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呂思勉,蔣愛花導讀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通史
  • 曆史
  • 文化
  • 古代史
  • 近代史
  • 當代史
  • 政治
  • 社會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四川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2010127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52691
包裝:綫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472
字數:33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編著中國通史的人,*易犯的毛病是條列史實,缺乏見解……極為枯燥。及呂思勉先生齣,有鑒於此,乃以豐富的史識與流暢的筆調來寫通史,方為通史寫作開瞭一個新的紀元。——曆史學傢顧頡剛

  這是我看過的*好的通史瞭,沒有之一。之所以說寫得好,一是全書可以說是簡史,條理清晰,言簡意賅,重要的事情都說得很清楚,沒有讓人看不明白的地方;二是觀點獨特,敢於質疑,書中對於很多曆史上已經有瞭統一定性、評價的人物和史實都給齣瞭新的觀點和看法;三是史料豐富,任何評價都必有史料支撐,說得清的就是說得清,說不清的堅決不魯莽評價。——豆瓣網友無疆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國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的代錶著作,以時間為主軸,梳理中國幾韆年來的曆史。在史實的選擇、史實的組閤、曆史整體的構建、敘事情節的設計等方麵都獨具一格,從史實齣發、突齣曆史發展進程中的大關節的曆史分期,是當時中國史研究中的創新性見解,對以後的通史研究産生瞭重大的影響。本書中的一些精彩議論與觀點,吸收瞭社會學、人類學等新知識,開創瞭通史寫作的新紀元。全書脈絡清晰,邏輯性極強,不僅可以滿足讀者瞭解中國曆史興替的需求,更有助於讀者對社會變遷的宏觀把握。

  蔣愛花博士帶著我們一起讀《中國通史》,瞭解史學大師呂思勉其人其作品,梳理《中國通史》的亮點與價值,幫助我們迅速把握《中國通史》的精髓,形成獨特認知。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著名曆史學傢、國學大師,與錢穆、陳垣、陳寅恪並稱為“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傢”。1949年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一級教授﹑上海曆史學會理事。一生緻力於中國古代史研究,是史學界公認舊籍讀得*多的一位學者。長於綜閤研究和融會貫通,著述宏富,對經學﹑文字學﹑文學亦有獨到見解。

  蔣愛花,清華大學博士,師從著名學者張國剛先生。現為中央民族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嚮為中國古代史,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項目,在《中國史研究》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2013年入選“北京市高校青年英纔計劃”。先後在中央電視颱《法律講堂》欄目講授《永泰公主之死》《太平公主不太平》,在西藏衛視《珠峰講堂》欄目講授《揭秘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等。


目錄

《中國通史》導讀/001
第一編 緒 論
第一章 曆史的定義和價值/014
第二章 我國民族的形成/017
第三章 中國疆域的沿革/020
第四章 中國史時期的劃分/023
第二編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國民族的起源/028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會/031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034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038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042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045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製度/048
第八章 我國民族的滋大/052
第九章 春鞦的霸業/055
第十章 戰國的七雄/058
第十二章 春鞦戰國的學術思想/064
第十三章 春鞦戰國的政製改革/067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會/070
第三編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統一及其政策/076
第二章 秦漢之際/080
第三章 前漢的政治/085
第四章 新莽的改製/088
第五章 後漢的政治/092
第六章 兩漢的製度/096
第七章 秦漢的武功/100
第八章 兩漢對外的交通/104
第九章 兩漢的學術/108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113
第十一章 兩漢的社會/117
第十二章 三國的鼎立/121
第十三章 晉的統一和內亂/125
第十四章 邊徼民族和漢族的同化/128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對峙/136
第十六章 魏晉南北朝的製度/140
第十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143
第十八章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146
第十九章 隋之統一與政治/149
第二十章 唐的開國及其盛世/153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156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對外交通/160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製度/164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學術和文藝/168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觸/174
第二十七章 唐中葉以後的政局/177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會/181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亂/185
第三十章 宋的統一及其初年的政治/189
第三十一章 變法和黨爭/193
第三十二章 遼夏金的興起/197
第三十三章 宋和遼夏的關係/201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關係/204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學術思想和文藝/208
第三十六章 宋的製度和社會/212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222
第三十九章 元的製度/225
第四十章 元帝國的瓦解/229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234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關係/238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業和外患/241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245
第四十五章 明的製度/249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學術思想和文藝/253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會/256
第四編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際/262
第二章 歐人的東略/267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學的傳入/270
第四章 清初的內政/275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279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283
第七章 清中葉的內亂/289
第八章 鴉片戰爭/293
第九章 太平天國和撚軍之役/298
第十章 英法聯軍之役/304
第十一章 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308
第十二章 西北事變和中俄交涉/312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317
第十五章 中日戰爭/328
第十七章 維新運動和戊戌政變/337
第十八章 八國聯軍和辛醜條約/341
第十九章 遠東國際形勢/345
第二十章 日俄戰爭和東三省/349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憲政運動/354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製度/358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學術/362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會/367
第五編 現代史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運動/378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成立/381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經過/384
第五章 民國初年的外交和濛藏問題/388
第六章 帝製運動和護國軍/393
第七章 “二十一條”的交涉/396
第八章 復闢之役和護法之戰/400
第九章 參戰的經過和山東問題/405
第十章 華盛頓會議和中國/409
第十一章 軍閥的混戰/413
第十四章 國民革命的經過/423
第十五章 五三慘案和對日之交涉/426
第十六章 關稅自主的交涉經過/429
第十七章 廢除不平等條約的經過/433
第十八章 中俄的齟齬/437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東北/440
第二十章 國民政府的政治/444
第二十一章 現代的經濟和社會/448
第二十二章 現代的教育和學術/452
第六編 結 論
第一章 我國民族發展的迴顧/456
第二章 中國對於世界的使命/459


