人身旁,所經曆的是一種共融的寂靜。同樣地,你也可能孤獨但不寂靜—— 例如,你在看電視;或是鄰居製造齣吵人的噪音,你卻獨自一人待在隔壁。
也有些情緒不那麼激烈的時刻—— 同某人一起去騎行之時,你通常保持寂靜,但顯然並不孤單;你自顧自唱歌,或是帶上狗齣門獨自散步,你雖孤單卻並不寂靜。
我最愛的童話故事之一是《六隻天鵝》,女主角為瞭解救被施瞭魔法變成天鵝的哥哥們,發誓七年不講話(同時還得用水馬齒草為每個哥哥縫一件襯衫)。勞作的前半程女孩獨自完成—— 她孤身待在密林深處,坐在一個樹枝上縫紉。後來一位國王騎馬經過,愛上瞭女孩,將她迎娶迴宮。他們一起生下三個孩子,但女孩仍然不能說話。大禍臨頭,但她仍然恪守諾言,直至她因為拒絕講話而被宣判為女巫,被綁上火刑柱即將被燒死,此時正是七年承諾完成之時;哥哥們解除咒語獲得自由前來營救她。女主角經曆瞭兩項試煉—— 其一是離群索居,其二則形成鮮明而巨大的反差,那就是要置身於高度社會化的背景之下—— 但兩種情況下,她都是寂靜的。
這兩種寂靜顯然並不相同。但我仍然迷惑,仍然難以將二者區分。因此,寫完有關寂靜的書後,我想著要寫一本有關孤獨的書。就是這樣。寫作這本書是因為,我認為圍繞著孤獨有一個嚴重的社會和心理問題,我們需要注意。寫作這本書是因為,我想緩和人們的恐懼,然後幫助他們主動地享受獨處的時光。但寫作這本書的更主要原因還在於,我喜歡寫書,喜歡獨處。對我來說,這是一舉兩得的事。
生活輕哲學書係:獨處的藝術 [How to be alone]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生活輕哲學書係:獨處的藝術 [How to be alone]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好書,給人智慧,給人思想,單獨一人可以閱讀
評分好
評分還沒有看 倒是特彆期待 紙的質量很好
評分物流非常快,很好
評分還不錯。
評分還沒有看 倒是特彆期待 紙的質量很好
評分閑暇時讀讀,喝喝雞湯。
評分生活輕哲學書係:獨處的藝術
評分好書,給人智慧,給人思想,單獨一人可以閱讀
生活輕哲學書係:獨處的藝術 [How to be alone]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