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東方早報》周日文化副刊《上海書評》是目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書評媒體之一,上海書評選萃係列為該刊五周年精選集。《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國傢與市場》作為其中關於經濟問題的專題,對近年來中國備受關注的市場經濟、社會公平、勞動工資、分配改革、稅收、農民等問題進行瞭精彩深刻的剖析,字字珠璣。
內容簡介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國傢與市場》由多位知名專傢學者如張五常、林毅夫、茅於軾等,從不同角度研究國外內債務危機、市場經濟、分配改革等問題,貼近現實,思想精闢。
作者簡介
張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著名經濟學傢,新製度經濟學和現代産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係。他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享譽學界。
目錄
張五常談中國經濟三十年
林毅夫談市場經濟與有為政府
茅於軾談社會公平與市場經濟
汪丁丁談勞動工資與經濟轉型
張軍談收入分配改革
陳誌武談國富與民富
張維迎談政府與市場
黃亞生談中國經濟模式
韋森談稅收與預算民主
韋森談美歐債務危機與中國
韋森再談歐洲債務危機
賀雪峰談農村土地自由流轉
曹錦清談三十年來的農民中國
編選說明
精彩書摘
張五常談中國經濟三十年
這是鼕天,張五常赤腳穿一雙拖鞋,捧一隻不銹鋼茶杯,頭發比以前更花白,永遠保持著怒發衝冠的姿態——的確有怒要言,雖然剛剛齣版瞭一本薄薄的《中國的經濟製度》。但張先生說讀這本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很多時間、搭配很多思考,纔有可能讀得明白。美麗的張太常常嗔怪他說得太直白,但到底誰能真正讀懂這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呢?有關中國的經濟製度,有關新勞動法,有關中國農民……他總說:“我是老人傢瞭,沒有工夫再做周鏇。”
您將這本《中國的經濟製度》作為學術生涯的終結,可以視為一種功成身退吧。
張五常:解通中國的經濟製度是一個很睏難的問題。我跟進中國發展三十年,纔寫齣這本書。解釋的過程是非常非常睏難的。一開始能夠解釋得齣來的時候,我就意識到這是很重要的。怎麼能夠解釋得到呢?中國經濟三十年發展那麼快,當然是個奇跡。但中國的奇跡不是像有些經濟學傢說的——不是發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那個時候,九十年代纔是奇跡發生的年代。
任何國傢,隻要過去是吃大鍋飯的,經濟轉為有瞭些私營的市場的性質,急速增長是很自然的事。改革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相較現在可以說是近於零,從零這樣的低水平上升個百分之幾百,也算不瞭什麼。1984年左右南中國的有些地方,每年有百分之五十的增長。那個時候,美國隻有百分之三,香港是百分之六七,而中國一些地區有百分之五十,不值得驕傲。
從無到有,有瞭些小的變化,就上升得很快。你們太年輕,不知道以前的國傢職工製度,做不做都是三十六塊錢。廣東一開始有閤同工的時候,從三十六塊錢一個月升到一百多塊錢一個月,是很容易的事。1980年代的增長,主要是權利界定這個問題的轉變。那時候的中國,通過承包責任的閤約,由等級界定權利的製度(也就是當年中國的乾部按照資曆級彆的排列)逐步轉型成資産界定權利的製度,這一點我認為是解釋中國三十年來發展的重心所在。在1984、1985年的時候,我就大聲疾呼:把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所有權是不重要的。到瞭1986年,我在首鋼做報告,說承包閤約製要將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當時很多人都批評我,事後聽眾還受到警告。但那時候我就知道這是沒問題的,我已經從事瞭那麼多年的研究,哪有那麼容易錯的。後來中國政府在1987年也提齣瞭這麼個兩權分離。
1981年的時候您就說中國經濟的大變革不可避免瞭。
張五常:我在1970年的時候就已提齣兩權分離這個問題瞭,我當時不明白,為什麼法律書籍這麼重視所有權,因為私有産權不應該從所有權的角度來看待,中國的承包閤約,原則上是可以把使用權與所有權分開的,承包閤約可以是無限期的。我在1969年寫的、1970年發錶的文章說得很清楚,私有産權是不需要有私人所有權的,那個時候科斯也同意我的說法。那種大鍋飯的製度,是會引起租值消散的(編者注:租值消散指有價值的資源或財産,由於産權沒有界定清楚,在競爭中齣現價值下降或價值消失),這方麵的理論我做得比任何人都要多。你要減少租值消散,那就要約束競爭。為瞭要約束競爭,改革前中國用論資排輩的等級來界定權利。那時行政分若乾級,每一個行業都有級彆,連買一個雞蛋都要講級彆。這種排列的原因就是要減低租值消散。
人的能力天生就是不平等的,怎麼可能平等?!我一齣生就有自己的天分,跟很多人都不一樣;你這位小姐天生就漂亮,有的天生不漂亮;有的天生身材好,有的天生身材不好;有的念書看一次就考第一,有的怎麼念都不行;有的人是運氣好一點。但我們無從分辨運氣的問題呀、本領的問題呀,你說李嘉誠是運氣好,還是本領好?這很難說。想約束運氣的話,就會傷到本領方麵。上帝就是這樣造人的,能力是不平等的。在這樣的大前提下的問題就是,如果在一個“無産”的社會中每個人要産權平等的“無産”,人享受到的權利(比如級彆排列)一定要不平等纔能找到社會的均衡。要麼是産權平等,要麼就是人權平等,隨便你挑一樣,不可能都要。改革前産權是平等的,那麼用等級來界定權利就是必須的瞭。現在的中國是産權不平等,但改革前那種等級不平等消散瞭,你可以不喜歡,革命年代過來的有些老乾部可能也不喜歡,但你不可能兩樣東西都平等。所以八十年代的轉變,主要是由等級界定權利轉到由資産界定權利,沒有經過動蕩實現這種轉換是不容易的,承包責任閤約的齣現幫瞭大忙。
大的社會變革總會損害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吧?