精彩書摘

  第一章曆史的定義和價值

  曆史是怎樣一種學問?究竟有什麼用處?

  從前的人,常說曆史是“前車之鑒”,以為“不知來,視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為戒。這話粗聽似乎有理,細想卻就不然。世界是進化的,後來的事情,絕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樣。病情已變而仍服陳方,豈唯無效,更恐不免加重。我們初和西洋人接觸,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敗的。

  又有人說:曆史是“據事直書”,使人知所“歆懼”的。因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壞,就不免“遺臭萬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顧惜名譽;強悍的人,就索性連名譽也不顧。況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難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眾所共知的就不過是其錶麵;其內幕是永不能與人以共見的。又且事情愈大,則觀察愈難。斷沒有一個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說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據以直書,那就非愚則誣瞭;又有一種議論,以為曆史是講褒貶、寓勸懲,以維持社會的正義的,其失亦與此同。

  凡講學問必須知道學和術的區彆。學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術則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舊話說起來,就是“明體”和“達用”。曆史是求明白社會的真相的。什麼是社會的真相呢?原來不論什麼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為什麼成為這樣的一個我?這絕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樣的傢庭中?受過什麼教育?共些什麼朋友?做些什麼事情?這都與我有關係。閤這各方麵的總和,纔陶鑄成這樣的一個我。個人如此,國傢社會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風俗;各種人有各種人的氣質;中國人的性質,既不同於歐洲;歐洲人的性質,又不同於日本;凡此都絕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須追溯到既往;現在是絕不能解釋現在的。而所謂既往,就是曆史。

  所以從前的人說:“史也者,記事者也。”這話自然不錯。然而細想起來,卻又有毛病。因為事情多著呢!一天的新聞紙,已經看不勝看瞭。然而所記的,不過是社會上所有的事的韆萬分之一。現在的曆史,又不過是新聞紙的韆萬分之一。然則曆史能記著什麼事情呢?須知道:社會上的事情,固然記不勝記,卻也不必盡記。我所以成其為我,自然和從前的事情,是有關係的;從前和我有關係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為我的。我何嘗都記得?然而我亦並未自忘其為我。然則社會已往的事情,亦用不著盡記;隻須記得使社會成為現在的社會的事情,就夠瞭。然則從前的曆史,所記的事,能否盡閤這個標準呢?

