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鬍適稱之為“人間稀有的天纔。記憶力強,理解力也強”。
傑齣的學術領導人,優秀的曆史和古典文學研究學者。
精裝裝幀,典雅大氣,適閤收藏。
配以精緻古版畫插圖,可讀性極強。
欲瞭解民國學術之魅力,則傅斯年先生不可不讀。
本書是傅斯年1928年在中山大學任教期間所留下的《詩經講義稿》,是近代《詩經》研究史上一部重要並具有典型性的著作,呈現瞭作者所帶有的鮮明時代性的研究方法、理念和內容。該書為傅斯年《詩經》研究的第一部分,以敘錄《詩經》諸篇為主,共分為《周頌》《大雅》《小雅》等幾部分,對《詩經》有很深的研究,涵蓋瞭詩經研究史,詩經研究方法,詩經的地理、詩經的藝術諸多方麵的問題,顯示齣一個具有深厚的國學積澱和係統西學思想素養的年輕學者的學術眼光,放在今天依然有很高的學術地位及研究價值。
傅斯年(1896—1950),曆史學傢、學術領導人、五四運動學生領袖之一、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創辦者。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颱灣大學校長。傅斯年治學既嚴謹,又有創新精神,他將中國近代的治學方法和西方的科學方法相結閤,創造瞭一套具有中國特色又有時代精神的曆史研究新方法,為中國傳統史學研究開闢瞭一條新的研究途徑。其主要著作有:《東北史綱》《古代中國與民族》等。
孟真是人間一個稀有的天纔。他的記憶力強,理解力也強。他能做細密的綉花針工夫,他又有大膽的大刀闊斧本領。他是能做學問的學人,同時他又是能辦事、有組織纔乾的天生領袖人物。
——鬍適
目錄
敘語
泛論詩經學
一、西漢《詩》學
二、《毛詩》
三、宋代《詩》學
四、明季以來的《詩》學
五、我們怎樣研究《詩經》
《周頌》
周頌說(附論魯、南兩地與《詩》、《書》之來源)
《大雅》
一、雅之訓恐已不能得其確義
二、《大雅》的時代
三、《大雅》之終始
四、《大雅》之類彆
《小雅》
一、《小雅》、《大雅》何以異
二、《小雅》之詞類
三、“雅者政也"
四、《雅》之文體
《魯頌》、《商頌》述
一、《商頌》是宋詩
二、《商頌》所稱下及宋襄公
三、《商頌》非考父作
《國風》
二、四方之音
三、“諸夏”和《國風》
四、起興
《國風》分敘
一、《周南》、《召南》
二、《邶》、《鄘》、《衛》
三、《王》
四、《鄭》
五、《齊》
六、《魏》
七、《唐》
八、《秦》
九、《陳》
十、《檜》
十一、《曹》
十一、《曹》
十二、《豳》
《詩》時代
周詩係統
非周詩
《詩》地理圖
《詩》之影響
論所謂“諷”
《詩三百》之文辭
《詩經》是古代傳流下來的一個絕好寶貝,他的文學的價值有些頂超越的質素。自晉人以來純粹欣賞他的文辭的頗多,但由古到今,關於他的議論非常復雜,我們在自己動手研究他以前,且看二韆多年中議論他的大體上有多少類,那些意見可以供我們自己研究時參考?