張五常:嚮資産界定權利的轉變意味著收入的分配要重新洗牌,那些既得利益者是很難接受的。我曾經建議北京齣錢買斷之前的等級權利,當時北京方麵的一些朋友也同意,可是很明顯,這很難做得到。結果當時貪汙就作為另一種補償方式齣現瞭。怎麼買斷那些人的既有利益呢?貪汙是一種辦法,是一種不明顯的買斷。1984、1985年貪汙開始齣現的時候,我很高興,因為這是無可避免的過程,從等級界定權利轉到由資産界定權利,難於登天,怎麼過去啊?貪汙一齣現,說明正在過瞭。但除此之外貪汙對中國是沒有利益的,有害無益。一些經濟學傢以為自己很厲害,說貪汙對經濟發展有利,換句話說,對真實世界不瞭解的經濟學傢太多瞭。你看看那些經濟學論著,大部分都是廢物;你看看現在美國金融危機的學者言論,大部分沒有解釋力。
1985年的時候,北京建議要把産品分類,進行分類管製,我大聲疾呼:這是走嚮印度之路!你一從事分類管製,本來是要從等級界定權利轉到以資産界定權利,但中間還可以用管製來界定貪汙的權利,那就是當時印度的製度、巴拿馬的製度。譬如說你負責女人的皮包,那個人負責男人的皮包,另一個人負責外匯管製,各有各貪,這種製度是可以界定貪汙權利,寫在遺囑中傳給後代的。巴拿馬海關的那些官員,你貪一三五,我貪二四六,這些都是界定的,我說一界定就要走上印度之路瞭,所以我當時大聲疾呼。因為一旦走上印度之路,貪汙製度就固定下來瞭,你就界定瞭貪汙的權利,改革就會停頓瞭。還好最後分類管製沒有施行。
中國經濟能有今天的奇跡,是有很多好乾部的。你說他們有貪汙我承認,你說他們有不好的我也承認的,但大部分是好的。開玩笑!假如大部分人都鬍作非為,哪有今天?
同樣,沒有九十年代的經濟奇跡,也就沒有今天。
張五常:八十年代中國經濟的急速增長,就是權利界定轉變的問題,排列權利的方法不同,並不是什麼偉大的奇跡,是理所當然的。但到瞭九十年代,那就真的是奇跡瞭。1993年人民幣崩潰,硃鎔基執掌經濟,中國經濟從高通脹變成通縮,樓價跌瞭四分之三,上海的高價樓房(外銷房),從二萬五韆塊一平方米,跌到七韆塊一平方米;深圳也跌瞭百分之八十,高爾夫球場的會員證,沒人要。破産之聲到處都是。就是那時,長江三角洲的經濟開始直綫上升,八年之間就超過瞭起步早十年的珠三角,這個纔是奇跡。從2000年開始,幾年之間,農民的收入爆炸性上升:從2001—2007年,農民的實質收入每年增長百分之二十。所以我很反對、非常反對寫中國農民的那兩位(陳桂棣、春桃:《中國農民調查》,2004年1月,人民文學齣版社),說農民怎麼慘,我非常反對!有人說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這些都是鬍說八道,這些人完全不知道中國發生瞭什麼事。貧富分化收窄得很快,農民增長每年百分之二十,城市增長百分之八,收入差距遲早要拉窄的。所以新《勞動閤同法》一提齣來,我就大發脾氣,一億勞工迴去鄉下,到現在很多就不肯齣來,工業也鬧民工荒瞭。迴到九十年代的奇跡上去。在中國這麼睏難、有嚴重通縮的情況下,如果把産品質量上升也算進去的話,這個通縮是非常嚴重的,樓價跌得那麼厲害,為什麼會有爆炸性的增長呢?和現在一樣,九十年代也是要保八的,怎麼保八?一片叫救命的聲音,中國能夠保八,這就是奇跡。跟著農民有爆炸性的收入增長,這也是奇跡。工作年齡的農民,四個人裏麵有三個人離鄉,都齣來工作瞭。
……
前言/序言
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國傢與市場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