  怕不能吧?因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瞭。一事如此,而況社會的全體?然則從前曆史的毛病,又是齣在哪裏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說:其病,是由於不知社會的重要。唯不知社會的重要,所以專注重於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專描寫英雄、記述政治和戰役之類。殊不知特殊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普通社會上的。有怎樣的社會,纔發生怎樣的事情;而這事情既發生之後,又要影響到社會,而使之政變。特殊的人物和社會的關係,亦是如此。所以不論什麼人、什麼事,都得求其原因於社會,察其對於社會的結果。否則一切都成空中樓閣瞭。

  從前的人不知道注意於社會,這也無怪其然。因為社會的變遷,是無跡象可見的。正和太陽影子的移動,無一息之停,人卻永遠不會覺得一樣。於是尋常的人就發生一種誤解。以為古今許多大人物,所做的事業不同,而其所根據的社會則一。像演劇一般,劇情屢變,演員屢換,而舞颱則總是相同。於是以為現在艱難的時局,隻要有古代的某某齣來,一定能措置裕如,甚而以為隻要用某某的方法,就可以措置裕如。遂至執陳方以藥新病。殊不知道舞颱是死的,社會是活物。

  所以現在的研究曆史,方法和前人不同。現在的研究,是要重常人、重常事的。因為社會正是在這裏頭變遷的。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風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風化,當然不會知道山崩。若明白瞭風化,則山崩隻是當然的結果。

  一切可以說明社會變遷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來說明社會的變遷。社會的變遷,就是進化。所以:“曆史者,所以說明社會進化的過程者也。”

  曆史的定義既明,曆史的價值,亦即在此。

  第二章我國民族的形成

  民族和種族不同。種族論膚色,論骨骼,其同異一望可知,然曆時稍久,就可以漸趨混閤;民族則論語言,論信仰,論風俗,雖然無形可見,然而其為力甚大。同者雖分而必求閤,異者雖閤而必求分。所以一個偉大的民族,其形成甚難;而民族的大小和民族性的堅強與否,可以決定國傢的盛衰。

  一國的民族,不宜過於單純,亦不宜過於復雜。過於復雜,則統治為難;過於單純,則停滯不進。我們中國,過去之中,曾吸閤許多異族。因為時時和異族接觸,所以能互相淬礪,采人之長,以補我之短;開化雖早,而光景常新。又因固有的文化極其優越,所以其同化力甚大,雖屢經改變,而仍不失其本來。經過極長久的時間,養成極堅強的民族性,而形成極偉大的民族。

  各民族的起源發達,以及互相接觸、漸次同化,自然要待後文纔能詳論。現在且先做一個鳥瞰。

  中華最初建國的主人翁,自然是漢族。漢族是從什麼地方遷徙到中國來的呢?現在還不甚明白。既入中國以後,則是從黃河流域嚮長江流域、粵江流域漸次發展的。古代的三苗國,所君臨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國君則是薑姓。這大約是漢族開拓長江流域最早的。到春鞦時代的楚,而益形進化。同時,沿海一帶,有一種斷發文身的人,古人稱之為越。吳、越的先世,都和此族人雜居。後來秦開廣東、廣西、福建為郡縣,所取的亦是此族人之地。西南一帶有濮族。西北一帶有氐、羌。西南的開拓,從戰國時的楚起,至漢開西南夷而告成。西北一帶的開拓,是秦國的功勞。戰國時,秦西並羌戎,南取巴、蜀,而現今的甘肅和四川,都大略開闢。

  在黃河流域,仍有山戎和

  狁,和漢族雜居。

  狁,亦稱為鬍,就是後世的匈奴。山戎,大約是東鬍之祖。戰國時代,黃河流域,和熱、察、綏之地,都已開闢。此兩族在塞外的,西為匈奴,東為東鬍。東鬍為匈奴所破,又分為烏桓和鮮卑。鬍、羯、鮮卑、氐、羌,漢時有一部分入居中國。短時間不能同化,遂釀成五鬍之亂。經過兩晉南北朝,纔泯然無跡。

  隋唐以後,北方新興的民族為突厥。迴紇,現在通稱為迴族。西南方新興的民族為吐蕃,現在通稱為藏族。東北則滿族肇興,金、元、清三代,都是滿族的分支。於是現在的濛古高原,本為迴族所據者,變為濛古人的根據地,迴族則轉入新疆。西南一帶,苗、越、濮諸族的地方,亦日益開闢。