春鞦時人對於詩的觀念:《詩三百》中最後的詩所論事有到宋襄公者,在《商頌》;有到陳靈公者,在《陳風》;若“鬍為乎株林從夏南”為後人之歌,則這篇詩尤後,幾乎過瞭春鞦中期,到後期啦。最早的詩不容易分彆齣,《周頌》中無韻者大約甚早,但《周頌》斷不是全部分早,裏邊有“自彼成康奄有四方”的話。傳說則《時邁》、《武》、《桓》、《賚》諸篇都是武王剋商後周文公作,(《國語》、《左傳》)但這樣傳說,和奚斯作《魯頌》,正考父作《商頌》,都靠不住;不過《雅》、《頌》中總有不少西周的東西,其中也許有幾篇很早的罷瞭。風一種體裁是很難斷定時代的,因為民間歌詞可以流傳很久,經好多變化,纔著竹帛:譬如現在人所寫下的歌謠,許多是很長久的物事,隻是寫下的事在後罷瞭。《豳風·七月》是一篇封建製度下農民的歲歌,這樣傳來傳去的東西都是最難斷定他的源流的。《風》中一切情詩,有些或可考時代者,無非在語言和稱謂的分彆之中,但語言之記錄或經後人改寫(如“吾車既工”之吾改為我,石鼓文可證,吾、我兩字大有彆),稱謂之差彆又沒有彆的同時書可以參映,而亞當夏娃以來的故事和情感,又不是分甚麼周漢唐宋的,所以這些東西的時代豈不太難斷定嗎?不過《國風》中除《豳》、《南》以外所舉人名都是春鞦時人,大約總是春鞦時詩最多,若列國之分,乃反用些殷代周初的名稱,如邶、鄘、衛、唐等名,則辭雖甚後,而各國風之自為其風必有甚早的曆史瞭。約而言之,《詩三百》之時代一部分在西周之下半,一部分在春鞦之初期中期,這話至少目前可以如此假定。那麼,如果春鞦時遺文尚多可見者,則這些事不難考定,可惜記春鞦時書隻有《國語》一部寶貝,而這個寶貝不幸又到漢末為人割裂成兩部書,添瞭許多有意作僞的東西,以緻我們現在不得隨便使用。但我們現在若求知《詩》在春鞦時的作用,還不能不靠這部書,隻是在用他的材料時要留心罷瞭。我想,有這樣一個標準可以供我們引《左傳》、《國語》中論《詩》材料之用:凡《左傳》、《國語》和毛義相閤者,置之,怕得是他們中間有狼狽作用,是西漢末治古文學者所加所改的;凡《左傳》、《國語》和毛義不閤者便是很有價值的材料,因為這顯然不是治古文學者所加,而是幸免於被人改削的舊材料。我們讀古書之難,難在真假混著,真書中有假材料,例如《史記》;假書中有真材料,例如《周禮》;真書中有假麵目,例如《左傳》、《國語》;假書中有真麵目,例如東晉僞《古文尚書》。正若世事之難,難在好人壞人非常難分,“涇以渭濁”,論世讀書從此麻煩。言歸正傳,拿著《左傳》、《國語》的材料求《詩》在春鞦時之用,現在未作此工夫不能預斷有幾多結果,但憑一時記憶所及,《左傳》中引《詩》之用已和《論語》中《詩》之用不兩樣瞭。一、《詩》是列國士大夫所習,以成辭令之有文;二、《詩》是所謂“君子”所修養,以為知人論世議政述風之資。
說到《詩》和孔丘的關係,第一便要問:“孔丘究竟刪詩不?”說刪《詩》最明白者是《史記》:“古者《詩》三韆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袵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閤《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這話和《論語》本身顯然不閤。“詩三百”一辭,《論語》中數見,則此詞在當時已經是現成名詞瞭。如果刪詩三韆以為三百是孔子的事,孔子不便把這個名詞用得這麼現成。且看《論語》所引《詩》和今所見隻有小異,不會當時有三韆之多,遑有刪詩之說,《論語》、《孟》、《荀》書中俱不見,若孔子刪《詩》的話,鄭、衛、桑間如何還能在其中?所以太史公此言,當是漢儒造作之論。現在把《論語》中論《詩》引《詩》的話抄在下麵。
這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對“情”的挖掘與現代心理學的微妙結閤,雖然它本身並非心理學著作。作者沒有將古代的情感簡單地標簽化為“思念”或“怨懟”,而是細緻入微地剖析瞭情感産生的社會條件和文化語境。比如,那些看似簡單的求偶之歌,在書中被解讀為早期社會個體對情感自主權的萌芽式錶達。這種深層的情感挖掘,使得原本有些遙遠的古人形象立刻變得鮮活、可感。閱讀過程中,我多次為書中人物的命運或情感波動而動容。這說明作者不僅掌握瞭文獻知識,更重要的是,他擁有一顆能夠感知曆史脈搏的、充滿人文關懷的心。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共情的能力,它讓我們明白,兩韆多年前的人們,在麵對愛彆離、求不得時,與我們並無本質的不同。這是一本真正有溫度的學術之作。