  總而言之:中華的立國,是以漢族為中心。或以政治的力量,統治他族;或以文化的力量,感化他族。即或有時,漢族的政治勢力不競,暫為他族所徵服,而以其文化程度之高,異族亦必遵從其治法。經過若乾時間,即仍與漢族相同化。現在滿、濛、迴、藏和西南諸族,雖未能和漢族完全同化,而亦不相衝突。雖然各族都有其語文,而在政治上、社交上通用最廣的,自然是漢語和漢文。宗教則佛教盛行於濛、藏,迴教盛行於迴族。滿族和西南諸族,亦各有其固有的信仰。漢族則最尊崇孔子。孔子之教,注重於人倫日用之間,以至於治國平天下的方略,不具迷信的色彩。所以數韆年來,各種宗教在中國雜然並行,而從沒有爭教之禍。我國民族的能團結,確不是偶然的。

  ……


前言/序言

一部融會貫通的中國曆史
中國嚮來以史學發達著稱,有梁啓超先生所稱的帝王將相的紀傳體“二十四史”,有以《資治通鑒》為代錶的編年體曆史,有以《史通》為代錶的史學理論,有包含民間趣聞與名人逸事的野史、筆記,但很少有簡明扼要兼具世界眼光的通史性著作。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滿足瞭我對通史性著作的所有期待。
首先,從覆蓋的時間上看,呂思勉先生所著的《中國通史》從上古時期民族起源寫起,直到作者生活的民國時期。在二十世紀的史學界,憑藉一己之力,呂思勉先生完成瞭一部涵蓋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通史性著作。對古代、近代、現代的時間段的具體劃分,呂思勉先生有其充分的研究與論證。
其次,從內容上看,全書分為六編。第一編為緒論,分為曆史的定義、民族的形成、疆域的沿革以及本國曆史的劃分等。第二編為上古史,分為十四章,從上古的民族、上古的社會,寫到春鞦戰國時期。第三編為中古史,分為四十七章,這也是全書的重中之重,涵蓋瞭從秦漢到元明的社會各個層麵,即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封建社會。作者刻意避開正史文獻慣用的宏大敘事,而是關注在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言簡意賅,卻又有發人深省的分析。第四編為近代史,分為二十四章,從明清之際的社會形勢寫到基督教的傳入;從清王朝的內政、外交、武功、內外關係,看齣戰爭爆發的必然性。如果隻分析內因,還不足以論述清楚中國為什麼陷入落後挨打的境地。作者用大量篇幅講中國與邊疆政權、毗鄰國傢所打的交道,以及遠東的國際形勢,進而分析瞭清代的製度、學術與社會。第五編為現代史,分為二十二章,從資産階級革命的勃興到孫中山先生的探索講起,直到國際國內形勢,革命、戰爭、侵略、談判,構成瞭這一部分的關鍵詞。第六編為結論,隻有兩章,但是全書的升華之處也在這裏,再次關照瞭中國的民族問題以及中國對於世界的使命。
如果檢索市麵上的中國通史著作,不下百種。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原成書於1923年,鏇即成為當時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為什麼到現在我們依然要閱讀這本《中國通史》呢?編纂史書,最容易犯的錯就是羅列史實、缺乏獨立的見解。不得不說,呂思勉先生具有縝密的思考能力以及“鑒古通今”的纔華,且因為生活在國傢內外交睏的特殊曆史時期,所以對於侵略與戰爭的曆史尤為關注。他不再囿於知識的傳授,而是透過曆史事件將道理講清楚,分析事件背後的來龍去脈。呂思勉先生是公認的當時讀書最多的人,譚其驤先生評價他為“以史學名傢而兼通經、子、集三部的人”。他不僅對“二十四史”相當熟稔,而且對治史也有獨到的方法,在學術界被傳為美談。這部《中國通史》所能告訴你的,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二、窺一斑而知全豹
1.有趣的異說
我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做訪問學者時,有一次收到同事的一句問候:“殷地,安否?”我會心一笑。
凡是對學術界稍有瞭解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個學界趣聞:美國的印第安人為什麼叫“Indian”呢?有人發現並解讀瞭其中的奧秘:上古時期,中國殷朝的商人流亡到美洲本土,他們思念故土,見麵總是詢問:“殷地,安否?”於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地發音的演化,“殷地,安否”漸漸變成瞭“印第安”(Indian),並且進一步引申為奧爾梅剋文明是我們中國的殷朝商人創造的……
無獨有偶,異說頻現。我在讀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時,找到瞭類似的記載,並且驚訝於奇思妙想齣現的時間竟然是在二十世紀,而不是學術界流傳的“近二十年的事兒”。依據《佛國記》,早在412年,中國的僧人法顯已經乘船到達瞭美洲。法顯從獅子國(今天的斯裏蘭卡)迴國途中,在航行過程中不幸迷路,達“九十日許”,誤打誤撞地漂到瞭美洲。這樣的記載可信嗎?呂思勉先生在書中描繪瞭法顯的具體行程:
(法顯)到印度求法之後,自锡蘭東歸,行三日而遇大風,十三日到一島。又九十餘日而至耶婆提。自耶婆提東北行,一月餘,遇黑風暴雨。凡七十餘日,摺西北行,十二日而抵長廣郡。
這一說法在近代中國已經發酵,章炳麟先生在《法顯發現西半球說》中認為,耶婆提就是南美洲的耶科陁爾,法顯實在是初陷入太平洋中而至此。至此之後,不知地體渾圓,仍嚮東方求經,又被黑風吹入大西洋中。超過瞭山東海岸,再摺迴來。其計算方嚮日程,似乎很正確。法顯的東歸,在東晉義熙十二年(416)。法顯到美洲,要比著名航海傢哥倫布早1077年,他環遊地球比麥哲倫要早1103年。這樣看來,我們中國的法顯真是瞭不起!可是為什麼法顯的知名度遠遠在哥倫布、麥哲倫等人之下呢?甚至隨便拉住一個路人問他法顯是誰,他會投來詫異的目光。
産生這種爭議,也不能完全怪後人。眾所周知,咱們中國古代文獻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很容易産生閱讀上的歧義。法顯漂流的“九十日許”,是不是應該為“九、十日許”呢?九十日能繞地球半圈,而九、十日隻夠在附近海域打轉。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關於一本名為《中華文明的演進:從遠古到現代》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旨在詳細介紹該書的內容和特色,同時確保內容翔實,不涉及您提及的《中國通史》的任何信息。 --- 圖書名稱:《中華文明的演進:從遠古到現代》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的演進:從遠古到現代》是一部跨越數韆年曆史長河的宏大敘事,它以一種獨特的視角,深入剖析瞭構成中華文明核心的各種要素,從史前時期的萌芽到近現代的轉型,勾勒齣中華文明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形態、張力和演變軌跡。本書力求超越單純的政治史和帝王更迭,轉而聚焦於文化、社會結構、思想觀念以及技術進步在文明發展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與早期形態(約12000年前至公元前221年) 本書伊始,將目光投嚮遙遠的史前時代,細緻梳理瞭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域及其核心特徵。我們不再僅僅停留於仰韶、河姆洛斯等考古遺址的羅列,而是探討這些早期社會如何在黃河與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中,孕育齣定居農業、陶器技術和初步的社會分化。 隨後,重點轉嚮夏、商、周三代。作者著重分析瞭“天命觀”如何成為早期國傢形態閤法性的基石,以及青銅技術如何從一種物質載體轉變為政治權力和宗教儀式的核心象徵。西周分封製度的建立與瓦解,被視為一種早期區域治理模式的探索與失敗,為後來的中央集權思想埋下瞭伏筆。 春鞦戰國時期被描繪為一場深刻的“思想的熔爐”和“社會的大重構”。本書詳盡考察瞭諸子百傢的思想體係,不僅關注儒傢、道傢、法傢的核心論點,更深入探討瞭墨傢、陰陽傢等在當時的社會實踐中的作用。這一時期,鐵器技術的普及如何徹底改變瞭生産關係和軍事格局,並催生瞭知識分子階層(士)在政治舞颱上的崛起。作者認為,這一階段的“百傢爭鳴”,奠定瞭後世兩韆多年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內核。 第二部分:帝國秩序的建立與固化(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1年) 秦漢的統一,被視為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中央集權模式的實踐。本書超越瞭對秦始皇的簡單評價,著重分析瞭郡縣製、度量衡統一以及“書同文”政策如何在地理上和文化上構建起一個超大規模的政治共同體。漢代儒學的“獨尊”地位,並非思想的終結,而是國傢意識形態與社會倫理的深度結閤。 魏晉南北朝的“分裂與融閤”時期,是理解中華文明韌性的關鍵階段。本書詳細闡述瞭玄學、清談之風的興起,反映瞭士族階層對既有政治秩序幻滅後的精神避世。同時,佛教的本土化進程,特彆是其與本土哲學思想的碰撞與融閤,是如何在底層社會和貴族階層中同時紮根,並為隋唐的文化復興準備瞭精神土壤。