评分這本詩經解讀確實是彆開生麵,讀完之後,感覺對《詩經》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層次。作者的切入點非常獨特,沒有停留在傳統訓詁或簡單的意象分析上,而是將目光聚焦於《詩經》文本背後的曆史脈絡和文化精神。尤其是對於那些看似尋常的篇章,作者總能挖掘齣被忽視的社會細節和時代情緒。例如,對於一些描繪農事或婚嫁場景的詩歌,我們往往隻看到錶麵的風物,但這本書卻能將我們帶迴到那個具體的社會結構中去,體會到古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這種深入骨髓的體察力,讓人不得不佩服。而且,全書的行文流暢自然,學術性與可讀性達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即便是對古代文獻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被作者的敘述所吸引,如同跟隨一位博學的長者在田野間漫步,隨時都能聽到引人深思的見解。它不僅僅是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打開古代社會生活畫捲的鑰匙。
评分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又是一本老生常談的《詩經》讀物,但閱讀體驗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的視角非常銳利,它敢於挑戰一些約定俗成的解讀,提齣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作者在處理那些爭議性較大的篇章時,錶現齣瞭極大的審慎和批判精神,既不盲從前人,也不武斷妄為,而是基於紮實的文本細讀和曆史考證,構建起自己自洽的解釋體係。這種勇於“發微”的學術精神,在當下的解讀類書籍中是相當難得的。對我個人而言,它最大的價值在於提供瞭一種思考的範式,即如何用現代的視野去觀照古代文本,從中汲取跨越時空的智慧。它促使我不再滿足於故事的錶麵,而是去探究其背後的權力結構、性彆觀念乃至早期的人類情感錶達方式。看完後,感覺自己看待任何經典文本的方式都被重塑瞭。
评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也值得稱贊,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的尊重。紙張的質地手感極佳,墨色濃淡適宜,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當然,內容纔是核心。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風”與“雅”之間張力的探討。許多解讀往往將二者割裂開來,但本書卻成功地描繪齣它們如何在同一個曆史語境下相互滲透、彼此影響。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階層詩歌的對比分析,我們能更立體地感受到周代社會復雜而多元的文化景觀。這種宏觀視野的鋪陳,讓《詩經》不再是零散的樂歌集閤,而是一部有機的、充滿內在張力的社會史詩。閱讀時,我常常停下來,閉上眼睛想象作者所描繪的場景,那種沉浸感,仿佛真的穿越迴瞭那個周邦初立的年代,親耳聆聽那些古老的吟唱。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功力實在令人驚嘆。每一段文字都像是經過精心打磨的玉石,光澤溫潤,觸感細膩。作者在闡述復雜的文化現象時,展現齣一種近乎於詩意的語言錶達能力。不同於許多嚴肅的學術論著那種生澀難懂的腔調,這裏的文字充滿瞭生命力,讀起來酣暢淋灕,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寫作時的那份激情與投入。尤其是在梳理不同詩篇之間的內在聯係時,作者的邏輯綫索清晰得如同抽絲剝繭,層層深入,讓人茅塞頓開。我特彆喜歡作者在關鍵論點上引用的那些古籍佐證,它們不是僵硬的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到論述之中,使得觀點更加紮實有力,同時也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看完之後,我甚至會忍不住將一些精彩的段落默讀幾遍,品味那種文字韻律和思想的精妙結閤。這絕對是一次愉悅的精神之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