對這一時期民族大遷徙與政權更迭的研究,揭示瞭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早期塑造過程。 第三部分:盛世的輝煌與內部張力(公元581年至公元1368年) 隋唐帝國被視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本書分析瞭科舉製度如何重塑社會流動性,打破瞭門閥對政治資源的壟斷,並在理論上實現瞭“以纔取士”。唐代的開放性,不僅體現在對外交往(如絲綢之路的繁榮),更體現在文化藝術的多元采納上,從律詩的格律定型到宗教藝術的空前繁榮,都體現瞭帝國強大的文化自信。 宋代的轉型,是本書著墨甚多的部分。作者認為宋代是中國曆史上從貴族社會嚮平民社會轉型的關鍵一步。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技術的成熟,極大地提高瞭信息傳播效率和社會生産力。理學的興起,被視為對唐代以來佛道思想的係統性迴應,試圖在個人道德修養與宇宙秩序之間建立新的哲學橋梁。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以及市民階層的壯大,催生瞭前所未有的商業繁榮和城市文化。 元代的建立,為本書提供瞭研究“跨文化治理”的絕佳案例。重點探討瞭濛古帝國在保持其軍事優勢的同時,如何吸納和運用漢地的行政經驗,以及這一時期東西方交流對歐亞大陸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四部分:專製頂峰與近代轉摺(公元1368年至近代) 明清兩代,是中華帝國晚期政治形態的集大成者。本書細緻考察瞭內閣製度、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立,分析瞭皇權如何達到一個空前集中的狀態,以及這在效率與僵化之間産生的內在矛盾。在社會層麵,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使得江南地區齣現瞭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的討論,並探討瞭為何這種萌芽未能實現結構性的突破。 清代的“康乾盛世”被置於全球背景下考察,分析瞭其內部的文化控製(如文字獄)如何影響知識分子的創造力,以及在十八世紀末期,當西方社會經曆工業革命時,清帝國在製度和觀念上對外部世界變化的遲緩反應。 全書的終章聚焦於十九世紀中葉的劇變。作者不將近代史簡單視為一個衰落的過程,而將其視為中華文明在麵對西方工業文明衝擊時,進行的一次痛苦而深刻的自我重塑與適應。從“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早期探索,到最終對根本製度的徹底反思,展現瞭文明在壓力下的掙紮與新生。 本書特色: 1. 視角的多維性: 不僅關注政治史,更側重於社會結構變遷、技術擴散和思想史的內在邏輯。 2. 重塑關鍵節點: 對魏晉的文化生命力、宋代的社會轉型、以及帝國晚期的製度慣性進行瞭深入和細緻的重估。 3. 注重區域差異: 強調瞭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在不同曆史階段對中華文明的獨特貢獻。 《中華文明的演進:從遠古到現代》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既宏大又精微的曆史圖景,理解中華文明何以形成、何以延續,以及它在曆史轉摺點上所展現齣的復雜性與深刻性。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成功地將宏大的曆史進程與深刻的人性洞察結閤瞭起來。我最欣賞它處理“人物命運”的方式。在講述那些叱吒風雲的帝王將相時,作者總是能在權力的高峰處,切入對他們內心掙紮和個人局限的描寫。例如,對某位雄纔大略的君主晚年心境的剖析,細膩到讓人不忍直視,體會到“高處不勝寒”的真正含義,那種權力的重負如何磨蝕瞭一個人的本真。這種處理手法,使得曆史人物擺脫瞭臉譜化,變得有血有肉,他們的成功與失敗,不再僅僅是曆史的必然,更是復雜人性的投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對曆史人物復雜性的精準把握所打動,仿佛能與他們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它讓我們明白,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驅動曆史前進的,歸根結底還是那些擁有各種欲望、優點和缺陷的個體。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提供瞭一種充滿悲憫情懷的曆史哲學觀照。

评分

我必須指齣,這本書在史料的運用和觀點的提齣上,展現瞭一種近乎苛刻的審慎態度。作者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常常會引用多方相互矛盾的記載,然後極其冷靜地進行權衡和推導,而不是急於給齣一個簡單的結論。這種對待曆史真實性的執著,讓人非常信服。比如,對於某次重大農民起義的起因分析,書中並沒有簡單歸咎於苛政,而是細緻地分析瞭氣候變化、土地兼並、民間宗教傳播等多重變量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這種多綫索、多因果的分析路徑,極大地挑戰瞭我們頭腦中固有的簡化曆史認知。它教會我們,曆史的真相往往是模糊而糾纏不清的,需要我們以更開放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對於那些真正想探究曆史“為什麼會這樣”的深度思考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極佳的思維模型,鼓勵讀者跳齣固定的曆史框架,進行自己的獨立判斷。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盛宴!我從秦漢的磅礴大氣寫到魏晉南北朝的紛繁復雜,作者的筆觸細膩得令人驚嘆。尤其是對魏晉風骨的描繪,那種士人對生命、對藝術的獨特理解,躍然紙上。我仿佛能看到嵇康在竹林中撫琴,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清雅與疏狂。他對曆史事件的梳理,不是簡單的年代堆砌,而是深入到文化心理的層麵去剖析。比如,書中對“玄學”的闡釋,讓我這個原本覺得枯燥的哲學思潮,變得鮮活起來,理解瞭它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當時的社會風貌和藝術創作。作者引用瞭大量一手史料,但敘述方式卻如同娓娓道來的故事,讓人沉浸其中,完全忘記瞭自己在閱讀一本厚重的曆史著作。對於渴望瞭解古代精英階層精神世界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述權力更迭時,並沒有陷入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二元對立,而是展現瞭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讓人迴味無窮。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實在是太有畫麵感瞭,讀起來簡直像在看一部高規格的曆史紀錄片,隻不過是用文字來呈現。我尤其鍾情於它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捕捉。比如,在描繪唐代長安城的市井百態時,作者對鬍姬酒肆的熱鬧景象、對不同民族商人往來的刻畫,細緻入微,讓我仿佛能聞到香料的氣味,聽到異域的音樂。這種“浸入式”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拉近瞭我們與古代普通百姓生活的距離,不再覺得曆史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充滿瞭煙火氣的。作者對物質文化的研究功力深厚,無論是服飾的演變、飲食的變遷,還是建築風格的迭代,都處理得恰到好處,作為曆史的佐證,而非喧賓奪主。這種對“微曆史”的關注,使得整個曆史圖景更加立體豐滿,不再是扁平化的政治時間綫。如果你厭倦瞭那種乾巴巴的政治史敘述,這本書絕對能給你帶來一場感官上的盛宴。

评分

讀完這捲書,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於作者構建的宏大敘事框架,以及其對“製度變遷”的獨到洞察。它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興衰史,更是社會結構和治理模式演變的長篇史詩。特彆是書中關於宋代“士大夫政治”的論述,分析得極其透徹。作者沒有停留在描述科舉製度本身,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一製度如何重塑瞭中國的權力生態,如何平衡瞭皇權與士族的張力。那些關於財政製度改革、地方權力下放的章節,讀起來就像在看一場跨越韆年的經濟學案例分析,充滿瞭嚴謹的邏輯和精準的數據支持。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論述某一重大製度變革時,會對比同時期其他文明的發展軌跡,這種橫嚮的比較,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看待中國曆史的視角,讓我們明白那些看似“本土化”的變革,其實也暗含著人類社會治理的普遍規律。對於想理解中國古代國傢機器是如何運轉、如何自我修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極為堅實的理論基石和豐富的史實支撐。

評分

不錯

評分

很好很不錯

評分

。。。。。。。。。。。。。。。。。。

評分

不錯,對於愛書之人來說京東大促就是大發福利。點贊瞭

評分

京東買的就是好!特選京東配送的!

評分

這本書很好,而且這一版的裝訂很棒。

評分

不錯,對於愛書之人來說京東大促就是大發福利。點贊瞭

評分

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評分

嘿嘿,趁著特價買瞭一波書,好爽啊。贊!留著慢慢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